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向英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不仅"五口通商",将海关权拱手相让,而且割让香港99年,赔偿巨额白银滚滚。
相反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却被革职流放,发配到了边疆,以取悦于洋人,大大寒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
林则徐在边疆,也没闲住,他深入各地,将山势地貌都一一记下。
直到晚年,林则徐才被朝廷重新召回,不幸的是,还未回到京城,林则徐就半途病发,不治身亡。
但林则徐对边关的详细描述,却给了其学生左宗堂的巨大帮助,为他后来坚定地收复新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虎门销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欺凌的抗战精神。收复新疆,确保了新疆大草原安全归来,不亚于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林则徐、左宗堂师生俩,都在为近代的祖国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的悲壮史诗。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林则徐,1840年禁烟,1850年去世,活了66岁,病于赴任广西任的途中。林则徐在禁烟之后,后面是被贬谪到新疆。时间是在道光22年。在西行过程中,一路艰辛,路途遥远,而且年纪比较大了,患上了疟疾,就在西安羁留治病3个月,但是7月份,上面严令他继续西行,因此拖着病体,临行前,给家人留下了“国利国家生死以”的名句。
林则徐
在这一年的11月份,终于到了戍边之所,这个时候,他对朝廷仍旧存有幻想,认为这不过是短暂的,在这一年年底的时候写的诗歌中,还表达了自己重新被启用的愿望,“新岁倘闻宽大诏,玉门走马报金鸡”。不过,过年后,就认清了现实,于是就决定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
林则徐新疆的雕像
因为在疆,林则徐看到了当时边民的生活比较困苦,他就策划在那里兴建水利和开垦荒地。就这么在新疆待了3年多。在道光25年的时候,以四五品京堂候补,调任。这个时候,他在新疆已经组织各种力量开荒70多万亩了。所以,林则徐在新疆的口碑也是非常好的。
林则徐覆舟纪念馆
林则徐在回京途中,被任命为陕甘总督,第二年任陕西巡抚,道光26年的时候又被任命为云贵总督,直到道光29年才卸任,尽职尽责,尽到了封疆大吏的责任,在道光30年辞官回到福州,但是当时英国人强占了福州内,神光和积萃两寺,又带领群众反对英人,取得阻止英人入城的的胜利。
虎门旧址
他还关心广西的金田,这时候道光帝重新启用他,他接到诏书,立刻抱病前去广西,但长期辛劳下,10.19病逝于潮州普宁。广西的事指的是1850年的洪秀全。
这就是林则徐最后的十年,也是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了。是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后一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的。”这话我个人觉得说的未免有些偏颇。
事实上,林则徐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之并没有缄默不语,沉默不言。而是说了没人听,他犹豫彷徨了。在贬到伊犁“戍边赎罪”前,他随口吟诵,写下两首七律诗。这两首诗的第二首十分著名,即《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我们拆开来看,每句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林则徐这十年的心路历程,力不从心,奈何奈何。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林则徐心境的变化还是得从虎门销烟说起。1839年,时年五十四岁的林则徐奉道光皇帝的旨意南下广州查禁鸦片。起初,这位钦差大臣也是踌躇满志,并豪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虎门海上的的滚滚浓烟,三元里人们的英勇反抗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但是由于当权者的昏庸无能,鸦片战争还是最终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宣告失败。林则徐也被道光皇帝以“误国误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发配新疆伊犁。
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宠,今日流放。都说伴君如伴虎,真是丝毫不假。面对险恶的环境,昔日那个豪情壮志的林则徐只好选择沉默以对,那个曾怀着“死生有命,成败在天”的林则徐在现实面前只能低头,才能使自己有一线生机。毫不夸张地说,随着虎门销烟中散去的硝烟,林则徐心中曾经拥有的雄心壮志也日渐消失。
此时的他无能为力,深感自己是一个力量微弱但却负重任已久的人,早已经深感身心俱疲,如果再继续下去,自己衰弱的体质,平庸的才能必定无法胜任。这一联,看似是诗人表达一种解脱之感,但实则是正话反说,内心充满了愤懑无奈之感,正如当年孟浩然多次碰壁,写下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诗句,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哀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传》中记载郑国大夫子产,因为改革赋税制度而遭到利益既得者的攻击,但是他却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则徐化用此典故,语意急转,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无论生死都会去做!此句一出,那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林则徐生命的最后十年,林则徐选择了缄默不语,但是他仍是壮心不已,他和老友魏源抵足而眠,纵论洋务;在河南开封,参与修复黄河大堤,苦苦坚持;在湖南湘江,与青年才俊左宗棠彻夜畅饮,谈笑风生。仍是心怀天下,用实际行动践行者自己为国为民的思想理念。
