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多,简单说几点:

第一,战略上的重大错误。

加尔铁里判断英国不会出兵,所以借助马岛问题试图转移国内矛盾。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22.9%,迫使加尔铁里乱来。

在这个错误的判断下,阿根廷军队其实没有进行作战准备,也没有客观分析一旦开战谁能打赢。

事实上,英国虽衰败,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背靠北约大树,阿根廷想要打赢几乎不可能。

就是因为战略判断错误,决定了阿根廷还没开战就输了八成。

以马岛的阿根廷陆军为例,等同于胡搞。驻扎这么多军队,竟然没有解决补给问题,也没有囤积武器弹药。

战争开始后英军掌握制海权,对马岛封锁,马岛上的1万多阿军就没有得到什么补给。只有阿根廷空军利用运输机抢运过435吨物资,但这对于上万阿军守军来说是杯水车薪,最终不战自溃。

第二,阿根廷的军事实力有限。

马岛战役也叫做马岛海战,其实就是海空军的决战,陆军是次要作用。

只要一方控制制海权,尤其是制空权,马岛的陆军是无足轻重的,不能长期坚守。

但阿根廷海军实力太弱,同英国无法相比。

阿根廷最大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巡洋舰,是二战时期1938年下水的。

到开战的时候,该军舰已经使用40多年,早就应该淘汰。

该军舰甚至没有安装先进的声呐系统,没有什么反潜能力,才被英国核潜艇轻松击沉。

贝尔格拉诺将军巡洋舰被击沉以后,阿根廷海军没有在出战,始终龟缩本土。

阿根廷唯一可以凭借的,是它的空军。

阿根廷的空军超军旗攻击机、A-4Q天鹰攻击机其实也不算什么先进战机,但却也算实用。

一种说法,阿根廷空军是德国纳粹空军前王牌飞行员一手组建的,具有很高的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和无畏的勇气。

实战中,几乎是阿根廷空军唱独角戏,将英国人打的很惨。

但是,英国海空军实力也不弱,前后使用了300多架战机,双方实力最多是平手,而英国海军还有很大优势,阿根廷自然顶不住了。

第三,阿根廷空军缺乏持久作战能力。

看看阿根廷空军的战例。

阿空军派出两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各带1枚法国的飞鱼导弹出击,两架战机通过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躲过了英舰的雷达,发射的导弹击中了菲尔德号驱逐舰,造成舰上20人死亡24人受伤,军舰沉没。

5月12日阿根廷空军第5旅的“天鹰”组队攻击了英国42 型驱逐舰“格拉斯哥”号。飞行员格瓦兹驾驶的“天鹰”以侧滚突破“格拉斯哥”号的近战防空火力网,在被近防火力击落之前投下1000 磅炸弹击中了“格拉斯哥”号的侧舷水线部位,该舰遭重创不得不撤离战区。

阿根廷空军第5 旅和海军第3中队的“天鹰”用20mm 航炮和1000 磅炸弹攻击了英国海军22型护卫舰“光辉”号,使该舰失去了战斗力。

5月21日拂晓英军派出约2500名士兵在圣卡洛斯港成功登陆,阿根廷空军则发动了猛烈反击。1977 年服役的英国21 型护卫舰“热心”号遭到阿根廷空军2架“幻影”战机袭击。他们以斜线错位编队,低空冲向“热心”号,后者中部轮机舱和发电机组被击中,立刻失去动力,全舰的防空系统也陷于瘫痪。15分钟后,3 架阿军第3中队的“天鹰”攻击机超低空从福克兰海峡西岸群峰阴影中突然冲出,3名飞行员分别为马奎兹中尉、阿卡上尉和带队长机菲力皮上尉。菲力皮上尉驾驶着“天鹰”紧贴着海面向前飞行,成功穿越“海猫”导弹的防空火力网,然后突然爬升,直抵“热心”号上空投下1枚1000 磅的航空炸弹。这枚炸弹命中了舰尾的直升机平台。随后阿卡上尉又用1000 磅航空炸弹击中了同一部位,“热心”号尾部浓烟滚滚,烈火冲天,舰长只好命令全体官兵弃舰,6 小时后,该舰便沉入海底。

