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崖山之战永远是汉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话题,汉族此前在外族的战争中,虽然有时候也有惨败,甚至像五胡乱华时期,整个北方都被外族占领,衣冠南渡,但是好歹还有东晋偏安一隅,代表了华夏正统。但是,崖山之战后,汉族真正的是“亡天下”,华夏大地全部落于异族手中,元朝统治者将所有的人分为四等,汉人成了最低等的人。

很多人说,崖山之战为什么十万军民宁愿宁愿蹈海自杀也不跟元军拼命,这是怯弱、胆小的表现,说到这里,个个义愤填膺,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恨不得抡起键盘就要上去和元军干。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屡战屡败,退守崖山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北京,次年便迫不及待的分水路两路南下攻打南宋。襄樊之战,宋、元双方经过反复拉锯6年,由于权臣贾似道当政,欺君误国,封锁襄阳被围的消息,最后宋军终于大败,守将吕文焕力竭降元,襄阳陷落。从此,南宋再也没有一支像样的抵抗力量,元军得以一路南下,直逼临安。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其实到这为止,320年的赵宋王朝已经事实上灭亡了。

不过颇为幸运的是,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益王赵昰(7岁)、广王赵昺(4岁)逃出来了,并且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其中陆、张、文被称为“宋末三杰”,是当时南宋唯一能依赖的肱股之臣,而且张世杰手上还有一支可堪一战的军队,南方人心向宋的也不少,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流亡途中,益王赵昰被立为新皇帝,为宋都端宗,张世杰任命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但是,在如何坚持抗元的问题上,朝廷内部产生了分歧,丞相陈宜中建议前往占城(今越南南部),在那休养生息,再图大计。当时占城是少数几个未被元军攻克的地区,并且占城一直是南宋的藩属国,对南宋还算忠心。但是张世杰不同意,他主张先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建立抗元基地,依靠水军的力量抵抗,万一抵抗不成,还可以坐船出海。最后,掌握兵权的张世杰占据上风,陈宜中则只身前往前往占城,数次召回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死在那里。

1277年,福州沦陷,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命泉州的市舶司蒲寿庚准备船只,蒲寿庚本本是一个是阿拉伯裔商人,见南宋已经大势已去,心生异心,拒绝了张世杰的要求,并且将泉州城内的南宋宗室子弟屠杀殆尽,以此向元朝邀功献媚。无奈之下,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准备前往广东雷州。也许宋朝是真的国祚式微,在出海途中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不久崩逝,弟弟赵昺接任皇位。赵昺登基以后,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护送下,一路逃到崖山,并在此成立据点,准备和文天祥会和,继续抗元。但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在江西和广东边界抗元的文天祥,由于势单力薄,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从此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偌大一个中国,只剩崖山一隅可供南宋小朝廷喘息。

二崖山海战

崖山位于广东省冈州,也就是今天的新会。崖山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因此也称崖门。

张世杰一行人刚到崖山,喘息未定,张弘范便率元军攻至崖门,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此时正是1279年的正月,南宋流亡朝廷上空愁云密布,在海上战战兢兢的过完了这个春节。

说一下这个张弘范,他虽然是汉人,但是从他父亲张柔起,就为蒙古人卖命,张柔在元朝官至大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张弘范24岁时就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因此,对待南宋,张弘范是毫不留情的剿杀,也正是这样,忽必烈才任命他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带领蒙、汉兵马,南下清剿宋廷。

相比于张弘范,南宋主将张世杰带兵打仗的的经验不多,军事水平要弱不少。据《元史》记载,

张弘范带领的蒙、汉组成的元军共有2万人。

至扬州,选将校水路二万,分道南征,以弟弘正为先锋。

就这两万元军,中间还被分出去一部分,真正围攻崖山的,应该不到两万。那么南宋这边呢,史料中记载是二十余万,但是,注意,这二十余万并不都是士兵,其中大部分是不愿投降元朝,自发跟随南宋朝廷流亡的平民,此外还有士兵的随军家属,以及宫廷人员,真正能打仗的青壮估计也就数万人,而且一路逃亡至此,武器盔甲都丢的差不多了。唯一有优势的是,南宋战船多,有大小战船近千艘,而元军方面只有战船400余艘。

人员混杂,军心不稳,这是摆在张世杰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他的办法是,学曹操的做法,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断了所有人的出路,准备和元军背水一战。

