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秃顶的人其实很好办,秃顶又称地中海,顾名思义就是头中间的头发开始脱落,并且没有再长的希望,秃顶的现象是很多中年男人的烦恼,但是治愈率很低,大约属于遗传。

在清朝,清廷规定男人必须要留辫子,而且上升到性命攸关的地步,口号很吓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了头发,还发生过很多流血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因为很多汉人不愿意剃了留了几千年的头发,尊崇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伤。

而清朝为了贯彻剃发的命令,下令只要不愿意剃头发的,那就连头一块儿剃下来,在扬州和嘉定这些地方,儒家学问盛行,遇到的抵抗更多,清军对于不愿意剃发的百姓,举起了屠刀,杀的血流成河,据说杀人最多的时候,尸体把河道都给堵塞了,河里的水都是红色的。

在这种高压下,很多人被迫接受。其实愿意剃发也是个信号,那就是愿意认同大清朝的统治。

其实挺简单,秃顶的人一般都是头顶秃四边有头发,在明朝他们把四边的头发汇聚到一起,挽个牛心发髻就行了,到了清朝,如果他们愿意留辫子。把发髻放下来编成辫子,四边的头发一剃就行了。

反正清朝的辫子是金钱鼠尾,只需要留铜钱大的一片头发就行了,秃顶人不是没头发,而是头发少,一留金钱鼠尾,他这秃顶的毛病反而看不出来了,因为大家都秃了。

但是秃头的人比较不好办,他得提前去官府报备,说我这不是不配合留辫子,只是天生没有头发。如果不想去官府惹麻烦,也有办法,就是在帽子里藏一根假发辫,出门的时候戴上帽子,不管天气多热,帽子坚决不能摘。

这样只要没人认真查,也能蒙混过关。

清朝的剃发政策,直接催生了一个行业的从无到有,那就是理发业。清朝以前人们是不剃头发的,头发和头一样贵重。曹操马踏青苗,对自己的惩罚就是割发代首,头发都能代表脑袋,所以清朝以前没有理发这个行业。

清朝自从推出剃发令后,有了专门剃头这一行,剃头匠挑着担子,一头装着煤炉子一头装着剃头的用具,走街串巷的摇着专用的宣传工具叫换头的,给人剃头。

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开来头。

首先看看秃顶。

很多人认为满清的剃发就是我们看到的垃圾清剧里面那样,只是剃掉前额,然后必须留一个大辫子。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满清的剃发是有一个变化的。

满清初期,要求剃掉前额和两鬓的头发,只在后枕部留有一小撮头发,拖一个小辫子。

这种剃发的要求并不高,正常来说秃顶也是有头发的,编一个小辫子难度不大,无非是长短而已。

所以,这难不倒当时的秃顶。

其次,我们在看看彻底的光头。

现实中,因脱发到完全光头的人其实不多,哪怕是老年人。

一般这种人都是患有什么疾病,或者年龄太大。

这种情况下,光头无法留辫子,当然也不会被满清胡乱杀了。

光头可以去当地政府报备,找一些乡绅或者邻居证明自己确实是光头,就没事了。

当然,这些乡绅或者邻居不是胡乱证明就可以,他们是要担责任的。

满清是连坐制度,如果发现此人不是光头而是故意不愿意剃发。那么不但这个假光头要斩首,担保他的这些人也要倒大霉,搞不好还要一起上刑场。

其实,满清的中期和后期,对于剃发管的已经不是很严格。

只要形式上有了,一般官府也不过问。

大家记得《武状元苏乞儿》吗?

像阿灿那样披散头发,不正儿八经留辫子,在满清初期一定会斩首。

但满清末期,只要你前额剃发,后面有辫子,加上阿灿自己又是八旗子弟,就没有过问了。

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这不影响,秃顶一样的留辫子!

因为清朝早期的标准发式是“金钱鼠尾辫”,这和咱们在影视剧里面所看到的清朝发式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在影视剧里,清朝人的辫子大都吧前额剃光,后面的头发留着,编成辫子!但实际上,这种发式是在清朝后期才出现的。

至于早期的香港电影里面那些不剃头只是将头发编成辫子,那纯属瞎掰,是道具组的问题。

没办法,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产量高,市场大,速度快。但演员就那么些。如果为这一部把头给剃了,有些戏拍起来就比较麻烦。于是也就敷衍了事了。

一般来讲,清朝发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鼠尾辫

“鼠尾辫”,即“小顶辫发”!

