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血战天京:李秀成有32万大军,湘军只有8万人,却为何一败涂地?

太平天国为何败给湘军,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但既然是谈论军事,那就从双方兵力对比以及战争策略上来做一个回答吧。

1862年3月15日,曾国荃率领湘军从安庆出发,沿着长江北岸攻击前进,先后攻下了无为州、巢县、含山、合州等地,随后与彭玉麟的水师联合攻下芜湖。5月28日,曾国荃大军攻下南京郊外要地秣陵关,第二天攻占三岔河和大胜关。

5月30日,彭玉麟的水师攻占江心洲、蒲包洲,兵力深入到天京城内护城河附近。彭玉麟的水师为曾国荃的路师提供了庇护,湘军陆军进占雨花台。由此,湘军水路两支大军围困天京,天京保卫战打响。

洪秀全画像

大军进占雨花台后,曾国藩马上向朝廷上了一封奏折,把全部家底报上去,免得皇上和老佛爷起疑心。在曾国藩的《官军水陆并进叠克要隘驻军雨花台折》中写道:

曾国荃率领的陆师共有前队十二营,后队六营,总兵力是十八营。按照湘军的陆师编制,每个营有500人,十八个营就有9000人,再加上一些亲兵护卫,兵力为1万多人。在水师方面,彭玉麟有水师十八营。在具体作战方面,彭玉麟的水师有八营深入了护城河,有八营在外面保护两道,另外两营作为机动部队。

按照湘军水师编制,长龙船8艘、三板船22艘,总共是32艘船为一个营。长龙船每艘乘坐24个人,8艘长龙船就有192人,三板船一艘船能坐14个人,22艘三板船就能坐308人。所以水师一个营的兵力是500人,彭玉麟的水师有十八营,自然就有兵力9000人。综合起来看,湘军水陆大军总共有18000多人。《湘军记》里写道:“国荃军不足2万”这个记录是真实可靠的。

外国人眼中的太平军官员和士兵

四次血战,10万太平军不敌

6月8日,洪秀全命令城中的2万多太平军趁湘军立足未稳发起进攻,湘军伤亡数十人,游击刘永祥被击毙。守城的太平军虽然英勇,但仍然没能攻破湘军重围,最后败退回城中坚守。

7月初,忠王李秀成派出弟弟李明成,从苏州率领数万太平军赶来救援。李明成的援军与湘军进行血战,火器对轰数日不息。大战导致双方都有伤亡,湘军猛将、提督衔记名总兵张胜禄被击毙。

7月12日,对王洪元春率领四五万太平军,分成二十支来救援,太平军猛攻雨花台曾国荃大营,打死湘军都师鄢兰亭。7月20日,辅王杨辅清从广德率领两万人马赶回天京救援,杨辅清率兵夜袭湘军,结果被湘军刘连捷、朱洪章部击败。

这四场大战,太平军总兵力增加到了10万人左右,虽然发动了猛烈进攻,却没能将湘军击溃。曾国荃率领湘军重新攻占雨花台后,洪秀全惶惶不可终日,急忙在一天之内发布三道诏书,勒令李秀成赶紧来救。

湘军水师

李秀成来援,十三王救驾解围

6月22日,李秀成在苏州召集众王开会,商议救援天京之事。8月6日,又开了一次会。到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亲自统率十三王兵马,从苏州赶往天京救援。李秀成带来了多少兵马救援?《湘军记》中记载:“忠王李秀成引兵三十万,自苏常奔至,号称六十万。”

李秀成兵马究竟有多少?三十万、六十万都是虚数,真正的人数是二十万人。这点从曾国藩、曾国荃以及李秀成后来的自传中进行对比得出,李秀成十三王带来的人马是二十万人。

此时的湘军有多少人马?曾国藩兄弟为了显示湘军的勇猛,一直坚称只有兵马不足三万人。实际上,曾国藩只把被围困在雨花台的曾国荃2万多人算了进去。在大战打响之后,曾国藩在外围调来了不少援兵。这些援兵是账簿记录的,不是信口胡说。调动的兵马有:

李朝斌的太湖水师三个营,从上海返回金陵支援;

驻扎芜湖的王可升部五个营,共2700人支援金陵;

