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很正常,黑恶势力没有支持者如何能够壮大?

香港刚刚归属英国人控制的时候,这里海面到处都是海盗。

一个英国军舰的舰长,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他们的军舰发现一艘英国商船被海盗抢劫,急忙追上去。

海盗船伪装成渔船,船不大,海盗大约有20多人。

但海盗已经逃走,上岸进入了村子。英国军舰追赶到这里,用小船在村子登陆。

登陆期间,他们遭到海盗和村民用火枪的射击,一个水兵的胳膊被打断。

然后英国水兵向村子发动攻击,打死多名海盗。然而,水兵靠近村子却发现,村子内 人人朝着他们开火,包括一些老人和妇女。

同时,附近几个村子男男女女,也操着火枪跑来支援,四面八方朝着英国水兵射击。

英国水兵怕伤人太多,无法交代,就选择撤退。

同时,用军舰上的大炮,朝着村口空地开炮,进行威慑。

这样开了几炮以后,村民派来代表谈判,说明愿意把抢到的东西送还给英国人,希望英国人不要开坡摧毁村子。

于是双方达成交易,这事就这么解决了。这事说明了什么?

这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是以海盗为生的,村民都是支持海盗。

因为海盗可以抢夺大量财富,比打鱼要好得多了。

所以,这些村民将自己和海盗绑在一起,谁要是想消灭杀人越货的海盗,他们就和谁干。

道理也是一样。

所谓倭寇,其实真正的日本人最多也就三分之一,其余都是沿海当地的海盗、土匪以及想发财的村民,同倭寇合拢一起抢劫。

不然,戚继光一次歼灭数千甚至上万倭寇,那么多倭寇从哪里来的?

日本战国时期的大战,很强的大名也不过几千人。

同时,倭寇连中国话都不会说,有什么能力深入沿海的腹地抢劫?还能盘踞沿海的岛屿?

都是中国海盗、土匪和流民做带路党!

现在大明剿灭了海盗,这些人当然要伤心,断了财路了。

明朝海禁根本不禁止在近海打鱼,渔民升级是没有问题的。

海禁主要是禁止民间和国外的贸易走私,然而做走私的人同今天的走私贩一样,都是想赚大钱的不安分者。明朝其实对于民间贸易走私,大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隆庆时期干脆取消了民间对外贸易的禁令。

然而,这些走私犯最终演变为海盗,也是必然。做生意多辛苦,才能赚到几个钱,还不如直接去抢。

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都是利益惹的祸。

抗击、剿灭倭寇,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是有利无害的好事,但是,对于一部分沿海百姓来说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可以说是切断当地百姓命脉的事。

说到这一点,越关就想到了前几年制造湄公河惨案的元凶糯康。当时,我国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了袭击,13名船员全部遇难。

事后,经过调查,主犯为当地特大武装贩毒集团首领糯康等人。于是,中、老、缅、泰四国准备联合执法,将糯康等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在抓捕糯康的过程中,有很多次,我国执法人员收到确切情报后,已经把糯康团伙包围在村庄之中。然而,就当我们的专案人员准备进入村子拿人的时候,当地的村长、民兵、百姓竟然拿枪抵抗,不允许我们进村。

有一次,在老挝某个村落收网,同样遭到了村长、民兵的抵抗。双方一直僵持到了天黑。后来,经过老挝军方劝解,当地夜晚不好执法,经常发生流血事件,所以专案人员才撤围,准备第二天搜查。

第二天经过搜查,糯康已经逃跑,联合执法人员从3户百姓家中搜出了数千万泰铢、数百公斤毒品,上百公斤黄金,以及大量武器装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糯康等人是杀人如麻的武装贩毒集团首领,对外来经过金三角的人员心狠手辣,但他在当地却深得人心。原因在于当地的百姓依靠着糯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甚至很大一部分村民就是糯康犯罪集团的成员。

