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这玩意不实用。
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1216枪杀大案》吗?
其中有一幕,上级安排抓捕持枪歹徒,让刑警们穿上防弹衣。
但刑警说:穿上防弹衣动作不方便,算了。
就是这个道理。
以苏联最成熟的SN-42防弹胸甲为例,由厚约2毫米的二块锻压钢板制成,重量3.5 公斤,保护面积 0.2 平方米。
这玩意原则上可以抵挡125米距离射来的手枪弹,也就是德军冲锋枪的子弹。
原则上,穿着这玩意很适合巷战,因为德军有很多冲锋枪。
然而,这仅仅是理论而已。
大家算算看,你要穿着1个重达7斤的胸甲长期作战行军,这可不是小的重量。
无论冲锋还是撤退,这7斤的份量都会影响士兵动作的迅速性。
而在巷战中,慢一秒钟就可以送命。
而且,大家注意,胸甲只是理论上可以抵挡125米距离的手枪弹,但实际上巷战的距离要近得多,冲锋枪也多在100米内射击,很少有在100米外的。
这主要是冲锋枪的枪管较短,距离较远就打不准了。
那么,在巷战最常见的100米距离内,这个胸甲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手枪弹,更别说步枪弹了,那还有什么用?
穿着搞笑的?
实际上,美国警察很多时候也不穿防弹衣。
这些警察的经验很丰富,他们明白近距离枪战中,百分之九十在25米内,双方对射4发就结束。
这种情况下,穿着笨重的防弹衣几乎是找死,根本没用,还不如让身体轻便一些立即躲避和射击。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因为毛子用的钢板胸甲本来就不是配给所有士兵用的,更多考虑的是配给比如战斗工兵、坦克人肉装甲(手动狗头)使用。
毛子当年对于胸甲的备忘录里写到
胸甲可用于
- 执行任务的侦察员。
- 工兵在前线破坏铁丝网制造破口,在敌人的火力下解除爆炸物。
- 步兵队的火力侦察。
- 撕开口子的冲锋枪手,乘坐坦克冲锋的步兵,伏击。
- 清扫碉堡的突击手。
- 巷战。
- 在火力下修通讯线路的工兵。
所以说,本身这种胸甲的用途就是配给专门需要的人用的,2mm厚、3.3KG的装甲虽然不能近距离挡住步枪弹,但是防止爆炸破片,抵挡手枪弹以及300米开外挡住一些步枪流弹还是问题不大的。而且他的用途也不限于穿在身上。
当然,这种分量比较重,穿着略显碍事儿的东西肯定不适合野战步兵使用。在大规模野外作战当时,机动性和体力比略微增加的这点防护重要的多。当然,军部也不会给野战步兵发这玩意...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这个问题我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1.战场上人员使用防护装具的边际效益随着装具的累赘程度增加而递减;
2.在不能确保完全阻挡弹丸和破片侵彻的情况下,由于防弹衣的存在,弹丸和破片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反而更大。
以下是我的具体论述:
首先,在二战中,前苏联军队装备的防弹衣主要材质是钢。这种防弹衣由一整片钢材锻压而成,形制上类似于18世纪的骑兵胸甲,重量通常在4公斤左右,且主要防护部位是躯干正面,这就造成其围绕着使用者身体的质量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其腰腹部位的粗放设计(早期胸甲防弹衣没有腹部龙虾节设计)和尺码不匹配问题,给士兵们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趴不下,跑不动,战术动作扭曲变形,反而成了活靶子。其实在战场上,士兵对自身防护的追求并非越高越好,如果不顾及其他成本,只是一味追加硬防护,那最后战场上将不再有机动灵活的步兵,而只剩下一坨坨行动迟缓的铁疙瘩。因此,防护必须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我们知道,苏德两军的机械化程度都很高,大口径火器的使用也很频繁,而苏联士兵身上披挂的2mm均质钢板,最多只能在中远上距离抵挡住一些零散的弹片或者非直射的手枪、冲锋枪火力,而一旦遇到德军7.92mm步机枪弹火力以上的直射,那这种防弹衣穿了还不如不穿,因为子弹一旦击穿防弹衣,其在终点弹道上的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弹头的尖锐外形也会变得钝化扭曲,进而变成恐怖的“达姆弹”。当这样的弹丸进入人体后,会发生更加严重的翻滚,造成更加剧烈的空腔效应,对人体的毁伤作用是极其恐怖的。也就是说,防弹衣的存在,让原本可能只受贯通伤的士兵,承受了更加致命的扩腔伤,得不偿失!