既然张世杰学了曹操,那张弘范肯定要学一学周瑜,于是他下令用小船火攻,但是宋军在船上都涂满了湿泥,使船不易着火,又在船上绑了很多长木杆,不让元军小船靠近,元军火攻失败。张弘范于是改变策略,封锁出海口,断绝南宋军民与陆地上的一切联系,意图渴死、饿死宋军。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很多士兵饥渴难耐,饮用海水,上吐下泻,全身虚脱,战斗力大减。这时候,张弘范捉住了张世杰的外甥,以此向张世杰招降,张世杰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宁死不降,元军三次招降都被张世杰骂回。

此时已经到了二月初,二十万军民在海上被围了一个多月了,张弘范见时机已到,命令元军水军发动总攻,集中优势兵力,直取中央的帝舟。前面已经说过,张世杰命人将所有的战船用铁索连起来,虽然稳固,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元军一路连破宋军7艘战船,直逼中央,但是由于被铁索捆住,帝舟想逃也逃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元军冲过来。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守在帝舟上的陆秀夫,见元军马上要冲过了,不堪被俘遭辱,背着7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其余军民见皇帝投海,也纷纷投海自尽。战后的第二天清晨,海面上漂起十万余具尸体,场面极为惨烈。

(陆秀夫背小皇帝投海)

三崖山之后,南宋灭亡

前面说到,在元军突破中央之前,张世杰斩断锁链突围出去,一同突围的还有杨淑妃,事后,他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的两个儿子都已死了,万念俱灰,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张世杰则继续联系抗元势力,组织抗元活动,但是在一次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结语

崖山之战失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张世杰、陆秀夫部署失当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们的精神,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人,本来就都是文官,行军打仗不是他们的强项,但是,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依然担负起责任,带领军民同元朝战斗,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比那些早早就降元的武夫强太多了。

至于说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肯投海也不去和元军拼命之类的话,更是毫无道理。第一,崖山之战是在抵抗之后才投海的;第二,崖山已是最后的绝境,就算打退了张弘范的进攻,元军还会派更多的军队来,南宋小朝廷毫无胜算,与其失败被俘,像宋微宗、宋钦宗那样受尽侮辱,人格丧尽,不如投海自尽,保留最后一丝尊严,这也向蒙古人和那些投降元朝的汉人宣示,虽然你们暂时能以武力征服华夏,但是我们的抵抗是不会停止的。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财富,虽然多次遭遇强敌入侵,甚至江山更易,但是我们始终不会屈服,总有人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周恩来总理也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崖山海战,宋朝十万军民蹈海而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是一个让人闻之心情激荡的历史事件。她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们百折不挠,誓死保家卫国。这种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其悲壮事迹也是毋庸置疑的。

(崖山海战)

不过,当我们在激动之余,似乎又想到一个问题。要知道,当时崖山海战中,宋朝军民还有十多万人马。这十多万人马,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力量。既然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其蹈海而死,为什么不和敌人血战到底呢?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那些英勇的将士最后时刻,会说一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这是一种豪迈的精神,一种视死如归的品质。就像唐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样,有一种把生死置之度外超然风骨。这种风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既然有这种传统,崖山海战的南宋军民,就应该放手一搏。如果和蒙古军队同归于尽,就算杀不了十万人,杀几万蒙古人,也会给蒙元造成重要损失。那么,当时南宋军民为什么不这样做,而要蹈海白白牺牲呢?

所以,这件事显然还是有疑惑的。那些蹈海而死的人,他们最终没有做出和敌人同归于尽的举动,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

当临安被蒙古人攻破的时候,张世杰、江万载等人,在谢太后的密令下,拥戴着两个小王子,带着十数万军民往南转移,企图在南边开辟根据地,壮大力量,寻找战机,打败蒙古人,重新复国。

(张世杰)

其实,这场转移,一开始就处在非常不利的状态下。一来,正印天子宋恭帝和谢太后都被蒙古人抓到大都去了,转移的军队中,只有两个年幼的小王子,仅仅有一点点象征意义,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靠大臣们来带队。但是大臣们中,无论张世杰、江万载、陈宜中,还是文天祥、陆秀夫,都没有一个人具有足有的影响力,能够把所有的人捏合起来。这也就造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再一点,这一次向南转移,和北宋灭亡后,赵构等人的转移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虽然中原被金国占领了,还可以到江南。可这一次江南也被占领了,他们就只能到沿海。沿海的立足之地,实在太少了,根本就没有腾挪的空间。这有点像古罗马时期,斯巴达克斯起义的时候,不北上去欧洲大陆,却试图渡海往希腊转移一样,空间非常有点。那一次,斯巴达克斯失败了。这一次,南宋军民成功的希望,显然也不会很高。