同样的情况,明朝时期沿海百姓反对朝廷剿灭倭寇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明朝的倭寇和沿海百姓有着各种利益关系,甚至很大一部分就是倭寇。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嘉靖年间,号称徽王的汪直。他是安徽歙县雄村拓林人,当时海上最大的“倭寇”,没有之一。

汪直早年亦商亦匪,在中国、日本、东南亚之间做着走私生意,当然也会趁机劫掠一下百姓。

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之后,汪直开始以金塘岛(舟山群岛之一)马迹山为据点,招募周边海盗、倭寇、百姓入伙。后来,汪直还打通了官府的关系,公开设立私市,在苏州和杭州一带光明正大的做生意。

为了报答官府的“扶持”,汪直有一段时间还帮助明廷消灭其他倭寇。当然,这些被打击的倭寇也加入了汪直的队伍。

后来,汪直成为了中日之间海上最庞大的武装势力,内部管理也因此出了问题,很多投靠的倭寇在进入内地经商的同时,会大肆劫掠百姓财物,强抢民女。

为此,明廷忍无可忍,派遣抗倭名将俞大猷率官军直接掏了汪直的老巢。汪直也因此远遁日本,之后还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火枪,致使日本军事装备大量革新。

汪直远走日本后,沿海百姓和商人因此丧失了很多贸易机会,而且一部分曾经投靠汪直的沿海百姓丧失了巨额收入,不得已又回到了田间地头耕作。这也就是沿海百姓不愿意明廷剿灭“倭寇”的原因。

当然,如果细究沿海百姓勾结倭寇,或者直接做海盗,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百姓不能从事远洋贸易。所以导致远洋贸易收益颇丰,一部分人铤而走险,开始了武装走私。后来因为海禁政策收紧,手中有武器的商人慢慢蜕变成了倭寇。

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抗击倭寇是大好事,但倭寇不仅仅是指从岛国过来的日本人。他们和大明沿海的豪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斩断了海上贸易的利益链,才会遭到沿海部分百姓的深恶痛绝。

一、明朝海上走私和商道霸权的黑势力

明朝时期,海上贸易已经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商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浙江、福建沿海许多百姓成为海上贸易的从业者。同时,也诞生了一系列的黑恶势力。首先是走私集团,但这些人多数并不是倭寇,而是沿海的大明子民,也许是地方豪绅,也许是官商勾结,他们有自己的船队、供应链、甚至武装。其次是海盗团伙,由于海上运输的壮大,海盗自然就多了起来,他们打劫商船,袭击港口,甚至还上岸洗劫当地百姓。面对这些有组织的黑恶势力,当地百姓叫苦连天。于是,明朝政府开始动用武装军队对其歼剿。

二、明朝打击的对象不乏有沿海百姓

其实这些走私团伙、海盗团伙,并不是只有日本人,他们主要组成人员仍然是沿海地区的地方势力或流亡海外的华人。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藏在日本江户的一个海霸,他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商业船队。而他们的上游供应链都是沿海参与走私的老百姓。嘉靖年间,由于福建、浙江沿海倭寇猖獗,与闽浙地方势力素无瓜葛的朱纨临危受命,前去整顿海防。但他调查完发现,“倭寇”除了极少数雇佣的日本浪人当保镖之外,其实并非明朝初年那样的日本海盗。除极少数被雇来武装押运的日本浪人外,绝大多数都是闽浙沿海靠海外贸易求生的大明子民。到了明朝后期,走私贸易蓬勃发展,几乎家家户户都涉足。朱纨是个铁腕人物,为了不负皇恩,他凭借临行时嘉靖皇帝的授权,未等审判就把96名参与走私的民间百姓枭首示众。

