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赵云是三国顶尖的武将,我们从他与敌人对阵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狂傲。

敌将问赵云:“汝敢与我战三百合吗?”他答:“我从来没有与人战过三十合,何谈三百啊!”果不其然在十八合的时候,他便将敌将刺于马下。

赵云与吕布谁是三国第一单挑王,这个无法定论,毕竟二人从来没有交过手。

那么十八路诸侯中的公孙瓒为什么不留赵云呢?

世人称公孙瓒为:白马义从,意思就是当时骑白马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作战时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因为白色在都是黑马黑袍中特别显眼,很容易被敌人的神箭手发现。

但公孙瓒却不怕,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赵云投奔公孙瓒后,不久就要将赵云送给刘备,这非常令人费解。

原因如下:

  • 公孙瓒并没有将赵云视为亲信

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前就有一支兵马,只不过不是很强大。公孙瓒问他:“云何故投我?不投袁?”

这里的“袁”是指袁绍,当时在冀州附近的小一些的诸侯或是将领都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人家是四世三公,享有盛名。而公孙瓒不如袁绍的地方是,杀了汉室尊亲才获得了地盘,所以并不为他人认可。

赵云的回答让公孙瓒非常的生气:“袁绍乃汉朝逆贼,虽实力强悍,但我现在并没有其他去处。”听到了这个回答,公孙瓒老大不乐意了,合着你是没地方去猜到我这来的,所以它只勉强让赵云在自己手下做一个小官,并不重用赵云。

  • 公孙瓒与刘备乃好友

刘备遇难时像公孙瓒借兵,当时刘备军中并无多少将领,不过关、张。所以便向他借了赵云,当时他只是听过赵云的名声,并没有产生敌意,但也没有好感。

可经过在路上的交谈,二人像极了多年为见的老友,二人都认为相见恨晚,由于刘备与公孙瓒的这一层关系,以及赵云并不特别忠心公孙瓒,所以刘备提出了想要将赵云收入麾下。

公孙瓒刚开始还和刘备谈条件,但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公孙瓒哑口无言。刘备说:“我现在手里只有你借我的两千兵马,将只有关、张,这二人都是我的生死兄弟,相信他们也不会抛弃我跟随你,并且我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说法,他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同意了刘备的这一请求,而赵云也表态自己愿意跟随刘备共创大业。

  • 赵云与公孙瓒经常发生矛盾

赵云武功虽强,但公孙瓒手下有着不少将领,都想找赵云切磋,实则就是公孙瓒故意挑拨关系,想要将赵云赶走,强行让其的部队留在自己这里。但赵云屡屡打败公孙瓒的将军,并且给他难堪说:“没有我赵云,这里早已是袁绍的土地。”

介于他的武功,当时军中并没有人说什么,但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自己才是王,赵云区区一个将领,凭什么这么说?

难道就只是因为武功强,就能凌驾于自己之上,此时公孙瓒就想把他送走了,但无奈没有好地方推荐,正好刘备来了,所以送刘备一个送水人情。

赵云实力之强悍无人能挡之勇,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但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大概也只有刘备能将其束缚了吧!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如果为公孙瓒着想,失去赵云的确是一大可惜,但站在公孙瓒的角度看却未必,他会认为赵云走了没什么。

公孙瓒的奇葩用人政策造成“庸者上、能者下”

公孙瓒的用人政策很有意思,他不喜欢用世家大族出身的人,这一点与袁绍、曹操刚好相反,世家大族在公孙瓒手下没有发展的机会,无论多么有才都进步缓慢,不少人抑死于穷苦之地。

有人问公孙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对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给他富贵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会感激你。”

不仅不用世家大族,而且能人也不用,史书上说公孙瓒“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等3个人最受宠信,公孙瓒跟他们还结成了异姓兄弟。

