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没有今天这种高效的通讯设备,所有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传兵令和旗帜。

古人打仗的旗帜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用于军事上的指挥联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未来水世界》?

海盗在攻打环礁作战时,完全依靠指挥船上的旗帜进行指挥。

在指挥船爆炸以后,海盗立即陷入混乱。

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军事旗帜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分为这几类:

其一,单纯的联络旗帜。

这种旗帜主要用于平时行军、宿营、训练等等的联络工作。

打个比方:先锋的部队古代还要负责工兵工作。如果遇到路障或者道路有问题,先锋部队就要打起联络旗帜,后面部队也一样打起来,这样整支部队就知道这么回事,暂时停止行军或者选择别的路。这种旗帜传递速度非常快,且不容易失误,比传令兵有效的多。

其二,战时指挥。

战时的指挥很多依靠旗帜。

主帅下令进攻,中军会打起专门的旗帜,各部就开始进攻了,当然也有擂鼓等其他辅助方法。

主帅下令暂停,中军又有其他的旗帜,部队就暂时停止前进。

另外还有包抄、侧击、拦阻等等,都有专门的指挥旗帜。

古代大战基本都是白天,旗帜是最有效的。

所以,很多小说里面说武将带着部队冲入敌人中军砍旗,就是破坏敌人指挥的意思,意义非常重大。

其三,识别旗帜。

古代部队之间的识别以及主帅对部队的识别,主要依靠旗帜。

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发现武士作战的旗帜非常多,颜色还五颜六色。

这不是耍酷,主要是为了识别。

其四,牙旗

这是什么?

资料上这么说: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牙旗是军队的象征,也是军队的荣誉。

古代出征前,都要祭旗。

周瑜出兵赤壁时,就杀了蔡中蔡和祭旗。

牙旗对于部队是一种象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倒下。

一旦牙旗倒了,也就意味着部队完了,军心士气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著名电影《影子武士》中,影子武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也岿然不动,目的就是保持牙旗。

前方激战中,如果牙旗没了,前线士兵一定会大乱,战斗也就必败了。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我们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手就是战斗力。人手越多,越容易打胜仗。但是,古代打仗却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军队里会有很多旗帜。军旗猎猎,随风招展,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片旗帜的海洋。这么多的旗帜,显然是需要人来扛的。士兵要是有很多人扛旗帜,打仗的人就少了,手也少了。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军队里,还会有那么多旗帜呢?旗帜在古代军队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古代战役)

一、信息传递作用。

古代的信息传递很不通畅,在战场上,要想和自己的友军取得联系,打击敌人,就得有一个识别标志。没有识别标志,就容易误打,自己人就和自己人杀起来了。杀了半天,才发现杀错了。那样的话,可就麻烦了。

有人说,没有关系啊,可以通过穿不同的战袍来区别啊。

诚然,穿不同的战袍,不同的铠甲,确实可以把军队区别开来。但是,古代打仗的地方,多是平原地区,如果站得远的话,就很不容易看清楚了。

再说了,如果全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士兵们自然会有统一的战袍。如果经济条件限制,装备不好,就无法使用统一的战袍了。同时,士兵们穿的铠甲,很有可能是从敌人那里夺过来的。夺过来了,就穿在自己身上。总不可能还要对铠甲进行一番改装吧?或者说,在铠甲外面再涂一些什么颜色。也没有合适的颜色用来涂啊。

所以,用战袍铠甲在战场上起信号作用,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还是用旗帜。旗帜又高又多,远远地就能看见。而且旗帜只是一块布,做起来也很方便。

(挥舞战旗的士兵)

二、精神鼓舞作用。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是这么说的:工具是长长的手。

当我们的手不够长的时候,我们就会使用工具,用以增加手的长度。当我们的手不够结实,不够锋利,不够有力的时候,我们也使用工具,让我们的手结实、锋利、有力。

旗帜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士兵不够高,不够威猛,但是旗帜举起来以后,这支军队的士兵,就显得特别高,特别威猛。同时,旗帜很宽阔,又有很多飘带。被风吹起来,旗帜一下就占据了整个天空。同时飘带的飞舞,让旗帜动感十足。布匹在吹拂的时候,还会发出猎猎的声响。

因此,当旗帜举起来的时候,人的精神也会被鼓荡起来,显得特别激情澎湃,豪情万丈。

我们知道,在战场上打仗,除了身体素质很重要以外,精神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精神状态好,就算是疲弱之兵,依然能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战胜强大的对手。所以,很多军队在上战场之前,将军都会做战前动员。在打仗的时候,也会想办法激励士兵。

我们知道,击鼓向前,鸣金收兵。为什么要用击鼓的方法让士兵向前呢?因为密集的鼓点,会让人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极好地激发士兵们的精神力量。