战场上,士兵最好的防护不是厚重累赘的装具,而是警觉的意识、灵敏的反应和迅速的行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启发。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二战中的地面战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见的那些反恐战争和反游击战争,这些非对称战争中,对手一般都是装备轻武器的轻步兵单位,所以己方步兵在装备防弹衣后可以有效的降低伤亡。二战中,不只是有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更多的是重机枪、火炮等重武器,大部分的伤亡都是由这些重武器造成的,防弹衣面对这些武器毫无用处,除了降低士兵的反应能力。事实上,除了巷战等某些特定的作战任务外,士兵都不会选择穿戴防弹衣。
东线战场绝大部分的作战都是野战,大概的作战模式是这样的,进攻一方首先以强大的炮火打击对敌方的防御阵地进行覆盖打击,然后火炮开始延伸,打击后方的敌军预备队和火炮阵地,此时己方步兵开始发起冲击。而几乎是在己方炮火开始延伸的同时,敌方阵地上幸存的所有机枪火力点和火炮阵地开始向发起冲击的步兵射击,士兵能否幸存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快速的通过敌军的火力封锁区,冲入敌军的步兵防线展开白刃战。速度将决定他们的生死,试想下这些穿戴着重大10几斤的防弹衣做这种冲锋,几乎相当于是在自杀,因为这些防弹衣在炮弹和机枪子弹面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士兵失去了快速机动能力,多承受几轮敌军的重火力打击,徒增伤亡而已。
在巷战和一些夜间战斗侦查行动中,防弹衣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这种近距离突然的遭遇战,作战双方的主要武器就是冲锋枪和手榴弹,甚至连轻机枪都来不及介入作战。苏军的钢板防弹衣对于冲锋枪弹和手榴弹破片的防护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种战斗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几分钟就能决出胜负,防弹衣对于士兵的反应能力影响还是很小的,所以这种防弹衣广泛装备于苏军的战斗工兵和突击单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大规模的野战中,能够有效保护士兵的并不是防弹衣,而是装甲运输车和步兵战车,这些装甲车辆在为步兵提供一定的装甲防护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其机动能力,使其可以快速通过敌方的重火力打击区,降低伤亡。所以到了战后,各国都普遍大力发展搭载步兵作战的装甲车辆,而不是单兵防弹衣,只不过后来随着防弹衣材料的发展,防弹衣的重量越来越轻,防护效果也大大提升,不再过于影响士兵的作战时,才开始大规模列装军队。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盔甲这东西本就是为了保护士兵而设计的,那为何士兵都不喜欢使用呢?
二战中苏联最出名的盔甲莫过于SN—42型胸甲,这款盔甲虽然防御性良好可是负担也大,它由两块轧制钢板组合,可以防护胸口和腹部位,其厚度为2mm,净重3.5公斤。在125米以外可以抵挡MP40冲锋枪。在三百米以外可以抵挡德国经典步枪98K。
盔甲虽好可是并不能大规模量产。
因此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穿上这种防弹胸甲,它往往被分配给最危险、战斗最激烈的地区。而这种地方,又觉得胸甲这东西碍手碍脚,本来士兵身上已经背负了很多的枪支弹药了、负重已经好几斤了,这个时候再给加个七斤重的护甲,连最基础的战术动作都很难以完成,趴不下、跑不动,直接成为敌人的活靶子,明显就是拿移动速度换防御,但是这样做值得吗?