到了新疆伊犁之后,林则徐对于国家时局,尤其是东南形势虽什么都不说,但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不做。尽管他本人是戴罪之身,但是仍然为边疆的安全日夜操劳。例如,林则徐见新疆西部毫无战守准备,便提醒伊犁将军注意备边,实边,实行屯田政策。林则徐还在伊犁倡导人民垦荒,疏浚河道,修造水渠。他还向当地人传播内地的先进农业生产和纺纱织布技术,并把南疆人传统的灌溉方法推广到缺水的吐鲁番地区。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的确,为了国家,林则徐一点也不惜命,不避祸。但鸦片战争之后,他变了。这场爆发在两个文明之间的不对称战争,让林则徐备受打击。由于清廷将中英开战归咎于林则徐禁烟不善,自战事不利于清廷开始,朝中关于林则徐的非议便铺天盖地。在许多人口中,若要与英国议和,首先就要惩办林则徐,宛如南宋初年,要与金朝议和就得惩办岳武穆一样。
在前往新疆的途中,林则徐写信给朋友。在信里,林则徐谈起中英差距。说的很透彻、很形象,这大概是最早透露出“向西方学习”的意思。然而紧跟着,林则徐又写了一句话,特别嘱咐收信人“不要给别人看”。也就是说,他并不打算将这一想法公诸于世。获释东归后,他也曾担任过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上,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本本分分,以一个忠诚听话的臣子形象,继续为清王朝效力。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现在虽然不再担任要职,但是,即便是被贬谪到边疆地区,仍然可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他说被贬是“君恩厚”,这话未免带点反说的意味,又说“戍卒宜”,虽然有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仍然可见,诗人即便面对贬谪,也仍然想着为国家发一分光和热。更多的时候,林则徐已经变得不再豪言壮语,更多的是“养拙”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中。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擅诗,想要征召入朝,但杨朴不愿为官,所以当宋真宗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便回答说:“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说完,心里便明白了杨朴的意思,哈哈一笑,放其回山里去了。
林则徐使用这个典故写诗赠给妻子,可见其当时的心情之复杂。要知道,林则徐为国家利益奔波,反而遭人陷害被贬,现在又即将远离妻子家人前往伊犁,内心本应当是痛苦的,但是,他表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声之后,竟然能够洒脱一笑,在末尾留下这样生动的语句,内心的悲怆变成了旷达,可以说是泪中带笑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变得更加感人。
林则徐去世之后,咸丰皇帝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他写了一幅挽联来表彰林则徐一生的功绩;“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生荣死哀,极尽恩宠。可是斯人已去,这些空洞的话语只能于事无补,林则徐最终还是带着无尽的遗憾和许许多多想说却没能说出口的话,进了坟墓。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是在忧国忧民中度过!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绝大多数人知道林则徐均是因为虎门销烟,的确这是他一生当中最被后人所铭记的,但事实他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的是生不逢时,终其一生为着腐朽无能的清王朝服务。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朝廷议和派们排挤当成替罪羊流放至新疆伊犁,尝尽冷暖,后至1845年被道光重新重用,进行稳定陕西局式,安定后又调任云贵总督,二年后又被任命为钦大臣,派往广西平定反清武装,途中于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
林则徐的一生无论在任何时段都是在忧国忧民中度过,是彼时腐败不堪的朝廷当中难得的人才和好官,才会被后世敬仰,只是他打开了时代的大门的同时也开启了民族的百年乱世,这也是他身处腐朽统冶者时代的悲哀。
林则林实则是文臣出身,朝廷对他的贡献其实是非常认可的,死后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从这个角度而言,林则徐的晚年结局算不上凄惨。
林则徐的人生,有三首其所作的诗句可以作为缩影,从而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貌:
1.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
禁烟运动就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
2.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情到处开”
我离开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林则徐的一生,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与他一样的人,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作为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理应在敬仰先人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是怎么过的?
颠沛流离,报国无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