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通读史书,至今还没看到关羽义释曹操的点滴记载。我想这应该是罗先生杜撰出来的吧。那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插进这一节,我想无非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关羽是罗贯中重点刻画的人,堪称演义中的一绝。作者为了突出关某人是个知恩图报的义士,有意安排这一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关二爷作为__个忠义之士,备受曹丞相的厚爱,肯定会找机会报答他。反过来,如果作者按排张飞还是具他人去守华容小道,则曹阿瞒必死无疑,而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山鼻祖,也是罗先生着意刻画的人物,作者是不可能让他这么早我驾鹤仙逝的,要不小说还怎么编下去呢?
不难想象,作者在文中,按排这一出捉放曹的戏,本意是为了把关羽写得更加忠义,但我觉得,这一折戏,反而有损关爷的忠义形象。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因为个人情义,而致国家大敌于不顾,何异于叛国通敌,从而间接地说明,蜀汉亡,关某人委实有难辞其责。
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历史根据。
事实上,曹操在赤壁大败以后,确实经过华容道逃走。
所谓的华容道,就是今天华容县附近。
这里是曹操逃亡到后方江陵最近的路线,但缺点是地形复杂,有大片的沼泽地带,还有长达几公里的山谷,不适合大军行动。
但当时刘备军队和孙权军队四面追击,曹操实在不敢绕远路去走比较好走的线路,只能冒险从华容县突破。
这里极为难行,史书记载: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曹操被迫让前军作为工兵,填埋道路,才能通行,这就是: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然而,当时大家只顾逃走,一些体弱的士兵经过连续作战和长距离行军,走不动,纷纷跌倒在泥泞里。
后面的人马顾不上看看他们死了没有,直接从他们身上踏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事实证明,曹操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的残兵败将刚刚逃过华容道,华容道一头就放起火来,是刘备军队追赶而来。不过,因曹操行动迅速,刘备部队没有来得及将他们堵住。
所以曹操笑着说:刘备也是个人才,足智多谋,可惜他慢了一步。要是命令人早一点放火,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史书中没有说刘备曾经在华容道,拦截过曹操大军,更没有关羽派兵的记载。
但三国演义是小说,可以有人为的虚构,这样写的才有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真实的刘备恐怕也是故意放走曹操。
当时曹操的几个儿子,都没有能力接班,恐怕曹操一死,北方又要分裂为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是因为,当时刘备实力还弱,兵力只有2万左右,而孙权有至少七八万大军。
一旦曹操被杀,北方大乱,真正能够占大便宜的是孙权,刘备还没有实力和东吴去争夺天下。
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周瑜赤壁败曹操那天,罗贯中正与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聚饮,皆略醉。
刘备道:罗老夫子,曹操既败,可否派我们这边大将,去截杀曹贼。灭了这死对头,削我心头之恨。
罗贯中心道,灭了曹操,我这书还怎么写,还执着它扬名立迈呢。但又不好驳刘备的面子。便说,好好好。待我安排个大将,追杀曹贼。
先问赵云。赵云道:先前我在长坂坡立迈,曹操没放乱箭伤我。我真不好意思去截杀他。
再问张飞。张飞环眼一翻一闭,装醉趴桌子上了。心道:当年,大哥鞭打督邮,得罪朝廷。让我背的锅。这次我不背了。曹操、夏侯渊是我老婆的亲大爷。{张飞娶妻夏侯渊兄之女}我要去劫杀,回去还不得跪搓板。
又问关羽。关羽道:你把我写的忠义无二,当年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请。你让我去,后世人、后世喷子,如何看我喷我。
罗贯中无奈,对诸葛亮说道:这事你看着安排吧,别辜负了我对你的一份滔滔之情。
诸葛亮一摆羽扇,说道:抓阄吧 。
结果关二爷抓到“劫杀”二字阄。咪咪眼立时就瞪大了,杂这么手臭。
诸葛亮揪过关羽,附耳几句。关羽遂点头。 于是,三国演义有了关羽义释曹孟德一节。
后来传说,刘备酒醒后,立马亲自去追曹残。可是去晚了一步。! 去晚了一步{这是正史}。
至于后世人有言,是诸葛亮有意放曹操一马,为的是保持三国势力均衡。刘备就不会为孙权所灭。这特么就是个低智商忽悠高智商的刷标新立异的kua。
两军对垒,恨不得你死我活 ,哪有功夫考虑后面均衡权谋。刘备、诸葛亮要是有一点点想让曹操活者不死,才怪呢!!!
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关羽放曹操有历史根吗?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写?
。。从演义角度看,二国相争各为其主,没有以恩报德可言。这种做法是叛国,卖主,同投汉(有投汉不不投曹),是一脉相承的,曹即汉相,汉即曹,曹即汉。投汉不投曹,这种话只关羽才说得出口。是无智吗?不像(人称熟读春秋),是卖主吗?也不像,后来还有古城会。
。。投汉時可以肯定他是恨曹,放曹時他肯定受恩有曹,而以思报曹,将国家事,恩主事都抛在脑后。关羽的为人,我能力浅薄很难理解他的真实行为,他祇少是没有政治:立场,有奶就是娘,‘投降’二字为将者,你无论怎么粉刷,终是耻唇。
。。最后关羽牺牲在麦城,如果早知麦城牺牲,到不如牺牲在徐州兵败,那关羽就更加伟大了,以后也没有投汉不投曹的笑话,更没有以恩报曹。放弃国家利益及恩主利益放曹,给后朝人的话柄。你即使不杀曹操,应该将曹操操捉回去让主公和军师进行发落,你既立了军令状的任务就是捉曹操,违犯军令状,该受军法制裁。靠了大哥刘备的牌子,为所欲为。在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出,刘备治军不严,纪律松散。导至最后失败的关键性错误。
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关公义释曹操没有史实根据,曹操在赤壁之战沿华容道北撤,路途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道路泥泞很难行走,曹操通过让羸弱的士卒搬草填路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备确实派人在华容道放火试图狙击曹操,但是刘备放火是马后炮,没有截击成功,换句话,曹操先跑了。
因此,所谓『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是罗贯中的创作,罗贯中这么写,是为了呼应之前曹操与关公的关系,也是为了突出关公『以信义为重』的品格特征。
曹操向关公告饶的话语是这样的: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配合关公喜读《春秋》的背景,借用『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简直就是为这个场景度身定制的。
至于这个典故其实是出自《孟子》,罗贯中可能是疏忽了。
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关羽放走曹操,纯属子虚乌有。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很多中国人是相信有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是受《三国演义》小说、影视剧的影响。
事实上,关羽放走曹操,在历史上是没有这回事的。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公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役,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武帝,即曹操。《武帝纪》中是没有关羽拦截、放走曹操的记载的。
又,《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曹公定荆州,……追至当阳长坂……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还。”
《关羽传》中也没有拦截和放走曹操的记载。
上面两段史料中都没有看到“捉”与“被捉”的记载,就像一场官司,没有原告和被告,就不成其为官司了!
历史上倒有曹操捉关羽、放关羽的记载。
还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小说、影视剧等,是供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是不可当真的。
如果真要当回事看,最好还是以史为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