随着蒙元军队的不断追击,一开始就出现的隐患,也逐渐增大。两个小王子不但年纪小,而且还有一个夭折了。另一个落水,虽然没有夭折,但是宋军大将江万载却因此牺牲了生命。群龙无首的问题更加严重。张世杰有些志大才疏;文天祥精神力量强大,可惜指挥作战能力不强;陈宜中则有些胆小自私,却偏偏很固执,还要排挤其它朝臣;陆秀夫、江万载并未处在权力核心,江万载还为了救小皇帝,还溺水死亡。总之,南宋军民没有坚强的,而且是统一的领导。

(陆秀夫)

没有作战空间,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张世杰等人本来准备定都泉州,以此作为大本营,和蒙古作战。但是把控泉州的商人蒲寿庚,不但不同意,而且还一怒之下,追杀南宋皇室成员,助纣为虐。后来,南宋军队沿着海边狭窄的地段,一直转移到崖山。

到了崖山以后,张世杰不愿意再东躲西藏,决定和蒙古军队决一死战。张世杰虽然打定了这个主意,但是他在排兵布阵上很成问题。他在崖山前把海船一字排开,又用铁链连在一起,形成陆地的样子,准备在这上面和蒙古军决一死战。

为什么说张世杰的这个布阵很成问题呢?因为如果想决一死战,在陆地上显然更好一点。如果说想利用船战的灵活性,那就不该把船用铁链连起来,而且很容易遭受火攻。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赤壁大战的曹军就是典型的例子(后世陈友谅又重蹈覆辙)。张世杰作为一个武将,不会不明白。他明白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觉得张世杰当时有两个考虑:一是想把蒙古人引上船作战,二是害怕南宋军民逃遁。只要在船上作战,南宋军民想逃遁都不可能。

不过,张世杰的想法,全都是白费功夫。蒙古人并不上船作战,他们只是对着张世杰摆出的船阵,一通火攻。这样一来,船上的南宋军民,不但没有和蒙古军决一死战的机会,而且因为战船被锁起来,想要逃走,都不可能了。最终,走投无路的南宋军民,只可能跳海了。

我们不能说南宋军民不想杀敌,但他们连杀敌的机会都找不到,这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资料:《宋史》《元史》)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如果能放手一搏,拿十万军民自然也不会轻易投海自尽。我们都不是事件的亲历者,有时候很难体会到时人的苦楚和绝望。崖山海战之后,摆在残存军民眼前的,除了投降做俘虏、忍辱偷生地度过苟延残喘,唯一能做的便是投海自尽了。

北宋的灭亡,已经令宋人胆战心惊,靖康之耻的前车之鉴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南宋立国的百余年中,虽然偏安一隅,也不乏歌舞升平,但对于北方民族的忌惮却始终未曾淡化。所以,在蒙古铁骑取代金人,继续南下时,南宋军民在内心深处还是十分抵触和忌惮的。

崖山海战之前,陆秀夫等人带着卫王赵昺集结战船,选择易守难攻之处,做好了誓死抵抗的准备。在前期的交战中,元军虽然训练了一批水军,却依旧很难突破宋军的防线。

经过多次鏖战,元军决定对宋军实施围困的方式。由于宋军漂泊于海上,所需粮草、干柴和淡水,均要从陆上补给。结果,元军派重兵断了宋军的后路,使得海上的宋朝军民处处受困。

在补给最为困难的时候,那些可怜的南宋军民,只能饮用海水,使得身体十分虚弱。当宋军疲惫至极时,元军又趁着大雾偷袭。更为关键的是,元军为了取胜,暗自下令,以鸣金作为进攻信号,以击鼓作为退兵信号,这让宋军完全蒙头转向,原以为对方撤军,却不成想,突然借着大雾杀到了眼前。

即便元军突破了宋军的防线,当时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已然率领军民奋力厮杀,丝毫没有投降的打算。后来,当元军即将杀到眼前,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跳入大海。当时,见到陆秀夫等人坠海,不少军民也愤然投海,上演了极其悲壮的一幕。

