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人们常说有些人大风大浪都见过,却一不小心阴沟里翻船了,这还真不是个笑话。

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典故,著名的晚清时期的名将僧王僧格林沁,就真是被一个16岁的小兵给宰了。

剿捻背景,心机重重

话说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但事情还牵扯的比较复杂,当时太平天国是平定了,然后曾国藩的湘军就被裁撤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当时清朝主要依靠的呢,就是僧王的蒙古兵和李鸿章尚未成熟的淮军,但这时候左宗棠的楚军也算是一只比较重要的力量。

太平军虽然平定了,没有了心腹大患,但是疥癣之患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捻军,您在张爱琴的领导下,在天太平天国时期,曾经是臣服于太平天国,并且向清廷开炮的。

本来太平天国在的时候,作为清朝的头疼对手,他们只把战略重心都放在合力围攻太平军上,对于势力相对较小的捻军,并没有怎么在意。

这个时候呢,清朝已经平定了太平军。所以就开始决心把捻军给消除掉,但是他们一开始没打算让湘军淮军或者楚军出马,清朝统治者也有自己的打算。

这些人心里的小九九是,当年平定太平天国是因为满清八旗腐败,绿营也是一片溃不成军,朝中无人的情况下,不得已启用汉人。

但是统治者毕竟对汉人保持着有着强烈的戒心,他们心里的想法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对汉臣是矛盾的,他们既想利用这些汉族臣子的能力,又害怕他们做大功高震主。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曾国藩在率领湘军去攻打太平军的时候没有一个统帅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后来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曾国藩立刻就要要求裁撤湘军,害怕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打算用汉人了。

僧王出马,轻敌冒进

用谁呢?当然是用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满蒙贵族嘛,满蒙一家亲,只有蒙古贵族才是值得信赖的统治阶级,才是真正的自家人,而且僧王还是名将。

那个时候呢,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打了败仗,不仅被剥夺了亲王的爵位和三眼花翎,还被指派南下镇压捻军带罪立功,所以就迫切的希望证明自己。

在这种心理下,虽然他一开始是势如破竹的,但打到了山东,因为迫切的急于求成,他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轻敌冒进。并且在1863年的皖北制和集和霍山黑石渡两地重创捻军 并杀了当时的其头领张乐行。

在这种情况下,森格林沁更是决心要趁你病,要你命,要一鼓作气,把捻军残部斩草除根,他不顾部下的阻拦和劝告,乘胜追击,对捻军开始了穷追不舍,很快捻军在新首领的带领下重新组织反击。

1865年。捻军在山东设伏,一举将僧格林沁前来追击的部队全歼,部下保护着他坚持突围,奋战至天明,肩膀重伤的身亡,骑着马逃到了吴家店,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致命杀手,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无名少年,震动天下

我们要记住他的名字,他叫张皮梗,当时只有16岁。不知道眼前这个身穿黄马褂的人是谁 ,他凭着直觉知道他是一个大官。

看到浑身是血的这个人藏在麦田里,他只知道这是敌人,走上前去最近眼睛都不眨的捅了一刀,气呵成,好像杀狗一样娴熟,然后把他的黄马褂拿下来,穿在身上,最后骑着骡子回到军中,而人们才知道他竟然杀了清朝的大将,著名的僧王僧格林沁。

和张皮梗的名声也响彻捻军和清廷,清廷震动,立即征召曾国藩统帅军队前往剿捻,当然这是后话。

这位张皮梗,最后的下场也很惨,因为后来捻军也失败了,他在最后因为母亲病重,没等到捻军失败就回家去了,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改名为张凌云。

即便如此,在同治12年的时候,仍旧被山东巡抚的暗探给揪了出来,因为杀害僧王的大罪,被押解至济南凌迟处死。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加之军备落后,导致对外作战几乎都屡战屡败。但是,晚清并不乏能征善战的武将。只是时势所逼,使他们无法一展身手。左宗棠、曾国藩等都声名远扬,但是毫不逊色的僧格林沁却少有人知。他军功卓著,被咸丰亲赐宝刀,最后却被无名小儿斩于剑下,这是为何呢?

僧格林沁仰仗自己武艺高强,过于托大,身犯孤军深入之过。僧格林沁战功赫赫,无论应对太平天国,还是抗击英法,都未落下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决议北伐之时,风头最盛。不足三月,太平天国军就攻入京畿重地。形势危急之下,咸丰将努尔哈赤曾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对他给予众望。僧格林沁果然不负所托,屡败太平天国军。两年之内,就将太平天国统帅李开芳与林凤祥生擒,威震海内。

若说对抗装备落后的太平天国军难以体现其实力,那么面对武器精良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在大沽口战役中,英法联军不顾劝阻进入大沽口,遭到中国官兵的抵制。僧格林沁亲自督军,击毁三艘英国战舰,歼灭重伤英军四百余人。一番对峙后,英法联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作战的首胜。僧格林沁如此战功赫赫,在应对起义的捻军时,难免会有轻视之意,从而落入对方圈套。

