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期间,确实存在大量的骑兵部队。
以日军为例,二战中还有骑兵旅团的编制。
骑兵旅团规模很大。它一般下辖2个骑兵联队,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共有兵员5600人。骑兵旅团配备军马5668匹,枪3705支、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
抗战历史上,骑兵旅团多次参战,由此曾经在第五战区多次进行侧翼包抄迂回作战,效果还不错。
为什么二战骑兵还能以这么大规模存在?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机械化、摩托化程度不够。
即便是装甲闪电战闻名的德军,其实军队摩托化和机械化只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其余的部队仍然需要依靠马匹、马车运载物资。
这主要是当时工业化程度不够,各国生产汽车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
1940年,苏联生产了14.54万辆汽车,德国约30万辆,英国也有40万辆,日本5万7330辆。这么少的数量,难以应付数百万人规模的打仗。
自然,只有一个国家例外,就是美国。
这是因为美国有世界最强大的汽车工业,1940年生产汽车447.1万辆,相当于日本10年的产量。
所以,马匹还是重要的军事运载工具。
第二,地形原因。
二战的汽车也好,装甲车也罢,越野能力都很一般,无法通过复杂地形。
而地球的地形多种多样。
以中国为例,有着大量复杂地形,比如水网、沼泽、山地、高原。
这些地形不适合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作战,还是需要马匹,也就是骑兵作战。
因为骑兵行军速度比步兵快得多,可以在复杂地形执行快速作战任务。
第三,二战骑兵和之前不同。
二战骑兵已经不是骑马挥刀冲锋的骑士,作战方式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战骑兵骑马,只是像骑摩托车、骑骆驼一样,只是用来机动的。
所以作战之前,骑兵都会下马,将马匹集中管理。
然后,骑兵和步兵一样,在炮火掩护下作战。
所以,骑兵的缺点就消失了,缺点则被发扬。
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不可缺少的兵种,不过随着近代自动火器的运用,才逐渐走向衰弱,特别是在二战时期,坦克、火炮等武器在战场上广泛使用,骑兵的处境就更尴尬了,所以有人就觉得,二战把骑兵放到战场上去简直就是活靶子,但事实上,很多国家在当时都保有骑兵编制,就连机械化程度较强的德国、苏联都有骑兵。
当然了,像苏、德这些国家的骑兵,根本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搞运输的,他们的骑兵都是伴随着装甲车、坦克等机械化装备使用。毕竟坦克这些铁疙瘩燃料消耗量很大,而用卡车运输也耗油,再加上一些地方车辆无法行驶,所以这时候用骡马来保证后勤补给运输是非常合适的。此外,一些国家工业基础较薄弱,为了保证军队的机动性,只能保存骑兵编制,作为辅助兵种。
二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来马匹都不多,有些部队行军只能靠两条腿,而日军虽然作为一个工业国,但是军队也没有全面实现摩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双方都把骑兵当成宝贝。特别是在华北的敌后地区,日军的华北方面军都是用于治安的丙级师团,机枪、装甲车、坦克等装备较少,而八路军装备也差,这样一来就使得双方的骑兵都有了用武之地,日军欺负八路军火力不足,利用骑兵的优势快速完成对我根据地的奔袭、扫荡等作战任务,给我军造成了不少损失。
