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崖山海战之时,南宋军民十万魂归伶仃洋,宰相陆秀夫带着宋末帝宁死不屈投海自尽,以身殉国,绵延三百多年的宋朝就此终结。

现在有人好奇,当时的南宋朝廷为何不退到海南或者台湾,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其实当年的南宋的确考虑过,但现实是根本做不到。

虽然如今的台湾相对比较发达,然而历史上,台湾的开发时间很迟。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直到1680年也就是明郑晚期,台湾全岛的人口也才不到20万而已,即便是这样,也是建立在明郑时期,接纳了大量来自东南沿海的移民之后才达到的。

公元230年,东吴的孙权派遣大军抵达夷洲,也就是如今的台湾岛,《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关于台湾的描述,不过并没有留下在当地屯军驻民的记载。

隋朝时期,隋炀帝连续三次派人到流求,也就是台湾岛“访察异俗”、“慰抚生民”。

到了南宋时代,海峡中心的澎湖列岛被划入福建路泉州府的晋江县管辖,南宋在澎湖列岛有驻军与居民定居。

事实上,在郑成功之前的上千年岁月中,就不断有东南沿海的居民,因为躲避兵灾、寻找生计等原因移居到台湾,只不过无人组织,数量非常少。

而中原之民之所以不愿轻易移居,还是因为台湾岛的开发程度实在太低,中原连岭南尚且觉得落后,更何况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定居的台湾。

上古时代,将黄河中下游作为天下的中心,也是条件最好的地方,以此将四方分成东夷、南蛮、北狄与西戎,就算是长江流域,也被看做蛮荒。

隋唐以后,南方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局限于几个地方,比如江南、两湖等地,大多数华南地区依旧被嫌弃,古代四大流放之地,三个都在南方。

台湾岛与海南岛,在古代不仅是蛮荒,而且是蛮荒的蛮荒,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实在过于偏远,由于开发得非常迟缓,其环境与中原完全是天壤之别。

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全完成,可就算是这个时候,台湾岛还是与上千年前一般无二,岛上人迹罕至环境艰险。

不仅台湾本岛的环境很不好,当时就算是想要渡海前往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南宋的航海技术非常发达,但终究无法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人口渡海迁移。

非工业化时代,渡海的风险巨大,而且耗时许久,南宋军民众多,若是想要从东南沿海迁往台湾,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蒙古大军不会给南宋那么长的时间。

台湾本土当时几乎没什么人口,如果要想将来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人口是必要的,既然岛内缺乏,那只能从大陆带过去,但南宋又能带去多少呢?

滋生人口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想要改造开发荒蛮之地首先要充足人口,这是很矛盾的,南宋时的台湾太落后,而且人口又少,南宋小朝廷去了也没有意义。

后来的郑成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收复台湾之后,组织了大量闽粤浙沿海居民移居台湾,可就算如此,加上多年休养生息,人口依旧不过区区之数,被清廷轻易收了。

长久以来,中原王朝对于台湾岛内的确切情况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台湾岛内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甚至对于印度等地的了解都要相对多许多,心里当然没谱。

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就是福建地区,南宋朝廷离开浙江之后首先就进入了福建,那时候就有人考虑接下来如何。

台湾近在咫尺,但当时的南宋尚且还有不少的地盘,像是岭南与江西等地都还尚在掌握,断然没有退去不毛之地的道理,所以退去台湾的想法只是一掠而过就没了。

随着蒙古铁骑的步步紧逼,南宋朝不保夕不断撤退,根本没工夫组织大规模渡海,就匆匆退守到了广东地区,而这里不同于福建,已经离台湾远了很多距离。

当时日本曾向南宋发出了邀请,但日本太远,一时间根本去不了,剩下只有海南岛与占城,结果蒙元也察觉到了宋朝的心思,直接出兵先行占据雷州等地,断了去路。

崖山海战之前的南宋,其实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四面八方全都已经被蒙古大军所包围,最终的背水一战是南宋唯一的选择。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首先逃到台湾也没用,忽必烈连日本都打了几次要征服它,台湾当时也是属于元朝的。其次,台湾本身也不是很太平地方,基本上台湾被当地的人统治者,如果不是近代日本用重型军火,才彻底打败当地的土族人...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萨沙简单说一说。

第一,台湾没有开发?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台湾的开发是很晚的。

到了清朝初年的1684年,台湾汉人仅有12万人。

12万人什么概念?南宋崖山海战跳海的军民都有好几万人。

而汉代中国人口就有5000多万。

就算逃到台湾去,依靠这点人口,不要说和元朝对抗,就算吃饭都是大问题,还是一个死。

第二,蒙古人不会追击吗?

