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明朝打不过满清,而是末年的明朝打不过初期的满清。
也就在明朝灭亡前40年,大明10万大军在朝鲜重创身经百战的20万日军。
日军最终灰溜溜的从朝鲜撤走!
期间日军和明军多次交手,明军并不落下风。
有意思的是,日军进攻朝鲜时,也曾横扫但是中朝边境的女真部落,杀得女真人四处奔逃。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明军不怕游牧民族的。
但是,40年后情况就完全不同。
当时大明已经到了末年,各方面从内部崩溃。
以对抗满清的辽军来说,每年的军饷都拿不出来,要额外从人民头上摊派,这还打什么仗。
同时,国内乱成一锅粥,农民军四起,总数不下几百万人,整个北方关内杀得一塌糊涂,连四川都不能幸免。
最终连北京城都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杀。
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满清的存在,大明也要被农民军摧垮了。
说通俗点,满清只是捡了个便宜而已。
另外,很多人认为满清弱,大明强,其实也是误解。
即便是满清刚刚崛起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能力集中6万精兵,这个兵力相当不弱了。
到了松锦之战,满清到一线的军队就有11万人。
大家知道,同时代的英国内战,也就是国王和议会的决战,双方兵力有多少?
英国议会军只有6000人,而国王的军队只有2000。
后期国王和议会拼命了,不是你死就是,都把老百姓武装起来做炮灰,倾全国之力开战。
大家知道,双方才有多少人?
议会军兵力2.7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国王军队1.8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
也就是说,英格兰全国兵力拼凑起来,也就是4万多人,还不到清军的一半。
如果满清不是在东亚,而是在欧洲,也绝对够这些所谓的强国喝一壶的。
萨沙再说一遍,大明不是被满清打垮的,而是亡于内部崩溃,满清是捡了现成的便宜。
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因为双方的军事实力皆不在一个水平上,17世纪的西方军队,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军事改革,而明军大部分却依旧停留在中世纪的战斗水平,即使少量精锐部队,也只是文艺复兴初期的水平(16世纪)。而对手方面,满清也同欧洲的鞑靼、突厥和哥萨克等游牧民不同,前者在1634年后逐渐过渡成农耕帝国,而后者依旧是游牧放羊抢东西。
西方国家从1517年开始,便进入了近代化军事改革的路线中去,从最开始的西班牙方阵到荷兰的拿骚的莫里斯方阵再到古斯塔夫二世方阵,欧洲军队的近代化初步完成,其步兵在训练上各位讲究铁一般的意志,这样才能在面对敌方骑兵的冲锋或是步兵的长矛对阵时不会溃败。炮兵独立成军,这和火器混杂的神机营不是一个概念,从三十年战争开始,欧洲各国格外重视炮兵的培养,基一时间,很多军事学院林立,而炮兵专业则是重点科目,这种环境下培训出来的炮兵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火炮的作用。骑兵不再是散乱的冲锋,而是开始强调整齐划一的从多个位置冲撞敌军。在农耕国家的经济优势下,骑兵很容易胜过游牧民族的骑兵。因此面对一直近代化部队,游牧民族不再有任何优势,远近都会遭到打击,溃逃还有一支更强的骑兵回来追杀。
而同时期的明朝,战术就很落后了。对武人的轻视(重文轻武的结果)和对军户的严苛管理,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很差。当卫所兵已经不堪用时,募兵就成了帝国的主要支柱。但是大明窘迫的财政,使得募兵经常被欠饷,日子过得这么被,明军的战斗意志也就提不上来。整个明中后期以来,明军的战斗力基本都要靠将军的私人家丁武装来维持,这具有浓厚的中世纪特色。当然,明军中也是不乏改革志士,像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崇焕和秦良玉,都属于中国明代军队近代化的领头人物。但是他们的成果也只是局限在某一支军队上,尤其是戚继光在蓟州的改革,只是改善了蓟北一地的情况,并没有对其他镇府有过特别大的影响。而且戚继光被调职之后,这场积极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了,等到了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对游牧渔猎民族作战时非常倚重的战车,数量比万历十年少了一半还多,军队素质还差,自然是就没什么挡得住满洲军进攻的可能了。
再看满清,它和东欧的一干游牧民也是不同,在皇太极的指挥下,清军拥有了比明军更强的装备,而且其兵源素质更高,在这种双重打击下,明军自然难以招架了。
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17世纪还有多少国家是游牧民族政权啊?实际上时间推移到17世纪以后,世界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不多了,主要都在亚洲,以蒙古诸部为代表。而世界上除了欧亚以外的其他地方,大多都还在是原始部落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民族的概念。
而满清,其实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游牧民族,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数十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习射猎,知稼穑”。
由此可知,满族事实上从从明初开始,已经开始屯堡种庄稼了,明王朝在广大的女真地盘上设置了380多个羁縻卫、所,在黑龙江与恒滚河汇合口对岸,设立奴儿干指挥使司,女真人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受到明王朝统治的。
所以说,满族并不如蒙古那般属于游牧民族,从明初开始满族的前身女真们,一直与汉文化有密切的交流。