公孙瓒字伯圭,据说他原来的字不是这个,这个字是他后来改的。一家如果有4个兄弟,他们的字里应该分别有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公孙瓒为了表示跟刘纬台等几个异姓兄弟很亲,所以自己把字改成伯圭,其他几个人则分别改为仲、叔、季。

有公孙瓒撑腰,这些“庸儿们”很快富了起来,“富皆巨亿”。公孙瓒还跟他们中的人结成儿女亲家,常把他们比作汉初的开国功臣曲周侯郦商、颖阴侯灌婴。

像刘备、关羽、张飞以及赵云这样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在公孙瓒手下自然吃不开,刘备初来公孙瓒处,公孙瓒只给这个老同学一个司马的职务,相当于团长,而刘备之前已干过多任县长、副县长,是个绝对的老资格。

赵云性格耿直不会讨好公孙瓒,公孙瓒并不喜欢赵云

赵云是带着家乡不少百姓投奔公孙瓒的,对公孙瓒多少都有一些贡献,但公孙瓒对赵云似乎并不感兴趣,对他的职务安排也很低。

赵云当时担任的具体职务不详,但公孙瓒安排赵云去协助刘备,刘备只是一名团长,想必赵云只相当于营长、连长甚至排长,这样的安排让人心寒,但符合公孙瓒的用人风格。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的家乡常山国属冀州刺史部,是袁绍的地盘,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袁绍,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投奔袁绍的老对头公孙瓒,这些人推举赵云为首领,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孙瓒占据下的幽州。

但公孙瓒对赵云一行的到来似乎并不是太重视,公孙瓒还略带轻嘲地对赵云说:“听说你们家乡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转意跑到这里来呢?”

赵云回答:“现在天下大乱,也没人知道谁对谁错,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悬之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都议论,看谁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对袁公有成见而私心于您。”

赵云生性耿直,这番话出于本心,但喜欢听奉承话的公孙瓒听完一定不怎么高兴吧。

公孙瓒视刘备为下属,会认为赵云协助刘备还是自己的人

赵云到公孙瓒这里,很快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建立了良好关系,他们很投脾气。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出去协助刘备,《三国志》记载此时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等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这时公孙瓒一定认为刘备是自己的人,赵云自然也是自己的人,所以并没有觉得不妥。但是,没多久赵云就离开了刘备,不是他与刘备等人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赵云的哥哥去世了。

古人很重亲情和孝道,按礼俗赵云应回家奔丧,于是他请假回常山国老家奔丧。赵云要请长假,没有向公孙瓒请,而是直接给刘备请的假,因为他的级别实在太低了,用不着麻烦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的离去恐怕都不知情,而即使知道了,也会觉得没什么。

所以,公孙瓒放赵云离去,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也不在乎赵云,这是他的用人政策和性格决定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挖墙脚是一门学问,弄不好就被墙砸倒,刘备却是玩这个的高手。

最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我想写一下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一些行动。为此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看到题主这个问题,顺便说一下我的理解。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明确的,史料有记载,也没有很大的疑义。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三国志·赵云传》及《云别传》记载,初平二年(191年),赵云受冀州常山郡(当时是常山王国)百姓的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

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处,依附他的这个老同学。刘备见到赵云,认为他是个奇才,非常欣赏,就有意深深地交纳,大力笼络。

此时公孙瓒正在与袁绍交战,就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地区,袁绍也派遣数万大军前来争夺。

公孙瓒便上表刘备为别部司马,派遣他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刘备请求让赵云跟随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就向公孙瓒请辞回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就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恋恋不舍。赵云向刘备辞行,说:“我终究不能做违背德操的事。”

从这里看出,刘备是不希望赵云离开。赵云却认为,家兄去世不能不回去奔丧。

大约七八年之后,在邺城,赵云与刘备再次见面,从此追随刘备。

从这些史料看出,当时刘备与赵云都在公孙瓒手下做事。此时的公孙瓒受朝命都督幽、冀、青、兖四州。公孙瓒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对抗冀州袁绍,让刘备率领军队援助田楷,刘备提出让赵云跟随掌管骑兵,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公孙瓒丝毫没有怀疑刘备的用意。

