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矛盾。

因为良臣未必是忠臣。

洪承畴属于良臣,但不是忠臣。

萨沙说一个故事。

张学良麾下有个人叫做黎天才,是东北军系统的特工头子。

他曾是北京大学学生,很有才华。

黎天才真的算是天才,他将东北军情报工作搞得很高,把西安军统、中统特务迷惑的厉害,导致蒋介石在华清池被捉。

后东北军垮台,东北军将领纷纷投靠蒋介石,但黎天才不同。

军统戴笠认为人才难得,希望黎天才加入军统,一起工作,可以给予很高的军衔和待遇。

同时,黎天才掌握了东北军的情报网,有很多关系,一旦投诚对军统是很大的帮助。

但黎天才拒绝合作,宁可以摆小摊为生。

有意思的是,戴笠对没有对付黎天才。

当时部下建议,既然黎天才不合作,不如除掉,以绝后患。毕竟这个人太有能力,活着对军统也是一个威胁。

但戴笠这么说:黎天才做的没错。我们搞特务工作的,才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就是要忠诚。黎天才对已经被囚禁的张学良保持忠心,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很优秀的特务。

道理就是这样。

洪承畴作为大明的将领,又是汉人,没有事二主的道理,更别说满清还是异族人。

看看文天祥拒绝投降被杀,陆秀夫宁死不辱、背负小皇帝跳海自尽,张世杰保卫南宋流亡朝廷到自己身亡,这些人才是大明的精英。

即便战败,他们也永远是汉民族的英雄。

相反,洪承畴不自杀,也可以选择不合作,做个普通老百姓。

但洪承畴为了自己荣华富贵,不甘心做个普通人。

他作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参加攻打南明的战役,残害同袍,实属汉奸。

后来洪承畴又参加攻打大明忠诚李定国的战役,也是标准汉奸行为。

这种人,无论放在哪个民族也是败类。

就比如今天日本人又打过来了,我国某些官员、军官见识不好投敌了,你能说他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就连主子满清皇帝也瞧不起他,将他编入清史列传·贰臣传

《贰臣传》,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编纂的。

乾隆自己写到: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

乾隆的意思很明确,瞧不起洪承畴之流卖主求荣的品格。

乾隆希望的,是清朝不要出这种没有气节,不忠自己皇帝的官员。

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洪承畴是否是民族英雄,作为今人的我们,因为事移情殊,不好界定,我们还是让和他同时代的人说话吧!

第一,承畴降清,其母深以为耻,谓承畴曰:吾今生誓死不与汝同檐!后,承畴无奈,作小船一艘,载其母飘于江河之上。

第二,承畴妻削发明志,遁身庵内,终身不见其一面。

第三,多尔衮进北京城,多铎是负责甄选受降的前明官员的,相当于今天的面试主考官。当时,天气很不好,当然也没有天气预报,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多铎在室内春风拂面、温酒煮茶,室外的前明官员们是湿发拂面、凉衣贴背,姿势还必须跪起!手本履历必须高举过头!一个心善的随从劝多铎,让这群人明天来吧,这天气,太嗝应人了。多铎摆了摆手,说:“没事,你看这人体接龙,快排到崇文门了。此时,你说散他们肯定还不同意,投降得赶早,他们都懂这个理。这群汉人,乖乖,精着哩!”听到此处,随从只得附和着说:“是哈,论皇恩,他们谁比得过洪少保,亨九都降了,他们只管踩着亨九的脚印走就完了。”

第四,康熙曾南巡到骆马湖这地,见一十三岁少女行乞,逢人言必称“吾母病重,心愿未了,求赐一罐排骨汤即可”,但是路人皆冷脸对她。后来,她气性大,纵身一跃,投入骆马湖,人们视若未见,嘻哈依旧。康熙命侍从捞过此女,后用马鞭点着围观的群众叫骂:“骆马湖竟是如此民风!可恶!”一老者从人群中走出,向康熙行了个礼,说:“她是洪承畴的孙女。”康熙愣怔半晌。

第五,洪承畴死的时候谥号是文襄,襄即帮助,就是甲胄有劳的意思。这个谥号已经说得很明白,你是你,我是我,不能混为一谈,但你有文化,还帮过我,仅此而已!

