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列强,谈不上谁正义谁不正义。
说通俗点,只是抢夺全世界范围的利益罢了。
当时英法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地,德国是后起之秀。
以远东为例,英法在中国有大量的租界和利益,而德国好不容易才占据了一个青岛。
德国煽动奥匈帝国一起作战,目的是和英法争夺利益而已。
但是,德国战败了,鸡飞蛋打。
对比二战中法国投降,德国让法国保留了殖民地和舰队。
但一战结束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则被整惨了。
德国的殖民地全部没了,部分领土被抢走(德国失去了6万5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近700万的人口),还要赔偿巨款。在1921年时,德国所要负担的赔款高达1320亿马克。
同时,德军被解散,只允许保留10万人的保安部队,空军被解散,海军只能保持1万5000人。
条约的屈辱只是一方面,看更惨的是造成了德国战后经济的崩溃。
由于需要承担大量赔款,经济通货膨胀到了世界顶峰,1美元可以兑换4兆马克。
这种情况下,极端政党的崛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
德国人不服气,也不甘心被这样欺压。
随着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必然要对于反抗一战后划分的国际形势。
希特勒对此发表过一番演讲: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那场战争结束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就没有了!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地尊严!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选择像本杰明.马丁一样去做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希特勒就是靠煽动民众的反一战情绪,加上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让纳粹合法成为德国的执政党。
随后希特勒的一举一动,也是在挽回德国在一战失去的东西。
甚至,德军打败法军以后,特别选择贡比涅森林作为停战协议签订地点。
贡比涅是签订1918年停战协定的地点,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德国的惨败。
希特勒下令将博物馆内停放的当年火车搬运出来,放在1918年原来的位置上,,作为德法两国的谈判地点。
希特勒在谈判中所座的位置,是当年费迪南·福煦元帅面对战败的德国代表时所坐的位置。
这就是赤裸裸的复仇。
其实,二战是两败俱伤的战役。
此战中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国互相火拼,一塌糊涂。
美国彻底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而苏联也异军突起,压垮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二战的发生,就是一战的延续,这毫无质疑。正如一战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私下说:“我们起草的文件为二十年后的战争埋下了伏笔。”当时的英国外相柯曾持相同的看法:“这条约不能带来和平,这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英国领导们看得很准,协议签订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带着德国人,带着复仇的火焰来了。
一战前德国经济雄起,雄心万丈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经济飞速上扬。强大的经济和德国在全球的殖民地完全不相称,比起英法荷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的全球控制范围实在有限。
有钱了,话也多了,话也大了。于是“普法战争”爆发了,最终的结果是德国胜利,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也促进了意大利的统一。
1882年,在俾斯麦的张罗下,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自形成了同盟国,达成了共进退的决定。看到德国的举动,世仇法国不淡定了,于是联合了俄国,后又联合了英国,就此,欧洲大陆,有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
当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后,奥匈帝国不淡定了,在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至此,第一次世界打仗全面爆发后,后期,牵扯了三十多个国家参与其中,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当时,同盟国阵营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王国(一战时选择加入协约国)、日本、黑山、美国(后期参战)、中华民国等。
很明显,同盟国干不过。于是,在1918年十一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凡尔赛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当时协约国高喊:掏空德国人的每一个口袋。
《凡尔赛和约》下隐藏的危机德国战败投降,于是在谈判时,协约国开始狮子大张口,德国人没有办法,被逼无奈地签了字。
按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如果我是德国人,我要拒绝签字。”到底有什么内容,让威尔逊总统都感觉协议起草过分了?
