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的事实是这样。

所谓卫国,本来是个魏国内部的小国,大概在今天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

曾经的卫国也很大,周公弟弟康叔的封国。

经过常年战争,几次亡国。

比如前661年,卫国由于国君卫懿公荒淫无能,国内发生内乱,被狄人乘机进攻导致亡国。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国民不是被杀就是被掠走成为奴隶,仅剩五千遗民。

在周边大国帮助下,卫国才复国,迁移到今天帝丘(河南濮阳),但国力已经大不如前,逐步只剩下濮阳一座城市。

到了战国时期,魏国逐步强大,有心吃掉内部的国中之国 卫国。

公元前343年,魏国开始操纵卫国国君,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属国。

到了前254年,魏国干脆囚禁了卫怀君,直接将卫国吞并。

虽然魏国保留了卫国国君的封号,他失去了领土,只是保留了在故土的宗庙而已。

同时,魏国保持了魏国国君的一些待遇,出钱养着他,给他名义上的贵族地位,仅此而已。

所以,卫国实际已经灭亡,卫国国君是形式上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241年,秦国大破魏国,占领了大量土地,包括濮阳。

出于牵制魏国和政治上的目的,秦王宣布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

然而,卫国并没有恢复,而是被迁移到河南沁阳。

名义上,卫国从魏国的附属国变为秦国的附属国,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对自己的领土的控制区。

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也就没有必要保存这个名义上的国家。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从形式上也灭亡了。

看了萨沙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卫国其实根本就没存在,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存在而已。

说通俗点,卫国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糊弄人的,根本无足轻重。

卫国的国君同三国的刘璋一样,被打垮了以后名义上还是振威将军,被刘备搞到公安养老。后来孙权夺取公安,又封刘璋为益州牧。

但是益州在刘备手上,你刘璋连益州一寸地盘都没有,还做什么益州牧。

你能说刘璋的益州还存在吗?益州早就是蜀汉了。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感谢邀请。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一个相当强大的王朝,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主要有齐楚燕韩赵卫秦七国,后来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天下才算统一,但是,为什么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唯独留一小国不灭呢?

战国时期的卫国在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地方。卫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侯爵。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阳、河北的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的聊城西部一带,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战国时期,卫国到卫元君时已经只留下濮阳一地了,秦灭了魏国后把濮阳划入东郡,而把卫国从河南东北部迁到了西北部的野王县。 卫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叫君角,奇怪的是,“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以后,秦始皇却一直没有去灭卫,直到秦始皇死了十多年以后的“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胡亥才“废君角为庶人”,卫国这才算是寿终正寝了。

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家,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他终其一生,始终容许着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既然小小的卫国已经对强大的秦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便无需消灭之,让它名存实亡,更容易让人心归附。

其次呢,卫国文人学士较多,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便是例子,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令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始皇帝为了这件事情被儒生们骂了2000多年。实在是有点冤枉。这个数字事实上是非常小的。在长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

但是,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所以遗臭千年。试想一下假如杀的是农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们哪怕多写一句话也未必愿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卫国本就长期依附于秦,等于是秦的属国,并且,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天下都统一了,卫国的存在也就如同一个郡县一般了,废卫也就没多大必要了。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提问者所说的这个小国想必就是卫国了。卫国属于姬姓诸侯,年代十分久远,第一代卫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封,也就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但是,经历过春秋时期的大洗牌之后,卫国虽然没有被灭、侥幸生存了下来,但实力已然是弱到极点了,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气估计是没少受!



时间的车轮进入战国之后,弱小的卫国首当其冲,不久便被魏国吞并。但是,魏国并没有在名义上将卫国“灭国”,而是玩起了“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把戏。虽然吞并了卫地,却保留了卫国国君,给予其贵族待遇。但是,还是将卫国国君的地位由诸侯降为了封君。换言之,卫国国君已经不再属于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之列,这个时候的卫国实际上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诸侯国了,而是魏国彻彻底底的附庸、甚至可以算作是下属!



秦王政六年,秦取魏濮阳等地,卫国从魏国的附庸变成了秦国的附庸,秦改立卫君角为卫君,并强制将其迁往野王。个人认为,这个时候秦保留卫君,很可能与彼时掌权的吕不韦有关。吕不韦是卫国人,秦保留卫君很可能是在给吕不韦留面子,避免吕不韦沦为“亡国奴”。而这一保留便保留了三十多年,很可能秦始皇也早已将这可有可无的卫君给遗忘了,又或者秦始皇早已视卫君为自己的臣属而非一国,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然独独留下了卫君角。直到秦二世即位之后,才正式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自此彻底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卫国早已不是和六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卫国国君也早已成为了魏国、秦国的封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已经不屑于去灭卫了,因为卫早已成了秦的臣属,甚至秦始皇早已把卫给遗忘了……卫国除了保留宗庙之外,已经与往昔的卫国没有什么关系了。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首先我们要清楚所谓卫国的存在是名存实亡,史载实际卫国在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52年)已经宣告了灭亡,这一年秦国大举攻魏顺便把卫国最重要的和唯一的一座城市濮阳攻下,并且设立了以濮阳为郡城的东郡。不过令人不解的是秦国还给了卫国一个野王县,使得卫国名义上还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期才废卫君为庶人,卫国从此彻底不存在。这也就是所谓的六国灭亡,天下还有一个卫国存在的谣言。

卫国到战国末期还存在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抱了魏国大腿,另一个则是抱了秦国大腿。