还有一些其他战例,也就仅此而已了。

阿根廷不具备军工生产能力,所有武器全部依靠购买。

而实战中,武器和弹药消耗量极大,必须不断通过巨额军购进行补充。

但是,英国作为北约重要成员国,很快使得北约对阿根廷禁运。

比如阿根廷曾经很牛逼的飞鱼导弹,因法国的禁运很快消耗殆尽。

阿根廷海军共订购了总数为14架的“超级军旗”舰载攻击机以及同样数量的空舰型“飞鱼”导弹。

马岛战争前已交付5架“超级军旗”和5枚“飞鱼”空射反舰导弹,很快消耗殆尽。虽然阿根廷不断祈求法国人缴获,但其余的9架“超军旗”和剩余的“飞鱼”导弹是在战后1984年才完成的交付。

再比如,阿根廷的炸弹基本都是多年前购买而来,实战中投下的炸弹有40%没有爆炸。英军认为如果阿军投下的炸弹都爆炸的话,英军的损失将达到无法坚持的程度。

最终,无法补充的阿根廷空军实力逐步消耗殆尽,战争也就输定了。

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有网友问: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对马岛进行防御的阿根廷陆军来说,那就是完全就没有打仗的准备。

阿根廷人就没有想到英军真的会发动战争,然后登陆马岛。结果在马岛的1万多阿根廷陆军,日子过的比乞丐还要苦,在接近南极的地方,就连保暖被服和燃料都没有准备,结果大批士兵冻伤。

而且吃的还不够,一个人一天就能得到一份野战口粮,简直就是饥寒交迫啊!更何况这些阿根廷士兵60%的人都刚刚入伍还不到3个月,就连基本新兵训练都还没有完成,就会稍息立正。

同时,在斯坦利港的阿根廷士兵一个人才有6发子弹,弹匣都装不满。这就是一个徒手部队啊!同时,阿根廷从1870年以后就没有打过仗了,军官们也没有任何经验。

从英军登陆到结束战斗,阿根廷军队可以坚持这么多天,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毕竟在岛上那么长时间,战壕和掩体都没有修好,这种状态怎么去打仗?最后11400名阿根廷陆军只能是放下武器投降,不是不想打,而且阿根廷方面准备的太差。

阿根廷13万陆军,500多辆坦克和500门压制大炮,如果真想开战,部署2万人到马岛,再准备好坦克部队和炮兵以及物资,结果就是一天一顿饭,在南极附近就连御寒设备都没有,这还打什么?

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夸大的说法,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唯一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优势,可以说是以逸待劳,而英国人是劳师远征。不过,由于两国综合国力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阿根廷拥有的这点优势其实也意义不大。从作战角度来说,阿根廷之所以在马岛战争中战败,主要是因为丧失了马岛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在制空作战方面,英国派出的是“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数量为28架。而阿根廷战机数量明显更多,主要有17架法国达索的“幻影-3”战机、37架“短剑”(以色列版本的“幻影-5”战机)、38架美国二手的A-4P“天鹰”攻击机。实际上,“海鹞”作为一种垂直起降战斗机,并没有太多的性能优势,高空作战能力比较低下。但是,在与阿根廷战机的交手中,“海鹞”战机表现非常出色,一共击落了21架阿根廷战机,而且自己没有一架在作战中损失。

这主要是“海鹞”战机的飞行员更加出色,训练水平明显更高,而且“海鹞”还拥有一击必杀的“撒手锏”——AIM-9L“响尾蛇”导弹,它可以进行迎头攻击,而阿根廷飞行员的水平有限,加上他们的战机只能在后部进行攻击,在战场上自然明显不敌英国战机。

在制海作战方面,原本阿根廷是打得有声有色的,取得了比较引人瞩目的战绩。例如阿根廷海军的“超军旗”攻击机将使用AM39“飞鱼”空舰导弹,将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船送入海底,另外英国海军的“考文垂”号驱逐舰也被阿根廷战机的航弹击沉,一度让英国大为震惊。

不过,随着战争的持续,阿根廷战机在后来就再也没有取得过击沉战果。这主要是因为阿根廷已经没有先进的反舰武器了,当时阿根廷最先进的5枚“飞鱼”导弹已经消耗殆尽,而法国在英国的压力下又停止向阿根廷交付剩余的“超级军旗”舰载攻击机和“飞鱼”导弹,最终阿根廷“黔驴技穷”,战败就自然不能避免了。

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当真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吗?事实上阿根廷当时只占地利,而在天时、人和上均不占优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连阿根廷的地利优势也是值得怀疑的。我这么说也许会令人觉得费解:阿根廷本土距离马岛不过500公里左右,而英国军事力量要到达这里却需要跨越大半个地球,以逸待劳的阿根廷至少应该在战略物资补给和军队士气上占优势才对吧?怎么会如我所说的天时、人和皆不占,甚至连地利优势也值得怀疑呢?

