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传的“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思想,认为过多消耗子弹是错误。
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作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在子弹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强调节省子弹的精确射击。
但即便是游击队,如果永远充足的子弹,他们的弹药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实际上,从机枪发明以后,各国作战的子弹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其中抗战中,击毙1个日军要消耗2000发子弹,已经是全世界大国中的最低。
越南战争,平均消耗1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最夸张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军每消耗25万子弹才击毙1名敌人。
为什么战斗中子弹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个火力压制的问题。
现代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够通过火力将敌人压制住的。
也就是说,胜利一方的子弹投射量,要强于敌人。
只有火力压制住敌人,对方才能不能从容还击,我方才会占据主动。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阿甘正传》。
在丛林中,阿甘他们的1个排突然遭遇北越军队伏击。
交战开始,就是双方机枪的激烈对射。在美军机枪疯狂扫射的时候,阿甘他们并没有落下风。大家注意,由于双方都不太看清楚丛林中的对方,机枪是朝着敌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乱扫射的,并不是精确射击。
随后美军机枪突然卡壳停止射击,没多久又被北越军队用火箭筒打掉,美军排就一溃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来救人,这个派最终只会活一个人。
即便如此,最终阿甘救出的伤员也不过只有区区几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干掉了。
实际作战,也是如此。
所谓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难以和强敌对抗,还必须采用特种的作战战术。
比如粟裕回忆,他们红军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离伏击战和肉搏的方式,打击国军。
为啥?
因为他们每人只有3到5发子弹,无法远距离射击,只能近距离精确开枪。
伏击战时,双方距离几十米甚至十几米,以保证射击精度。伏击中,每人只能开2到4枪,还得留下1发子弹追击时候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这种打法非常危险,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战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证自己下一秒不会被刺死,即便获胜我方伤亡也不会小。
这种打法需要部队不断的胜利,不断的补充。
如果不能胜利和补充,部队就会很快消耗殆尽。
这种打法不能碰很强的敌人,也不能碰有丰富反伏击战经验的敌人。
如果伏击战没有胜利,不能缴获到敌人的子弹,那么红军就没有子弹了,枪支成为烧火棍。
说通俗点,都是逼急了无奈奈何的打发。
即便这种特殊的伏击战,红军机枪的火力还是要持续的,机枪的子弹也是比较多的,伏击期间可以大量射击,作为火力支柱。红军也特别注重轻机枪手的培养和训练,说明他们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观实在缺乏弹药而已。
很多作战,红军其实也耗费了不少子弹。
比如红军长征期间,攻打甘肃腊子口鲁大昌的区区2个营,就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
鲁大昌的部队利用碉堡和重机枪封锁腊子口山道,红军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使用强大火力将其重机枪压制,然后派步兵冲上去强攻。
如果红军火力不能压制敌人重机枪,步兵冲上去就等于送死。
当时红军机枪手回忆:趁着暮色,我看见木桥两头的碉堡和附近几座炮楼里隐隐约约闪现出微弱的灯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楼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个射口和窗口都架着机枪,正瞄准我们的方向。敌人居高临下,我们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伤亡巨大。
当前面的连队败退下来的时候,杨信义就命令我和其他几名机枪手,分别对准腊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击,我们瞄准轮番扫射,子弹像下雨似的倾泻在敌阵地上。
