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如何?很不错的一款步枪,性能比得上日本人那三八大盖。

估计有些人要说点什么?你也别急,听小编把这话头先打开,事捋一捋,咱再摊开了说。

小编觉得,咱要想把中正式步枪说好了,最好稍微的说一说咱中国人那会造枪的一个小知识。

咋说呢?打19世纪清朝末期,咱就开始不断的引进,仿制老外的枪械。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毕竟之前几百年下来,咱的武器装备落后于人,这就得学习人家的先进东西。

而咱学习的榜样,基本上是以毛瑟系列为主,其他武器为辅,您比方说日本初级产品金钩步枪,咱也卖过来研究过。

咱别的不说,老套筒大家伙应该听说过吧!

这可是老枪了,1895年的时候,汉阳兵工厂造的老枪。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你这小编有意思,人家问的是中正式,你这说老套筒整劈叉了!”

那到是没有,这老套筒确实有意义,算是咱第一款无烟火药造出的来的武器。

当年老套筒仿造的是德国出品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

话说这名字挺特别的,其实也没啥,当年法国造出了无烟火药,整个造军火的军工厂,那是一片哀嚎,最出名的毛瑟工厂,就被这无烟火药把饭碗好悬没砸了。

当时德国的订单都签好了,按照德国军方的要求毛瑟都将步枪改好了,法国这无烟火药一出,毛瑟傻眼了,德国军方直接就用这款1888式委员会步枪取代了毛瑟的M71改进型步枪。

不过后来证明这款用时一年造出来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毛病太多了,比如枪管容易生锈,德国军方没法子回头又找了毛瑟。

从这个描述中,大家伙就应该知道,这款1888式委员会步枪,算是第一款无烟火药步枪,但毛病多。

那么清朝依据这款步枪造出来的东西,显然就不会好太多,所以老套筒的性能也就那样了。

这事到了1893年的时候,汉阳兵工厂就把这老套筒那套子给取了,让这支枪变得更加简洁,这就变成了咱耳熟能详的汉阳造。

您可别小看了老套筒,这玩意是老了一点,当年咱解放军还是红军的时候,就是靠着他起家的,当时只有主力红军才能装备上汉阳造。

后来国民党对红军围剿的次数多了,红军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起来,手里的家伙老套筒越来越少,汉阳造反而越来越多。

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中正式。

那么这造枪的事到了清朝灭亡之后,各地军阀崛起,这些个大大小小的军阀,有点钱有点本事的,都要搞一搞军事装备,自己筹划建厂,再差一点就弄上钱和各国列强哪里购买。

这里头闹腾的最大的就是东北的张作霖,那厂子建设的,别说步枪了,大钢炮小钢炮都能造,连飞机都能造出来飞天上,不过就是造价要高一点而已。

这不后来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国民党将各地的旧军阀一个个的都消灭了,在形式上结束了二十多年来政治上的分裂。

当然了旧军阀没了,国民党内部又出现了新军阀,还在打,但是在政治上的统一,也迫切的需求一款制式装备列装到部队上,至少把各个部队的武器给统一了,别杂七杂八的跟万国造似的。

万国造的结果就是武器弹药没法通用,这会严重的影响战斗力,毕竟后勤补给那会也不给力,前线使用的武器口径不一样,到时候往前线运输弹药,你到是运输那个口径的?

这再加上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还把咱东三省给占了,那么对外战争,这种加强军备,统一制式武器的需求和呼声就高了起来。

于是在1932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就召开了全国制式武器的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之后,就决定拿德国人的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当时连这枪的口径都决定了,使用7.92×57毫米的尖头弹。

这款枪就是中正式步枪,当时之所以使用7.92×57毫米的尖头弹,那是因为这些子弹也可以给轻机枪和重机枪使用,这能使后勤的压力减弱很多。

咋说呢?当时之所以选择德国毛瑟步枪进行仿制,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个时间点上,咱和德国人的军事合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且国民党当时还要建设六十个德械师。

六十个德械师啊!这要是全部依靠进口,他也掏不起这个大价钱,所以仿制毛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也就是说,组建成功的德械师,主要武器其实就是中正式。从德国进口最多的其实就是钢盔。