我们先看看阿根廷发动马岛战争的时机: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是在美国的扶植下得以上台的,因此他执政时期一直奉行亲美政策。在决定发动马岛战争前曾和美国进行过沟通,当时美国表示中立。当时阿根廷还是苏联粮食的主要出口国——每年都会有大量阿根廷小麦运往苏联。就在攻占马岛的第四天阿根廷与苏联签订了核协定及贸易、渔业协定,主要内容是:苏联向阿根廷提供浓缩铀,阿苏将在马岛周围联合开采石油、在周围水域联合开发渔业资源,允许苏联派大规模渔船进入马岛水域作业,而阿根廷获得的援助是苏联在情报方面的支持。据此阿根廷认为:一旦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即使不帮助自己,也至少会保持中立,而苏联则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阿根廷甚至认为:英国根本不会为远离英国本土的小岛而出兵,毕竟这时英国放弃的海外殖民地够多的了,小小一个马岛似乎不足以使英国大动干戈。因此阿根廷国内根本没对战争有过任何预案,阿根廷军队根本没进行任何战争准备,因为他们以为只要驱逐了英国在岛上的少量守备部队就行了。1982年4月2日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后便占领马岛全境。战事的出奇顺利让阿根廷人扬眉吐气,可正当阿根廷军政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不远万里前来和阿根廷争夺马岛。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举行会谈,尽管当时英国和阿根廷都是美国的盟友,不过美国其实更愿意站在英国一边,会后美国放弃中立并向英国提供情报支持。在美国的影响下北约各国都采取了不公开介入战争,但暗中为英国提供资金、武器及情报等支持的立场——法国当时就把自己的飞鱼导弹参数提供给了英国。由此可见阿根廷对战争时机的把握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严重误判,以致于战争爆发后阿根廷实际上遭到了全体北约成员国的一致打击,同时阿根廷国内根本没对战争进行任何准备,直到半个多月后英国海空军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家门口时阿根廷人还感觉这场战争犹如凭空从天而降。这就丧失战略上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在天时上陷入被动地位。

不占天时的阿根廷同样不占人和:马岛战争看似是主权领土之争,实际上是当时阿根廷的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一次障眼法。阿根廷发动马岛战争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然而实际上凡是内部问题重重的国家妄图依靠战争手段缓解国内危机的最终结果无不是内外皆输:现代战争已不是过去的一场战役定输赢了,实际上国际舆论影响、国内民众的支持、后勤补给、情报渗透等等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所以现代战争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内部问题重重的阿根廷显然无法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英国抗衡。就在战争爆发前的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执政的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内部都不团结的国家却指望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还谈什么人和呢?事实上随着战局的失利就使阿根廷军队的斗志更加消沉,与此同时阿根廷国内人民对执政者的不满情绪也越发强烈,以加尔铁里为首的阿根廷军政府不仅没实现利用战争转嫁国内危机的目的,反而落了一个内外皆输的下场。

尽管不占天时与人和,那么距离马岛近在咫尺的阿根廷总该占着地利上的优势吧?可事实上连这都很值得怀疑——事实上在现代战争状态下天时、地利、人和等各要素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影响的,所以阿根廷在天时与人和上的劣势也必定会影响到其地利优势的发挥。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看:阿根廷的战略补给线远远短于英国,应该具有更高的作战效率才对,可实际上阿根廷在整场战争中的作战效率是极为低下的。由于阿根廷方面没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以致于阿根廷甚至没在马岛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因此当战争爆发后英军轻而易举就掌握了马岛海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这就大大削弱了阿根廷在地利上的优势。与此同时国内问题重重的阿根廷不仅在装备上同英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组织管理上同样相去甚远:当皇家海军特遣舰队在跨越大半个地球的开赴马岛途中完成编队、补给和训练的时候阿根廷军队甚至无法向马岛运送足够的补给维持岛上两万多阿军的正常作战,以致于在两军交火后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因为缺乏足够的弹药和补给而没发挥多大作用。