调都兴阿下属的杨芳纯部1800人参加江防作战;

调俞荣升部400人,从安庆返回金陵支援作战。

……

李秀成救天京

曾国藩前前后后几乎调来了1万多人支援,所以除了曾国荃的湘军接近3万兵力外,还有各地的援军1万多人,再加上水师1万多人,总兵力在5万多人左右。

太平军有20万大军,湘军水陆兵力加上援军只有5万余人,兵力对比是四比一。大战打得非常激烈,太平军从东西两路猛攻湘军营地,曾国荃面部被火枪打伤,如果是实弹他肯定就阵亡了,副将倪桂被大炮炸死。双方激战46天之后,湘军伤亡很大。后来太平军主动撤围,李秀成进入天京城中见洪秀全,大战才暂停。

这一仗太平军伤亡六七千人,湘军伤亡五千多人,双方似乎打了一个平手。实际上太平军这一仗是一场败仗,20万大军不能一口气吃掉湘军,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这已经是失败了。湘军再度卷土重来,必将很难战胜。太平军失去了唯一能歼灭湘军,获得胜利的机会。

洪秀全瞎指挥,进北攻南酿大祸

在军事上,洪秀全真的是个门外汉。雨花台之战后,洪秀全担心李秀成在城内声望太高,发生如当年韦昌辉逼宫那样的事情。于是下旨严令李秀成实施“进北攻南”的“围魏救赵”计策,目的还是为了救援天京。

1863年2月27日那天,李秀成率领二十万大军北上攻击巢县、无为州,一路打到舒城。李秀成大军渡江之后,湘军缴获了太平军的军事文件。曾国藩马上知晓了李秀成率领大军北上进扰,调动曾国藩湘军北上堵截的意图。曾国藩立刻改变策略,让湘军继续攻击南京,再调其他兵马去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大军一路打到寿州,曾国藩加紧让曾国荃趁机攻击雨花台。天京城内空虚,雨花台很快又失守了。洪秀全又惶惶不可终日,紧急下旨让正在外面血战、疲惫不堪的李秀成大军赶紧回救。

李秀成大军疲惫不堪地渡过长江,结果遭到湘军水师的猛烈炮火攻击,太平军伤亡惨重。李秀成率领二十万大军兜了一个大圈子,非但没有调动湘军,反而在沿途被堵截,杀死、烧死、溺死和冻死十多万人,李秀成回到天京时,手下兵马已经不足一万五千人了。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二十万大军就损失了十八九万,折损百分之九十以上。李秀成最恨洪秀全的就是这里,洪秀全的“进北攻南”战略完全是瞎指挥、乱指挥,与其出去把自己仅有的力量拖死,不如与湘军进行轮番血战,以人数于是弥补武器和物资供应不足,胜算还是有的。这一下几乎全军覆没了,失去这支最后的有生力量,太平天国不亡都难了。

太平军火炮

最后的血战,城中仅有三万人

最后的血战打响了,此时太平军守城的士兵,包括李秀成带回去的一万多人,只有三万多人了。而曾国藩不断增兵,湘军又几乎没有多少损失,所以此时湘军的兵力达到了六七万人。湘军此时的总兵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太平天国岌岌可危了。

激战一个月后,雨花台、九洑洲等战略要地丢失。8月,湘军攻击印子山,太平天国佩王冯真林战死。李秀成亲自率领1万多人出城反攻,激战中梯王练业坤战死。12月,湘军攻占孝陵卫。

1864年2月,湘军攻击太平军运粮队,天京城内的太平军粮道被断,陷入绝境。李秀成亲自率军攻击湘军营垒,毙伤湘军三千多人,但敌众我寡又被压回城中。同年7月,湘军攻到太平门附近,李秀成亲自带兵攻击。此战打得异常惨烈,湘军被杀二千多人,太平军损失也很惨重。

1864年7月19日,湘军炸毁太平门南城墙二十多丈,湘军朱洪章部四百人进入城中,登上了南京城墙,天京保卫战以湘军胜利结束,太平天国自此灭亡。从1862年5月30日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保卫战共打了两年零十五天,双方投入兵力为:湘军兵力为8万余人,太平军兵力为32万余人。