二战中军队真正实现机械化的国家只有美国,他们工业化水平高、油料资源丰富,根本就不需要骡马来担任运输或弥补军队机动性。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谢邀,在二战初期,哪怕是欧洲核心军事大国,也都保留一定程度的骑兵,即使是以装甲雄师发动闪电战作为人设的德国,依旧装备着骑兵部队。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骑兵传统的根深蒂固,并且骑兵较之步兵,骑兵更是一支被看做拥有贵族英雄主义传统的兵种,所以一战中骑兵已经明显在战场上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依旧被保留下来。其次一点,以装甲战斗车和汽车为核心的机械化作战,无论实践还是理论,还在推敲之中,各国机械化陆军部队的数量,还十分稀少,传统步兵部队依旧要依靠骑兵进行侦查等任务,并在用马匹来运送补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二战中的德国骑兵
魏玛共和国时期,国防军被允许拥有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编制为:
团部与军乐队
一个通讯排
4个骑兵连(每连170名士兵200匹战马)
一个补充和训练连(110名士兵170匹马)
一个重机枪排:8挺Mg08水冷重机枪
希特勒上台之后,由于骑兵部队原本的机动作战属性,不少骑兵团被改为装甲部队,但德军依旧保留了14个骑兵团,每个骑兵团扩充到了1400人,另外,由于骑兵部队的扩大,骑兵军官被传统普鲁士贵族军人世家把持的局面被打破,一批年轻的平民出身军官崭露头角,不少后来成为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天才,比如埃里希.霍普钠等等。
1936年,德国骑兵团每个团增设了一个装甲侦察车排,一个机械化工兵排,一个自行车连。还增配了7辆大众82搜索车和一定数量的卡车。对于这些骑兵部队,纳粹国防军最高层将他们划分为两种:1是直属骑兵部队,直接隶属高级指挥机构的独立骑兵部队,是为了验证骑兵集团是否在未来的机械化战争中依旧有存在的战术价值,一共2个团。2.是附属骑兵部队,13个团,在实战中,他们将会被拆分成骑兵连,然后分配给各步兵师,成为骑兵侦察营,届时,每个分配给陆军师的侦察营配置为
一个营部
一个摩托化通信排
一个骑兵连(三个骑兵排,每个排3挺轻机枪,一个装备2挺机枪的骑乘机枪小队)
一个自行车连:下属两个自行车排,每排3挺轻机枪,以及1门在摩托挎斗中的迫击炮,外加两个装备了车载轻机枪的挎斗摩托车小队
一个重武器连:一个装备3辆装甲侦察车的装甲车排,一个拥有2门75毫米炮的炮排,一个反坦克连,装备3门37毫米反坦克炮
1939年夏天,除了两个直属骑兵团(后扩编为旅,师)其他13个骑兵团都被解散,变成骑兵连编入各步兵师,比如第三骑兵团,就变成了陆军第9,15,17骑兵侦察营,部分官兵还变成了第152,157,267侦察营的一部。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陆军中依旧有51.4万匹马,承担了德军70%的物资装备运输量,包括各种口径的火炮。每个步兵师中依旧编入了5375匹军马,这充分说明,德国陆军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并没有日后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也说明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日期,实在是比陆军参谋本部预设的日期要早。
同时,武装党卫军也成立了骑兵部队,但大多数情况只是出现在阅兵和游行场合。
波兰战役开始后,德军第一骑兵旅被配属给北方集团军,任务是掩护第三集团军东翼的安全,在佛兰克沃地区和波兰的第七枪骑兵团展开了激战,成功击退了后者。双方用传统武器,马刀和长矛进行了一场经典的骑兵会战,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2天后,波兰第25枪骑兵团突袭了一支德国步兵,闻风而至的德国骑兵却没有按照传统进行马上决斗,而是呼唤了自己的重武器连和机枪排,波兰骑兵被装甲侦察车和机枪火力打得溃不成军..