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距阿根廷大陆南部海岸大约500公里, 是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门户。马岛主权的归属,是历史遗留难题。在英国实际控制马岛以后长达百年的漫长过程中,阿根廷始终保持对马岛的主权要求。英国认为马岛最先由英国人发现,而阿根廷则认为马岛在1770年已归西班牙,在此之前英国缺乏有效先占行为,而阿根廷则是在1820年从西班牙手中接管了马岛。

1833年,英国武力夺取马岛,并于1943年向岛上派任首位总督。此后,阿根廷始终保持对马岛的主权要求,纷争延续下来。1964年,两国进行谈判,希望和平解决争端。但一系列谈判之后,两国在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仍各执己见。由于马岛海域蕴藏着丰富资源,为了攫取这些丰富的资源和占领这片战略要地,英国和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上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岛屿争夺战。

1981年,加尔铁里成为阿根廷总统,就提出武力收复马岛的计划。1982年4月2日零时15分,阿根廷首批登陆兵在马岛阿根廷港登陆并随即控制机场,其余登陆兵陆续登陆。岛上英国守军大约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斯的率领下全部投降。4月3日,阿根廷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特维肯港登,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被阿军生俘。而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占领马岛,于是向马岛海域派兵。4月7日,阿根廷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到4月底兵力增加到了1.3万人。到了4月29日,英国主力舰队抵达马岛海域,次日对马岛周围200海里的海上、控制进行军事封锁。两军在海上有零星的接触,在5月20日,英国基本封锁了马岛,并陆续派兵进行登陆作战。到5月27日,英军开始登陆进攻。双方在陆、海、空、进行激战,6月11日,英军全面大反攻。到了6月14日,阿根廷港市区上空竖起了白起,马岛战争结束。

马岛战争,英国再次占领马岛,以阿根廷战败而告终。按理说阿根廷离马岛500公里,算是很近了。且阿根廷时有备而来,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在占领马岛两个月就被英国再次占领。导致阿根廷在马岛战争当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这三点:第一,阿根廷的海上军事力量薄弱,且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在战术运用上,英国占了上风。战争没有开始,阿根廷的潜艇就被干掉了,英国很快对马岛海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军事封锁。第二,阿根廷的军舰和潜艇主要靠进口,军舰和潜艇数量有限,如果被击沉一艘就少一艘,这样限制了阿根廷海军的反制力量。第三,英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军备很快就可以得到补充。但是阿根廷军事力量有限,英国一旦进行海上封锁,他们就没办法突破。海陆空被封锁,阿根廷无法对马岛进行增兵,军队孤军作战,最终只能投降。

1982年阿根廷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打不赢与英国的马岛战争?

马岛之战,其实是非常值得世界战史认真记录的一战,它是现代战争形式发生转变的一个标志性拐点,为什么这么说?

二战之后,世界并没太平,战争阴霾不时笼罩世界各地,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等等,而战争的形态,虽然在逐渐演变,有了海陆空协调作战的不断融合和一体化,但以地面陆军取得胜利还是为主要标志,比如说有强大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美军,在地面上无法占领北越的地盘而且地面上遭受强烈抵抗,最终以撤出越南为其失败的标志。

可是马岛战争的形态,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英国距马岛万里之遥,阿根廷之所以敢于军事方法解决马岛争端,正是考虑到英国不可能大量军队参战,就是题主所提“天时、地利、人和”吧。那么多地面部队还守不住马岛吗?可战争真正打起来,发现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飞机和导弹啦。英国航母上的飞机和军舰上的舰载导弹,让马岛地面部队完全失去补给,阿根廷本土的机场也受到大量导弹攻击而很快失去制空权。而阿根廷取得的唯一上得了台面的战绩,也是空对舰导弹取得的。地面部队在战争中几乎毫无作为就被困死投降了。

至此,战争进入现代作战方式,是以导弹及导弹发射平台的先进性来决定胜负了。之后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把这种战争形态演绎得越来越充分,伊拉克几十万共和国卫队,几乎没出现在战场,战争就已结束。因为卫队指挥官们知道,地面大炮、坦克拉出来,连人在内,都不过是一群活靶子,等着死神收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