这时,敌人的一个射击口开始不断地向我们这边扫射,只听得子弹簌簌飞舞的声响,子弹打在岩石上胡乱飞舞,溅起一串串火花。我隐蔽在一块大岩石旁边,子弹贴着我的头顶上飞来飞去,溅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们的身上,钻心地疼痛。我们打了一阵,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却丝毫无损。原来,敌人的碉堡和炮楼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冲锋枪、机枪子弹根本打不穿它,而且从河沟里向上扫射,很难打进敌人的射口。相反,敌人的机枪却异常猛烈地向我方阵地扫射,几个机枪手被敌人的机枪击中牺牲。
我不得不停止扫射。
战斗中,六连连续发动了6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炮火压制下来。这时,杨成武指示六连停止进攻,所有战士隐蔽撤退。
最终红军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缴获的枪支和子弹极少,而且都是甘肃土造的不能使用。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懂一点军事的历史爱好者,史论纵横将从枪械发展的角度来看看在战场上枪械的命中率问题。
关于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的数据,纵横是没有方法和能力去统计的,因此大部分数据都是从一些网文中提取出来的,权威性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在文中有质疑,欢迎大家补充数据,说明统计方法和出处。
提取数据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名敌人需要消耗12万发子弹,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消耗60亿发子弹击毙了2.4万人,也就是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
也就是击毙一个人,从一战到伊拉克战争,子弹消耗增长了25倍。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命中率是如此之低,而且呈更低的发展趋势。
冯导的电影《芳华》中有一个战斗的场面,十分混乱,啥也看不到,就是一顿突突,我想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战争场景吧!那种把敌人放进了才开枪以增加命中率是二战时期,缺少子弹,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抗战中,我军有的部队平均只有四发子弹,当然是能省着点就省着点了,把敌人放近了再打,实际上是用生命在增加命中率。
在《亮剑》中赵刚用三八大盖五百米开外给日军来个爆头,可见日军也是傻的够可以了,在步枪有效射击范围内,竟然连掩体都不找,大摇大摆的等着你爆头,而赵刚爆日本士兵头的时候,日本士兵竟然不知道爆他的头。
真正在战场上,往往并不是在有效射击距离内射击,正常来说,在枪械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有效射击距离内,只要瞄准射击,命中率还是挺高,但是,除了我军之外,别的国家都秉承一个道理“人命比子弹更珍贵”,士兵不会等到看到敌人再开枪,当你看到敌人的时候,敌人也发现了你。
只要知道几点钟方向有敌人,就往那个方向突突,在战场上如果枪械的射击有效射击距离是200米,那双方的交战距离必然在大于200米外的位置,至于说到短兵相接,拼刺刀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的情况下,是有效攻击距离外的枪械对射,等到重火力到达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攻击。
当然,这也不是瞎乱放枪,用术语讲这叫“火力压制”,将敌人压制在一个位置,就是胜利,在战斗中,无非是一方想冲过来,一方不想让对方冲过来,通过密集火力压制,让对方无法还手,从而完成突击的任务或者防守的任务,想要人不遭罪,那就子弹遭罪了。
如果,攻击的一方急于拿下防守的一方,可能就需要付出点代价,让防守方的子弹命中率提高一点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枪械也是从精准度向快火力方向发展,在一战之前,枪械要求就两个,打得远,打的准,至于打的狠不狠都是次要的,可以说拴动狙击步枪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武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对枪械的要求就是,简单说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更短的时间内打出更多的子弹。枪械发展的重点是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乃至突击步枪,在牺牲枪械的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发射的速度。
考虑子弹价钱的,基本都是军工实力比较差的国家,随着各国军工实力不断增强,子弹已经不是问题了,在未来战争中,步兵的作用也会发生变法,以前可能需要步兵去完成击毙任务,以后可能只是侦查敌人,所以,步兵能打死的人可能越来越少。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首先,按照一份美军的统计,现代战争中平均用5万发子弹才消灭一名敌军,但是狙击手是用1.7发子弹消灭一名敌军,这个报告主要的意思是强调狙击手的高效费比。