而至于明朝打不过满清,这其实也不太准确。
明朝在士兵素质上确实不如满清,且因为卫所制度的糜烂,边军长期以来也各成体系,所以主动会战,皆不敌于骑射起家的满清。
可若从战略上讲,全胜时期的满清,也未必真的能击溃整个北方,受制于人口、以及后勤,注定了满清不能够在明朝腹地长时间作战,皇太极几次入寇劫掠最深入也就到了山东就能说明问题。 而彼时清军战法以野战为主,攻城战他们真的不是很擅长,后期入山海关以后得大部分攻城战都是绿营打的。
明朝是先灭亡了,才被满清有机可乘的。崇祯吊死煤山的那一刻起,大明朝廷政府已经宣布彻底破产了。因为认为明为正统的人心已经不再坚定,南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而是各家抗清势力的一个表面集合,政府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1644年以前,明军野战被满清压着打,但是在帝国四处漏风的情况下,还能勉强供应一只常规军驻守宁远防线,使清军无法扩张至华北地区。而1644以后,大明中央朝廷破产,王朝宣布灭亡,再也无法以一国之力来应对满清的威胁,而内部已经是四分五裂,清军南下面对的就不再是一个帝国,而是一片烽烟之地,狼藉之地。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十七世纪的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所谓的“游牧民族”了,西欧当时已经出现民族国家,并且开始向近代转型。在当时的欧洲国家之中,与游牧民族交手最多的莫过于沙皇俄国,因为俄国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向东方扩张,而在其扩张的路线上(西伯利亚)存在许许多多的游牧民族。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游牧民族的实力非常弱小,且部落数量较多,力量分散。沙俄一方则兵精粮足,且枪炮等武器先进,这些游牧民族不是对手。
而就明清之争而言,明朝并不能算是彻底的“文明国家”,清朝也不属于纯粹的游牧民族。先说明朝,明朝和同时代的西方相比,在各个方面已然全面落后,仅以武器一项而言,明朝人奉为“神器”的红衣大炮,在西方而言仅仅是十二磅的轻型火炮而已,至于所谓的三眼铳,西方在中世纪时期已经基本上淘汰了这个玩意儿,故明朝与西方的差距可见一斑。
同时,明朝的制度也极大地阻碍了明朝的进步,比如军户制度,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明朝军队后期已经彻底腐烂,将领打仗不得不招募私人武装。
清朝这一边,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封建化的改革,不再是“原始的游牧民族”,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多年的明清战争,大量的汉族或因俘虏,或因主动投奔加入了皇太极的阵营,而皇太极对于这些汉臣都给予了极大地信任,使之帮助后金完成封建化改革。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清朝顺利完成了向封建政权的过度,甚至,在国家机器的效率方面,清已经超过了当时腐朽的明朝。
因此,明清之间的战争,绝不是简单的“文明国家”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而是一个新兴的封建政权与已经腐败的固有封建政权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满清显然不是游牧民族!满清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满族甚至是有清之初多尔衮现定义的,其中包括长期生活在东北的各个民族,原来笼统称为女真,但是也有汉族,也有朝鲜族,所以干脆又叫满族新名字了。明朝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实在是气数已尽而已。满清在进占中原之前统一东北各部,联合了蒙古各部,做了充分准备。原来东北关外是明军精锐,后来不断抽调去关内平李自成张献忠。崇祯对战略方针摇摆不定,如果以防御为主可能效果更好。平定内乱再伸出手打满清。李自成也不知是谁在对付,关外频频决战,最后两败俱伤,陷入绝境。连个迁都决策都拿不出,崇祯实非王命所归。明末土地兼并已经达到顶峰,人囗极其膨胀。遇上连年大旱,只有战争来重新洗牌了。历史规律就是如此。最后说一句,满清打的不轻松,努尔哈赤都丢了老命。亡中国者,中国人也。跟宋亡一样,领兵带队的都是降将。自古谁能亡我中华,从来都是汉奸!
为什么17世纪全世界文明国家吊打游牧民族时,明朝打不过满清?
明朝不是打不过满清,只是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几乎很少主动进攻游牧民族。中华文明本身也不具有侵略性。
汉武帝和唐太宗进攻匈奴和突厥,其实算不上进攻,只是一种迫于无奈之下的积极防御战略。事实证明,他们最终也没有在打下来的地盘上建立行政机构,进行有效治理。
所以这种被动等待别人来打的战略本身就导致了进攻性的下降,有一句话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而游牧民族把这个运用的很好。
实际上,在后金极盛之时,明朝已经到了衰败的晚期,最重要的是,国内狼烟四起,老百姓纷纷起义。一个凝聚的、充满进攻精神的游牧民族,攻打一个分裂的、只求平安无事的保守政权,谁优谁劣一眼就看出来了。
何况袁崇焕训练出来对付后金的关宁铁骑,也归入了吴三桂的山海关十五万精锐守军之中。而且吴三桂还主动打开了第一雄关山海关,与清军合兵一处,打击农民武装李自成。
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前,虽然满清对明朝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和骚扰,但是战略意义不大。明朝也谈不上失败,要知道明朝当时是兵分多路作战,否则就凭李自成农民军的战力又如何能够攻破北京城?
所以,明朝不是败于清军,而是败于自己。这也就是中国的政治术语“攘外必先安内”为何有生存土壤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