一、卫国紧紧抱住魏国的大腿。

战国卫国的卫国主要领土只剩下以位于黄河南岸以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的西南)为中心的一小块地方,在周边各国中以魏国的威胁最大。卫国为了讨好魏国表现的很极端,卫国的国君从公贬为侯 ,又从侯贬为君,可谓是牺牲巨大,因此魏国并没有灭了卫国,以卫国属国的名义存在。

到了战国晚期,魏国为了更加完全控制卫国,把来朝见魏王的卫怀君主给杀了。其实魏国此时已经可以把卫国除名了,但是魏国还是改立了卫元君,只因其与魏国有结亲的关系。卫国算是又一次保住了国家的存在。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秦国大举征伐魏国,魏国无力抵抗一败涂地,依附魏国的卫国也在这次战争中实际上已经亡了国。

二、卫国紧紧抱住秦国的大腿。

卫国为什么名义上没有被秦国灭了呢?我推测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嬴政六年,拔卫,迫(置)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徒居野王,阻其山河以保魏之河内。”野王原属韩地,此时为秦国所占领,而卫君可以徒居野王,肯定是受到秦国的首肯。我们可以推测双方应该做了一个交易,卫君以防御魏国为条件来换取卫国的存在,卫国成功的抱住了秦国的大腿保全了国家在名义上的存在。

在秦国统一六国最后的时期,卫国选择站在了秦国一边,使其没有在秦国统天下后灭亡,而是在名义上存在。秦国也是用卫国对天下人做一个表率,只有归附秦国就会有好下场。很快卫国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价值,到了秦二世时期卫国就从名义上也消失了。

卫国的悲剧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典型,卫国在国力越来越弱小的情况下,以优秀的外交手段使自己存在而不至于亡国。战国时代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卫国虽然可以存在一定时间,但最终的命运肯定是灭亡。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战国末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秦朝的大一统下,有一个小国还独立存在,此国便是卫国。提起这个国家,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在历史上几乎也没什么存在感。为什么大的诸侯国都被秦朝灭亡了,这么个小国却能苟活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揭露一下背后的真相。 卫国是周朝的诸侯国,首都为朝歌,首任君主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周公在平定殷商旧族的叛乱后,将康叔安排在了卫这个地方。康叔谨遵周公的教诲,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将这片土地治理得很成功。后来卫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之一,康叔也被提拔为了周朝的司寇。因为卫国实力弱小,所以在周厉王之前,史官也没有对他们多加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卫武公曾出兵平戎,一度成为诸侯首领之一。 进入东周后,卫国实力开始下滑,卫懿公还是个骄奢淫逸之徒。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所破,卫国仅存的5000百姓也流离失所。后来在宋、郑等国的帮助下,卫国遗民寄居曹国。公元前659年,在齐桓公的资助下,卫国迁都楚丘,重新建国,但从此沦为小国。卫成公时期,为了避免遭到狄人的侵扰,卫国又迁都到了帝丘。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卫国经济终于开始出现繁荣。 但好景不长,卫国就出现了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此事过后,卫国彻底衰败。在战国时期,它只能夹在赵、魏、齐、楚间苟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为魏国的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攻取魏国,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划归东郡。立姬姓后人姬角为卫君,将他迁到野王。从此,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 等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并没有顺手把卫国给取消,反而继续让他们保持独立性,这是为何?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卫国是秦国的附庸,与秦关系良好,没必要。秦国攻灭六国劳心劳力,但要灭卫国,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如今天下方定,秦始皇需要一个榜样做表率。而对秦忠心耿耿的卫国,便是这个榜样的最佳人选。有这么一个特殊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六国百姓的复国之情。 其次,卫国早已名存实亡,灭不灭都无关紧要。早在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吞并后,卫国就没有了自主权。能在乱世中活下去,完全是靠别国君主的怜悯和施舍。魏立卫元君为卫国君主时,他就不再是诸侯,他的封地也不能再称为国。所以,在秦始皇眼中,这个卫国君主还没他大秦的一个县令权力大,不足为惧。 最后为了秦始皇自己的美名。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又是焚书坑儒,又是实行苛政,所以导致天怒人怨。但秦始皇并不想这样。恰巧卫国以君子居多,有这些君子替自己宣扬,何愁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功绩?因此,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卫国始终艰难的存活着。秦始皇死后,二世皇帝胡亥将卫君角废为了庶人,卫国也从此灭亡。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还有一小国存在,秦始皇为何不管它?

卫国,当时的国君是谓君角。但是,不能说秦始皇没有真正的统一中国,因为当时的卫国已经不能算是“国”了。仅仅是“秦朝”境内的一个封君而已。

秦始皇之所以还存留着这么一个“封君”,就是因为,卫在很早的时候就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投靠了秦国,成为秦的附庸。

最初,卫国的爵位是“公”,如“卫灵公”、“卫出公”

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卫身处大国之侧,也不敢再用“公”的称号,于是,在“(卫成侯)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史记·卫康叔世家》)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

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史记·卫康叔世家》)

“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史记·卫康叔世家》)

秦始皇为什么不灭卫国?

天下一统,卫国独存,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被秦始皇遗忘了。当然,民间也有自己的说法,还蛮有意思:卫国是秦始皇的“祖国”,他的所谓“生父”吕不韦,老家是卫国的,传说还是卫的公族——吕曾在死前要求秦始皇给卫国留下一条生路。不灭卫国,或许是秦始皇对“祖国”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尊重。 二世却没有秦始皇那般感情。

又有人说秦始皇当时不灭的原因是报数百年前卫国(中山国)援助秦国,使秦国免于亡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