当铺天盖地整齐有力的旗帜举起来的时候,随着旗帜的飞扬和凛冽的声响,将士们的精神头,自然就起来了。

要起到这样的作用,显然只有旗帜很多,效果才会明显。

(韩信剧照)

三、排兵布阵作用。

由于最早的战争,都是选择开阔的地方捉对厮杀。因此,就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打仗阵图。什么一字长蛇阵、九宫八卦阵、北斗七星阵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排兵布阵”。

排兵布阵,并不是把阵型摆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在打的过程中,要产生阵型的变化。只有产生了阵型的变化,阵图动起来,才能把敌人卷进阵图的包围中,有效地消灭敌人。

要让阵型产生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指挥。但是,当阵型动起来的时候,士兵该往哪个地方走,该怎么打,在一片昏天黑地之中,如果没有参照物,士兵们是根本没办法行动的。而如果有大片的不同颜色的旗帜,士兵们望着旗帜,自然就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怎么打了。只要忠实地执行变阵安排,最终必然会打败敌人。

事实上,聪明的将军,还会充分利用旗帜,来打心理战,最终战胜敌人。韩信一生所打的仗中,有两次采用了“拔旗易帜”的方法。一次是和赵国打仗,一次是和项羽决战。这两次,韩信把旗帜在战场上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资料:《史记》《武经总要》)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因为旗子在一场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它可以传递消息、鼓舞士气、排兵布阵等等。所以一般古代打仗都会安排专门的人手去举旗子。

一、传递消息

因为古代并没有通讯工具,所以一般来说都是通过旗子来传递消息的。虽然旗子看似无用,但其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而战场上的士兵也是通过这些旗子的指令来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鼓舞士气

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在两军交战时,如果能把对方的旗帜弄倒,那可以说这场仗就已经胜了一半了。而且古代出行打兵都会带很多的旗帜,旗帜越多给人的感觉声势就越浩大,因而给人造成一种自己军事很强大的感觉。同时旗帜不倒,也代表着己方势力还未结束,会给还在奋斗的士兵一种鼓舞。

三、排兵布阵

战场本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局面,所以需要将军们根据实况来布置合理的阵势。这时候就需要扛旗者按照将领的指挥排兵布局,这样才能让旗下的士兵能够得到相应的指令,从而及时转换阵型。

四、认清敌友

战场上本来就是一个很混乱的局面,大家也不可能认识全部的人,这时候就需要看其旗帜来分清是敌是友。所以说它就像一盏明灯,能在士兵们杀得昏天黑地时给他们一个方向。

所以总的来说,本来打仗虽然人数很关键,但这绝对不是决定因素。混乱但又让其不乱,这就是旗帜在一场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往往会给局面带来新的突破。所以说在一场战役中,旗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现代人观看古装连续剧,会发现似乎但凡是古代交战的镜头总会出现许多竖着旗子的军人,那么这些军人为什么要竖着这么多旗子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好看吗?

显然不可能,众所周知,古人做事是很讲究效率和实用价值的,不可能只是因为这样显得很有威风,就这么做,若是这样,那也太儿戏了,简直是浪费战场资源——因为这些旗子往往都很重。

事实上,古代人打仗需要竖起大量的旗子,有这么几种考虑——第一是因为古代通讯不发达,那个古代人打仗,往往要列阵并进,要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总是会出大问题的。

第二是因为古代军队的军人组织度并不高,远远比不上现代社会脱产的专业军人,这些军人有很多也许前不久还只是普通的百姓,只是被抓壮丁过来的,所以对于古代这种组织度不高的军队,必须要有一个东西可以对他们进行领导和统一指挥,竖起旗子可以振奋他们并且让他们知道此时还没有溃败,不需要逃命。

正是这两种大方向的考虑才使得古代作战中一定有一些军士进行竖起旗子,他们专门负责这一块,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现他们扛着着旗子打架,毕竟这玩意儿非常重,扛着难道不嫌累得慌啊。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点,古代的各个时代通讯都没有根本性的进步,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在战场这种较为复杂的环境,很多军令的传播会受到大量的干扰,而且又因为古代作战往往是大兵团联合作战,这种情况下,靠着吼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依靠各部分的旗子进行交流,这些旗子就是军队的眼睛和耳朵,所以这种旗子的重要性几乎不言而喻,又因为往往要通过这种旗子进行传播来自将军的军令,这些个旗子往往距离将军们并不是很远,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做:“斩将夺旗”。

