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这个问题虽说还有一定争论,且自从其因临阵脱逃而被杀后,便一直有翻案的声音存在,但在我看来,方伯谦因贪生怕死而临阵脱逃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各种资料表明,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便曾有临阵脱逃的嫌疑,只不过被其蒙混了过去而已。
△方伯谦
方伯谦生平简介方伯谦,字益堂,于1854年生于闽县(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读书,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日本出兵台湾,因其在台湾积极备战,获得五品功牌,任“伏波”舰正教习,后任“长胜”舰大副。光绪六年(1880)年留学期满回国。充任船政后学堂正教习,旋调练习舰教习,擢都司,仍留闽省尽先补用,并加参将衔。
△影视剧中的方伯谦
光绪三年(1877年)冬,方伯谦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学习驾驶理法。毕业后先后登上英国东印度舰队旗舰“恩延甫”号、改登“士班德”号实习,留学生洋监督斯恭塞格称其为“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
光绪七年(1881年),方伯谦调入北洋,委带“镇北”炮舰。此后,先后调任“镇西”炮舰、“威远”练船管带、“济远”号管带。
△济远号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廷应朝鲜请求,派“济远”、“超勇”二舰护送叶志超、聂士成军赴牙山,以“济远”方伯谦为队长。完成任务后,丁汝昌又派“济远”、“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至牙山,以增援叶志超、聂士成军,结果后来船队遭遇日本军舰“吉野”、“秋津洲”、“浪速”,丰岛海战爆发。此战,中国军舰“广乙”搁浅自焚;运兵船“高升”被击沉,船上千余名中国官兵殉难;运输舰“操江”被日舰掳走。丁汝昌经过向方伯谦和舰上官兵了解作战情形后,上书朝廷请求予以嘉奖。但事后李鸿章却调查出方伯谦在战争中有畏敌嫌疑,但清廷还是令李鸿章对方伯谦进行了嘉奖。
△甲午海战剧照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在北洋海军两艘弱舰“超勇”、“扬威”先后中弹起火沉没、搁浅,“致远”号沉没后,方伯谦借口“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率“济远”逃出阵外,逃命途中甚至还撞沉了因起火而在抢修的“扬威”号。
战后,李鸿章上书朝廷,清廷以“临阵退缩”之罪将其处斩,终年41岁。
方伯谦早在丰岛海战便有畏敌的嫌疑在丰岛海战中,当时中方仅有“济远”和“广乙”两艘船有作战能力,“高升”和“操江”主要承担运兵任务。根据方伯谦的说法,在发现日本舰船后,先是“广乙”自行逃跑,自己的“济远”乃是孤军奋战,即使如此,还击沉了日舰“吉野”号,并击毙了日舰提督,只是由于舵机损坏才没有追击。
因此,在丁汝昌向其了解了交战经过,向朝廷汇报之后,朝廷不仅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对其和舰上官兵进行了嘉奖。然而,当时李鸿章便曾给丁汝昌写信,言道“方伯谦牙山之役敌炮开时躲入舱内,仅大二副在天桥上站立,请令开炮,尚迟不发,此间中西人传为笑谈,流言布满都下”。
不过,事后经过调查,整个交战经过全然不是方伯谦所说的那样。“高升”号虽然被击沉,但却有人幸存,而被日本掳走的“操江”号更是多有船员存活,根据他们事后的讲述,再加上“逃走”的“广乙”号船员的描述,丰岛海战的迷雾这才被揭开。
△丰岛海战
原来,当时“济远”号在前,“广乙”号在后,三艘日舰在经过“济远”号时并未扯旗交战,反而在经过“广乙”时突然开炮,导致“广乙”号受损,而“济远”号不仅没有进行反击,甚至不顾受损的“广乙”号,“即加煤烧足气炉,逃遁回华”,“广乙”号则不得不停靠朝鲜海滩。而逃走的“济远”号面对日舰的追击,更是先挂出了白旗,见对方仍然追击后,竟然又挂出了日本旗。最终,“济远”号顺利逃回,“高升”号被日舰击沉,一千多名官兵葬身大海,“操江”号被日军俘获。
至于“济远”号用尾炮攻击日舰“吉野”号之事,则完全是水兵王国成自行组织的,且“吉野”号并不像方伯谦所说的那样被击沉,而是仅仅受了轻伤,因为在之后的黄海海战中,“吉野”号便再度参战了。
方伯谦在黄海之战中的表现根本没得辩黄海海战爆发后,由于北洋水师舰船速度不一,导致开战伊始超勇”、“扬威”二舰便脱离了舰队,在日本舰队的第一轮炮火洗礼下便沉没和搁浅了,而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却迟迟没能就位,尤其是在致远号被日舰围攻击沉后,“济远”号二话不说便脱离了战场,直接导致“经远”遭遇四艘日舰围攻而沉没。
△甲午海战