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说中正式。

那么有了依据了,于是在1934年的时候,国民政府首先向德国的毛瑟公司订购了一万支原装的1924年式的毛瑟步枪。

购买这一万支的毛瑟步枪,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技术资料。

这技术资料拿到手之后,巩县兵工厂,到了1935年的十月十号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实验生产。

当时其实也不叫中正式步枪,而是叫二四式步枪,原因是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所以这批试制的枪,在样枪的机匣上有二四式的字。

这枪造出来之后,如果不含刺刀的话,空枪重四公斤,长度是一千一百毫米,光枪管就长六百毫米。

咋说呢?这枪的长度其实并不长,所以可以当马步枪的使用。

就这枪的弹仓里头可以塞五法子弹,枪管里头有四条右旋的膛线,标尺射程可以达到两公里,顺道还有一把HY1935式刺刀。

就这刺刀,他的目的是取代大砍刀。

当然目的是目的,但事实在生产过程中,刺刀的数量并不多。

因为当时的中正式是作为德械师的主要装备使用的,而德械师呢是按照德国军队的操典进行训练的,德国人的军队是不注重拼刺刀,毕竟他们有更加强有力的武器,在发生肉搏之前就可以进行攻击的。

也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军人在一开始和入侵的日军进行肉搏不占优势的一个原因,压根就没有训练。

当然随着战争的进程,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国民党这块就不说了,八路军还专门抽出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拼刺刀技术。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咱接着说中正式步枪。

那么二四式步枪为嘛叫中正式步枪呢?

话说中正式步枪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毕竟是给德械师装备的东西,蒋介石也很重视,那么巩县兵工厂在试生产的过程中,蒋介石就去巩县兵工厂视察过。

当然了在视察的过程中,蒋介石也对这支枪提出了改进意见。

您比方说,蒋介石认为中正式步枪毕竟是仿制德国毛瑟,人家的步枪是按照欧洲人的体形进行设计的,而中国人的体型要比欧洲人矮上一些,所以步枪的枪托太长,缩短一点,到是刺刀可以加长。

那么意见给出了,巩县兵工厂当然得当一件事来看待,于是后来出来的枪就被叫做中正式骑步枪,而枪匣上的刻印也从二四式变成了中正式。

咋说呢?中正式步枪是一把好枪,但最终没能成为抗战的主力装备。

咋回事呢?

说来也可惜啊!中正式是1935年开始量产,1937年的时候国民党兵工署还统一了这支枪的各种零部件的名称,甚至于各个部件的成分和机械性能都进行了统一。

但日本人留给咱的时间并不多,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面对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局面,巩县兵工厂也不得不搬家,先是迁入长沙,跟着又去了烟溪,您就说吧,这么搬来搬去的,能好好生产吗?

搬迁工厂又不是搬家,头天搬过去了,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能恢复生产。

这也就算了,最最不兴的是,巩县兵工厂在1938年刚刚恢复生产,就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这一次轰炸一把火就把中正式步枪的图纸全部给烧掉了。

图纸都没了,这就没法生产,最终导致全厂停工。

那么从开工到图纸被烧毁,巩县兵工厂也就生产了十二万支中正式步枪。

咋说呢?巩县兵工厂是最为正宗的,此外还有广东第一兵工厂,也就是兵工署第四十一厂也在生产,但他的量就小很多,这段时间也就生产了两万支中正式步枪。

当然图纸烧了,并不是说就不能生产了,只是没有了详细的依据,这造出来的,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在往后,各种厂子在大西南安顿好了之后,很多地方也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

咋说呢?咱搁这里生产,日本人肯定给你捣乱,天天给咱丢炸弹,所以生产也会受到影响,厂子干脆就搬到了底下。

再加上,当时欧美这些国家不想过早的得罪日本人,还想着能和日本人好好的做生意,那么从海外进口原材料的路子不仅被日本人堵上了,欧美也给你堵。

别的不说,法国在越南,英国在缅甸,都给你堵,就是为了不让日本人生气,说出来都是一种嘲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短缺,这枪的产量能上去了,才是奇迹。

再加上,空袭什么的,工艺把控不过关,所以造出来的中正式质量是参差不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您要知道德国的毛瑟为什么那么好吗?一个是人家的工艺确实好,另一个就是质量的检查。

