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狄仁杰曾被荷兰人高罗佩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任职大理寺丞时,一年处理案子高达1700多件,无一人上诉伸冤,可见其能。同时,他在宁州、魏州等地任职期间,勤政廉洁,造福地方,深受百姓爱戴。百姓感其恩,自发为他立有多处生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有一处生祠竟然被愤怒的百姓砸毁。
生祠,古代信仰民俗,专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庙,以示感戴和崇仰之情,并加以奉祀。
《旧唐书·狄仁杰传》有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原来,公元696年,契丹侵犯冀州,民心浮动。为稳定局势,武则天重新起用遭受陷害被贬的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上任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很快稳定了军民之心,深受百姓爱戴。数年后,因政绩斐然,被调往朝廷任职宰相。当他离开时,百姓为感念他的勤政之德,自发为他建造了一座生祠。其实,在此之前,狄仁杰曾任职的宁州、彭泽等地,都有百姓为他立的生祠。不得不说,狄仁杰是一个为民实心办事的好官,深受百姓爱戴的良臣。
期间,狄仁杰有三个儿子,长子狄光嗣,生性沉稳,颇有乃父风范,累官至骠骑大将军;次子狄光远,忠厚老实,虽然曾官至州司马,但他却甘愿留在家中孝敬父母;三子狄光昭,虽然德行不端,却颇会耍弄小聪明,因此又很受家中老人宠溺。为此,狄仁杰针对狄光昭的品行,给他在家乡魏州谋得一份司功参军的官差,想着毕竟是家乡,应该不会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来。然而,狄光昭上任后,仗着父兄之威,贪财好色,横行乡里,将整个太原城闹得的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却又拿官老爷没有办法。忍无可忍之下,愤怒的百姓纷纷拿起锄镐等工具,将狄仁杰的生祠砸毁。
相比之下,狄仁杰的次子狄光远却更加的令人称道。当初,狄仁杰被左台中丞来逡臣诬陷,武则天听信谗言,并未听其辩解,便将他下入大牢。为了能够申冤,狄仁杰悄悄写了一封血书,塞进了棉衣之中,并托付狱卒将这件脏衣服送给家人清洗。狄光远接到棉衣后,略一沉思,便心有所悟,通过仔细检查棉衣,找出血书,呈送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心知冤枉了狄仁杰,随诏其上殿奏对,最终洗刷清白。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以此而言,儿子之失父亲担,狄仁杰生祠不砸并冤。但此事也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优秀的儿女是父母之福、全家之福,更是儿孙之福。反之,将会是父母的“黑锅”,全家的罪人,个人的罪孽。所以,为人父母,无论职位多高,或者事业多大,还是平凡的忙碌,都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女子的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被儿子坑爹害的。
狄仁杰在担任宁州刺史、彭泽县令、魏州刺史期间,因为清廉爱民,当地老百姓都为他立了生祠。
尤其是担任魏州刺史期间,当时契丹刚刚攻破临近的冀州,魏州民心浮动,市面混乱,流氓强盗借机作乱。
狄仁杰到魏州以后,立即高效工作,迅速稳定了魏州的军心民心,市面稳定下来,很快又变成繁荣富裕的地区。
狄仁杰离任之际,魏州百姓感念他的功绩,继宁州、彭泽之后,为他建造了第三座生祠。
这座生祠直到狄仁杰去世都存在。
只是,老子好汉,儿子混蛋。
狄仁杰小儿子狄景晖则不是好人,不但贪污受贿,还压榨百姓,名声恶劣。
狄景晖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等事务。
结果,这小子不但敲诈本地老百姓,甚至勒索官员,搞得一些老百姓倾家荡产。
这些老百姓大怒,却又不敢把狄景晖怎么样,一怒之下偷偷将狄仁杰的生祠砸毁。
后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对狄景晖进行审查,发现他贪赃枉法,就调离魏州,降职为职方司员外郎。
狄景晖被抓走后,魏州老百姓又想起了狄仁杰的好处,重新为狄仁杰修建了生祠。
该生祠因安史之乱受到破坏,但在元和年间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很多人觉得奇怪,狄仁杰如此正直的人,为什么儿子会是这幅德行?
其实这种坑爹的儿子并不少见,比如李双江同志的逆子。
这种儿子主要是这几个原因,才变成坏人。
第一,从小娇生惯养,生活条件优越,嚣张跋扈。
第二,父亲人品好,但母亲未必如此,基因原因。
第三,父亲对孩子过于溺爱,管教不严格甚至放纵。
第四,官场黑暗,孩子从小接受不好的影响。
狄景晖就是这种典型人物。
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狄仁杰素有“神探” 之称,皇帝也曾赞誉:“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而这样一个“贤”人,在正史记载中,他的祀堂却被老百姓砸了,难道狄仁杰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老百姓十分痛恨狄仁杰吗?