三、禁海政策切断了沿海许多百姓的合法生存之道,严打走私等于又砸了部分百姓的饭碗。

原本明朝海禁的政策是明朝初年为了打击逃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同时日本又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社会很乱,经常骚扰明朝沿海地区,干脆明政府就下令实行海禁。不过,沿海很多居民从宋朝时期已经兴起的海上贸易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海禁也没有能彻底改变他们靠海吃海的习惯。于是,民间的走私活动非常猖獗,但走私活动直接带来的就是黑恶势力的出现,东南沿海的地方势力、商人、官府都参与过走私活动,以至于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偏偏许多普通老百姓本身就是走私利益链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新兴产业替代,这些老百姓就出现生存危机了。也难怪他们对打击倭寇的行动深恶痛绝。

一旦坏事儿不是个人干的,而是一个集体干的,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单单是个刑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了。正如广东陆丰的制毒第一村一样,当地参与的老百姓都可以成为禁毒工作的阻碍。明朝打击倭寇打的是整条利益链,打的是已经走上邪道的畸形社会。

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了解一下“倭寇”是什么?这是在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中国沿海和南洋一带人对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请注意是“泛称”,其含义是很广的。

“倭寇”这个泛称可以指三个方面的人,一是真正的日本籍海盗,二是跟日本人有走私往来的其它国籍的海盗,第三则是一些从事走私的商贩,被误以为是海盗的人。

由此可以知道“倭寇”是一个泛指,而我们经常说的戚继光抗倭,这个的倭寇指的是日本籍浪人组成的盗匪,对于打击这样的倭寇对百姓而言是非常好的,老百姓自然是支持的。

可是为什么抗击倭寇会让百姓深恶痛绝呢?这就得从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来,通常一条好的政令,如果被错误执行或许就成了一条坏的政令,而对此感触最为直接的就是老百姓了。

在明朝一朝,历代皇帝抗击倭寇中数嘉靖皇帝颁布的进禁海令最为严厉,第一,只允许周边国家向明朝朝贡,进行朝贡贸易,第二禁止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嘉靖帝在此基础上派遣大臣朱纨去巡抚浙江,其实嘉靖帝早就知道所谓倭寇之患并不仅仅是倭寇,还有沿海的奸商土匪,甚至是有官员与之勾结,必须空降一个干臣去处理此事。

到了闽浙沿海之后,朱纨发现其实所说的“倭寇”大部分是进行海外贸易的中国人,他们只是请了少数的日本浪人进行武装押送货物,一旦海禁严酷则这种贸易下滑,一段海禁松懈,则贸易兴盛。

在沿海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和海外贸易有来往,或是有间接的利益关系,对他们而言“倭寇”其实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对朝廷打击倭寇并不支持,甚至还帮助“倭寇”。

据《甓余杂集》记载,地方的官员和绅士也都有和倭寇来往,是本质是进行走私贸易,后来朱纨大力打击倭寇和走私,取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只可惜他自己犯众怒了,皇帝也保不了他。

然而朱纨平定倭寇之后,闽浙沿海的百姓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因为走私贸易不畅通生活陷入困顿,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能高兴吗?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后来嘉靖帝死了,明朝禁海最严的时代结束,明朝的出海贸易也逐渐开放,对垂垂老矣的大明来说,这是一点点黎明的光芒!

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从我们常人所了解的历史来看,只知道大明长期深受“倭患”之害,我们只知道“军神”戚继光对倭寇的不败战绩。但真实的历史上,大明沿海的百姓,特别是很多闽浙百姓的确对朝廷的剿倭政策不太“感冒”的,个别地方正如题主所说的“深恶痛绝”,甚至连位居闽浙提督的高官朱纨,也因为自己的铁血剿倭政策被逼得自裁以示清白。

为何看似利国利民的剿倭政策会在民间得不到支持?是朝廷官兵的杀良冒功吗?非也,说到底,是利益二字。

笔者在以前的提问中就已经指出了明朝“海禁”制度和“倭患”的关系。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当时不少的明人自己也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堵不如疏”,从嘉靖开始,大明朝廷就“开海”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终嘉靖一朝,开海的策略也没有得到落实。