公孙瓒与刘备是老同学,曾经一起跟随同郡人九江太守卢植学习。公孙瓒年长,刘备以兄长侍之。刘备混不下去的时候,来投奔公孙瓒。公孙瓒也是很看重这个小师弟,刘备依附的人不少,就公孙瓒和曹操是真心实意对待他的。

但刘备不管走到哪里,几乎都是出工不出力,可赵云偏偏就喜欢刘备。

由此可见,刘备忽悠的能力还是很高的,挖墙脚是高手。

赵云离开公孙瓒七八年的时间,其间公孙瓒已经被袁绍灭掉,刘备在徐州折腾了数年,也没搞出啥名堂,只得去依附袁绍。在邺城,刘备再次见到了赵云。

根据这个情况分析,恐怕赵云是专门奔着刘备来的。

刘备追随袁绍参与了官渡之战,数次与曹操军队交手,赵云一定会跟随,但不见其一点踪影。

建安五年(200年)春,衣带诏事件发生,曹操东征刘备。刘备战败投奔袁绍。袁绍离开邺城二百里前来迎接刘备。刘备停留一个多月,被打散的士卒慢慢集结于此。

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乱归附袁绍。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刘备下落,从曹操处亡归刘备。

曹操派遣曹仁攻击刘备,刘备战事不利回到袁绍处。

刘备想要离开袁绍,就以连结刘表为借口,带兵回到了汝南。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邺城。

从刘备这段时间的活动来看,赵云是在官渡之战期间追随刘备的。

这个时间,公孙瓒早就玩完了,根本不存在让不让赵云追随刘备的问题。

他已经管不了这个事啦。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因为公孙瓒从来没有把赵云当成自己人。

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单枪匹马”,而是带着一帮子人马来的。史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其中义从指的是和赵云义气相投的兄弟们,吏兵指的是常山郡的皂吏和郡兵,可见年纪轻轻的赵云并不是个愣头青,而是常山郡的带头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种。

按理说有赵云这样的青年才俊来投,公孙瓒应该高兴才是,但公孙瓒却先嘲讽了赵云一通: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意跟着袁绍,为何你偏偏要来投奔我?

原本兴冲冲的赵云当时就被浇了一盆冷水,只能拍公孙瓒的马屁:听闻将军从仁政,所以特来相投。

公孙瓒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因为公孙瓒用人习惯用亲信和庸人,而对于能力在自己之上和有主见之人,公孙瓒会想方设法除掉。“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没有人脉又有才能的赵云当属此列,不仅得不到公孙瓒的重用,还受到同事的排挤,赵云内心非常失落。而这时暂投公孙瓒账下的刘备却对赵云非常热情。

刘备是公孙瓒的老同学,此前做过县长,但被贼兵所败只能暂投公孙瓒。公孙瓒也没有重用刘备,只是让他做了个别部司马(不常设军职)。两个职场失意之人凑在一起,顿时擦出了火花,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191年,公孙瓒派刘备前往青州和田楷一同抵御袁绍。可能是出于刘备的请求,也可能是公孙瓒想把赵云打发到青州,便命赵云也一同随行,为刘备管理骑兵部队。

不久赵云以兄长丧礼向公孙瓒告假,公孙瓒爽快地批准了。刘备知道赵云这一走肯定是不回来了,握着赵云的手依依不舍。赵云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仁义恩德!

