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刀和剑同属于利器,而且还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因为二者皆有长短兵器被涵盖在内,比如刀有长柄大刀,剑有长刃大剑,确切来说,这种武器没有谁比谁更强一说,只有使用者的武艺高低之分。

对于刀剑的使用,在东方,刀要用的的更多一些,剑相对来说在军事上只有很短的一个时期被用于实战。而在欧洲,剑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刀,这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应该说,两个地区的军人根据自己地区的金属冶炼条件和战争情况有了不同的选择。

在古典时期的青铜时代,欧洲的希腊人更钟情于希腊弯刀,不过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来自西亚地区的斯基泰双刃剑进入了欧洲,并成功的取代了反曲弯刀的地位。在同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国,青铜剑也作为兵器出现在了军队里,不过因为造价昂贵,也是只有贵族武士才能够装备得起这种大杀器。可以说一直到春秋战国和秦代,锋利的青铜剑也只是流行于军官阶层,而普通士兵所用的短兵,多是些钩镶、青铜镰、青铜刀。

铁质兵器普及以后,东西方彻底走上了,不同风格的道路。西汉中期以后中国的冶铁技术在当时直接吸取了中亚的优点并独立将其发扬光大,出现了炒钢技术,使得可以制出钢制兵器,在长期的对匈奴战争中,直刃的长刀长剑杀伤效果要优于当时的其他兵器。而直刃的长刀只开一刃,成本和工艺就要长剑轻松很多,故而可以大批量的装备入军,做到普通士兵人手一把。同时代的罗马以及西亚地区,因为只能使用熟铁武器,质地相对较软,因此宽厚的短刀短剑的形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之所以使用短剑是因为剑脊要比刀背更加稳固,而且短剑能够更便于穿刺,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军团会选用短剑的原因。

当然,中国人并没有摒弃剑的使用,其文化中所蕴含的贵族身份象征被保留了下来,一直传承至清朝灭亡。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中国剑的锻造技术也在进步,一把优质的利剑要经过多重工序才可上市。因此剑的价格就一直居高不下,通常只有豪门大官、军中大将以及皇家人士才能装备的起,一直到唐代,在灌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后,剑的制作成本才降了下来,于是大批崇尚君子之风的士子文人也开始用佩剑来装饰自己。也是从唐代开始,剑文化中又多了一个高风亮节的符号,也正是如此,在后世的武侠小说和评书里面,会给各路侠客配上一把符合身份的名剑。

而作为中国冷兵器时代主要的近战兵器之一,刀的发展就要更加波澜壮阔了。从汉代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长刀发展迅速,并且出现了长度惊人的斩马剑(虽然叫剑,其实是刀)。东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手刀,虽然没有普及,但却是宋代以后手刀的鼻祖。唐代,长刀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根据《唐会典》记载,唐刀分四制,曰仪刀、横刀、障刀和陌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横刀和陌刀,对于陌刀,一说为骑兵克星,但至今没有实物出土,因而在形制的推断上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最主流的观点是陌刀为长度超过1.6米的长刀,只有训练精良的弩手才可装备,弩手箭矢攻击完后,换刀撤到长枪手后,或者组成大阵直面敌军骑兵,伺机劈砍马腿。

宋代以后,具装骑兵的重新兴起以及步兵铠甲的加重化使得长刀的市场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长柄大刀,可以劈砍也可以砸击的利器盒钝器的混合型武器。宋代大刀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骑兵用的有眉间刀、掉刀,步兵作战用的凤嘴刀、屈刀、笔刀,仪仗队用的戟刀,训练使用的偃月刀,城防用的驩耳刀。其中到了明朝还依旧使用的是眉间刀、凤嘴刀和屈刀,戟刀和偃月刀都成了仪仗队的标志性武器。

大刀使用时,对于轻装步骑,讲究一刀砍死;如果是面对重装步骑,那就是像大斧大锤一样砸死对方。一般来说,使用的大刀的士兵都是重装武士,身着铁札甲或者棉铁复合甲,像明末清初的郑氏铁人军就是身穿五六十斤铁札甲、手拿屈刀的重装步兵,其威力之大,给清军和荷兰人都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之所以要周密的保护,恰恰说明了大刀的使用特点--适合单兵作战。

而短兵器方面取代了横刀的就是手刀了,手刀略带弧度,刀体宽大,刀背厚重,适合劈砍。元代以后,手刀结合了中亚刀和蒙古刀的特点。刀体逐渐变窄,并且有反刃。在明代,手刀进一步演变出了雁翎刀、柳叶刀和绣春刀,尤其是雁翎刀,堪称中国刀剑史上的至尊精品,一直到清代,雁翎刀还被广泛的装备在军。