倭寇是些什么人?真的是日本人吗?其实所谓倭寇,几乎都是大明沿海的汉人子弟,只有少量的日本浪人,他们大都依附于东南沿海的华人走私集团,他们利用着垄断大明沿海的海贸牟取利益。曾有历史记载,当时沿海的漳州百姓几乎家家参与走私贸易,当地百姓和沿海的豪门世家都和“倭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的百姓自己家的亲人都是“倭寇”中一员,你朝廷要“剿倭”,不仅是要断自己的财路,还要缉拿自己亲人,这能支持吗?正因为如此,在戚继光等人参与剿倭前,大明沿海就像个破了的簸箕一样,四处漏风,倭寇们也仿佛像回家一般,今天这里登陆,明天那里上岸,甚至几十人都可以到南京城下逛一圈,而官兵却总是难以剿灭,你说,这要是没有沿海百姓的支持,能做到吗?

说到这里,我们得说说有名的“朱纨案”了。嘉靖皇帝不是蠢人,看到了沿海的“倭患”给大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他也清楚里面的肠肠道道,但嘉靖皇帝又是个懒惰而自私的人,他没有从宏观的政策上去做任何改革的勇气,而是任命朱纨为闽浙提督去处理倭患,他以为光几把刀子就能解决问题。

要说起朱纨,他也不是蠢人,到任不久也看清楚了问题,也看出了倭寇的本质是什么。但朱纨却又是一个固执的保守派,是坚决支持“海禁”政策的,那怎么做?大权在手,背后有嘉靖撑腰,那么就剿呗。不得不说,朱纨的手段和能力都相当的不错,他先是从舆论上指责闽浙派系的官员为走私集团提供“保护伞”,同时对沿海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杜绝沿海的私自贸易行为,军事上,他整肃军队,对沿海的走私海盗和基地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1549年的走马溪海战中,剿灭了海盗头目“李光头”,“全闽海防,千里肃清”。

虽然朱纨做的风风火火,也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表彰,但沿海的百姓呢?“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漳州人前来围观被俘的走私贩。百姓听到官军的捷报,不仅无人奔走庆贺,反而指责官军攻击民船,擅自杀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当朱纨下令诛杀以李光头为首的96人后,可以说朱纨完全站在了当时福建沿海所有阶层的对立面,于是几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弹劾朱纨擅杀百姓的折子递到了嘉靖面前,嘉靖下旨详查。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嘉靖的态度,因为不管嘉靖皇帝想保或是不保,这都得走个过程,但朱纨之倔强为我们所不解,他听到自己被停职的命令后,直接服毒自尽了,理由是公道自在人心,不想和奸臣辩解。但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后来的调查,因为朱纨手下的问题,的确有擅杀之事。

朱纨是平定了福建的倭患,但福建经济情况更加恶劣,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而逃脱的倭寇又找到了舟山群岛以及日本为基地,再次卷土重来,大明倭患愈演愈烈。

大明沿海百姓对朝廷剿倭的态度立场,从宏观上看,是朝廷的政策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与百姓、市场的利益要求背道而驰而必然产生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在嘉靖皇帝作古后,隆庆开海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而终嘉靖一朝不得安宁的倭患,也慢慢平息。

抗击倭寇不是大好事吗?为何明朝的有些沿海百姓却深恶痛绝?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代对于东南沿海的百姓,因为明朝中央推行的“禁海令”,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破。比如渔民无法再出海捕鱼,商人无法再从事海洋贸易,一些列为了渔业,远洋商贸而存在的服务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于是,就有人开始铤而走险去走私。明代的倭寇,虽然现在泛指一些日本浪人和武士对当时明朝东南沿海的袭扰和掠夺,但是其实是一个商业的走私行为。甚至可以说,明代沿海的百姓,士绅,甚至是官僚都参与到了其中。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而日本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中国走私者的附庸而已,扮演者保镖,护卫,劳力,船员等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明代的倭寇问题屡禁不止。所以在明代,坚决推行禁海令,加强对倭寇的围剿,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砸了这帮国内走私者的饭碗。所以就会非常有抵触情绪。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