正如刘备所料,从191年到公孙瓒199年败亡的8年时间内,赵云再也没有回到公孙瓒这里,而是一个人在冀州漂泊。刘备也找准时机,在194年接任陶谦成为徐州刺史,脱离了公孙瓒。

留不住刘备和赵云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可以预见公孙瓒败亡的下场。

195年,公孙瓒与袁绍争锋,但连战连败,最终退守易京。接连的失败让他对部将丧失了信任也丧失了反败为胜的进取心。

公孙瓒在易京广挖深壕,高垒土丘和高塔,囤积大量谷物,准备长期坚守。他和妻妾居住在防线最中央,只让七岁以下男童进入,用妇人高声在住所传令,每日花天酒地。很快公孙瓒弓马废弛,众叛亲离,最终被袁绍击败,在高塔内自焚而死。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写得非常好呢?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智谋,学到历史,学到奋斗的勇气,还能看到闪光的人性。有时候,我们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很多三国式的人物。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基础条件很差,但永不放弃宏伟志向的刘备,有时候会遇到个人能力很强,但骄傲狂妄的关羽,会遇到每次都能把大家从危急中挽救出来的赵子龙,会遇到智谋深长而有多疑的曹操。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公孙瓒。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公孙瓒这个人物。

公孙瓒年轻时候和刘备一齐在卢植老师的门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彼此是同学关系。公孙瓒这个人家里条件比较好,又高大威猛,没人敢惹他。但公孙瓒并不势力眼,他对老师非常尊敬,对比较弱势和出身贫穷的同学也多有照顾和保护,养成了一种当“大哥”的习性,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毕业以后,公孙瓒利用各方面的关系,上下打点,步步高升,在同学们中,他是混得最好的。他很有能力,个性很强,他在北方负责对外防务,态度强硬,下手狠厉果决,所以他所驻守的地盘,羌胡和匈奴都很害怕他,不敢惹事。朝廷看他很有本事,就给了他一些权力,让他能自己征召所需要的兵马,公孙瓒就借这个东风,苦心经营,一跃而成诸侯级的大员。

公孙瓒的实力是很强的,他拥有大汉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厉害,训练刻苦,奋勇敢斗,战斗力最是强劲。凭着手中这支强悍的部队,公孙瓒从来不尿任何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烽烟四起,此起彼伏,朝廷镇压的兵力远远不足,公孙瓒的边防部队也受调参与平叛。在这过程中,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和同学刘备也参与了平叛工作。但卢植老师受到冤屈,刘备也有功不赏,被埋没了。

公孙瓒因功入京,受到皇帝召见,公孙瓒抓住机会,向朝廷汇报了刘备的功劳,向朝廷推荐刘备,朝廷很给他面子,刘备就从一个临时工进入国家正式编制,这就是刘备真正起步的开端。

记住,在任何一个时代,你再有本事,也得有人“度”你,你才能发挥能力。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人这么轻轻一扶,你的人生就此改变,比你自己努力十几年都管用。朝廷发生了大变局,董卓进京,专权滥杀,擅行废立,激起天下英雄的义愤,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公孙瓒也在应邀之列。公孙瓒在赴会途中遇到了刘备,他觉得这对刘备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就把刘备也带上了。公孙瓒这个人没什么架子,你强,我未必瞧得上,你弱,我也绝不看不起。他不但对刘备现在的处境感到惋惜,还为小弟关羽和张飞当马弓手、步弓手而愤愤不平:“此可谓埋没英雄!”。所以张飞对公孙瓒是很有好感的,后来在虎牢关一战,吕布追击公孙瓒,张飞就拼了命去救护他。

到了会盟地点,公孙瓒向大家极力抬举刘备,他的面子别人不能不给,就让刘备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虽然“居于末位”,但也进入到了诸侯级别。咱们再看袁术怎样对待孙坚(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人与人之间的心胸是大不相同啊。

十八路诸侯表面上壮大,实际上各怀异心,大家注意到,诸侯中有谁真正上阵厮杀过?吕布连胜数阵的情况下,只有公孙瓒是“挥槊上阵,亲战吕布”,其他诸侯多是观望,保存实力,甚至还暗中掣肘,互相攻击。这样的联盟当然啥也干不成,最终分裂失败。公孙瓒就这股“大哥”的脾性,在哪里都愿意为大家出头,承担责任,亲自上阵。任何时候,做事情都需要这种有担当的“大哥”,没有他们挑头,冲到最前面,什么事都办不成。如果没有公孙瓒的挥槊亲战,就没有张飞斜刺里杀出,也就没有“三英战吕布”的千古传奇。

