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戟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戟,我在这里要分成东西方两个板块来讲述。

先说中国,中国戟是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戟是分装的,就是分别套上矛头和戈头,这样的装配使得戟的结构不是很牢固,容易发生矛头脱落或者戈头打转。因此从春秋到秦末,戟始终都是一种从属的长兵,地位次于矛戈。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戟作为辅助长矛和长铍的短兵,会跟在矛兵后面进攻突击到矛兵跟前的敌军,从而做到长短兵的紧密配合。

汉代之后,冶铁技术飞升,戟头开始铸成一体化,这样的戟坚固耐用,还兼具矛戈的作用,很快就广泛的装备于军中,并且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了和矛并重的长兵。汉代的戟头有三种,根据长相分为:卜型、丫型和γ型,其中γ型很少见,主要是卜型和丫型。汉代铁戟不只用于步战,还被装备于骑兵。在西汉征伐匈奴的过程中,就有过铁戟刺落匈奴骑兵的壁画。

卜型铁戟在东汉时发生了一些变化,戟胡开始微微上弯,有点像明代的龙刀枪。猜测可能是为了对抗钩(专门克制戟的短兵)做出的改变。丫型戟具有之前戈的功能,又多了穿刺能力,并且省去了单独的矛刺(上胡),也是很现实的改进。

三国时期,铁戟开始了最后的绝唱,三国使用戟的大将很多,比如吕布的辕门射戟,这个在正史里面也有记载。再有就是曹魏的典韦和孙吴的甘宁,在正史里面都是用戟的大将,包括张辽威震逍遥津,也是持戟冲锋。对面的孙权,用的也是戟。除了被步兵使用,卜型戟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还被装备于骑兵。

然而当三国乱世结束,西晋一统之后,铁戟就逐渐开始淡化了。东晋十六国,北方的具装骑兵的甲胄愈发的变厚,这使得穿刺能力受限的戟难以击破骑兵的重甲,制骑能力反倒是长槊更为有效。因此慢慢的,戟退出了军阵第一线,演变成了仪仗武器。有趣的是,戟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南北朝时期,戟变成了横支与竖支一长一短的叉子型,不过却是在仪仗队中被作为礼器使用。可以说南北朝之后,铁戟就退出了中国的战场,转而成为了象征皇家威严的礼仪兵器。

下面再说说欧洲戟,欧洲戟出现于14世纪末的欧洲,开始戟兵是作为长矛兵和剑盾手的辅助兵种,后来在战场上战戟的多用性优势被愈发的凸显出来,所以在15世纪中叶作用,欧洲戟成为了和长矛并重的长兵器。

欧洲的战戟分为几个形制,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瑞士戟,再就是西班牙战戟和罗马尼亚战戟。瑞士戟的出名源自第一批使用他们的战士——瑞士雇佣兵。16世纪的瑞士于今天的瑞士可以说是判若两国,国家经济穷的一批。为了挣钱,瑞士向各国出口优质雇佣兵,并且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瑞士戟的特点是矛尖配斧刃配镰刀钩,在使用时以长戟方阵可以最大效果的发挥作用。通常第一排长戟会摆成矛墙,当有敌人突进时,第二排戟兵会用矛尖掩护离敌人最近的那一个戟兵,然后由第一排距离敌人最近的戟兵会展开大斧的攻势,用斧刃劈砍敌人。因为优良的作战效果,瑞士戟被推广到了法国、荷兰和德国。

西班牙战戟个头要比瑞士戟小得多,其劈刃呈月牙形,和中国的戟刀类似,但是劈刃的稳定性要更强(因为是整体铸成)。西班牙战戟的优势在于矛尖呈锥子型,而且长度极长,所以突刺效果极佳。在西班牙士兵的手里,战戟没有成为主战兵器,倒是在和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战争中,西班牙战戟成了西班牙征服者们钟爱的武器。当西班牙开始盛行西班牙方阵时,长戟便退出了西班牙的军界。

至于罗马尼亚戟,可以说是盛行于斯拉夫人的一种大杀器。其样式和瑞士戟很像,只是斧刃比较小,戟尖呈剑型,适合劈刺,可以说罗马尼亚戟比瑞士戟更适合劈砍,类似于中国的大刀,不过因为正是因此,俄罗斯也好、罗马尼亚也好,都没有出现过长戟方阵。

在战争中,戟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戟其实是戈的升级,汉代就被淘汰。

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主要是为战车度身订做的。

战国时期,战车是豪华武器,可以远程射箭,可以高速突击,也可以近战肉搏。

但是,由于战车的庞大,不适合用直刺内武器,反而适合用劈砍类武器。

由此,戈就出现了。

借助战车的高速和冲击力,戈的杀伤力惊人,可以一击将对方披甲士兵砍死。

但戈只能砍,不能刺,作用比较单一。

所以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了戟。

戟其实就是戈和矛的混合物,可以砍的基础上又可以刺,丰富了格斗的能力。

但是,戟并没有使用多久。

在汉代后期,战车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骑兵。

战车被淘汰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通过复杂地形,基本只能在平原上使用。

而即便是中原大地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地形也比较复杂,很多丘陵山地,不适合战车行动。