狄仁杰,字怀英,一生为官,却是终身清廉,数次为民请命,嫉恶如仇,严惩贪污腐败,为国家治理立下汗马功劳,尽管自己命运多舛、时常因触及到权贵的利益而受到迫害,但他总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国家、为人民敢于直谏、直言不讳,提出许多利民便民的方针。
比如,在辅佐武则天的时候,他也从不阿谀奉承。立太子一事在封建家天下制度中成为国家延续和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太子,朝中群臣早被武则天的手段吓怕了,没人敢反对,担心触霉头。惟独狄仁杰直言应当要庐陵王李显承继大统。武则天十分生气,便停止该项议论。
后来,武则天召狄仁杰与王方庆,问:“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我老是做梦打牌输钱,这是为什么呢)?”狄仁杰就趁机说:“双陆不胜,无子也。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啊!并且太子是天下之本,本若摇则天下危。太宗皇帝亲冒锋矢,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高宗皇帝重病,才下诏令陛下监国。陛下临朝称尊十几年了,又想以武三思为后。试问姑侄与母子谁亲呢?陛下立庐陵王,千秋万代常享祭于宗庙,立三思,(可则可矣),但宗庙里有祭姑姑的道理吗?”武则天深受启发,在利益天平的摆动下,选择令立庐陵王为太子。
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必然会有其发光散热的一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反叛,魏州告急,武则天派遣狄仁杰赴魏州刺史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狄仁杰有着敏锐的军事头脑,深知人心的重要性。所以,狄仁杰选择先“安内”,不干扰百姓正常生活秩序,放宽缴纳赋税的期限,不消说取得的成果喜人,和之前魏州掌权者对比鲜明,前任刺史孤独思庄强迫百姓修缮工事,完全不顾百姓的生活,却适得其反百姓怨言大,军心不稳,军事战争中重要的粮草也成了一大问题,因而,魏州百姓对狄仁杰感激涕零。然而,其他地方在遭受战火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狄仁杰自然是打理、复兴的首选。魏州人民在留不住狄仁杰后,为他立生祀,感念他的恩德,又希望他能继续庇佑这个地方。
“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祀。”本是好名声的象征,坏就坏在,“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许是“恨屋及乌”,狄仁杰身为父亲却没能管教好孩子,“子不教,父之过”,百姓无力反抗景晖,便将这股怨气发泄在他父亲身上,“乃毁仁杰之祠”。
“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这是狄仁杰的态度,其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说有儿子景晖这个教育问题,但景晖的错误不能完全归结为狄仁杰,魏州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十分敬仰狄仁杰的。
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狄仁杰,武周朝时期的名臣,以不畏权贵著称,敢于直谏,为官生涯几起几落,同时在武则天面前力荐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终于大唐的势力,为恢复大唐社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我们在电视剧中了解的狄仁杰是神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疑案大案,号称中国的福尔摩斯。于是,他的才能在他的为官之路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狄仁杰上任魏州刺史的时候,由于之前契丹一直对魏州开展军事侵略,所以前任刺史民众全部迁入城内,修补军械,导致良田荒芜,民众苦不堪言。但狄仁杰来到之后,将民众放出城外,让百姓继续耕作,这就使得百姓有了生存的基础,也改善了魏州的状况。
同时,狄仁杰从他最擅长的方面入手,对之前存在的冤假错案进行集中情理,将很多冤案进行平反,所以得到了魏州百姓的拥护和爱戴,魏州人民为了感谢狄仁杰,为他修建了生祠,以纪念他对魏州所做的贡献。获得好名声的狄仁杰后又被调任幽州都督,武则天赏赐紫袍和龟带,并在紫袍上写十二金字,以表达狄仁杰的忠诚。
但后来为什么魏州人民又把他们所建立的生祠拆掉呢?这就要不得不说狄仁杰的儿子,他的第三个儿子狄景晖。
影视剧中的狄仁杰
狄景晖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老百姓知道他是狄仁杰的儿子,以为他也像他父亲一样,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谁知道他和他父亲完全不一样,贪婪残暴,欺压百姓,靠着自己父亲的威望和名声,以及皇帝的赏识,他更加的为虎作伥,魏州百姓再一次陷入了苦境。