会盟失败,诸侯分散,各回各家,刘备势单力薄,公孙瓒就将刘备安排在自己的地盘上,还给他以正式任命,授予地方上的军政权力,刘备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开始的。

都知道同学情特别宝贵,同学遇到困难你伸出手去帮助过多少?你遇到困难时,同学又帮助过你多少?为啥人家不愿意让你当“大哥”,你要想想,你能做到公孙瓒这样吗?赵云是在磐河之战中投奔到公孙瓒帐下的。他救了公孙瓒的命。公孙瓒让他在后军主持工作,当然,以赵云的能力,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但公孙瓒并非对赵云不认可,他很欣赏赵云的武艺,立即将他介绍给刘备。刘备那时势单力薄,只能以感情拉拢,长久为计。人世就是这样,你对某些人掏肝掏肺,他却早早地就谋划着想要挖你的墙角。

刘备发现,到徐州去救陶谦是一个大好的发展良机,但他缺兵少将,就向公孙瓒借兵借将,尤其提出,要借赵云。公孙瓒起初还操好心,为刘备担心,认为他不值得为此得罪权高势大的曹操,但刘备坚决要去,公孙瓒也支持了他,满足了刘备的所有的要求。刘备多么聪明的人,他一去,一封书信就让曹操退兵了。曹操是怕了刘备?是怕了后方袭扰的吕布?都不是,曹操真正忌惮的是公孙瓒。刘备向公孙瓒借来的两千兵马就在城外扎营,旗帜上明显是公孙瓒的人马,这就代表了公孙瓒的态度。你曹操不给面子,双方争斗起来,这两千人马若有所损伤,以公孙瓒的脾气,能善罢甘休?曹操可以不给任何人面子,但公孙瓒的面子他必须要掂量一下。所以说,徐州解围,实际上是公孙瓒的威势使然。

刘备解了徐州之围,还与赵云“捉手而别”,泪洒衣襟。确实是枭雄,不服不行,得了地盘还买了人心,这份头脑远胜公孙瓒。

公孙瓒后来与袁绍刀兵相见,一场恶战,兵败自焚而死,从此三国再无“大哥”。

公孙瓒这个人性情过分刚烈,脊梁骨过分坚直,他从来不愿意委屈别人,更不愿意委屈自己,他没有刘备那种屡败屡战,四处漂泊屈身寄命的脸面,也下不了曹操那种宁负天下,不教天下负我的狠心,所以公孙瓒一败即死,能成为一方诸侯,却难成为天下之枭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公孙瓒这种人,他有能力,爱面子,爱当大哥,乐于助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扶你一把,在你发展前进的时候,愿意送你一程。

人,当你的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那个曾经把你扶上马的“公孙大哥”,那是你一生真正的贵人。

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之所以厉害,是后来在跟随刘备的时候打出来的。当时的赵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公孙瓒没把他看上眼。

但是不对,当时赵云确实还没什么战功,但是他已经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孙瓒剧照)

其一,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情形,《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请注意,赵云当时只是个一般的老百姓,但是他受到整个常山郡的一致认可,让他当头领。而且跟从前往的人,包括“义从吏兵”。也就是说,既有义气相投的朋友,也有官吏和士兵,各色人等都有,人数也不会太少。赵云既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公孙瓒难道看不出来?

其二,赵云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就说你们冀州(常山郡属于冀州)的人都去投奔袁绍了,你怎么却来投奔我呢?从公孙瓒的问话中,其实我们已经看出,公孙瓒是看出了赵云有不一样的见识。

其三,刘备在公孙瓒那里,一眼就看出了赵云非同一般,极力与他交好。刘备之所以看出来,除了赵云识见不凡外,还有也可能他当时打仗相当厉害。既然如此,公孙瓒怎么就看不到呢?