毛瑟兵工厂,是兄弟俩开的,一个负责谈判,另一个就蹲在厂子里头,天天检查各道工序出来的产品,就这出来的东西能差拉吗?不能够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伙伴一直怀疑中正式步枪不敌三八大盖的原因。中正式后期的产量有问题就不说了,他的质量也明显不如之前生产的。

咋说呢?中正式步枪图纸这事,国民党兵工署其实一直没有放弃,直到1943年的时候,国民党的兵工署完成了中正式步枪的工艺图纸,以及各种标准化规范的制定。

有了这个标准,再加上海外通道的打通,这生产也就上去了,到了抗战胜利之后,差不多也就生产了二十万支中正式步枪。

所以整个抗战期间,中正式步枪的生产也就三十万到四万支的样子。

说真格的就这点数量,其实完全不够咱抗战使用的。

装备部队不够就不说了,而且枪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是有损耗的,有打坏的,有丢失的。

所以四十万支听着很可以,但列装部队是不够的。

别的不说,前十二万支,那是在抗战初期生产的,这些枪有多少能扛到抗战结束?后二十万支他又不是一口气生产出来的,而是陆陆续续的进行生产。

这么一摊开的列装,您就知道了这点数量杯水车薪。

所以中正式步枪好枪是好枪,但他没有能成为抗战的主力装备。

中正式优于三八大盖

当年抗战全面爆发,出来的中正式也就十万支左右,就装备到了三十六师,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剩下调整师三师,六师,九师,十四师是以中正式为主,汉阳造为辅的进行列装。

而中正式步枪,首次亮相是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

实际操作下,中正式说是六百米的有效射程,但实际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一千米,这主要的原因是尖头弹受到空气助力小,而且枪口的初速度高,所以威力也大。

有档案记载,曾经一个叫童治叶的人,就用这款中正式步枪,在1940年干掉了一百多个日本人。

当然,中正式步枪也有他的缺点,毕竟啥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中真伤不起最大的缺点就是射击精度比不过三八大盖,而且这枪身短的缘故,和三八大盖比拼刺刀白刃战吃亏。

咋说呢?在1944年之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运来的军火增多,什么春田,汤姆森,这中正式首先就从远征军的序列中退役了,到了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整合兵工厂,全国就剩下一家生产中正式步枪了。

不过就这款枪,后来在解法战争中,又被解放军给缴获了,也装备到了解放军手上了,甚至于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正式也跟着上了朝鲜战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抗战时期,国军装备的步兵枪械中,有两把枪械的作战性能,是在侵华日军之上的,一把就是大名鼎鼎且装备数量在10万挺以上的捷克ZB-26轻机枪;另外一把则是用当时的领导人命名的中正式骑步枪。

此枪是中国在引进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的基础上访制的,与栓动步枪的巅峰之作毛瑟98K是近亲,毛瑟98K就是在毛瑟1924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来。

中正式步枪,由当时的军政部向德国毛瑟兵工厂购得1924式步枪1万支,并索取了此枪全套技术图纸和资料,由兵工署交巩县兵工厂制造,1935年正式投入生产,定名为24年式步枪,此后改称中正式骑步枪。

枪长1.1米,枪重4公斤,口径7.92毫米,5发弹仓供弹,初速810米/秒,标尺射程2000米,发射1898式毛瑟尖弹及重尖弹,弹药和捷克ZB-26轻机枪通用。

此枪由于量产较低,从1935年投入生产,到1949年期间,生产装备数量尚不足70万把,除了巩县兵工厂以外,金陵兵工厂、重庆兵工厂、浙江铁工厂、第一工厂、第四十一工厂等均有所制造,因此,导致枪械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发射7.92毫米×57毫米毛瑟S型重尖弹,弹丸初速高,弹道性能好,子弹不易受横风影响,打到人体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伤,因此,中正式骑步枪除了射击精度较高以外,还具备弹丸杀伤力大的特点。

此外,此枪有效射程600米以上,具备射程远的特点,弹丸威力大于侵华日军同期装备的6.5毫米三八式步枪,后坐力要远大于三八式步枪,但后坐力在射手可控范围内,基本上不影响此枪在战场上技战术性能的发挥。