至于“济远”号脱离战场的原因,方伯谦给出的解释是“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也就是“济远”号乃是被迫退出战场的。然而在1895年上海出版的《中倭战守始末记》一书中,济远舰管理炮务的德籍洋员哈富门面对记者的询问,对“济远”的损伤情况给出了说明。原来,济远仅有两门大炮受损,15公分(厘米)尾炮1门“机器受损,不能运动”,21公分大炮1门“机器也已损坏,炮架不能运动”,并不是“炮均不能施放”,更是给出了“我船虽受伤,并无大碍”的定论。可见,“济远”号因受损而退出战场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甲午海战
那么方伯谦是不是贪生怕死呢?在致远号被击沉后,日本舰队的下一个目标正是济远号,自知不敌的济远号于是主动逃离战场,即使方伯谦不是贪生怕死,但临阵脱逃这个罪名他是没得跑。正是由于他的逃跑,才使得与它同在一个小队的广甲号也逃之夭夭,直接导致经远号陷入了围攻之中,就更不要说因为逃跑而撞沉因起火正在抢修的“扬威”号之事了。
而更令人可气的是,为了应对战后的检查,逃避临阵脱逃的责任,他竟然不惜自己破坏舰船。战后,丁汝昌派洋员戴乐去登船检查,戴乐表示“济远号的火炮不像是被火炮击伤,而是用炮锤自行砸坏的”。恐怕,正是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李鸿章和丁汝昌,毕竟早在丰岛海战方伯谦就玩过这一手,通过篡改航海日志的方式逃脱责任。于是便有了李鸿章上书朝廷,朝廷下令将其处死这一幕。
△李鸿章
方伯谦临阵脱逃的原因,我想恐怕还是过于贪恋现有的一切。据称,方伯谦宁可管带不做,也不想放弃其家业“如或苛求,尽以革职了事,虽一二品或难聚复,而每月薪水数百两依然也”,此时的他可以说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上升期,岂可甘愿赴死?
至于一直以来的翻案之说,基本都是对以上说法可信度的质疑,以及其他旁证,并无直接证据为其开脱,仅有的《冤海述闻》还因为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无法判断可信度。
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确实欢迎讨论,大家可以各执己见,这是学者的优秀品质。
但历史学研究切忌预设了一个结果,然后搜罗资料以证明这个结果。
这不叫做历史学研究,只是叫做强行解释历史。
对于方伯谦的事情,稍微有些海军和海战常识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关于方伯谦的论文其实很多了,萨沙也不想多讲。
方伯谦临阵脱逃是事实。
脱逃和撤退有根本性的区别。
撤退是己方受伤很重后,暂时脱离海战进行自救。
如果自救成功,就会主动返回战场继续作战。
如果自救失败,伤势又严重到无法继续作战甚至就要沉没,可以返回母港。
那么,方伯谦符合吗?
当然不符合了。
方伯谦自称,济远是“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才挂出了重伤的旗帜,并且自行退却。
有意思的是,济远舰管理炮务的德籍洋员哈富门回忆恰好相反:军舰船头根本没有漏水,只是2门大炮受损而已。“我船虽受伤,并无大碍”
那么,大炮受损是怎么回事。
定远舰上的英籍洋员戴乐尔在战后曾提及此事,写道:“济远各炮为巨锤击坏,以作临阵先逃之借口;其后管带方氏因此事及前此相类之事而丧其颅焉。”
后来检查也表明,火炮有明显自毁的痕迹。
推测是方伯谦命令逃走后,为了掩饰自己的谎称船只重伤,命令部下将首尾大炮砸毁,以表明自己已经没有战斗力。
此种行为不但是临阵脱逃,还相当卑劣,对于军人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其他的也就不用说了。
后来方家后人说什么方伯谦不是逃走,而是去另一个战场作战,那也是醉了。
这也有专门的论文进行批驳,萨沙也就不多说了。逃跑都能说成开辟另一个战场,这也是牛逼到家了。
摘录一段: 致远久战沉没后,济远非但没逃,而是惟一留在西战场死战不退和4艘军舰单独作战,苦战4小时,到下午5:30才由于“无可战”而退出战场。……日舰怕济远后炮,不敢猛追。甲午海战中国舰只打得英勇,尤其是济远,打得日本人都不敢写明战史了。在西战场打得很好,我们应该宣传我们舰队作战的英勇,不能长他人的志气。
说得娓娓动听,感人肺腑,无奈只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虚幻的神话。人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论者的非凡勇敢和超人想像力,他靠自己健全的思维——“推论”,便推出了一个“西战场”说。这个“西战场”竟吓坏了日本人,连他们的战史都不敢写明了。窃以为,靠虚构的英雄故事唬人,是不能长我们民族的志气的。所谓“西战场”说,完全是靠思维创造的“历史”,乃子虚乌有,与真实的历史无涉,无须加以驳辩。但要指出的一点是,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研究工作,不是儿戏,不能靠噱头哗众取宠,那样只会把自己引向研究的死胡同。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方伯谦确实贪生怕死,而且他跑了不止一次,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都跑了,所以被水兵骂成“满海乱跑的黄鼠狼”,而他逃命的原因很简单,方伯谦太会享受生活,而且没有经历过战事考验。