很多人拿郑成功作为例子,其实郑成功和南宋张世杰他们有着巨大的差别。

满清其实是捡漏占领中原的,基本都是陆军,海军非常烂,经常被郑成功打的落花流水。

而郑成功老爸时期,就已经控制台湾海峡,并且将汉人移民运到台湾,轻车熟路。

但当时蒙古水军是相当强大的,从襄阳战役后连续击败南宋水军。

后来远征日本,蒙古人能够一次运输10万兵力。

就算南宋能够逃到台湾,蒙古水军必然追击,到时候也还是一个死。

第三,穿越台湾海峡不容易。

台湾海峡看着不宽,但实际上从福建出发渡海前往台湾比前往冲绳或菲律宾要难十倍。

具体不多说,主要是季风和海峡的航道复杂。清朝渡台悲歌中形容移民台湾是六死三留一回头,就是这个意思了。

如果海峡真的很容易渡过,以福建人的威力,早就占满台湾了。

而当时南宋水军均是平底船,不具备长距离远洋航行能力。

甚至遇到台风以后,就算在近海也是非常危险。

前一个小皇帝和大将张世杰本人,都是死于风暴,而船只明明就在海岸附近。

当时想要将10万军民用平底船运到台湾,等于是自我毁灭,九死一生。

大体就是这些原因了。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1276年3月,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宋恭宗赵昺被俘,南宋灭亡。5月,南宋遗臣文天祥、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端宗赵昰为帝。

宋将张世杰率领十万舟师,保护着端宗等赵氏皇族撤往泉州,但泉州守将蒲寿庚拒绝张世杰等人入城,并将泉州城内南宋宗室数千人杀害,掘墓抛尸,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本国地方官员屠杀宗室。张世杰等人只得转道广东。

蒲寿庚官商合一,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大肆建造了数百艘战船,麾下数千艘海船亦可瞬间转换为战船,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土皇帝。

蒲寿庚投降元军,并将自家全部战船无偿捐给元军,使元军实力如虎添翼,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又唯恐年仅8岁的幼主赵昺被蒙古军掳去受辱,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随行10多万军民闻此噩耗纷纷恸哭,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人贪生、无一人叛国,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同手足。

百余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蒲寿庚掘墓鞭尸,禁止蒲姓家族读书为官,并将蒲性男人充军,女人为娼。10万军民的最后时刻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捍卫了大汉民族的尊严,却没能挽救大汉政权的败亡,人们在惋惜之余,有些不解,拥有20多万兵民的南宋流亡政权,为什么没有选择流亡台湾?一、大型船只数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需要。

南宋流亡政权流亡福建之时,军队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东拼西凑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安置20万军民完全是捉襟见肘,元朝虽仅有500艘船,但元朝的500艘是一水战舰,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雪上加霜的是,南宋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台湾海峡气候条件恶劣,台湾海峡不是东北季风就是西北季风,海水洋流复杂,彼时南宋水军均是平底船,根本不具备长距离远洋航行能力。

所以船只数量、档次、气候条件等所限,南宋军民根本没有能力渡过台湾海峡。

二、台湾在当时还是处于蛮荒之地

当时台湾本没有得到开发,又被大量原始部落控制,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要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这种地方短途短期内避难,但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十几万人吃饭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崩溃。

数百年后郑成功登陆台湾,都无法解决两万多人的队伍的供给,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定《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后时,耗费了日本几十年的时间才逐渐控制全岛,几百年后尚且如此,几百年前南宋君臣即使侥幸登陆台湾,又将如何生存?

所以相比之下,广东等地的山丘纵横,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依托广东忠于赵宋政权的军民持续抵抗蒙元进攻,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三、蒙古人岂能放虎归山。

彼时蒙古水军相当强大,从襄阳战役后连续击败南宋水军。后来远征日本,蒙古人能够一次运输10万兵力,反观南宋政权到后期海军船队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民兵,根本抵挡不了蒙古强大的海上正规军。

即便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蒙古水军必然追击,极有可能在途中被蒙古海军击败,最终还是一个死。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古有三德。

第一德——仁德,安万民,施仁政,福泽万方。

第二德——义德,人无信,难立天。信无义,无归途。

第三德——明德,光明之德,不辱父母,不辱国家,不辱民族,不辱尊严。 公元1268年,登顶亚洲巅峰的蒙古国挥师南下, 国君忽必烈将战争的矛头直指位于淮河和汉江之间的襄阳、樊阳这两座对于南宋政权至关重要的城池,南宋方面派出吕文德、吕文焕两兄弟驻守襄樊二城,抵御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

吕氏兄弟认为,蒙古骑兵只善于野战骑射,而长江流域的低洼环境和蒙古草原的平坦地势千差万别,南宋军队只要储备足够的粮草,固守城池,将持久战打到底,无力长期消耗的蒙古大军便会撤退。