当时,中正式骑步枪,即便放眼全球,在5发栓动步枪领域,也是一把性能较好的步枪,只可惜由于战争爆发,兵工厂忙于向大西南搬迁,以及躲避日军的轰炸,导致整枪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只能装备国军中央军使用,且装备数量依然偏少。

其他军队还在持续使用落后三八式步枪脱胎于1888年式委员会步枪的汉阳造,甚至清代生产的已经陈旧不堪的老套筒,中国军队就是用如此低劣的枪械,抗击武装到牙齿的日军。

中正式骑步枪,枪长1.1米;三八式步枪枪长1.27米,装上长长的军刺肉搏时,由于枪长比三八式要短,因此,在拼刺刀时,中正式骑步枪就要明显吃亏,本身的拼刺训练,无论是难度还是强度,都要远逊于日军。

抗战题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一名日军士兵连续刺倒三名国军,真较实体现了白刃战中双方士兵的差距;一般拼刺时,使用中正式骑步枪的国军,面对使用三八式步枪的日军,往往凶多吉少,这是历史客观事实。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还是很优秀的。

它仿造德国毛瑟M1924步枪,这也是著名的德国毛瑟98k的原型。

步枪采用7.92毫米尖头弹,以区别老套筒的圆头弹。

中正式步枪的综合性能强于日军三八式步枪,最大的特点是威力大。

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可以说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子弹之一。

盟军经过分析,认为被这种子弹射中头部和左胸,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是必死无疑。

如果击中右胸和腹部的话,存活率不到是百分之五十。

即便击中四肢等非致命部位,致死率也非常高。

要知道,以上还只是致死率,不是治伤率。

被7.92毫米子弹击中以后,子弹进入人体产生巨大空枪效应,子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翻转,破坏性很强。基本只要被一枪击中,残疾的可能性很大,轻伤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除了大威力以外,中正式步枪的精度还很高。

在有效射程内,优秀射手可以达到极高的精度。其实,即便多年后,一些国军将领在台湾仍然喜欢使用中正式步枪打猎,尤其是打鸟,就是因为精度很高。

原则上,中正式步枪只要安装瞄准镜就可以作为狙击枪使用,有效射程可以扩展到600到800米。

在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都颇有一些中正式步枪的特级射手。

一些国军老兵,喜欢在夜晚用中正式步枪,表演射中50米外香烟头的绝技。

另外,中正式步枪的可靠性很高。

作为德国成熟的设计,中正式步枪没有任何设计上的缺陷,堪称完美。

可以这么说,中正式步枪就是单发手拉步枪的顶峰制作,后世也没有什么枪械能够超越它。

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中正式步枪也有问题,就是后坐力较大。

7.92毫米子弹的后坐力,远远大于日军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因此,新兵使用中正式步枪联系时,会有较大的畏惧心理。

萨沙也打过中正式步枪,第一次开枪把我吓一大跳,这后坐力太强了,顶的肩膀很疼,顿时有了恐惧心理,磨磨蹭蹭不开第二枪。

总体来说,中正式步枪的性能是没话说的。

可惜,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

生产中正式步枪的兵工厂,在抗战中几次长距离搬迁,几次被日军飞机轰炸,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其中,巩县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的中正式步枪,质量最好,数量最多。

