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古时候侠客常常一丢银子就走,豪迈堪比富二代,为何店家从不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也说了是电影。

这里萨沙想起了电视剧《傻儿师长》一个镜头。

店小二端着一碗1斤的酒上来,被傻儿师长偷偷喝了几口。

这边店小二不知道,仍然将酒碗端给客人。

这个客人穿着长袍,一看就是有钱的生意人。然而,这个有钱的客人却拉着店小二理论:这哪里是1斤哦!我唱喝酒的,这肯定不够份量。

看看,就是这样,出门在外哪里有很大方的。

就算大方,也是该付多少钱付多少钱,然后打赏给店小二时候大方一些,人家还感激你。

其实,古代在清代中后期之前,中国老百姓都是不用银两的,只用铜钱。

因为日常生活花费有限,铜钱就足够了。

明代戚继光的士兵,待遇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发给铜钱就很好了。

还有,即便到了清末,一斤上好的猪肉,不过20文钱1斤。日常开销,用铜钱足以。

而银子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的,都是商人用来做生意的。

一些穷人家,一辈子没有见过大一点的银两,因为不需要。

另外,古人不用银两还有现实的原因。

因为银元是清末才有的,之前的银两种类繁多,成色不同,普通店铺是无法识别银两成色的,也就无法交易。

古代的钱庄绝大部分都单一从事一项工作,就是银两的兑换业务。

这是因为钱庄才有专业能力,能够识别银两的成色。

其实不要说银两,就算民国时期不同的银元,普通老百姓也识别不了。

所以,普通人生活消费,是不可能用银子的,店铺也不会收。

所以,电视剧中,侠客吃饭留下一锭银子就走,都是扯淡。你真的留下银子就走,店铺肯定认为你是吃白食诈骗的,银两是假的。

相反,真正豪爽的侠客,也是问清楚价格,在桌上留下一把铜钱而已。

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那是必须的,因为古代的大侠都很牛逼,做买卖的小饭店不敢招惹这些人;而那些规模大的饭店,比较有实力也不在乎对方给的钱够不够,就当交个朋友了。

大侠们都是狠人。。。

记得李白曾经写过一篇《侠客行》,诗中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白很可能就是借助名人事迹在跟大家讲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因为李白后来和他的朋友喝酒吹大牛的时候,说过自己年少游侠中曾经杀过人,而且是手刃数人。

是的,李白首先是个游侠,其次才是位诗人。所以,李白的剑术非常了得。这种人最可怕了,和他辩论的时候说不过他,急眼了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

通过李白的《侠客行》,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古代那些大侠们的生活了,

这些人跟咱们普通老百姓虽然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可是完全不一样的,了解他们之后只希望不要有什么交集。

古代的大侠们重义轻生,比如李白在《侠客行》中说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意思是三杯酒下肚,借着酒精的刺激做出的承诺照样要去执行,而且这种承诺在心中的重量比五岳名山加在一起还要重得多。

咱们普通老百姓喝酒吹牛说的话什么时候当过真?所以,不能和大侠在一起喝酒,万一嘴里没把门的瞎说一气被大侠当真了,想不守承诺都不行。大侠一生气是要拔剑杀人的,因为大侠重承诺轻生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而且,大侠们武功高强,真要和他起冲突,被杀掉了,连人都找不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所以,普通小老百姓,遇到大侠们还是离远点比较好,万一不小心惹了大侠,打又打不过,报官了抓也抓不着。甚至由于大侠们做事干净利落,别人都不知道刑事案件的凶手是谁!

就拿李白来说,他要不是和朋友聊天的时候透露了自己年少的时候手刃数人,谁知道这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是这样的呢。

遇到这些狠人开饭馆混饭吃的能不得罪就不得罪了,少给点钱就当花钱买平安了

开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如果是普通小老百姓,谁敢招惹他们,只要能够踏踏实实的过着小日子就可以了,店小二哪敢向大侠们要钱,万一一言不合打起来被揍一顿都是轻的。大侠们三杯酒下肚承诺重于泰山说不给钱就不给钱,把大侠惹急了拔刀相向,小命都丢了,你去报警也不会起作用。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捕快都没地方逮去。

那些道上混的就更不会跟大侠们斤斤计较了,大侠们轻死易发,重义轻生,就当交个朋友。当初信陵君养了三千门客,结果威震天下,诸侯不敢招惹魏国长达十几年。所以,能和几个大侠作为朋友,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其实不要说是大侠,普通老百姓连长相凶狠的人都不敢惹。

昨天我就见到了一件这样的事儿:有个人把车停在了道边上,按照规定那里是不能停车的。保安看到多了辆车就走了过去说:师傅你挪下车,这里不让停车!