令吕氏兄弟意想不到的是,忽必烈的军事头脑并不下于成吉思汗,在忽必烈的指挥下,蒙古大军非旦没有强行攻城,反而主动在襄樊二城周围筑起土楼。

时间每流逝一秒,蒙古军队所修筑的土楼就越加坚固,久而久之,一个一个的土楼连成了片,将襄樊二城紧紧的包围在了忽必烈亲手编织的死亡圈套之中,6年之后,吕氏兄弟不战而降,忽必烈不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南宋政权最为重要的咽喉要地。

襄樊二城失守后,滴血未淌的蒙古大军士气大振,犹如一头刚刚睡醒的饿虎,杀气如风,强悍如凶,摧枯拉朽般的击溃了死守长江天险的南宋军队,1276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杀至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皇帝赵昺弃都逃亡,此时南宋仍有近10万兵力。

1279年,逃亡广东的南宋皇帝赵昺,被数十万蒙古大军死名追杀,正月,蒙古大军抵达广东崖山,除非赵昺坐着东风导弹飞往台湾,否则忽必烈一定会兵分三路,前后夹击,逼死赵昺。

千钧一发之际,张世杰集结进十万军民,准备和茹毛饮血的蒙古铁骑在崖山决一死战!

只可惜,处于强弩之末的南宋军民,无法抵御恶如虎狼的蒙古悍师,南宋十余万军民命丧黄泉,崖山海口处浮尸千里,海水被鲜血染红,夕阳顿失颜色。

年迈的丞相陆秀夫望着满江的尸体,眼中瞋满泪水,海风狂啸,浪声如诉,说不尽血满江河的悲剧。

眼瞧着蒙古水军便要追赶上来,陆秀夫唯恐年仅八岁的幼主赵昺被蒙古军掳去,再受当年恭帝之耻,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

战船上的其他大臣、奴仆、士兵闻此噩耗纷纷恸哭,正所谓同心而德,忠比心肝,哀哀哭声汇成汹涌巨浪直问苍天。

杯中酒,仰头尽,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同手足,战船之上,数万军民一个接一个的投海殉国,无一人贪生、无一人叛国,南宋虽亡,但却未丢了汉人的骨气,不辱生身父母所赐之尊严,不辱华夏先祖所托之灵魂,不辱男儿傲骨所赋之灵魂。

败逃台湾虽然存有一线生机,但蒙古早已控制了杭州一带南宋所有的海军力量,而张世杰拼凑的十万海军大部分是家眷组成,短时间内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即便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也极有可能在途中被蒙古海军击败,而且当时的台湾属于并未开发的荒蛮野岛,无法提供南宋政权实质上的帮助。

陆秀夫与张世杰打算在崖山入海口,以海战的方式击败不善水性的蒙古大军.

再以广东、福建为复国的跳板,休养生息,但花废六年时间击溃襄樊二城的忽必烈不想再次将战斗拖下去,忽必烈投入海陆二军最精锐的兵力,一举击碎了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美梦。

话不妨说开一点,我认为南宋政权发动崖山之战并非是战略失误,反而是显示了我华夏民族精神的一战,退守台湾并不现实,不战而降反会倍受屈辱,不如决死一战,跳海殉国来的壮烈,来的豪迈。

这一跃虽然结束了生命,但却早已化为燃烧的火种,映入忽必烈自负的心灵,也为南宋这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画上了一个不失尊严的句号。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彼时的台湾,与今日的台湾可是完全不同。

当时的台湾就是一片原始丛林,完全处于未开化的状况,南宋若是几十万人逃往台湾,不是饿死,就是病死。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南宋前的三国时代,一个是在南宋后的南明时代。

三国时代,东吴孙权派卫温率一万人经略台湾。这一万人到了台湾后,根本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野生动物那么多,很多是携带有病毒的,古代所谓水土不合,说的就是没有免疫力。结果,士兵们不断病倒,瘟疫流传,一年的时间里,人数由最初的一万人锐减到一千多人,死亡比例超过80%。卫温最终无法继续呆下去,只能放弃,返回吴国。

再来说说南明,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距卫温已经1400多年了,台湾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荷兰已经在此殖民38年,应该说,台湾的环境、经济等比起三国时代要强多了。可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荷夷,而粮食。当时郑成功只带了2万人到台湾,光要解决2万人吃饭都是大难题,粮食要从福建运过来,好几次因缺粮,军队几乎崩溃。

卫温的1万人,郑成功的2万人,在台湾都难以生存了,若是南宋几十万人涌入台湾,他们吃什么呢?用不着一个月,基本上就团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