捻军首领张宗禹设下圈套,算无遗策。张宗禹深知僧格林沁的个性,必然会试图全歼处于劣势的捻军。张宗禹边打边撤,诱敌深入,在曹州设置下埋伏。僧格林沁认定捻军已无还手之力,果然穷追不舍,正中张宗禹圈套。僧格林沁虽然与少数部下杀出重围,但他也身受重伤。张宗禹还派出士兵搜索残敌,如此一来,本就身受重伤的僧格林沁也就无处可逃了。

僧格林沁被无名小儿所杀,其实也是因为他身负重伤,难以反抗。僧格林沁遭遇伏击,拼死力战才杀出重围,已经身负重伤。捻军小兵张皮绠在麦田搜索时,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即使有心反击,也无力抵抗了,这才让无名小辈所杀。

僧格林沁最终惨死于小儿之手,其实罪魁祸首乃是他誓死效忠的清朝。无论是太平天国起义,还是捻军起义,都是官逼民反的结果。自然灾害本就频繁,人民生活并不宽裕。此时的清朝皇室仍然以自己享乐为主,慈禧太后一顿饭就要上百余种菜品,所搜刮的都是民脂民膏。如果说,这还勉强可以容忍,那么清政府对列强的赔款彻底将农民逼上了绝路。巨额赔款导致重税,这是农民无法负担的。各地起义频发,即使僧格林沁逃过死于捻军之手的命运,也难逃被其他起义军或是列强所杀的命运。

如此英雄人物,死于无名小儿剑下,固然让人感觉憋屈。但是僧格林沁之死却是必然的,是其效忠的大清将他推上断头台。作为后人,也只能感叹他生不逢时!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回答这个问题大家脑补一下关羽走麦城,关羽是刘备手下五虎将之首,其战绩卓著,比如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生擒曹操手下的大将庞德和于禁,盛极之时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以至于曾一度逼的曹操迁都。

就是这么牛气冲天的人,在失荆州败走麦城狼狈之时,竟然被东吴将领朱然和潘璋生擒活捉,朱然和潘璋的功夫根本不及关羽的千分之一,在历史上也默默无闻,然而关羽确实败在二人手下,这样的例子亲们知道的肯定比我多,这又如何解释呢?

僧格林沁最后被捻军一个16岁的小兵张皮梗杀死,其道理和关羽被朱然潘璋生擒活捉一样的道理。那就是人在倒霉落魄的时候,是个叫花子都能欺负你,通俗的讲就是“喝口凉水都塞牙缝”。

僧格林沁是晚清著名的将领,在八旗子弟不争气的时候,慈禧实指望他扭转败局。说实话,僧格林沁不死,估计还真没以后曾国藩和李鸿章什么事。僧格林沁之死才让“竖子成名”。

僧格林沁(1811~1865年),蒙古族人,是道光、咸丰两朝的宠臣,慈禧在1861年发动的“辛酉政变”时,当时顾命八大臣和慈禧都想拉拢他,他审时度势毅然帮助慈禧,他这个京城骑兵司令带领军队一马当先擒获了顾命八大臣。这一年他50岁。

僧格林沁还是一个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由于他看不惯英国代表巴夏礼的嚣张,用摔跤的方式把巴夏礼整的服服帖帖。大长了国人志气。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太平天国的分支捻军在河北、山东爆发,咸丰下旨让僧格林沁亲率一万余清军尽剿捻军。

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进一步重用提拨他为五省骑兵总司令,随后带领清军多次打败捻军。尤其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当然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面对僧格林沁的重重打击,捻军首领张乐行紧急召开了战前会议,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诱敌深入的计划。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捻军实施计划,把僧格林沁及三万骑兵诱到了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当他进入埋伏圈后,张乐行一声令下,僧格林沁的清军被包了饺子,三万清军死的死,逃的逃,一下子溃不成军。面对败局,僧格林沁无奈拨马就跑,跑不多远,跑到一片麦地后,由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头晕目眩,一下子从马上摔了下来,战马落荒而逃。

此时僧格林沁躺在麦地里不敢动弹,他听到附近有捻军在清理战场,此时捻军16岁的小兵张皮梗眼尖,发现麦地里有异常,他蹑手蹑脚靠近了目标,原来是个受伤的清军将领,这时张皮梗不知道他是僧格林沁,只是看到僧格林沁身穿黄马褂,觉得是个头头。

僧格林沁挣扎着想跑,张皮梗很喜欢他的黄马褂,上去一刀砍下了僧格林沁的脑袋,三下五除二扒下了黄马褂,自己穿上回营了。

此时张乐行正在寻找僧格林沁,发现张皮梗穿着黄马褂回来了,一问经过,马上派人实地检查,原来张皮梗杀死的就是骑兵司令僧格林沁。人们纷纷称赞张皮梗“人小鬼大”,为捻军死去的弟兄报了仇。