而欧洲继西罗马灭亡之后,也是在剑的历史上一去不返,日耳曼蛮族们的剑直接继承了罗马短剑的特点,随着来自西亚的先进冶铁技术的传入,欧洲剑的长度开始增加,但是仍然在单手可控的范围内。当时的欧洲流行着四种剑形:北欧长剑、凯尔特剑、拜占庭骑士剑和法兰克骑士剑。公元11世纪左右,北欧长剑以其强大的包容能力结合了法兰克骑士剑的特点,成为了骑士阶级最喜欢的武器,在十字军东征初期,具有维京风格的骑士剑风靡整个西欧,并从此成为骑士的文化符号。同时在锁子甲盛行的时代,欧洲还出现了一种三角形的剑,专门是用来刺破锁子甲的。

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人接触到了来自伊斯兰和拜占庭的先进科技,于是开始锻造钢制武器,之后一代破甲利器巨剑就诞生了,巨剑的种类也是很多,有德意志双手剑、苏格兰巨剑、意大利双手剑。巨剑的出现,使得另一种文化出现了——骑士格斗。为了选出最勇敢的战士,国王会组织其实格斗,当然,使用的武器不只是大剑。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什么兵种,还有作战模式是什么。

剑的制作难度较大。

谁都知道,剑是两面开刃,以刺为主,但也可以砍。

剑的制造需要优质钢铁,很费工时,仅仅两面开刃就不同意。

而且剑身强度较低,一次猛烈的格挡可能就会断裂。

刀的制作就简单的多,也快速。

抗战期间为了救急,造过很多大刀片。这种大刀片,农民铁匠也能完成。就是打一个铁质的刀身,再刀刃部分用一些钢即可,没什么难度,造价低廉。

别看大刀片粗劣,因一头是很结实的刀背,所以不容易折断。

刀剑是否合用,得看什么作战模式和兵种。

如果是骑兵,对不起,用不了剑。

剑是用来刺的,骑兵高速骑马格斗期间,不适合用剑。

因为剑只要刺入敌人身体,骑兵的速度太快,根本不可能拔出,那么一柄剑最多只能杀一个人,随后骑兵就没有武器了。

然而,刀尤其是弯刀就不同。骑兵借助马的力量,高速中可以一刀将敌人砍死,甚至劈开,但刀仍然在自己的受伤,不会丢失武器。

那么,如果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兵团作战?

对不起,刀就不太适合。

为什么罗马兵团也用西班牙短剑,而不用刀呢?

因为大兵团作战,特别讲究在最短时间以最快的方法杀死敌人。

而步兵用刀砍死一个人,并不容易。大家看《古惑仔》里面打群架砍人,砍死一个人最起码也要好几刀,有的还要几十刀。

然而,如果用剑的话,直刺基本一击就让敌人失去战斗力或者直接死亡。

大兵团作战,剑的效率高得多。

隋唐开始,随着冶炼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刀的性能越来越强,尤其也具备强悍的直刺能力。李逵杀死李应手下几十个士兵,就是用朴刀挨个刺死。

所以,华而不实的剑就越来越少,最终基本退出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了。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说白了,时代不一样,刀和剑的功效也就不一样。青铜时代剑比刀管用;在铁器出现之后刀比剑好使。

早期的铜刀发源于于石刀,尺寸都不大。而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一柄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型制和之前的石刀基本差不多。因为那时候的刀主要用做砍削工具,比如宰杀牲畜家禽或者在祭祀中屠杀人牲,也就是所谓的“用”。当然,也不排除当做防身武器,但是在当时确实没有将刀用于战争。

到了周代,因为受到西戎那一套理论的影响,周人习惯于使用剑,而不是刀。西周的剑出土很多,但刀寥寥可数。比如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刀,一把刀身长四十一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长二十四厘米,类似冰刀形。但鉴于北京地区在西周时期是有着大量的商朝遗民生活的地区,所以这两柄刀的存在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一种情况。尤其是那时青铜的质地较脆,缺少韧性,所以一旦体积过大,在劈砍时就容易折断。所以与同时代的青铜剑相比较,青铜刀的在战场上的实效远不如铜剑管用。再加之剑这种武器很适合西周到春秋时代的战争模式。

准确的讲,那时的“战争”类似于一种大规模的决斗。首先,平民是不参战的,只有贵族子弟也就是公、卿、大夫、士们才会披坚执锐的走向沙场。而且,诸侯之间,尤其是像郑、卫这样的大诸侯,在开战之时,要约好时间,同时到达阵地,而后击鼓为号,双方共同开动战车,缓缓前进,直至接战。这是一种典型的骑士战争,不是后来的总体战。所以,锋利、精巧、高成本的剑就胜过了粗糙的青铜刀。

但这个时期青铜刀也在逐渐发展,比如,这时开始出现比较大型的青铜刀。而且吸取了剑的一些特点: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但仍旧刀作为一种武器却迟迟没有大规模出现在战场。

战国之后,铁器的出现和战车的没落使刀的普及得到了机会。一方面钢铁大量用于军工行业之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分出了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佩刀首先要华丽、精致自不必说,所以仍旧保留了大量的青铜刀;而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和实用性。况且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步兵成为作战主力,对于缺少训练的普通士兵来说,再也没有比一柄能够兼具削、砍、刺的长刀更合适的兵器了。

至迟到了东汉时期,文武百官所配带的“剑”,其实大多都已经是环首长刀了。

发现于甘肃的青铜刀,距今五千七百年的历史。

战国青铜刀。

战国青铜剑。

八十厘米长的西汉青铜环首刀。

各种汉代铁质环首刀。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我更觉得战场上不能光看管不管用的问题,而是易不易用在以前那些全面战争中更重要。

你想剑这个东西可以刺,双面开刃都能砍。怎么都比刀这种单面开刃,只能砍的玩意适用性要广吧?