开车的很直接:不挪!!!

保安:要是不挪按照规定我得把车锁起来。。。

结果这人微笑着和保安说:我没地方挪,你把车锁上吧!

保安犹豫了一下,微笑着跟车主说:真的挪不了了吗?

车主:挪不了,你把车锁上吧。

最后,车没有锁上,保安还和车主尬聊了起来。

真的很尴尬!

所以我很相信古代那些大侠吃完饭,甭管这个饭值多少钱,银两一放,扭头就走。

店小二要是跟他说:师傅钱不够,得加钱!

大侠要是回答:就这么些钱,你说怎么着吧!

他们还能怎么着,也只能就这样了呗。

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古时候的侠客年代久远,没见过,我给说说书上写的。

秦末有个侠客,名叫刘邦,去饭馆喝酒从来不给钱,就是赊着,到了年底也不还,店老板是个姓曹的寡妇,年底就把他的账消了。

唐中期有个侠客,名叫李白,手中拿了三十万钱跑到扬州,没半年就花光了。有一次喝多了没酒钱,就让店小二把自己的皮大衣拿出去当了换酒喝,还要卖马。

宋朝有个侠客,名叫宋江,去饭馆请人吃饭,随手丢了一块十两重的大银,跟店老板说,不用找了,以后来了再吃,一并算。

宋朝还有个侠客,名叫郭靖,请一个叫花子吃饭,随手拿出一片金叶子,让店小二随便上,而且不用找了。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大侠们都是知道这顿饭值多少钱的,随手丢出一个银子,就是觉得肯定比一顿饭钱多。就如小编我去烧烤摊吃烤串,一共九十九块钱,我掏出一百块钱给了烧烤摊小姑娘,顺便揩了小姑娘一把手油,大方的说,不用找了。

装逼么,谁不会啊。

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看很多古装武侠影视剧,都有这么一幕:那就是,有头戴斗笠,腰挎大刀的江湖侠客,吃完酒后几个银子往桌子上一甩,立马潇洒走人,小二数都不数,连呼:大侠,慢走!

在古代的几个朝代里,银子是当时的流通货币,通常是按“两”算,下面就是一两银子。

在古代根据购物的价格,是需要把银子切割成不同价值的碎块来付账的,所以当时购物者随身带有钢剪。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一个欧洲人在1733年和1734年之间说过:“中国最穷的人也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前者用于切割金银,后者用于秤出重量。中国人做出这种事异常灵巧,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不必增减。”

很多影视剧里的侠客,吃完饭后就会随手甩一锭银子,或者撒一把散碎银子,也不与店家讨价还价,店小二也不管付的钱够不够,就让其走人。在古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这其中有几种情况可供思考!

一,古代人讲究诚信,行走江湖的人,都讲道义,没有谁会在付银两上缺斤少两的,会坏了大侠名声!二,小二迫于大侠淫威,敢怒不敢言,付多付少,也就这么地吧。

所说的大侠,有大部分是侠肝义胆,情操高尚的。但是也有一部分鸡鸣狗盗,欺凌弱小之徒,对于这种人,店小二见多了,也就本着和气生财,吃亏是福,惹不起还躲得起的心态来待之,最可恶的是吃了酒银两都不付的恶侠,相比之下,付点钱的人就是好人了!

三,说明店小二对银子的真伪很自信。

在古代也有假银子,就是在银子里掺杂锡或者铅,来以次充好,坑害他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假钞”。但是久经考验的店小二会凭直觉与经验判断是不是假银子。好多潇洒的侠客,都会抛银子到地面,店小二可以通过听银子落地的声音来判断银子的真伪。还有就是一些侠客大多付的是散碎银子,都是从真银锭上剪下来的,这种银子的假币也很好辨认!

其实在古代,很多店里也并不是向影视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对客人付钱多少也都不过问,很多店里也都聘请有“打手伙计”,如同现在的“内部保安”,专门针对吃霸王餐的侠客!至于古代真实的付钱方式,也不是影视作品里描述的不管不问,也是得根据实际消费来收费的!

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那个银子肯定大!

古时候有些侠客吃完饭后放下一个银子就走,难道店家不怕这个银子不足以支付费用吗?

哈哈!古时代人都是很行侠仗义的。虽然说整天打打杀杀,但欺诈是很少的。打打杀杀但礼仪很讲究。哪像现在骗子满天下,用假币骗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