随后,第一骑兵旅作为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渡过纳雷夫河,向前挺近,但之后,骑兵的任务就以侦查和警戒为主。此时,骑兵在现代化战场上的不适宜性暴露无遗:给马匹寻找饮水和草料变成了一项沉重的后勤负担,以及马匹飞驰的尘土会暴露行踪。
德国骑兵之所以在波兰战役中比较活跃,是因为波兰境内遍布着丛林和沼泽,骑兵的马匹可以迅速穿越这些摩托化车辆无法通过的地形,快速咬住并消灭敌人。
在接下来的闪击西欧作战中,由于第一骑兵旅在波兰表现出色,于是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将它扩编为第一骑兵师,他们在B集团军战斗序列中,分三路齐头并进,突入荷兰北部,在这里,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侦查任务,并建立了多个桥头堡。当然,骑兵的补给系统是个大问题,和一般步兵师和装甲师相比,供应一个骑兵师除了弹药粮秣,还要有马舍,草料,兽医,蹄铁和马具,这些无疑给本来已经脆弱的德国陆军后勤系统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第一骑兵师还出色完成了穿越普里皮亚季沼泽,迂回到苏军后方的行动,第一骑兵师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右翼作为掩护,这里正好是普里皮亚季沼泽的北部边缘,在这个地带,骑兵们和藏身其中的苏军小股部队和游击队进行了频繁交火,并取得了不错的辉煌成绩
然而这已经是德军骑兵部队的最后闪耀,在冬天降临前,由于骑兵功能有限,且占用大量后勤资源,第一骑兵师被撤回法国,17000匹军马被分配给了前线各步兵师,最终,他们在1941年11月28日改编为第24装甲师。
在东线的其他“附属骑兵”部队,其作用除了侦察,最主要的是扫荡威胁自己行军线路后方的游击队。一个陆军师在推进时,侦察营必须动用2个骑兵班的侦查兵力,前出到行军纵队最前方十公里的地段,分散为扇型进行侦查,其他骑兵和重武器连则被充当预备队。德军骑兵回忆说,他们经常和进行侦查和骚扰任务的哥萨克骑兵相遇,哥萨克骑兵骑乘的西伯利亚矮种马虽然在体型和绝对速度上不如德国军马,但更加皮实,适应各种复杂地形,所以哥萨克一般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不和德国骑兵长期缠斗,尽量迅速脱离战斗后就遁入森林,让德国骑兵十分头疼。
另外,为了清剿游击队,德国陆军组建了一些临时的团级骑兵部队,比如1943年5月,在北方,南方集团军群中组建的北方骑兵团,和南方骑兵团,他们携带足够的重武器,无线电和一周的给养,深入森林和沼泽地,沿着小路进行搜索,宿营前,会精心抹掉营地附近自己的马蹄踪迹。然后骑兵们会在森林中下马,伏击路过此地的游击队,战斗胜利后,他们就会上马对溃散的游击队进行追击。
1945年5月10日,驻守在奥地利,由后期东线各支骑兵旅,团匆促编成的德国第一骑兵军,决定向英国第八集团军投降,在进入英军阵地之前,官兵们把他们长期相濡以沫的良驹坐骑,送给了当地农民。
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咱团长李云龙说过,骑兵那都是宝贝疙瘩!
骑兵作为战场上战力强劲的一个兵种,在古代时期就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时候,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骑兵队伍直接决定了国家是否能生存下去。
可是到了后来的二战时期,在机械化的战场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建制,那么这看似有点low的骑兵队伍,究竟为什么还会出现在战场上呢?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战场上都是采用机械化作战方式的。在我们印象之中,二战的时候各个国家之间都会来几场坦克大战,好像在那个时期人类完全进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
按照当时的记载来看,有能力发动机械化战争的国家只有美英苏德四个“大佬”国家,其战斗规模也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大陆上。
就算是日军在中国横行无阻,也没见他们过多的使用坦克军团进行作战。至于当年的咱们那就更不用说了,看看李云龙有多宝贝他的骑兵连就知道了。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骑兵的优势还是可以发挥出来的,骑兵建制往往能有很有效的打击敌人。像波兰其实不弱,但是他遇到了德国,坦克天克骑兵啊,所以才败得那么快!
其次,石油资源要丰富。
坦克在战场上的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强度极高的防备装甲让普通的枪炮发挥不出一丁点作用。在某些影视剧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士兵拿着炸药包去炸坦克的情景,其实这些炸药根本对坦克造不成威胁,除非凑巧炸毁了坦克的履带,要不然只能白白牺牲。
这样一个“无敌”的存在,骑兵冲过去也是一种“找死”的行为。不过您也要认识到一点,让一个重达几十吨的铁疙瘩跑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其烧油量肯定比我们的“大排量”汽车要多。对于一些贫油国家来说,就算给他们装备上坦克军团,那他们也“养不起”。所以骑兵在当时还算是“高高在上”的。
最后,工业发展的限制作用。
有很多军事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打仗拼的就是工业实力,所以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往往决定了他的战备力量。二战时期能实现机械化的国家没有几个,很多国家的工业发展还都在萌芽状态,中国本身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工业实力强的国家可以通过机械化的军队提高作战效率,用坦克和卡车进行运输活动,这样的运输方式会让军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可是对那些工业进程缓慢的国家来说,很明显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军队的机动性呢?他们就把目光放到了骑兵身上,当时苏联有很多军队都配备了战马,不过这些马匹并不是直接用来冲刺作战的,步兵们借用马匹把自己运送到战场之上,然后下马步行作战,所以战马在当时更多的是担任运输工作,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综上所述,骑兵的存在是当时时代的需要,当然也是“落后”的象征,在如今完全机械化的战备时代,骑兵也只能淡出历史舞台,不过骑兵军团具有的气势和精神,仍然会保留在人们的意识里。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这个问题,韦老师来回答。
1.