第六,洪承畴死后封为三等轻车都尉,还是康熙封的,我所知的是,轻车都尉只能算个毛官,三等是最低一等,简直连个毛都不算!这就是他在主子眼中的地位。

第七,乾隆朝,乾隆修贰臣传,褒奖忠贞,警醒世人,洪承畴位列甲等十七名。而那年,他高中进士,列二甲十四名,算上一甲前三,也是第十七名。斗换星移,竟是如此地巧合。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良禽择木而栖,名臣择主而事。洪承畴,作为一个汉族人,他投靠清廷。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汉奸。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明朝政府,已经失去了民意的支撑。当时,明朝的臣子,要么随着明朝大厦的倒塌而衰亡。要么就寻找一个新的政权,来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

有些人选择抱残守缺。有的人寻利新政权。这些人,都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我们不应该苛责他们。尤其是洪承畴。他虽然投降了清朝,但是他仍算是一个忠臣。因为他的头像,不是他的本意,他本想做一个忠诚,报效明朝朝廷。但是,当时的明朝政权,已经腐败到不能再腐败的地步。跟随明朝挣钱,只有死路一条。那倒不如寻找一个全新的政权,施展自己的抱负,靖乱天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解民于倒悬。

纵观整个历史,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中华民族的统治,要远远胜过明朝对于中华民族,所以我觉得红头,投降清廷,是明智的。

因为他留在明朝,只有死路一条。他冲破了传统的忠义桎梏,审时度势,实现了自己的,才能最大化。成为了一代名将为中国最后一个,多民族封建政权大一统帝国的积液作出了伟大贡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谢谢评论指教。

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洪承畴是如何被俘。

洪承畴,二十三岁考中进士,逐渐受到皇帝的器重,成为明朝重臣。他曾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后被提拔为蓟辽总督,抵抗野心勃勃的满清军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历史的转折马上来了。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兵败被俘。传言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亲自对其劝降,但洪承畴却不为之所动,甚至以绝食表达自己的拒降敌的决心,但是最终被降服的说法却是十分不光彩。

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皇太极见洪承畴软硬不吃,就让最宠爱的庄妃,也就是孝庄太后试一下。你还别说,这一招还真挺好使,洪承畴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孝庄攻破,就此成功降清。哎,怎么说,让未来归顺国的爱妃劝降,怎么都有种不光彩的“情色”意味在。



其次,再来看看他对清朝的贡献。

在历史的记载中,他被皇太极编入了汉军镶黄旗下,先后助清廷佐机京务、招抚江南抗清势力,平定西南诸省,对清朝以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但是在清朝时,他一直没摆脱一个污点“明末叛臣”。在洪被俘投降之后,不管是皇太极是出于其打探明朝惯例的习惯并没有立即授予其官职,而是遇事亦向其咨询;亦或是康熙年间,对于洪承畴给予的是低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下的三等阿达哈哈番(即三等轻车都尉),这都有种虽褒实贬之感。

乾隆时,洪承畴同其他明朝降将一起列入《贰臣传》,钦定为“大节有亏”之人。怎么看,洪承畴其实都是不受待见的。

最后来评价来说,其实洪承畴算是走错一步棋了。 如果他一开始就投降,或者解决不投降,其实处境都没有如今尴尬,但是后来他却让人有了一种“出尔反尔”的感觉,也不怪大家会评论其为“汉奸”。历史功过如下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样来形容他,可能更明确一点。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这个问题问的好!

洪承畴是明清交替时期有重大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争议”与“重要”这两个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洪承畴这个人物的定论不好下。

洪承畴投降后,给皇太极出谋划策,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在受命招抚南方时,镇压屠杀过许多江南抗清义军和拥护明朝的义士,抗清义士一致唾骂其为叛国投敌的汉奸。就连他的母亲和亲弟弟洪承畯都当面骂他。

洪母骂子

(洪母骂畴剧照)

1647年(顺治四年),70多岁高龄的洪承畴的老母亲,不辞千里跋涉,从福建南安老家赶到北京。面对跪拜在面前的儿子,老人家一边用枣木拐杖打,一边怒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母这千里一骂,为大明子民与反清义士们出了一口恶气,老人家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敬仰,“洪母骂子”作为传统忠义教育的典型范例也将世代流传。

洪承畴的弟弟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和老母亲隐居于船上,泛舟于江中,终其一生。

王八春联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春节,洪承畴被封为一品大员。有人在凌晨偷偷在他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啊!据说他看到这副“王八”对联,脸都气绿了,弄的年也没过好。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于两极化评价历史人物。不是忠,就是奸;要么忠君,要么卖国。忠臣不事二主,如果用忠君思想来衡量,洪承畴的确不是忠臣!