至于用战车对付少数民族,更是不可能了,蒙古高原的地形战车根本没法走。

所以,战车逐步被淘汰,戈和戟也就随着淘汰。

对于骑兵来说,借助马的力量只需要长枪、长矛的刺,简单有效,速度快,杀伤力极强。

而使用戈、戟之类去劈砍,速度慢,攻击效率低。等你舞动戈、戟的时候,早就被敌人的长枪刺穿了。

所以,戈首先被淘汰。戟也没有使用多久,就被长枪、长矛完全的代替。

不过,戈由此就消失了,但戟没有。

戟的样式美观,长期成为仪仗用品。

汉代的时候,戟还在使用。比如吕布作为董卓的卫队长,有时候就是手持长戟骑马护卫。

而董卓和吕布吵架的时候,一怒之下也是拿起短戟砸过去。

到了唐代,随着马镫的发明和骑兵的大发展,戟就完全消失了。

在战争中,戟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戟的作用,应该分两个阶段。

首先是春秋至汉代,这时的戟基本是矛和戈的集合,出现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战场上兼具正对面和侧对面的对冲敌手,对于正对面的对手,使用矛尖,对于侧面的对手,尤其是车兵和骑兵,使用侧面的小枝,同时小枝还有将对方钩扯下来的作用,至于有人说的自上而下的啄击,我到不认为是主要功能,因为啄击不像侧击,可以借助车马的力量,在对方顶盔的情况下,杀伤力有限,当然实用时怎么方便怎么来,也不是说没有啄击的可能,只是效果有限罢了。在车兵逐渐被骑兵取代的过程中,戟也开始发生变化,垂直的小枝开始逐渐倾斜,出现了所谓的仆字戟,这其实也是适应骑兵冲锋的需要,因为这种形状相对于垂直小枝不仅更有助于扩大收创面,更能像刀一样一划而过,而不用担心勾住对方后无法摆脱,现代骑兵借助马的速度,可以使用不开刃的军刀轻易将对手砍砍死,同样戟的小枝也具备了马刀范围之外的杀伤力。汉代以后戟逐渐消失,消失原因不明,也不一定是完全被钩镶克制了,但肯定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其次是五代十国之后了,一种叫戟刀的武器横空出世,这个戟刀是宋代武经总要里的名称,其实是划到刀里的,我们听评书中提到的武功高强之人手中的的方天画戟,青龙戟一般说的就是戟刀。现代评书源于明代的小说,小说家往往文人出身,并不了解战场实际,而政府为了防止民间造反,对于各种战争阵法,武器使用方法往往是秘而不宣的,这才造成了我们往往把阵前单挑,一拥而上当成了古代战争的常态,现代的影视剧又加大了这种误导,事实上,战场取胜,靠的是阵战,阵战靠的是纪律,力量和兵器配置,要的是有孔武有力的士兵的相互配合,而不是一身江湖功夫的民间大侠。戟刀的出现也是如此,五代十国期间北中国最强大的是契丹,契丹以重装骑兵闻名。而宋建国后由于对手骑兵太强,自己又是以步兵为主,所以着力发展克制骑兵的武器,现在看来,戟刀和弩一样,都是宋军重点发展的武器,其实单凭分析也能猜到,骑兵最好用的是长矛和马刀,弓箭。戟刀并不适合骑兵使用,首先他的反刃就增加了使用成本,因为在对冲时正刃对骑手的阻力最小,反刃最大,但反过来分析,如果是步兵用来克制骑兵,戟刀的威力就不可小觑了,矛尖,月形刀,怎么看都是对付骑兵,尤其是重装骑兵的,对于布成阵型的步兵来说,手中拿一支戟刀,配合战友的长枪,盾牌和弩箭,不需要什么特殊技巧,三米长的刀杆足可以与骑兵对抗。,当年瑞士人也是利用类似的长戟玩死了法国的重装骑兵。而所谓方天画戟的作用,我的分析是更类似后来戚家军的狼銑,是为了与其他兵器配合,起格挡作用,为长矛突刺提供机会。

说了前面的,再反驳一种通用观点,即戟只是仪仗兵器,首先,汉代的羽林军的确用戟仪仗,但前提是汉代的主要兵器就是戟。至于戟刀,,既然能出现在武经总要中,就说明它是实用兵器,否则武经总要里为什么不见仪仗里最常见的玉具剑,斑剑和法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