看这个问题的作者,好像不太看得起骑兵。
在现在这个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私家车的年代,当然很难理解为什么二战还会有骑兵。
但是当你们回想六七十年代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顶多少年的工资、八九十年代一辆摩托车顶多少个月的工资时,你们差不多就可以理解现在你们嗤之以鼻的骑兵在二战时期是多么珍贵。
2.
真实情况就是如此,骑兵在二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兵种,也是军队中很中坚的力量。
大家一想到二战,不要只想到德国大兵的飞机坦克大炮,就像一场高端宴会上你看到大家都穿着华贵礼服,就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穿着。
同理,坦克飞机当然是一国军队是镇军利器,但毕竟是少数。德国依托划时代的飞机坦克摩托化协同战术理念,开创了闪电战的先河,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大显神威,天下无敌。但毕竟战线太长,尤其是入侵苏联之后,尽管在每个战役初期能集中上千辆坦克开路,但在数千公里上的战线上,平均下来每个地段还能有多少装甲部队?所以在战争后期德军只能集合手中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进行机动作战,疲于奔命,最终被拖垮。
相比较而言,骑兵才是当时一国数百万军队的中坚力量。
二战中,唯一能完全实现机械化的只有美国,单单是援助苏联的汽车,就有几十万辆,足以显示其强大的生产能力。
而不管是苏联还是德国,在当时只能算作是半机械化半骡马化,其实在很多二战纪录片镜头里,也可以看到很多德军用骡马运输的场景,这在当时是常态。毕竟火车的运力只能集中在几条铁路干线沿线,汽车也不可能分配太多,最终物资要输送到战场的各个线和点,也只能是靠骡马。
3.
在战场上,骑兵具有快速机动、冲锋迅猛的特点,擅长战役侦察、远距离奔袭、运动防御、追歼敌人。
骑兵相比步兵,不但能徒步作战,还能在马上射击和劈刺。
想想那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不管是单兵作战还是集体冲锋,能够拥有一支来去自如又充满气势的骑兵,那会是多么有战斗力。
苏军几大元帅,像布琼尼、朱可夫等,那可都是实打实的骑兵部队出身,斯大林也尤其偏爱骑兵将领。
在电视剧《亮剑》里,也有这么一个场景,我军独立团通过俘获的日军战马,也组建了一个骑兵连,那战斗力简直不必多说,领导们像宝贝一样护着,不到关键时刻不亮出来。
4.
所以,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看问题的本意,好像是觉得骑兵在那时很落后了,其实真的恰恰相反,骑兵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二战期间都还没什么像样的骑兵部队呢,而像波兰、苏联等,早都已经把骑兵玩得很溜了。二战后,欧洲强国逐渐过渡到完全的机械化,也就是真正的钢铁洪流。
而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大裁军中,解放军才真正淘汰了"骡马化",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算实现机械化。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二战为什么还有骑兵?