但洪承畴在促进国家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的确做出过很大贡献!他的一些举措使众多无辜百姓免受战火的生灵涂炭,有益于国家、民族利益。清军入关时,他献言献计,保护了老百姓。

(有人给他平反,您怎么看?)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不屠城,不烧房,不抢掠。并向名州县广发布告,开城献降者,加官进爵,大军秋毫无犯;拒不投降的州县,一旦破城,官吏全杀,但不伤百姓。

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大军所过州县皆开门献降。既兵不血刃,还使百姓免遭欺凌,这的确是洪承畴一言之功!

清军占领江南,他力主安抚,减赋减税,既少流血,又造福百姓。

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抚剿结合的策略,他以投降后“原官留原任”为条件,和平招抚了宁国、徽州(今安徽黄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避免了冲突与流血。

请求清政府实行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一系列减负、求发展的措施,为促使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

(号称开清第一功臣)

为缓解满汉矛盾,巩固清廷统治,洪承畴主张汉化。

洪承畴建议清廷“习汉文,晓汉语”,学汉人礼俗,习儒家学说,被顺治帝采纳。另外,洪承畴建议借鉴明朝的典章制度,也大多被采纳,

洪承畴虽然为百姓,为清廷做过贡献,但因其叛国变节之丑行,他既受到汉人的强烈排斥,也没有被满人所接受。有点像太监的尴尬,不男不女,导致男人不疼,女人不爱。

是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学习儒家思想,汉化前的满族权贵本来还挺感激满承畴的帮助,而汉化后的他们立马认为洪承畴不忠不孝,再也不领洪承畴的情,这令洪承畴始料不及!有点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纵观洪承畴牺牲名节、为清廷效力20年、几经大战、几经辅佐,才使清朝坐稳江山,然而只换来了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可见清廷对他的不屑!这是他事业的失败!

他在老家修的府邸,无一亲朋上门。他的母亲与弟弟与其恩断义绝,从此不得相见,这是他做人的失败!做人做事都没好下场,可见,自古以来,叛徒都没好下场!没毛病!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死在北京家中,享年七十三岁。他的主张和建议使的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这可能是他虽叛国且一生压抑,却能长寿的原因吧。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洪承畴的功过都在这里,如果站在忠君的角度,他铁定汉奸!如果站在爱民的角度,他又是英雄。对些,您怎么看?

本人尊重历史,不黑不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有不同看法请下方留言。

洪承畴降清到底算叛国投敌的汉奸还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明智之士?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洪承畴背叛大明投降后金,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就是叛国通敌、不忠不义,不可饶恕的汉奸。

对于历史人物应该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解读,而不应该用当前的历史去否定过去的历史,也不应该用过去的历史来否定当前的历史。

在后金和大明还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关系就是敌我矛盾关系。但是如果放在现在来看,他们只是一个国家分裂的两个政权而已。

经过大清一统中华后,原来的后金进入了中原,并且按照中原的文化和制度建立了延续中原王朝和历史的清朝,原来的明朝和后金就成了一个国家,成了一家人。清朝的皇帝一直也在努力的推进民族融合、满汉一家。这就形成了后来袁世凯逼退清帝的时候主张的五族共和。

那么从当下时空来说,洪承畴当时做的无所谓对错。只不过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了特定的事而已。谈不上对历史有功,也谈不上对历史有过。

为什么说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那就是因为在后人的历史时空里,当前的分歧与仇恨和对立,都不是问题。后人只看你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义与公平。

还有有没有给百姓带来灾难,长远来看有没有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对洪承畴这样的人的评价,在当下见仁见智,可以百家争鸣。虽然史家肯定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论,并不影响我们个人的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