战场上,想要象歌里边唱的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确是一种非常浪漫的事情,在实际行动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用5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也是有一些太夸张了,这里边是包含了很多的训练用的枪弹,步兵的枪法说白了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象日军的新兵训练一般要发射大约150发子弹,而到了部队以后每年发射的子弹还会有100发左右。象原来解放军一年就打5发子弹那是在忍耐时期,不得已而为之。
在实际的作战行动中,大量的射击并不是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最大量的是进行压制射击,尤其是机枪一类的自动火器,机枪最大用处是进行压制,尤其是到了二战,大家都知道机枪这东西火力太猛,密集队形冲锋就是找死,所以各国的步兵都是以散兵队形出现,别说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00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很不错了。原来看过一个老鬼子的回忆拜访,这个老鬼子当时是机枪手,他打了大约2500发子弹打死了大约50名中国人,而且这些中国人还不是军人都是老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地形隐蔽自己。
而就算是军人,射击知道瞄准命中率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这个很简单,平时练习的是一个死靶,但是战场上你瞄准的目标是活的,会动而且很多时候你是无法判断这个目标的运动轨迹的,原来好像是徐海东率领的部队在一次战斗中,一个日军从徐老虎部队的前边跑过去,结果八路军这边乒乒乓乓开了好几十枪,结果这个鬼子还是跑掉了,战斗后的总结一算平均用50发子弹才消灭一个日军,把徐海东给气的吐了血,而这次战斗也成了徐海东最后一次上战场,此后徐海东一直处于养病中。当然徐海东的身体健康肯定不是因为这一次战斗,过去的伤病还是主要原因。
射击运动目标是很复杂,主要就是要估计目标的提前量,目标在运动时各种运动状态都会有,爬坡时和下坡时都不一样。而对于这种情况,各国开始普遍使用自动火器,单兵开始大量使用突击步枪,对于运动目标都是用几发子弹去打一个目标,用一句美军的黑话就是用子弹胶皮管浇他,这样子弹的消耗量自然是成几何级数的数量上涨。
今天发现了一个资料有点意思,是解放军在对越反击战中的弹药消耗,整个作战期间,解放军消灭越军6.5万人,消耗子弹5500万发,炮弹106万发。可以算一下,解放军消灭一个越军用多少弹药,不过这个是解放军方面的统计,没有看到越南方面的伤亡数字,不知道越军到底伤亡多少。这个数字来源于现代兵器2019年第4期。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在现代战争中,很多人都是死于炮弹和炸弹,而不是子弹
目前美国军方使用的是5.56mm口径子弹,配备的是STANAG弹匣,一个弹匣能装30发子弹,美军单兵共携带6个弹匣,也就是180发子弹。假设消灭一个敌人需要10000发子弹,那么一个士兵需要至少55个弹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这似乎看上去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很多人都质疑这种说法。
但在实际战场上,子弹的消耗量确实惊人,并且觉大多数子弹都打不中目标。
(正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美军士兵)
目前,美军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显示打死一个敌人到底要使用多少子弹,因为美军每年消耗的子弹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平时的训练。
当然,在现代战争中子弹的消耗量是非常大,因为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是神枪手,大多数子弹是用来进行火力压制的,打不着人。但是这不能算是浪费,因为如果没有猛烈的火力压制,那么敌人早就冲到你面前了。
二战时日军就是一支崇尚“环保”的军队。鉴于国内铜矿资源贫乏,日本军方十分重视节约子弹。日军的口号是:如果一发子弹就可以解决敌人,那就绝不开第二枪。为此日军枪支在设计上也偏重于射击精度和射程,于是就诞生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枪。
为了保证精度和射程,三八式步枪的枪管设计的非常长,这导致三八式步枪全长达到了127.6厘米,这个长度冠绝全球。
平心而论,三八式步枪的设计精度和射程都是极为优秀的,但是这种“唯精度至上”的理论也限制了日军半自动和全自动步枪的研发。以至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经常遭到美军M3式冲锋枪的火力压制,这导致日军的伤亡率远远高于美军。
而且在二战后期美、英、苏、德等国就发现,枪支射程太远根本没有用。由于坦克的大规模使用,彻底地让堑壕战走进了历史,步兵通常是伴随着坦克往前推进的。而等到需要双方步兵短兵相接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很近了,完全用不着很远距离的射击。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在巷战中士兵更加希望手中的步枪能为其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而不是毫无用武之地的高射程。
因此在二战后,各国都开始大量装备全自动步枪,以求更加强大的持续火力,并且射程也从以前的八九百米,下降到五六百米。