具体就是将头四周的头发都剃光,只留头顶一小撮铜钱大小的地方。至于留下的头发要编成辫子,由于头发量太少,辫子就很细,就像老鼠的尾巴一样。这就是为何其在历史上被称为“金钱鼠尾辫”。

甚至于有些地方不知道具体留多少的?干脆定下一个规矩,必须得保证这些头发编成的辫子,能够穿过钱眼儿。

当然,当时也不是这一种,有的人会把后脑勺的头发也留着,编成辫子,这就是单纯的“鼠尾辫”了!

所以啊,这对于地中海来说,不算难事儿,毕竟没有全秃嘛!

当年“金钱鼠尾辫”是女真男性的传统发型,其在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强令中原汉人“剃发易服”,甚至于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规定。

“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思文大纪》

当年因为“剃发”,发生了许多惨案,比如“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尸山血海,民族之痛啊!

第二阶段:蛇尾辫

这个阶段形势上并么变化太多,只是辫子粗了而已,有点像蛇尾巴。当然了,辫子粗了,说明发量增多,也就是头顶留发的区域也变大了。

第三阶段:牛尾辫

清朝的辫子是一个逐渐加粗的过程,留发区域也越来越大,到了同治年间,已经“阴阳头”的形式了。也就是咱们在影视剧里面看到的那样。

至于原因,据说跟战争有关,当时的士兵们喜欢把辫子当“围脖儿”用!

“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清末社会鳞爪》

这种发型,秃顶很难驾驭。但是那时候清朝对于头发已经不是那么看重了,政策比较宽松,蓄不起牛尾辫也没有太大关系。

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清朝其实早在入关之前便已经开始推行“剃发”政策,要求被征服的汉人和投降的明朝将士一律改变发式,作为臣服的标志。但在入关之后反而有所放松,直到攻陷南京、苏州、杭州之后,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这才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严厉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而更严重的时期更是实行“剃发不如式者亦斩”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剃发不够标准,也要杀头。那么清朝脱发谢顶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清朝发型的变化,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

清朝的辫子发型,可以说是我们对清朝最深的记忆之一,但是由于影视剧的影响,我们总是认为清朝的男子发型就是那种“阴阳头”,其实这并不准确,清朝男子的发式其实也是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的,清朝初期的被称为“金钱鼠尾”,清朝中期为“猪尾”,清朝后期时期才开始出现“阴阳头”。

清朝初期“金钱鼠尾”:也就是将绝大部分头发全部剃掉,只在脑后留小指粗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垂于脑后。由于这绺头发的蓄发面积只有一枚金钱大小,像是老鼠尾巴一样,故而便被形象的称为了“金钱鼠尾”(如上图)。但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经常因为剃发而爆发起义,因此清廷不得不对剃发政策进行调整,蓄发部位开始逐步由脑后转移到头顶,但蓄发面积仍然只有细细的一绺。

清朝中期“猪尾”:在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之后,从嘉庆初年开始,男子发式再度发生改变,此时蓄发的部位虽然仍在头顶,但蓄发面积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已经从金钱大小扩大到了掌心大小的面积。于是,这个发式又被形象的称为了“猪尾”。(如上图)

清朝后期“阴阳头”:嘉庆之后,男子的蓄发面积继续开始增大,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阴阳头”。(如上图)

脱发谢顶该怎么办,其实完全不用担心

从以上清朝发式的变化来看,脱发谢顶者在清朝完全不用担心,原因有以下三点:

1、辫子需要的头发并不多。不论是清朝前期的“金钱鼠尾”,还是清朝中期的“猪尾”,由于蓄发面积相对较小,即使脱发谢顶也不至于整个脑袋都脱光吧,留下脑后一小绺头发并不难,也足够结一个小辫子了。即使清朝后期也不用担心,如果因为脱发严重完全可以像中前期那样只留一个小辫子,毕竟这是曾经流行过的发式,说不定还会被朝廷赞扬。

2、脱发谢顶不至于影响到脑后。脱发谢顶的人基本都是以前额和头顶脱发为主,而脑后一般相对较为安全,而清朝的蓄发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顶和脑后。因此,脱发谢顶其实并不是很影响留辫子。

3、如果脱发严重还可以戴假辫子。如果脱发实在很严重,满脑袋的掉头发,当时的商人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清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制作假发辫的商人。如果脱发实在严重,戴假辫子也是一个办法。

4、清朝统治者的考虑。除了清朝初期之外,统治者其实并不是很在意发型到底如何,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态度,只要服从剃发易服的制度,表明拥护满清的统治的态度就可以了。事实上,清朝统治着也考虑到了脱发这种情况,因而允许一些秃顶或者光头的人只将两边头发剃掉,不用留太多的头发。

综上所述,清朝的脱发和秃顶者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可供选择的处理办法还是比较多的,完全不用担心因此而被杀头。

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没那么严重!