《凡尔赛和约》总共有15部分,440条约文,一项议定书。
和约规定:德国边界线回到1870年以前,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法国所有。这样,德国的领土将减少八分之一。
德国在本土外的所有殖民地必须交给其它国家,其中在中国的胶东湾必须交给日本。因为这项条约,中国人没有签字。所有殖民地交出去,德国有不小的损失。但损失刚开始。
德国的关税不得高于其它国家,对于他国输入的货物,不得无故拒绝进入。在1921年5月1日前,付清200亿马克的赔偿。可以是黄金、船只等折价。
在军事上,规定德国陆、海、空军人数,分别不超过10万人、1.5万人、1000人。
在军事审判上,要求交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逃到荷兰避难)以及重要将领,有协约国组织审判。
看到这样的协议内容后,整个德国开始疯了,萨尔煤矿工人罢工,结果被法国军队枪毙二百人压制住了。德国海军用自沉舰艇表达愤怒。德国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但是作为战败国,暂时的反抗基本没用。
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再次崛起,发动了二战德国人民感觉到了屈辱和压力,一边要忍受不公平,一边要勒紧裤腰带,给协约国赔钱。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上下对协约国充满了仇恨。
有些时候,满腔的愤怒会转化为复仇的力量。当希特勒出现时,德国人找到了带领他们不断向前的领导人,熊熊的复仇火焰照亮了德国人的心。
1935年春,希特勒置《凡尔赛和约》于不顾,断然将国防军从10万扩展到了30万,英法等国表示了强烈抗议。1936年,希特勒再次出击,派军队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英法等再次表示了抗议。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形成了反共产国际联盟,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了进来。
在全德国人民地支持下,希特勒开始复仇计划,1938年,德国侵占了奥地利,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快速占领。
大地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德国人血液中的民族主义彻底被激发了出来。1939年9月1日,德国的大军开始进攻波兰,理由是遭到了波兰的攻击。这个理由纯属扯淡,只是为了找到侵占波兰的借口。英法两国看到如此形势,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德国作战很利落,通过各种闪电战,打下了大半个欧洲,在进攻英国时受挫,进攻苏联时,直接被拖入了泥沼。最重要的是,美国参战了,因此,德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但是,无须质疑,二战的爆发,就是一战的延续,是德国人发起的一次复仇,是德国人被“强烈的民族主义”刺激,好在,最终失败,否则不可想象。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是有道理的,浅析如下。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列强因为分赃不均,新崛起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引起的大规模战争。虽然在战争中德国失败了,但利益冲突的根源犹在,这就没法从根源上消除新的战争策源点。因此而埋下了二战的伏笔!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德国人却并不服气!《凡尔赛和约》更是被德国人视为民族耻辱。并且战后德国的领土也大幅度缩水了。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需要赔付。而这一切都被视为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德国人的反弹情绪很大,报复心理强烈。最后被纳粹党利用,引领德国走上了一条法西斯主义的歪路。最终成为了二战在欧洲的策源地!
3,一战后,欧洲各国的情况错综复杂。各国间的民族冲突、种族冲突、领土矛盾、政治矛盾…等情况仍然是严重的!这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因为各国都有所发展与进步,所以尚可以被掩盖于一时。但是一旦遇到风起云涌、经济危机就会倾刻爆发!可以说二战前的经济危机是导致二战爆发的重大推手!
4,因为苏联的建立,世界进入到了"两种意识形态”相对抗的时代!欧美列强(包括日本)都对新兴的苏联既恐惧又仇视,无时无刻不想消灭它!因此也在对德国的惩罚问题上"放水″,甚至有意扶植德国去与苏联相对抗。而将英法美与德国的战争视为"西方世界的內斗″!这就决定了列强不仅对德国的清算不彻底,甚至还有意纵容德国向东南欧的扩张,以便挤压苏联的"生存空间”!这一切都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信心与气焰,导致了二战的不可避免!