方伯谦也是近代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当然,他出名的方式是因为临阵脱逃,有点遗臭万年的感觉。不过前些年流行翻案风的时候,方伯谦一事因为他的后人喊冤,也是兴起了一股翻案的浪潮,还出了好几本论著,要说明方伯谦并没有逃跑。
但是方伯谦在丰岛海战挂出白旗和日本旗有日方报告和汉纳根等人的人证,至于黄海海战方伯谦率先逃回旅顺军港更是有旅顺军港的报告为证,连李鸿章都发电来问为何济远会单独先回旅顺,所以这事再怎么洗地都是徒劳,方伯谦临阵脱逃一事证据确凿。
方伯谦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和长期居住在舰上,仅回家三次的邓世昌不同。方伯谦自1875年娶了许氏以后,后来他又先后纳了李氏、陈氏、葛氏,而且在福州、烟台、威海都置办了寓所,可以说生活丰富,家产丰厚。
当然,虽然说在温柔乡里泡的太久,不过至少在战争初期时,方伯谦没有太出格的表现,直到他看着身边的大副沈寿昌被弹片击中头部而死为止。目睹战友死在眼前的方伯谦彻底丧失了勇气,一个人躲到了装甲最厚的舵机舱内不敢出来。
过于舒适的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伯谦此后再未能走出这个阴影,在黄海海战时他先是逡巡不前,接着又率先逃跑。不过这次他没能躲过制裁,最终被斩首,也算罪有应得吧。
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历史上关于北洋水师管带方伯谦这个人的评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并非贪生怕死,是被冤枉的。有的人说他作为济远舰的管带,大战在即,不听指挥,谎报军情,实则是贪生怕死的小人。近年来,有关甲午海战的电影电视剧都将方伯谦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觉得方伯谦这个人确实是个贪生怕死之人,至于他为什么两次在战争中逃跑,个人认为无非就是害怕!
首先来说一下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北洋水师有广乙、济远两艘巡洋舰,日本联合舰队有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舰。广乙和济远二舰此行的目的是保护高升号运兵船和运送军军饷的操江号运输舰,但由于清军的秘密计划早已被潜伏在天津多年的日本间谍所获取,这才有了日军大本营决定采取海上偷袭行动的计划。
丰岛海战之初,日舰吉野首先炮击济远舰,广乙号称日舰齐功济远号时直扑吉野号,但被吉野号紧急规避。广乙号随即逼向秋津洲准备发射鱼雷,但突然被日舰机中桅杆。此时海面上硝烟弥漫,难分敌我,就在硝烟散开之际,日舰浪速号发现广乙号已逼进其三四百米处,遂即开炮将广乙号击伤,广乙号也发炮还击,一炮穿过浪速左舷,由内部穿过舰体后部钢甲板,炸坏浪速的备用锚和锚机。广乙号乘机右转舵,向朝鲜西海方向规避,最终触礁搁浅自沉。
但作为济远舰的管带方伯谦则在炮声一响之际,就吓的躲进船舱内铁甲最厚处。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等见管带方伯谦如此卑怯无能,非常气愤,亲自登上望台指挥作战,济远舰上各炮开始还击,所发炮弹屡屡击中吉野和浪速。不久,大副二副相继阵亡,前甲板上布满了济远舰上官兵的尸体致使炮台难以移动,仅靠尾炮御敌。在这关键时刻,方伯谦转舵逃跑,面对日舰的追击,先是挂起日本旗,而后又挂上白旗,以示投降乞饶。眼看济远舰就要被日舰俘虏,此时舰上的水手王国成等人对管带方伯谦的无耻胆怯行为赶到无比气愤,便挺身而出用尾炮连发四炮重创吉野,才迫使济远舰脱离战场,逃了回来。但在日舰追击济远的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操江与高升二船,但高升号上的清军士兵拒不投降,最终被日舰击沉八百多名官兵牺牲。
虽然丰岛遭遇战中,北洋水师的两艘巡洋舰实力确实要劣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三艘军舰,但方伯谦的畏战逃跑行为以及挂日本旗挂白旗足以反映他为人的胆小懦弱,在逃回威海之后,方伯谦更是谎报战功声称大获全胜,并获得了朝廷2000两的赏银,这就是他的无耻。事实上高升号上的871名清军壮烈殉国,操江号装载的20万两军饷和军械以及水手被俘获。
黄海海战之初,方伯谦位于整个北洋舰队之后,左顾右盼,不加速归队组成阵型,使得北洋舰队侧翼火力薄弱,旗舰得不到保护。海战进行到下午3时30分左右,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方伯谦此时胆战心惊,命名挂出重伤信号旗慌忙逃出战场。而其此次的逃跑路线也于丰岛海战时较为相同,选择浅水区域逃跑,意图让吃水深的日舰不敢追击。慌忙奔逃中的济远舰竟然一头撞上受到重创的扬威舰,方伯谦仍然不管不顾,掉头就跑,最终致使扬威舰挣扎至浅水区搁浅。
而黄海海战结束之后,方伯谦所指挥的济远舰仅仅中弹15发,这难道是作战英勇之人才有的战果?