太平军武器

从人数上来对比,太平军是占优势的,但是兵马贵在精而不在多,此时的太平军经过天京事变后,老兵和精兵已经所剩无几,而且湘军有不少改良后的武器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但即使打了折扣,32万人对阵8万人是不吃亏的,在战力上几乎可以持平。

天京保卫战为何失败?太平军为何不敌湘军?主要原因在于有生力量被摧毁,天平倒向了湘军一边。“进南攻北”的战略导致二十万有生力量被葬送,洪秀全的瞎指挥害了太平天国,否则即使太平天国最后也难逃灭亡的命运,但也不会在1964年灭亡,可能还要延续很多年。

这就是天京保卫战太平军惨败的原因,太平天国的灭亡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历代农民起义的弱点都在太平天国身上重演,太平天国的悲剧让后人看清了现实,这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血的教训和经验借鉴。

湘军志

综上,这就是原因。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我觉得吧,首先呢,清政府虽说腐败,但人家毕竟是当时的正统统治者,而且根基深厚,其次,太平天国违背了初心,起义是以反清救国为主张,但最终还是大量敛财,失去民心,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太平天国不管从经济还是军事上,都不可能与清政府抗衡,因为太平天国存在时间太短,领导层管理机制明显不够成熟,有心无力,清军当中的管理层无论从作战经验还是作战装备以及训练和管理都要高出太平军不止一个档次,所以,败是必然。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历史书上说的其实很明白,太平天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扼杀下,失败的。当列强选择了满清作为代理人,大力扶持以后,太平天国的失败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至于曾国藩的湘军,到了后期其战斗力已经不如李鸿章的淮军。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想回答好还真不容易。这么说吧,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湘军的领导者是曾国藩——一个极具系统思维、全局思维的军事将领,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建制、管理、战略系统,建立了一支战斗力爆表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

这个所谓的“非正规军”,从制度到装备,都完爆当时的大清正规军。

一、先来看曾国藩建兵原则。曾国藩是一个善于行动前先思考的人,他深刻反思了大清正规军绿营失败的原因,军队腐败、军纪废弛什么的,这些一般人能看出来。曾国藩看到的是,大清建兵制度上的缺陷。而像军中腐败、军纪废弛等,都是这一深层原因带来的结果。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很多军人都私下做着兼职,比如开个茶馆,摆个地摊什么的,军官们就玩得更大了,买卖武器装备,利用战船经商等等,平常操练能不去就不去了,也别说对国家啥的不上心,关键得先养家糊口啊。谁让大清的工资低呢,一个月一两多银子,不够用啊。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996啊!

这是大清长时间的“低饷制”导致的一个结果。军人们连家都养不起了,谁有心思在训练场上玩命。

其次,清朝的军队,十分重视“兵为国有”,不管哪儿的兵,首先都是国家的兵,到打仗时,国家会随机分配,比如长沙的兵调给武汉的将领,九江的司令领导安庆的部队,这么一打散,防止将领们拥兵自重。这是清朝皇帝们的权术。但它的坏处在于,军与将之间不熟识也没感情,在战场上大将被一剑穿胸了,同队军人不管不顾。至于不是一个营的,那就更远远地勒马旁观了。我们都见过《投名状》里,庞青云的军队攻打苏州被包围时,另一队清军远远观望,无动于衷的样子,直到看见胜机,才介入争功。基于这两点,曾国藩在湘军的制度上做了几点关键调整:首先是“厚饷制度”,高薪招揽人才。普通士兵,薪资高于正规军的三倍,中高层管理,薪资待遇将近正规军同级别的六倍。报名人数一下就爆了。但想进名企可没那么简单。曾国藩调整的第二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他先挑选他欣赏和信任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往下挑连长,连长挑排长,这样一层层,兵将之间,相互熟知,又有知遇感恩的情分。团队凝聚力满格。第三点,曾国藩选军官偏爱文化人,因为文化人遇事爱动脑子,湘军的多数将领都是知识分子。选士兵偏爱出身质朴的山野乡农,这些人朴实厚道,又有肌肉。不像绿营兵,多是地方上的流氓或游手好闲之辈。第四点,湘军重视思想教育。因为曾国藩自身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重视精神力量。对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军队,多进行思想教育,在当时的正规军中是一个创举。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敌人,是一支以信仰(信上帝)驱动的部队。