以上浅见只是个人见解,或许并不全面也不完善。欢迎大家互相交流不同见解!🎏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从性质上说,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并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一战的延续。一战中的主要参战国都是为了争夺霸权,没有什么正义之分。二战则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是正义战争。
如果从其他角度来看的话,两次世界大战确实有一定延续性。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这个因素来看,两次世界确实有一定延续性。一战以前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实力迅速增强,强盛之后的德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德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矛盾。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之后,依然面临着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本和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他们因为某些原因走到了一起,最终成为亚洲和欧洲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英美一位他们迎来了和平,可是不少有识之士却清楚地认识到这根本不是和平。法国元帅福喣说:“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身为战胜国的元帅都能看出,这个体系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和平,更不用说做为战败国的德国。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更是深恶痛觉,当时的德国总理谢德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德国虽然在大战中战败,但是德国人却不认为自己做错什么。德国人认为,一战双方都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不同之处在于德国战败。德国之所以承受《凡尔赛和约》的痛苦,就是因为德国战败了。德国人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的种种限制。从1919年开始,德国人便想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德国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摧残,国内又蔓延着复仇的情绪。希特勒利用了德国民众的这种情绪,成功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最终发动世界大战。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的话,二战绝对可以认为是一战的继续,二战可以认为德国复仇之战。
除了德国队一战后的结果不满意之外,日本和意大利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非常不满意。意大利因为巴黎和会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愤恨地退出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意大利,但是意大利并不满意。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则成为了失意者。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解除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依靠,限制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展。美国通过《五国海军协定》限制了日本海军力量发展,日本海军力量被限制到美国的60%。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少条约都不利于日本,所以日本对华盛顿体系非常不满。日本时刻都想挣脱这个体系的束缚完成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老元帅福熙愤怒的宣称“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老元帅的犀利言辞一语成谶,20年后,二战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确实埋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所谓一战后对德国压迫太狠导致德国发动二战却并不准确。
实际上,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可以说是既严厉又不够严厉。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三大巨头美英法就就惩罚德国的问题陷入了争吵,由于德国投降是援引美国的“14条建议”,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依照“14条建议”宽纵德国,而饱受蹂躏的法国则坚持对德国进行彻底的惩罚,完全解除德国的战争能力,而英国一方面担心彻底清算德国会造成法国一家独大,同时也担心布尔什维克的蔓延,所以建议对德国进行不彻底的清算。
三国的勾心斗角以美国彻底退出为结局,最终对德国的处罚方案是更接近英国想法的折衷,这一方案严厉到足以让德国人倍感屈辱,充满着复仇的意志,却又没有严厉到真正剥夺德国恢复战争能力的地步,德国背上了大笔赔款,但是军工寡头却没有受到真正的损失,无关紧要的德国皇室被驱逐,但是真正的战争策源总参-容克集团却丝毫没有被触动,只要资金到位,德国仍然具备迅速重新武装的条件——而在个20-30年代,来自华尔街的融资很容易的补上了这一课。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完全是沙滩上的大厦不堪一击,但是福熙老元帅的远见并不能改变成舟之木,从较大的时间尺度上看,一战和二战可以看成一场比赛的上下半场。
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邀请回答:
我想你指的二战主要是指西方战场吧?
要知道,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三战,根本上就是战争。而战争在广义上就是指政治集团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只要这些矛盾还在,人类战争就会延续下去,只不过表现为局部还是全面而已。
人类历史上为解决格局及利益平衡的矛盾的过程无非就是在打打谈谈中延续。谈不拢就打,打累了就坐下来谈。其中充斥诱惑、阴谋、结盟、背叛等等人类生动的表演。
一战之前的欧洲历史或者从欧罗巴形成的神话传说开始,你会读到类似西方版的春秋与战国故事。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强弱更替,斗转星移,混沌与战乱形成的格局是其坚固和脆弱的混合体。二战不光是一战的延续,而是欧罗巴对内对外掠夺、扩张、侵略的基因的延续。
按照上述定义和公式验证一下你就能明白。一战打累了,大家就坐下来谈。人类的谈出双赢很难,而且炮弹的距离决定了话语权的深度和广度。一战凡尔赛条约无需赘述。德国失败了,被羞辱了,被出卖了,被压迫了,所以这就为下一次打埋下了种子。欧洲在一战后对待德国的作法被公认是在为20年后的二战埋下祸根。
希特勒就是在这种祸根之下孕育出的恶果。只是要时机成熟,任何矛盾都可能变成下一次极端化的表现形式,战争!人类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人类人格分裂,喜欢重复这种游戏,而且乐此不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