全自动步枪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子弹的消耗量,但是击中敌人的几率却要比半自动步枪高很多。毕竟一枪一发子弹,打30枪你也不一定能击中一个敌人。但一连打出30发子弹,你就有更大地几率命中目标。
所以在现代战争中,单兵消耗的子弹不一定就比以前多。但是武器的提升都是相对的,你的火力提升了,对方的火力也会很快跟上来。敌我双方近距离交战,若没有持续的火力压制,敌方就会迅速压缩己方阵地,因此你必须保持自己的枪口“火舌”不断。
(假如你面的这片丛林里想起了枪声,但你却受限于树木的遮挡而看不见敌人,你会怎么做?没错,你会先冲着枪声的方向给他一梭子子弹,对敌人进行压制,虽然一梭子子弹不一定能打中对方,但是这些子弹却迫使敌人躲到掩体之后,暂时放弃对你的射击,你的安全系数就会提高了)
而且随着大量机枪的应用,更加剧了子弹的使用量。相比于士兵而言,机枪才是真正的子弹消耗大户。
不过在现代战场上,子弹打死的人其实相对更少了。举个例子:
在二战时,美军分别于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对日本东京进行了两次大轰炸,造成了近10万人死亡,但这其中美军并没有发射一发子弹。
(在电机的驱动下,现代机枪轻轻松松就能达到1000+发/分钟射速,打光一万发子弹很easy)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我觉得是与枪在武器中所处的地位,和战术的变化有关。
在拿破仑的那个时代,采用前装的滑膛枪,射击速度极低,射程也近。步兵往往射不了几发子弹,就需要白刃冲锋。那个时代的火炮也比较原始,还是以黑火药为主,威力很小。所以步兵的冲锋还是采用密集队形。在那个时代,打死一个人,恐怕只需要一发到几发子弹。到了一次大战,已经开始使用TNT炸药和无烟火药。大威力的火炮以及机枪已经出现并且广泛使用,因为战术思想尚未转变,因此战争早期战争双方,特别是英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密集冲锋的英国军队,在马克芯机枪的射击下一天就死伤几万人。在这个时期,枪的效率应该也是比较高的。在残酷的伤亡率面前,战争的双方被迫都改变了战术,使用分散的队形,以低矮的身体姿势在战场上运动。因为战术的变化,枪支伤人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特别是步枪有效射程通常只有几百米(400米左右),又是直射武器,对战壕里和坚固障碍物后的目标基本无能为力。火炮的重要性已经愈发明显。
到了二次大战,大威力的火炮大量使用,还出现了坦克这种集火炮与防护为一体的武器,飞机大量使用。严格的来说,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飞机已经是第一火力,没有制空权就意味着挨打。火炮是第二火力,射程和威力都远远超过枪支。炮弹的速度快,威力大杀伤半径大,难以躲避,在障碍物后面和战壕里以及坚固堡垒内的目标都可以被击毁。因此火炮已经是地面武器的主要火力,二战中的伤亡主要就是飞机和火炮造成的。枪支的地位下降,远距离的目标够不着,战壕内、障碍物后面、堡垒里的目标打不到,对装甲车和坦克这样的目标更是无能为力。枪支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压制性武器,在战场上织成一张火网,阻止敌人的运动。或者只是,最后扫荡战场的时候使用。因此子弹的需求量大增。虽然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武器,但早已不是主要的火力。现在社会,由于核武器和导弹的出现。枪支的地位实际上更低了。一发导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谁还会用大量的士兵去冲锋呢?
因为以上的原因,在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抗战时期,在正面战场,每击毙一名日军,平均需要2000发子弹,而在苏德战场,苏军每消灭一名德军需要4000发子弹,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平均击毙一名日军需要3吨弹药。
到了越战,平均打死一名越军需要5万发子弹。平均打死一名敌人的弹药消耗量,从火绳枪,燧发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一直到全自动突击步枪,其实消耗弹药量是越来越多了。
首先是,这里所说的弹药量是包括了训练弹药量的。美军训练开枪,都是打腻了为主,一次打靶一个新兵身边就能堆起一大堆弹壳,而且要经历若干次打靶训练。这次二战,新1军,新6军在印度接受美国军训,那些老兵的回忆录可以看出来。
包括,正面战场击毙1名日军平均2000发子弹,那是使用抗战总消耗量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也包括了训练抗战入伍的1400万新兵的弹药消耗量,还有,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损失的子弹在内的数字。
在战场上,弹药不仅仅是打掉了,还有很多弹药是引发爆炸,从而被消耗。交通线遭到袭击损失,以及遗落在战场上等待各种原因。另外就是,现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动突击步枪,本身射速就超过二战时期步兵几十倍。毛瑟98步枪的射速才一分钟10-12发子弹,士兵的手腕还要累的半死。M-16突击步枪一分钟射速750-900发子弹。
这样在战场上的压力火力,就必须要增强。在二战,对方开一枪,你开一两枪就能压制对手。但是,现代战场,所有人都是全自动步枪,弹雨纵横。所以,你也必须火力全开才能压制对手。从射速和武器来看,以同样的方式战斗,M-16突击步枪本身弹药消耗量也会比二战时期的毛瑟步枪,增长70-90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