这几点调整完了,这支军队的基因,已经不同于绿营了。

二、在具体的作战策略方面

曾国藩有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原则:结硬寨,打呆仗。

太平军在之前与清军的交锋中,擅长游击战,审势度时,灵活应变。曾国藩的对策就是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什么叫结硬寨呢?就是先将营地扎稳,扎下营盘后,不管多累,先绕着营地挖两道深沟,再沿沟筑起高墙,形成自己的防御系统。每行军到一处,先挖沟筑墙,军将们个个具备民工大队的职业素养。曾国藩是一个强调防守的人,他一辈子做事,没什么花架子,也没多少令人叫绝的妙招,就是大道至简,把事做牢靠,做扎实,确保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谋划出招制敌。打呆仗也是建立在结硬寨的前提下。兵临城下,不主动进攻,先挖沟,围城,切断城内外的联系,等里面的人没粮了,自己打出来,然后再迎敌。据说湘军打下的城市,城墙外的地貌完全变了。这种方式看似笨拙,耗时,却能确保胜率。而且通过“围城打援”的战术,消灭了天平军不少有生力量。三、装备方面。为了制造战船,起初没有人懂设计,曾国藩甚至亲自上手设计,后来发现不行,就建了两个船厂,遍寻能工巧匠,反复推敲试验,并重金购置大批洋炮,安装在战船上。曾国藩的水师也成为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装备精良的战队。四、整体战略。一个统军的大帅,最硬核的本事,就是能站在最高的维度上审视战局,能从复杂、纷乱的时局中洞察关键所在。曾国藩无疑是一个大局观非常优秀的人,他认为太平军难对付在于,他们通过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几座战略重镇,控制了长江这条军事运输线,又通过长江水系,将各省的资源统筹在一起,因此要想打掉太平军的大本营南京,必须先打掉沿长江从上到下的几个重镇,夺回对长江的控制,然后踞上游之势而下,冲击南京。“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这是曾国藩的军事哲学。虽然,咸丰一心求快,几次出昏招,干预指挥,但最终大清赢下这场战争,还是靠了这个战略。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制定出了正确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排除了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包括皇帝的瞎指挥,政敌的落井下石,等等。跟随曾国藩多年的、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曾说,曾国藩的定力,非常人所能及,他认准的事,排除千难万难,也要干成。这个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力,令人不得不由衷敬佩。想了解曾国藩的更多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曾国藩》系列正在开讲中。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探历史风云,悟在世人生

太平天国运动为何洗卷大半个中国,又如何走向衰亡!!!

太平天国以1951年的金田起义为标志至19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陷落为终结。

从时间上来看正处于第一次雅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需要大量赔款,加之国外大量商品倾销囯内手工业破产,人民遭到清政府的严重剥削,加之自然灾害,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不绝。

太平天国用拜上帝会使平民看到希望,打岀保护农民利益的口号,使得太平天国一呼百应,纷纷响应,而且太平军将火器武器大量远用到军队。

清朝初期对太平军的轻视,并没有集结大量军队剿杀,并且忙于与列强进行两次雅片战争,清八旗兵与绿营兵在清未年间战斗力低下,且调动兵力速度慢不利机动作战。

太平军攻破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并将天京作为都城后,太平军就停止大规模进攻,一直停止不前给清庭喘息之机,而且太平军内部大肆挥霍修建宫殿,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诸王妻妾成群,许多太平军的追随者由此而失望脱离太平军。

清朝见八旗与绿营兵无力震压,便允许地方自主建军,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是其主要代表,曾国藩建立湘军,湘军响金丰足超过了绿营兵甚至是八旗所以进入湘军不仅可以糊口还可以养家所以很多人进入湘军,湘军召兵有严格的可要求,多推举保证兵源的纯洁性一战斗力十分强大。

太平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后期太平军派系众多,而湘军号令统一,在解天京之围的雨花台战役太平军十五万人对湘军三万人以失败告终就是实例。

曾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的太平军,为何斗不过曾国藩非正规的湘军?

这还用问吗,为什么美国都败给了湘军,因为他们是天下第一的仁义之师,焉能不胜天下之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