所以你看,青铜器时代,比如商朝,咱们常能看到商朝出土的青铜剑,而很少见到刀。为啥?因为青铜器都是铸造的啊,铸造只要个模子,然后灌铜进去就行了。相同成本下,你愿意造一个单面刃的还是造一个双开刃还能刺的?当然是后者。

而到了铁器时代之后,铸造就不行了,为了高硬度必须锻造。但锻造是需要不停的加热,锤它丫的,淬火,锤它丫的,回火,再锤它丫的

而剑有两刃,要处理的表面是个菱形的四个面。刀只要两面,剑要开两个刃,刀只要一个刃。加工瞬间比铸造那会麻烦了很多。

所以说,从效用来看,剑一定比刀好用。但是因为剑锻造复杂,而且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对于吃瓜步兵而言,未必用的好刺击,翻腕切这类使剑的技法。还不如给你把刀瞎JB砍合算。

然后有些人会说,刀比剑坚固。这很扯淡,汉唐时期一般单手战用剑厚度8mm,刃宽40mm。这么一坨大钢条子和单手战刀是没啥区别的,刀更坚固的说法更感觉是被大刀片子影响的结果。

但,这重量...一般都是双手握持才控的住...而如果双手握持的话,双手大剑也不弱...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铁器时代开始剑因为加工繁复,需要练习才能掌控。所以逐渐成为贵族装逼用途。而军事上,因为刀的成本更低,上手更快成为主流。

对于到底谁更管用..如果两边都是吃瓜步兵的话,拿刀和拿剑其实都是菜鸡互啄。而对于训练有素的士官而言,剑的变化更多,更有优势。

但话说回来,一寸长一寸强...我能用战戟糊脸或者长枪透心凉的时候。为啥一定要用刀剑这种东西?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谢谢邀请。

我认为不一定。刀比剑出现的更晚,大约在秦代后期才大量开始装备部队。但是,剑比刀更适合于战争,为什么呢?

刀很适合于劈砍,根据现代一些冷兵器研究实验,劈砍更加方便易掌握,但造成的损害有限,被砍伤的士兵,只要不是要害,不考虑伤后治疗因素,很多都可以恢复。

剑适合于刺杀,刺杀需要一定的技巧,使用剑的士兵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但剑刺杀所造成的伤害远比劈砍来的巨大。刺杀会造成身体深层次的损害,人会很快失血死亡,根本来不及救治。其原理类似于今天的子弹。

从战斗使用上说,砍需要使用者有一个举刀的蓄势动作,出击时间上慢,而刺不需要,士兵甚至可以挺剑凭冲锋的势能就把敌人捅个对穿。在格斗中,刺的出击时间也快于砍,而时间差决定了格斗的结果。

正因为剑的使用需要专业的培训,对使用者技术有要求,因此许多古代实战中高明的武术家和侠客都用剑,但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参战人员越来越多,而古代军队限于资源无法为大量士兵都提供良好的培训,所以刀在军队军队中装备的越来越多,而剑逐渐退出了军队装备序列。

冷兵器战场时代刀比剑更管用吗?

这不是个能够一概而论的问题,早先回答过一个欧洲中世纪打仗是不是只用剑的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甲胄材料和制式也影响着刀剑使用的规模,这就是看刺伤和砍伤。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主要装备锁子甲或者更精锐的板链甲,而锁子甲对于劈砍的防御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因此刺伤是相对占优势的,欧洲人也更习惯使用双面开刃,利于刺击的剑。同时,为了扩大刺伤的效果,他们还习惯在兵器上加上种种外观恐怖的倒刺,尖镰之类的东西。

对于骑士来说,就因此出现了钉头锤,链枷这样的东西,在马上作战时依靠马匹奔跑的动力挥舞嵌满尖刺的钉锤,给予敌人可怕的刺击伤害。

面对一些装备到牙齿的精英部队,钝击也被应用得更加广泛,这在东西方都是通用的。锤类武器可以俘虏敌人,不管是用来勒索赎金还是充当奴隶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而对于东方军队而言,选择刀类武器的则相对多一些。不管是游牧还是农耕民族的政权。首先就是游牧民族的弯刀了,有弧度的刃比直刃更利于借助马匹的力量造成更强的挥砍伤害。而古代中国的刀类武器使用惯例从汉环首刀,唐刀一直延伸到宋代的手刀。而在汉唐这两个骑兵大帝国时代,制式战刀的弧度都是很小的,可以说是接近于剑的直刃,这种制式使得无论是劈砍还是穿刺都相当方便,对于游牧民族的军队,无论是移动还是进攻都需要追求机动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