但还有其他兵工厂,比如浙铁、广东等兵工厂的质量就层次不齐。

颇有一些中正式步枪,有效射程应该是400米,实际只能打准200米内的目标。

中正式步枪是非常实用的武器,也耐用。萨沙记得江苏民兵在六七十年代训练时,有的还用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现在很多年青人都爱吃鸡,都非常熟悉98K,中正式就是中国仿制的98K原型,德国的M1924步枪。这款步枪基本已经是栓动步枪的巅峰,性能无话可说,比日本三八步枪强!不过具体到中国抗战,中正式一共只仿制六十万支,对于战争消耗,缺口很大。所以连仿委员会步枪的汉阳造也一样在用。六十万只中正式里面,还包括质量好的如金陵兵工厂出品的,巩县兵工厂出品的,以及其它兵工厂出品,金陵和巩县兵工厂出的质量还可以,大多数不说都赶上原枪,差距也不是很大,但别的兵工厂出品的,质量就参差不齐,很难言说了。枪本身没问题的话,杀伤威力肯定要优于三八步枪。不过关于三八步枪,现在网上有个传言,就是说三八步枪穿透力强,挨上一枪,不是要害的话,一枪两眼,伤害反而不大,这个说法有一部份是对的,就是说三八步枪确实有这问题,不过不是枪的问题,而是有板弹子弹的问题,而且这问题在长城抗战时,日本人自己也发现了,在有坂子弹上也做了些改进,那之后的三八步枪,也就没那么好挨了。我们所说中正式步枪,综合性能要强于三八步枪,说的可是子弹改进后的三八步枪。非常遗憾,这只是一只国产仿制的步枪,并非国人自己设计,但是在那个年代里面,能有工厂仿制出这种步枪,而且品质还不错,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我们没什么空中优势,兵工厂被日本人反复轰炸,机床设备动不动就要转移隐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产量和质量,还能有什么可责怪的?而且老实说,战争,尤其是到抗战这种现代意义上的灭国之战,指望靠一款步兵轻武器的步枪,就改变结局,是不可能的,三八步枪同样是拴动步枪里的优秀作品,跟中正式比,差距是有,却也没差到拉开多大差距,而且日本军队整体都优于当时的中国军队,真正的优势是建立在战场上后方支援的重火力上,步枪机枪稍差一点,不是问题。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说,作为德制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中正式步枪的性能是出色而合用的。

“中正式”名称的由来。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召开了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仿制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以作为制式步枪全面取代当时还在大量装备的汉阳造等老式枪械。

该枪本来定名为24式。

但蒋介石对此枪的生产制造非常关注,并亲自顾问了生产与设计改良事宜。

于是,1935年8月,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表字为之重新命名,称之为“中正式”步骑枪。

  • 这个命名,拍马屁的成分,就不言而喻了。

老蒋这人,很喜欢用自己的字去给刀枪命名,除了步枪,还有一把“中正剑”。

为何又称步骑枪?

“骑”就是骑兵,大概意思就是步骑通用,那肯定就要长短适宜,不能太长。

为什么说该枪不是纯仿制而是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

是因为蒋介石认为:

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毛瑟步枪,对中国人身材而言,尺寸过长,携行不便。

所以,便建议要根据中国士兵平均身高,重新设计长度,将枪托、枪身等适度缩短,以符合中国人体形;

又由于当时的对手,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长度长、刺刀又长。

故而又从白刃战的需求出发,为了拼刺刀不吃亏,加长了原型毛瑟步枪上的刺刀,使得刺刀长度达到了0.57米多,以増加拼刺效率。

这样改良之后的中正式步枪,在保持了毛瑟步枪射击性能的同时,作了二处改良:

(1)枪身缩短,更适合中国人体形,比德制毛瑟枪更便于携带,

(2)加长版的刺刀,使得虽然枪身缩短,总体长度基本不变,与三八式步枪拼刺时,也完全有一搏之力,不落下风。

至于中正式步枪的射击性能,基本与它的原型毛瑟步枪一样。

口径:7.92毫米;

枪身全长;1.11米;

全重:4公斤。

使用5发桥夹装弹,枪口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程1000米。

中正式步枪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

作为标准化制式步枪的中正式,定型投产后,肯定首先装备国民党中央央军嫡系,就是所谓的“德械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中央军德械师投入战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连番血战。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比当年中日两军实力。

淞沪战场上,日军在海陆空重型火力体系上无疑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但是在步机枪等步兵班排火力上,中央军的枪械性能,是不落后的,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还是占优的。

  • 例如捷克式机枪与马克沁等轻重机枪,性能明显优于日军同型机枪。
  • 中央军装备着为数不少的冲锋枪,这是日军的空白,步兵近战,日军在武器上占不到便宜。

而首次投入大战的中正式步枪,它所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以初速高,弹道特性好,杀伤威力大,以及1000米有效射程,在步兵对战中,表现优异,给予了日军士兵重大杀伤。