骑兵在古代的地位毋庸置疑。拥有骑兵的政权,将会在战争中占据一定优势。一个政权如果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与其他政权打仗过程中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彭城之战时,项羽曾经依靠三万骑兵击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汉朝初年,骑兵部队不强,在与匈奴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汉武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才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宋朝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在与辽国、西夏、金国、蒙古作战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明朝时期,虽然已经拥有火器,清朝还是依靠强大的八旗骑兵,打败了农民军,建立了清朝。
骑兵的机动性强,作战威力更大,相当于古代的装甲部队,对一般步兵有绝对优势。随着热兵器越来越普及、威力越来越大,骑兵发挥的空间则越来越少。尤其是马克沁机枪发明之后,更是成了骑兵的克星。一战之后,坦克逐渐用于战争,骑兵的作用更是大大降低。
到了二战时间,欧洲各国基本上都已经摒弃了骑兵,只有波兰等个别国家依然大规模装备骑兵。摩克拉战役之后,波兰骑兵也基本上淡出历史舞台。二战期间,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争,也依然有国家装备骑兵,比如日本。日本的骑兵部队主要编制有小队、中队、大队、旅团。日本投降之时,依然有大量骑兵部队。
二战期间,装甲兵、航空兵、伞兵、喷火兵等现代化兵种已经出现,汽车、摩托车、坦克、飞机、装甲车等也已经出现。在马克沁机枪、坦克、装甲车面前,骑兵成了活靶子。战马的速度也无法和汽车、摩托车、装甲车、坦克相比。既然这样,为什么二战期间还有大量骑兵呢?
能够拥有绝对数量的坦克、装甲车、汽车、飞机固然非常好。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坦克、装甲车、汽车,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骑兵的地位。二战期间,保留大量骑兵部队的国家,机械化水平大多不是特别好,比如波兰、日本和中国等。美国、苏联、德国等国的工业水平非常高,坦克、汽车可以像鸡下蛋一样,舰船可以像下饺子一样,飞机可以像孵小鸡一样。所以德国、美国、苏联的骑兵部队极少,甚至没有专门的骑兵部队。
波兰、日本等国虽然有一定工业基础,但是工业化水平并没有美国、苏联、德国那么高。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也就是生产了15000多架飞机,年产坦克1000多辆,完全无法同美国、苏联媲美。波兰虽然陆军号称欧洲第二,实际上是名副其实,波兰的工业水平也低于其他欧洲国家。二战时期的中国,工业水平更低,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缺乏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这些国家的机械化水平不高,需要骑兵部队补充一定速度和战力。
战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是否组建骑兵部队。二战时期,有的国家更新了战术,使用了前所未有的战术,比如德国的闪击战等。但是有些国家的战术思想却相对比较落后,比如法国、波兰、日本等国。
法国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战壕战,波兰的战术思想和日本的战术思想也停留在一战水平。日本在某些战术方面,甚至逆历史的潮流。比如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明显和当时的潮流不符合。当时中国的战术思想水平,比日本更低。这些国家战术思想相对落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现代战争的转变。
当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军官,还配发标准的佩刀,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则是波兰。相比较于连发武器,日本更迷信单发步枪,甚至非常看重白刃战。日本崇尚白刃战,则要追溯到日俄战争。因此,波兰和日本还配有大量骑兵。当面对德国闪击战的时候,波兰竟然派出了骑兵部队。在坦克声中,波兰骑兵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地形原因也是骑兵能够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欧洲大部分是平原,坦克完全可以取代骑兵。但是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则有大量山地、丘陵、雨林、沼泽等地形。这些地形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展开,有些地区甚至不利于空军展开行动。比如坦克、汽车、装甲车很难在沼泽地展开行动,坦克也很难“爬上山”,但是骑兵却可以填补这些空白。骑兵可以在山地任意穿梭,也可以驰骋在沼泽地之中。
由于亚太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所以日本需要组建骑兵部队,填补一些空白。二战期间,日本组建了大量骑兵部队。面对日本的骑兵部队,我国也组建了相应的骑兵部队。骑兵比起装甲车的成本更低,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骑兵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实不光二战期间,有的国家组建专门的骑兵部队。二战之后,有些国家也保留一部分骑兵部队,比如我国。1928年,我军便组建了第一支骑兵部队。二战后,解放军骑兵部队最高峰时拥兵10万。此后,骑兵部队逐渐减少。1985年之后,我国只是在一些地区,象征性地保留一些骑兵营和骑兵连,人数已经非常少。
现在国际上其他国家也有少量骑兵。这些骑兵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斗意义,大多是巡逻性质或者礼仪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骑兵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