这个成语就是说斩杀了将军之后,就可以轻易的夺走他们的旗子-这非常好理解,将军都已经死了,那么作为传播信息的眼睛和鼻子就可以轻易被敌人拔掉了。

再来看第二个,由于古代脱产武士极为稀少,这是他们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不能用现在社会的军人与他们相提并论,古代脱产武士的稀少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与他们军人数量对比),因此古代动不动的动员大军,其实这些大军往往严重缺少训练,他们的战斗力很有问题,但是他们却可以装一装声势,主力部队自然有那些长年累月训练练过的脱产武士来,他们只需要跟着后面装装样子,但这种装样子也有问题,那就是有的时候,这些人会把大好局面给搞砸了,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他们的确有的时候搞不清楚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以及有的时候经常搞不清楚究竟是谁败了,一旦搞错了这些,那么这些人的反应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军队的反应——若他们以为敌人开始溃败,往往士气高涨,准备打打顺风仗。

若是他们以为我方开始溃败,他们会立刻作鸟兽散,冲击我方军队乃至直接投降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多竖起旗子可以证明我方军队并没有溃散,而且还能证明我方军队士气正旺,能够大大坚定军队的大量“投机者”的士气。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敌人,最大的战果往往就是想办法搞下他们,让这些人以为他们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面对气势汹汹占绝对优势军力的前秦大军,东晋将领就采取了这种办法,让前不久还投鞭断江的前秦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四分五裂,乃至有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传说。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时代,要想在战场上有效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指挥手段,那么不管军队装备多么精良,也只不过是一堆乌合之众,还停留在铜锣湾扛把子的水准上。

为了能够有效指挥作战,我们能征善战,机智勇敢的华夏民族就发明了旗帜这种通讯工具。

古代军队用联络旗指挥全军行军赶路,主将在牙旗下发号施令,各部将领得令后挥动将旗命令士兵准备布阵进攻,士兵在号旗的带领下冲锋杀敌。

军队在旗帜的指挥下,才能纪律严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

具体说来,古代中国军队的旗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联络旗联络旗在行军时用于前军与后军的联系。

古代因为信奉五行学说,所以联络旗的颜色各有所指。

青色,属木,如果先头部队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

赤色,属火,如果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之地时,便需要防敌人火攻,举红旗示警。

白色,属金,一旦遭遇到敌兵,就要迅速集结兵力,摆开阵型迎战,举白旗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实近代之后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战)。

黑色,属水,如果行军路线上有沼泽或者溪流等,就会举起黑旗。

黄色,属土,如果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举黄旗示意。

号旗当军队冲锋时,号旗在哪里,士兵们就一窝蜂地冲向哪里。由于号旗可以大量携带,以此来显得己方兵多将广,所以挥舞起来气势如虹,能鼓舞士气。

指挥将领根据号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断出战线推进的进度,并能清楚地看清战果以及军队战损情况。

有的号旗上会绣有国号。混战时,士兵通过号旗的颜色就可以区分敌我,以免误伤友军。

韩信背水一战时,就曾率2000骑兵携赤色号旗遍插赵军大营,敌军误以为大营被端,全军溃败。

阵旗将旗在战场上,军队分为五大营,即前营,中营,后营,左营,右营。

将旗则代表各营将领,将领就在将旗之下,一般情况下,将领不会放弃指挥冲锋杀敌,否则会发生混乱。

只要将领挥动己方阵营的旗帜,士兵就会立刻准备迎战。将旗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属性。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属火,火为红色,所以前营用红旗;

脚下所立之处为中央,即五行属土,土为黄色,所以中营用黄旗;左手的方向即东方,五行属木,木之色属青,所以左营用蓝旗;右手方向即西方,五行属金,金之色为白,所以右营用白旗;面所背的方向为后,即北方,五行为水,水之色为黑,所以后营用黑旗。

作战时,士兵要拼死保卫将旗,一旦将旗被砍,这支部队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如前所说,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一协调的指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旗帜的发明和运用让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如果再有人猜想古罗马军队和中国军队哪个战斗力更强,从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指挥方面来看,中国军队对部队的掌控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层面,而罗马军队对于部队的掌控在细节方面还存在缺陷,两者高下立断!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举那多旗子?

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杏黄旗,此旗为杏黄色。是军中主旗,军队出征、开战、必须祭旗,以壮行色,祝福胜利。

第二:帅旗。上书斗大”帅”字。显示主帅的威严,帅子旗在方阵中心,鼓号手列于主帅两边,主帅下令掩杀,帅旗挥动,炮角连天,摧动大军冲锋掩杀。

第三:将旗。将旗是传递大将姓名的旗帜,如:水浒中有:双鞭将呼延灼,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等等旗帜,表明大将是谁,马步统领旗幡招展,助军戚,镇敌胆。

古代打仗的旗帜多无非是壮军威,添杀气,迷惑敌人,鼓舞士气以打胜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