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在朝鲜对阵日本为什么在装备有优势的情况下惨败?

大清总体上是个尚武的时代,每年投入的强军资金有2000多万两白银,全国拥有40多万绿营,25万八旗兵。然而那种八旗式的“弓马娴熟”只能是旧时代的武士准则,放到甲午那个新老交替的大变革年代,纵使他们花费了巨额的银子,也没有掌握到近代国家的灵魂。

清朝末年的这些军队,鸦片战争被打的要死,碰到英法联军丑态毕露,剿灭太平天国也是稀松得不堪一用。如果不是曾剃头拉了自己的湘勇,怕是大清早就倒了。

后来我们看到的甲午战场上的“淮军”,是湘军的继承者,也是李鸿章最大的依仗。这些军队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顶精气神的强军了,但对上已经产生了彻底变革的日本,还是不够看。

首先就是军官的选配上,清军只有一批通过“留美幼童”输送出去学习的北洋军官,在真正的陆军作战指挥上根本是毫无人才。这里的人才说的是近代化的人才,不是古代那些通过关系、比武、某人赏识而升上去的军官,然而淮军恰恰是后者最多,沾亲带故的,谁不照应着?有些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力气大,会武术,一杆长枪耍得上下翻飞,便能得到基层军官的职务。

所以大家看到了,打个仗,清军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半天都收不拢,左宝贵带着不足万人的军队上战场,这边支应那边下令,结果还没等到PK日本人,他自己就累出个偏瘫,如此军队,怕是当年努尔哈赤都打不过,还打日本人?

在整个军事体制上,淮军使用的是戚继光的军队编成方法,大部分士兵被分为500人的“营”,然后冠以各种名号,作战时呼啦啦一窝蜂的上。这种体制适合古代的指挥,在近代的枪炮面前却落了下称。甚至淮军连基本的近代指挥体系都没有,靠的是师爷、谋士、幕僚等“狗头军师”式的知识分子,这帮人在面对同为古代军队的太平天国时,可以智计百出坏水啪啪冒,但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日本新军,指望他们能履行近代军队的指挥和参谋任务?

更好笑的是后勤,啥是后勤?关于后勤的概念真正被中国人吃透,那还得朝鲜战争里洪学智被彭老总逼上梁山才出现。大清打仗,按古代的做法就是征发民夫,服徭役,这种极端落后的后勤体系如何支持一场战争?

甲午朝鲜战争中,清政府关键时刻省银子,便是连民夫都没有征发,他们让部队“自筹给养”,也就是说国家不管啦,你们怎么打怎么自己解决,有本事就多吃,没本事就少吃。结果清军空有格林炮,响不了几声找不到弹药了,空有大军,起码浪费一半人在乱七八糟的挪移搬运上,像前面偏瘫的左宝贵大将军,他还算是顶不错的,8天就完成了运粮,有些部队互相拥挤在路上,到仗打输了都没走到地方。这直接导致朝鲜战场上,众多清军饿着肚子与日本人斗,本来精气神就不高,一次补给也没领到,长枪短炮全成了烧火棍子,哪什么兵器优势?还敢与日本人拼?

李中堂不是傻子,他也急在心里,他倒是想像古代伐高句丽那样,建立一些据点和运输的固定道路,再买来几千头牛,用牛络绎不绝的拉动军需,结果还没等落实,仗就打完了。

后来被历史臭骂的“逃跑将军”叶志超,一直在申诉自己“弹尽粮绝”,但是石沉大海无人相信。因为根据清军的拨付物资,叶志超部断不会弹尽粮绝。可在那狗屁胡说的后勤面前,叶志超又能找谁哭去呢?

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被日军俘虏,获释后在述职报告中详尽的讲述了真实情况。盛军总共只收到2次弹药,总共有75mm克虏伯炮弹1200发、2磅炮弹1200发,格林快炮子弹5万发,步枪子弹50万发。

然而大清的朝廷明白近代战争的概念么?盛军仅两战就消耗弹药75万发,50万的补充完全是杯水车薪,如果叶志超不撤,只有白刃战了。

这就是大清所谓“装备优势”的真像。还是前面那位偏瘫的左宝贵将军,在最后时刻,他穿上了黄马褂,带上了花翎冠,用偏瘫的身体亲自操纵格林快炮扫射日军,最后中弹力竭而亡,他不是这个腐烂国家的最后一个牺牲品。

大清在朝鲜对阵日本为什么在装备有优势的情况下惨败?

就想看看满遗是怎么往汉人身上推脱历史责任的,这个胆小如鼠不敢担当的鼠辈种族,只会推脱和粉刷满清这个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寄生虫朝代!然后就是各种龌龊阴暗的手段推给其他民族,垃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