其实脱发的人,他只是头顶没有头发,但是周围还是有头发的。清朝前期的时候是一,是只有,脑袋后边有一撮小头发叫“金钱鼠尾”。这是脱发也可以实现的。清朝并不是像现在清宫戏里边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阳头。网上流传说陈奇瑜是因为晚年秃头然后被杀的,其实不可信因为,陈奇瑜在明朝当官后来南明任命他为东阁大学士时候,清朝还没有灭掉南明,那时就已经病逝了。到了后来,其实清朝对于留头发的政策也逐渐的宽松起来。甚至,宫廷里边很多的阿哥都喜欢穿汉人的装扮。到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政府也只是将太平军骂为“长毛”,也并没有特别强调要头发怎么怎么样。

再说一点题外话,其实留辫子还是当时一个汉族官员提出来的。

在顺治元年(1644)吴三桂降清,李自成战败,清兵 入关。随着清兵直下江南,形势变得对清有利,摄政王多尔衮遂在顺治二年六月颁发薙发令,凡清兵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行薙头,削发垂辫,改从满族的发式服饰,否则格杀勿论。这一高压政策的实施,激起江南士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矛盾,给中原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清初统治者的一大恶政。

事情的起因在于汉奸孙之獬,孙之獬本是明朝进士,也可谓满腹经纶,却清军一到北京就投降,还第一个剃发易冠,可上朝时,朝臣分为两班,皇族血统的满族贵人说他是汉民,不许他进班;五十步笑百步的汉族大臣说他是满人装扮,不让他入列。孙之獬羞愧难当,遂奏请汉人一律剃发。朝廷也就颁布了剃发令。 自古以来,汉人就重视衣冠服饰,孝经讲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未成年的儿童,把头发覆颈披肩,成人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发成髻,盘在头顶。都对头发非常重视,不敢妄动,曹操也有割发代首的典故。 然而,剃发令的政策,本是清朝消弱汉人的反抗意识,却破坏了汉民族的习惯生活方式。本来清廷推行的官来复其职,民来复其业的政策,安定了民心,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引起汉人的强烈反抗和抵触,造成汉人起义大爆发,誓死捍卫颅上头发,结果又导致满清的血腥镇压。

历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九九之祸,南昌大屠杀,广州大屠杀,湖广填川。这湖广填四川,就可怜的四川人,是明军也杀、清兵也杀、张献忠也杀、吴三桂也杀,谁杀的多又是个谜。

剃发令历时三十多年,后来汉化程度较重的顺治帝执政,决定以文治国,也为了缓和矛盾,才施行十从十不从。 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娼从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秃顶的人还能梳个小辫子,光头的既不是僧人又没有度牒,出门只能带个假辫子吧。

清朝留发不留头,如果是地中海或者秃顶,该如何留辫子?

  清朝时期的统治者是满人,当时满人入关之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从文化和心理上打击汉人,于是颁布了剃发易服的命令。本来汉人王朝时期,汉人是不剃发的,并且穿着一是比较随便,朝廷是不会管理这些事情。但是清朝由于心虚,毕竟几十万满族人是要统治上亿的汉人,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一直都是非常担心汉人会谋反。这才有了这些命令,要求所以的汉族男子要将前面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下后边的长辫子,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各种影视剧和历史图画中看到的样子。

从儒家思想成了汉族的统治思想之后,中国人就一直认为头发是不能随便剪掉。而且头发是一种不能随便损毁的东西,正是这样,古代结婚的时候才会有一种仪式,就是讲新郎和新娘的头发都剪下来一些,然后合在一起。说明以后就是一家人的意思。所以在清朝颁发这样的命令之后在整个社会中都是由很大的阻力,最后在清朝的强制手段下,大部分人不得不留辫子。

  虽然大家都在留辫子,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并不相同,所以有的人的头发就会比较多,而有些人的头发却比较少,甚至出现地中海或者是秃头。这些人的头发本来就比较少,再将前边头发全部剃去,那不是没有什么头发了吗?这还怎么扎辫子。

    而且在清朝初期的时候为了推行满族的统治,所以剃发令刚刚颁发的时候还是比较严格的,并且对辫子的形式和样式是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是没有按照这些规定来,同样也是会被认定为谋反。但是面对这些问题,清朝的统治者,也是有很多的方法。毕竟剃发只是一个形式,让人民以这种形式接受清朝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那些也愿意剃发,但是自身有困难,不能扎辫子的人也会有一些特殊照顾。

    那就是让他们扎辫子的时候并没有很严格,可以扎成很多的样子,头发比较少的可以扎成蛇尾辫或者鼠尾辫,这些发型只需要很少的发量就可以扎成辫子,而且要是真的秃顶太厉害,一点头发都没有,还有假发可以给你带。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也是各种方法都想得出来,特别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最后大清不还是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