就拿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打的就是巷战,最近不过几十米,远一点得也不过一两百米,这个时候的护甲根本挡不住冲锋枪的一顿扫射,恐怕还没来得及一个闪身就已经被敌人打成了马蜂窝,近距离交战最为重要的就是自身的灵活性,这点战场老兵深谙其道。
而98k在这么近的距离则可以十分轻松的射穿SN—42防弹胸甲,而子弹一旦射穿这些盔甲就很有可能变成恐怖的“达姆弹”,由原来的贯穿伤直接变为阔腔伤。弹丸击穿护甲后会在人体内进行翻滚,行成更剧烈的空腔效应。这也是士兵为何不喜欢穿防弹衣的原因之一。
二战除了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之外更多的是坦克、飞机、机枪、火炮等重武器。而防弹护甲在这些东西面前完全就是摆设,除了拖延士兵的反应速度之外,实在没有第二个优点。在东线这种野外作战的战场,进攻一方总是喜欢对敌对方先进行密集的炮火打击,主要打击地方的火炮阵地和预备队。这个时候进攻一方的步兵几乎在火炮响起的一瞬间向敌方阵地开始推进。敌方当然会开启机枪和火炮来封锁进攻方,这个时候的护甲在重机枪和破弹碎片的双重夹击下会非常轻松被贯穿,而士兵如果想要快速通过这条封锁线,舍弃装备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否则穿着六七公斤的护甲进行冲锋无异于自杀。除了让士兵失去高机动性,多承受几次火力打击外。没有任何好处。
而在大规模的野战中能够保护士兵的并不是防弹护甲,而是坦克、装甲运输车、步兵战车这类装甲车辆。它们除了能给士兵提供“护甲”外,还能帮助士兵快速通过敌军重火力打击区域。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盔甲更是被大量淘汰。
毕竟在战场上还是主要以灵活度为主,提高防御也要在保障灵活度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但保障不了士兵的生命安全,还会成为一种负担。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这名被德军俘获的苏军战士穿的就是二战期间比较有名的SN42胸甲,算是比较早期的防弹衣,比它更早的类似装备早在一战期间就出现了,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物。
苏联SN42胸甲虽然有过在100米外防住P40冲锋枪子弹的记录,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很笨重的装备,从上面这张图片看样看出它是上下两块钢板结构,可以保护到胸部和腹部 中间有金属销连接,胸甲上有绑带用于固定,胸甲采用3㎜厚冷轧钢板冲压而成,材质与当时苏军的头盔用钢材一样,根据苏军研制人员称它可以在150米防7.62/9毫米冲锋枪子弹,似有一定的防弹效果,但问题是德军装备98K和MG34/42机枪使用的7.92×57㎜大威力步枪弹,300米外击中穿胸甲的人准保“穿俩眼儿”!所以,这种胸甲防弹能力并不好!
SN42和其它型号的防弹胸甲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沉重!这种3.3公斤的铁家伙绑在身上,重量压迫感会非常强烈!就拿图片上这些苏军战士们来说,肩背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俗称“大盘枪”),空枪就重达9.1公斤,再加上47发弹盘2.8公斤,拿着已经很沉重了!机枪+胸甲重量在15公斤左右,还有头盔和机枪备用弹盘,负重起码要超过20公斤的…人根本就是行动不便!所以,胸甲这种装具仅在少数“突击队”、“敢死队”当中使用,不可能全军推广。胸甲只是在一些特定战场环境下使用的,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某些重要街区的争夺战中,苏军“敢死队”要夺取这些敌方要面对德军的疯狂反击,胸甲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起到一点作用,但大多数时间只是心理安慰罢了…所以,大多数苏军战士并不喜欢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