还有人可能会说,赵云当时离开公孙瓒跟从刘备,并不是直接跟从,而是因为赵云的哥哥去世了,他要赶回去奔丧,公孙瓒也不能阻拦。

这话看起来有些道理。但是,要知道,奔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再说了,哥哥不是父母,用不着守孝三年。即便要守孝三年,如果公孙瓒是很重视赵云的,三年后,他也会极力敦促赵云赶回来。但他从此就再也没有在乎过赵云了,直到他199年他自焚而死。8年时间,赵云就一直在家(赵云离开公孙瓒是191年),他为什么不召回赵云呢。

由此可见,尽管赵云已经表现得非同一般,但是公孙瓒实在是没把赵云放在眼里,而且还不喜欢赵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点。

(赵云剧照)

第一,公孙瓒很骄傲,不重视人才。

前面已经说过,赵云带着一众父老乡亲前往投奔他的时候,他说的那话:“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他对赵云用了“迷而能反”一词,感觉好像赵云是犯了错误,迷途知返,是投降他来了。从这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有很大的优越感。这话让心高气傲的赵云听了,心里如何高兴呢?公孙瓒这样做,显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表现。

公孙瓒不重视人才,还可以找到证明。199年,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公孙瓒众叛亲离,所有人都纷纷离开他,投奔袁绍,最后他成为孤家寡人,引火自焚。大家为什么会离开他?就是他不厚待部下的表现。

公孙瓒当时为什么那么骄傲呢?因为当时他很有名气,他的名气主要是靠两方面打出来的,一是坚决打击胡人,二是坚决打击黄巾军起义,都获得了不小的胜利,自己也拥有一大片地盘,被人称为“白马将军”。所以,公孙瓒自我感觉特别好。

第二,赵云不巴结公孙瓒,甚至公孙瓒认为,赵云在讽刺他。

赵云为什么会去投奔公孙瓒?应该就是公孙瓒当时着力打击乌桓等北方游牧及黄巾军起义,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平乱,维护国家稳定,所以赵云才会去投奔他。

(刘备剧照)

但是赵云在投奔他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可能就让公孙瓒不喜欢。当公孙瓒问赵云为什么会选择投奔自己时,赵云说:“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大家注意一下:其一,公孙瓒称袁绍为“袁氏”,赵云称他为“袁公”,明显的不巴结公孙瓒。其二,赵云说“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思是我们并不是看得上你,是希望你能救百姓于水火(当时公孙瓒逐乌桓打黄巾,看起来确实在救民)。这话公孙瓒听起来如何高兴呢?其三,赵云提到的“仁政”,恰恰是公孙瓒的短板,在公孙瓒听来,赵云这简直在讽刺他。

为什么说“仁政”是公孙瓒的短板呢?当时公孙瓒经常纵容士兵抢劫百姓。尤其是对待乌桓,他非常残忍。因为这事,还与幽州牧刘虞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虞是一个典型实施仁政的人,他从不抢劫百姓,注重发展生产,而且宽待北方游牧,获得了很大的贤名。最后公孙瓒还因为这个,和刘虞大打出手并杀了刘虞。所以说,公孙瓒听赵云那么一说,简直认为赵云在揭他的伤疤,他怎么会喜欢赵云呢?

而赵云最终也是看出了公孙瓒不是一个善主,所以才以为哥哥奔丧为名,离开了公孙瓒。

我们最后可以注意一下赵云离开的时候,对刘备说的话:“终不背德也。”这句话,既表明自己离开公孙瓒,是因为公孙瓒是无德之人。同时也表明,如果刘备将来做有德之人,他一定会去投奔的。因此后来(200年),刘备在徐州表现出很高的德行的时候,赵云前往投奔了他。

(参考资料:《三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