老百姓当然拿当官的没有办法,于是他们就将怨气全部都撒在了之前为狄仁杰所在的生祠上,将生祠拔掉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狄景晖的贪婪腐化外,其实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是狄仁杰,作为一代廉吏,正直无私,为何自己的儿子却如此的无德和无能。古人语,子不教,父之过,狄仁杰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好好教育,他应该负有最大的责任。
所以老百姓将气洒在狄仁杰的生祠上一点也不为过。
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狄仁杰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笔者少年时代最爱听的大鼓书就是《狄公案》。现在的影视剧更是把狄仁杰的英明神武演绎到了极致。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神机妙算不输如来佛祖,其剧中经典台词“元芳,你怎么看?”更是成为迅速窜红的网络流行语。
狄仁杰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安社稷,扶黎民,为武周和大唐李氏立下不世之功,后人谓之“唐室砥柱"。 由于政绩显著,百姓口碑又好,62岁时,被武则天任命为幸相。但为相不足半年,他就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而入狱,后得力于大臣们的全力斡旋,加之自救得法,被武则天平反昭雪。后被贬往彭泽任县令。
公元696年,契丹叛乱,攻陷了冀州,朝廷震动,。当时的魏州刺史自乱阵脚, 魏州陷入险境。当地百姓抛家舍业,举家迁移,田地荒芜, 民怨沸腾。为了稳定局势,安抚百姓,武则天决定将 狄仁杰调任魏州,诏令其坚守魏州,发展生产,稳定军心。
狄仁杰到任后,一边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加紧战备,决心和来犯之故决一死战。契丹人听说狄仁杰来到魏州主政,不战而走。
在狄仁杰的悉心治理下,魏州社会稳定,百姓丰衣足食。百姓对他的功绩铭记于心。一年后,狄仁杰离任。当地百姓扶老携幼, 依依不舍地十里相送。其后,当地百姓感其恩,自发捐资,为狄仁杰建起了一座生祠,将他的塑像安放在祠堂中央,并立碑颂扬他为魏州百姓做出的贡献
但是,这座生祠却在后来被魏州的百姓亲手给毁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事得从狄仁杰的儿子说起。狄仁杰一共有3个儿子,其中老大老二都很有出息,这不多说。却说这个小儿子狄景晖,在坑爹方面,他绝对是李天一的师祖。
话说狄仁杰被调离魏州后不久,武则天派狄景晖来到了魏州。当地百姓闻听他是狄仁杰之子,欣喜若狂。心想,既然是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狄大人的儿子,必定会善待百姓,刚正不阿,毕竟虎父无犬子嘛。这个狄景晖在魏州任职司功参军,主要负责当地官员的考核和选举,在任何朝代,这管人事的可都是实权派。但狄景晖却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横征暴敛,鱼肉乡民。狄景晖的暴行惹恼了魏州的老百姓,他们将怒火发泄到了狄仁杰的身上,愤而“毁仁杰之祠,逐毁其像”。
狄仁杰的一世英名,就这样毁在了他这个“坑爹”的儿子身上。写到这里,笔者感叹:看来坑爹者也是前赴后继啊!
狄仁杰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后来百姓为何又砸毁生祠?
狄仁杰的生词被砸,主要原因是家教不好,生了一个坑爹的儿子。狄仁杰在魏州做刺史,能够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是因为,他为老百姓主持公道,平反冤家错案。在封建社会中,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能有“官”真正为民做主,那么老百姓就会对其感恩戴德。第二是狄仁杰在魏州鼓励百姓生产,加强军事训练,保卫百姓安全。可以说,他主政一方,造福一方,既落实了朝廷对他戍边的要求,他又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所以,老百姓要为他立生祠。可是狄仁杰第三子狄景晖虽是狄仁杰血脉,却没有继承他上的优点;当时狄景晖假借其父之名为求一官半职,不惜万金贿赂朝中奸人,后来终于在狄仁杰曾经主政的魏州落脚。对于狄景晖来说,魏州只是他官途中的一块垫脚石,因此狄景晖为了能继续有钱买官,不惜新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一时对魏州百姓的剥削达到了极致。狄景晖在剥削百姓的同时,对魏州政事不闻不问,一时间魏州豪强劣绅与狄景晖成了不折不扣的蛇鼠一窝,就更别提“为民做主”云云了;甚至闹得冤案堆积如山,魏洲百姓怨声载道。帝景晖果然钱没有白花,后补丁其他地区的肥差,从此离开涠洲。帝景晖虽走了,但狄仁杰的祠堂还在,百姓为发泄对狄景晖的怨恨,竟然怒砸“狄公祠”。但狄仁杰的功德并没有被魏州百姓忘记,时间一久,当地百姓又重修了“狄公祠”。安史之乱时,百姓纷纷躲避战乱,结果“狄公祠”又被难民愤怒砸毁,原因仍旧是狄景晖四处为官时造下的恶果,魏州难民中多有被狄景晖迫害的人,怒砸“狄公祠”也在情理之中了,可惜“狄公祠”就此再未修复。
可叹狄仁杰一生为民,尚在人间时,百姓感恩戴德,为其修建了“生祠”,没想到狄公死后一世英名,却被亲儿子所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