综上,我个人认为方伯谦就是贪生怕死之人,至于他为什么两次都要逃走?很简单,因为胆小害怕。
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方伯谦的案子一直有他后人试图翻案,不过黄海海战归来,友舰都不肯跟他泊在一起,都离他远远的泊到另一边,由他孤舰单独泊一边,这事可不是一艘两艘船的人留下文字记录。给他翻案的借口,居然是方伯谦是为了国家保存实力,那么特么的这案子要翻过来,以后打仗,岂非每个人都可以调转屁股回家,为国家保存实力?!而方伯谦本人留下的辩解,是军舰受伤严重,已无法再战,事后检查的情况是济远号上,几门主炮被人用炮锤砸过,而非被日本人炮打过。战场上,济远号不服从调令,始终坠在最后,打起来又是挂日本旗,又是挂白旗。对日方舰队没什么损害,却撞沉己方已经重伤的杨威号。这些战场表现,已然显出当时济远号舰长慌的一匹,本来济远号没发几炮,逃回来的路上方伯谦考虑不能让人看出来,遂丢弃大量弹药,想说明自己还是打的很卖力的,不料用力过猛,演的过了一些,他丢的弹药,一路开炮也都用不完,所以反而又多露出一个马脚。综上,这种种表现,一个贪生怕死的形象,已经跃然而出,方伯谦到底是不是贪生怕死,以经没什么好讨论的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战败,提督丁汝昌自尽以谢国人,也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所以杀方伯谦,也说不上是要找替罪羊,背锅侠。方伯谦死的一点不冤,冤的是北洋水师,早在丰岛海战结束,不说杀他,也该撤换掉他,这个人只能扔学校里去当教员,不能适应战场氛围,这样的战友,在战场上,有不及无!北洋水师问题很多,不能说是因为方伯谦才打败仗,但是就战斗精神来说,方伯谦对不起北洋水师,给北洋水师全体抹了黑!
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具体时间是记不住了,大概是一二十年前了吧,曾经看过方伯谦的后人为方伯谦翻案的报道,当时方伯谦的后人在方伯谦的籍贯地福建还开过专门的研讨会,关于翻案的问题,当地人士自然很热衷,但是全国其他地方的研究者对此则根本无动于衷,虽不说方伯谦的问题已经盖棺定论,至少是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无论如何,他方伯谦在与日本人的海战中逃跑了两次,不管他的本意是用计,还是为了保船,指挥坐舰脱离战场是事实。而他的这一脱离战场,则给友军带了了灾难性后果。
第一次是作为护卫舰护送数钱清军在朝鲜登陆,结果运送了大量清军的商船高升号被日军军舰击沉,800余名清军浮尸于海。当时作为护卫舰的方伯谦指挥的济远舰在做什么呢,与日舰海战了一番之后,因友舰广乙舰受重创,于是方伯谦命人竖起白旗跑了,但是日舰并没因此放过济远舰,于是逃跑中的济远舰又挂起了日本海军旗。日舰随后将目标投向了运兵船的高升号,济远舰于是逃了回去。这一次是有不少非济远舰的目击证人的,这些证人一部分是高升号的幸存者,还有一部分是因济远舰逃离而被日舰俘虏的操江舰的船员们。
而对此,方伯谦的后人则认为方伯谦当时是诈降,示敌以弱,然后估计是想徐徐图之。
第二次逃跑,估计差不多人尽皆知了,因为《甲午海战》这部电影当年实在的太火了。在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了掩护旗舰定远舰而被日舰队击沉之后,一直外围周旋的济远舰迅速脱离了战场,直接恶果就是另一艘主力舰经远舰被日舰围攻。而更可气的是济远舰在逃跑中居然将北洋水师正在抢修中的扬威舰给撞沉了。
北洋水师此役虽未全军覆没,但是损失了整整四艘战舰,两艘还是主力舰。秋后算账,不杀方伯谦杀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