在200~600米交战距离上,中正式步枪的尖头弹如果击中人体重要部位,那么非死即残。

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这个常见步兵交战距离上的杀伤威力,是远逊于中正式步枪的。

  • “让三八步枪击中,只要不是要害,一弹两洞贯穿,消消毒,养几天,就可伤愈继续战斗。”——这句话虽有夸张,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

战场的实际检验,证明了中正式步枪的优点,比如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等。

淞沪会战后,经过与中正式步枪的对射,日本军工立即对三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良研制,开发了新型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

但是据说,这种弹药在弹道性能与杀伤威力上,仍然稍逊于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

(1)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

中正式强调了中近距离杀伤威力超过三八式,但精度却有不及。正是有利必有弊。

但是,中正式的总体射击精度,也足够用了。因为三八式本来就是日军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要求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致命毛病。

(2)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达半米多的刺刀,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往往很吃力,容易吃亏。

白刃格斗,一寸长,一寸强,但是白刃战虽然在抗战时常有发生,但最主要的战斗方式,终归还是射击。

况且,白刃战胜败,除了兵器长度,还要取决于士兵的刺杀训练水平。

所以,长度稍短,也不是大缺点。

(3)中正式步枪最大的缺点,就是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

如果连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这样,枪机就更难拉动。

据说,这也是毛瑟步枪的设计上的缺点。而当年中国受限于精工冶炼加工落后,使中正式进一步放大了这个缺点。

关于中正式步枪枪机难拉,笔者在不久前,还听一位曾在六十年代参加过民兵的长辈聊起过。

五六十年代,诸如中正式、三八式等海量的战争年代缴获武器,统统成了民兵装备。

长辈们说:

中正式这支老枪,有时候放了几响,枪机就拉不开了,退不出弹,那怎么办?竖地上,用脚一蹬,就踩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中正式步枪的产量并不高,抗战中的产量约有60万支。中正式步枪仿制自德国的毛瑟1924式步枪,毛瑟1924是德国根据一战的经验对于毛瑟1898的改进型,毛瑟工厂称为标准型,后来的进一步改进型就是现在名声大噪的98K。

中正式步枪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种制式步枪,国民政府在抗战前确定中正式步枪作为制式步枪,但是由于中国的兵工厂产能不足,所以制式步枪只是纸面上制式步枪。

从纸面上来看,中正式的性能是不错的,这个可以看看毛瑟98K的表现,而且中正式使用的弹药已经是流线型的尖弹,而不是汉阳造的圆头弹,汉阳造和三八式步枪性能上最大的差距就是由于使用的弹药造成的。第一代无烟火药步枪弹都是圆形弹头,但是过了几年的时间,各国就都把圆形弹头换成了尖头流线型,但是汉阳造没有赶上这个时代,而中正式使用的就是尖头弹了。在比如有效射程精度什么的,中正式和日军的步枪没有什么差距。

不过由于中国当时工业基础的薄弱,量产后的中正式质量要稍微差一点,而且由于工厂公差控制的问题,各个枪厂之间的零件不能互换,这个对于战时的维修是一个麻烦,不过这种事好办,就需要一把锉刀,

步枪的发展趋势是要求短小轻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正式是符合这个潮流的,而中国战场的特殊情况是会出现一些白刃战的情况,而由于中正式全枪长比日军的三八式全枪长短,所以白刃战中吃亏,当时中国是通过使用加长刺刀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加长刺刀产量很少,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

不过白刃战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部队有不同的办法,国军是通过加长刺刀,而八路的做法是另一种,八路军对于步枪的要求就是短小轻便,有效射程在300米内就可以,这就是八路军在自己研制81式马步枪时候的要求,而对于白刃战,八路军是强调刺刀的快速打开,就像后来的56式半自动那样,打开卡扣,向上一甩刺刀就就位了,这对于八路这种经常发生遭遇战的时候更加便利。当然这种做法是没办法用在中正式上边的,就算用也是刺刀也是要折叠在枪管的两侧,而不是下边。再说,能用子弹解决就不要用刺刀,用刺刀解决就暴露出中国军队训练差的弱点,日军在白刃战中的优势更多的是依靠严格的训练,并不是完全靠那个长长的三八大盖。如果三八大盖够用,日本人就不用推出99步枪了。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