后来张皮梗长大后,当兵攒了一笔钱,“退伍”后开了一家酒馆,娶妻生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他32岁时,由于喝高了,和朋友无意中说出了之前杀死僧格林沁的事,也就是喝多了吹牛逼,恰好被清军密探听到,报官被抓,慈禧为了给僧格林沁报仇,把张皮梗凌迟处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 关注】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氏,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是蒙古的一位王爷,僧格林沁一生,久经沙场,不仅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长了中国人民之志气,就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都对其赞叹有加。

道光,咸丰两朝,僧格林沁以忠勇闻名于世,备受重用。道光十四年(1834),僧格林沁就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开始参与军机。此后,僧格林沁累累进封,在勘乱剿匪之事上,立功颇多。道光驾崩后,遗命其为顾命大臣。咸丰皇帝继位,大清内忧外患加剧,咸丰登基当年(l85l),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便爆发了。

僧格林沁因此走向了更加广阔的战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誓师北伐,在林凤祥,李开芳的带领下,太平军前锋直指京师。僧格林沁受命督办京城防务,领导八旗将士抗击太平军。咸丰还特将太祖努尔哈赤所用宝刀赐给了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不负众望,数次大败太平军,并于咸丰五年,生擒了北伐军统领林凤祥,李开芳。由此,僧格林沁名声大震。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僧格林沁又受命督办大沽口防务。在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抵抗的命令,督军力战,清军取得辉煌战绩,击毁英军战舰3艘,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也深受重伤。这一战也因此震惊世界,大大长了国人之士气。尽管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以清廷战败收场,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僧格林沁因战事不利,被革除王爵,留任钦差。不久咸丰于热河驾崩,同治继位,由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赏还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又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慈禧试图彻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1864年,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余部在遵王赖文光带领下在山东一带,仍坚持斗争。同治四年(1865),赖文光以少量兵力作诱饵,将僧格林沁大军引至山东曹州高楼寨一带,并包围之。

“龙行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尽管僧格林沁很厉害,曾经尤如战神一般大杀四方。但老虎也有打盹之时,因为老僧的一时大意,掉进了太平军的包围圈,兵败如山倒,僧格林沁孤身一人突围出来,精疲力竭的他躲进了麦田之中,太平军穷追不舍,不巧,16岁小兵张皮绠,发现了这位满清大将,张皮绠绝不会放过如此良机,顺手就结果了老僧的性命。

这就是僧格林沁的结局,虽然有点戏剧化,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上天曾给予他荣光与波澜壮阔,也给了他令人唏嘘的收场。清廷以亲王规格厚葬了老僧,并配享太庙。僧格林沁一生忠君爱民,体恤士卒,其灵柩返京时,男女老幼,无不痛哭流涕。这就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历史故事。

文/风雪梦不逝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谢谢邀请!

问题中的表述略有不妥,清末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以彪悍著称,但并不能把他叫做清王朝的最后名将。另外杀僧格林沁的捻军士兵也并没有确定的年龄,更没有什么骑骡子等细节。

僧格林沁被杀,就战场情况来说属于类似“虎落平阳”的意外,具体如下:

按照《清史稿》记述,僧格林沁1865年率部追击捻军至曹州高楼庄,随即陷入捻军的合围。夜半时分,清军实施突围,双方陷入混战,当突围至吴家店时,僧格林沁的护卫侍从大半失散,僧格林沁拔刀作战,因为战马受惊摔落马下而被杀。

另外据涡阳地方志记载,当时杀僧格林沁的是一名叫作张皮绠的捻军士卒。僧格林沁落马后,一度潜伏在麦田里,后被张皮绠发现。当时的僧格林沁已经55岁,因为连日恶战,已经精疲力竭,又加上当时处于落单,随后就被张皮绠杀死。

满清最后名将僧格林沁为何会被一个骑骡子的16岁小兵给宰了?

满清名将僧格林沁,带领蒙古骑兵,镇压捻军,被赖文光引入伏击圈,全歼蒙古骑兵。十六岁的捻军战士,张皮绠,在麦田里发现了僧格林沁,就杀掉了他。

同治四年(1856年),四月,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兵追击捻军赖文光、张崇禹部。

僧格林沁的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战斗力很强,遵王赖文光为了歼灭僧格林沁,先采取了疲敌的战术,于是在北方广阔的土地上,拖着僧格林沁到处跑,从河南拖到湖北,又跑回北方,就这样来来回回的兜圈子,最后来到山东境内。

僧格林沁的部队狂追不舍,极度疲惫,战斗力大大降低,捻军在曹州荷泽县高楼寨设下埋伏,经过一日一夜的激战,包围全歼了僧格林沁部队,

但是打扫战场,没有找到僧格林沁的尸首,赖文光下令务必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捻军全军仔细搜索战场。

小战士张皮绠想到麦田里可以藏人,于是就进入麦田搜索,终于看到了僧格林沁,手起刀落,杀掉了这个刽子手。

可笑僧格林沁一代名将,死于小兵之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