当然,在陆秀夫等人殉难的同时,张世杰则率领部下继续拼杀,最终杀出重围,继续抵抗元军。不过,张世杰所乘之船,后来又遇上暴风。张世杰想起崖山海战的情景和军民的壮举,最后也决定以身殉节。张世杰让身边的士卒弃船上岸,而自己则只身一人留在船上,最后被海浪和风暴吞噬。

崖山海战前后历时20余天,双方参战人数多达50万,共计动用船只达2000艘,包括投海的宋朝军民,共有20万人死于此战。当时,并非宋朝军民没有殊死抵抗,而是鏖战后败局已定,根本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

陆秀夫等人跳海自尽,令不少人为之震撼,他们纷纷效仿,以死捍卫了最后的尊严,这是尤为值得敬佩的。不过仍需指出的是,当时也有部分不愿自尽的军民,另外还有少数人侥幸突围,并非全部南宋军民都葬身于大海。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南宋十万军民跳海自杀,汪郎认为这并不一定是真的。既然自杀都不怕,还怕和元军拼个你死我活吗?

即使是真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是多么的虚弱,“弱宋”之名多么名副其实!

十万人是什么概念?一个小县城的全部人口了,除去老弱病残,至少三万青壮是可以组织起来的,但结果呢?全跳海,牺牲得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真正的历史就是,崖山之战并不是陆战,而是海战。

只不过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已经看不到任何生还和反攻的迹象。所以在面对气势如虹的元朝水师时,宋军上下都抱着一种决死的信念,才会战斗至最后一刻,以至全军覆没。

而战死的南宋将士,并没有被打扫战场的元军打捞上来,按照汉家礼仪进行安葬,所以这些为汉家血脉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民族英雄们,全部葬身大海。

因为牺牲的人多,加上被火炮击碎的战船残骸的堆积,直到七日之后,沉浸在海中的英雄的尸体才从水底浮出水面,亡魂飘荡在崖山上空。

事实求是的说,张陆二人,一文一武,对崖山海战的失败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望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正是我们千百年来身体里流淌的骄傲!

宋可以亡,民族之魂不能亡!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自杀与被杀完全是两个概念,一种是完全逼上绝境,失去了生的希望,但另一种则是有活下去的意愿,但却由于外部其他原因而被迫丢失性命。

整个南宋政权的覆灭与溃败,仿佛让百姓感到失去主心骨一样,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抉择,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战后被俘,当亡国奴的痛苦远不是他们所能承受和想象的。

话说当年的崖山之战,战后统计,元军水军仅有2万人,整个崖山共有居民10万余人,按照这样的人口比例,5个揍一个也绝对可以。但这仅仅是理想状态,对于战争的恐惧也深深笼罩在这10万人的头顶,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何况是已经失去国家倚仗的亡国军民。

按照地形,崖山地区易守难攻,有着极佳的战略位置,但也正因为如此,元军发现了其中的破绽,这个小海岛上面最稀缺的就是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基本不可能实现,仅有的淡水量,是完全不够维持那么多人正常生活需求的。

元军在攻打之前,已经提前切断了淡水供应链,当时的守将张世杰倍感无力,就连整个军队的淡水供应都无法保障,何况是底层百姓呢。

即使有拼死抵抗的心,也万万没有了拿起屠刀的力气,大敌当前,要么选择被俘虏之后,受尽非人的折磨与虐待之后屈辱而死,亦或者是趁还有自杀的力气,提前结束生命,无论怎样都无法避免死亡的结局。

何况还在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当时尽管有小皇帝在,但随着他的舰艇被团团包围,身边的官员已经有所预感,既然事已至此,为了避免屈辱,文官大臣陆秀夫的跳海自尽,也正式掀起了一股跳海的跟风浪潮,受典型从众心理的影响,再加之当时张世杰也坠水溺亡,仿佛让一众军民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与死亡栖息地。

整个崖山10万军民的悲壮历史,其实也从反面印证了元朝势力的强悍,当时元军的统治力在陆地上几乎无敌,尽管当时张士杰想到了用海阻隔,打算找机会东山再起,但他却也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局限性,最终会给他们带来如此惨痛的灭顶之灾。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要你亡,有九条命也不够折腾,明知必死的结局,如果我们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同样也会做出如此抉择。

历史的存在必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自古有之,自杀无疑是规避未来被杀的无限可能的存在,究竟是选择一种确定的方式死去,还是将主动权交给别人,这也是当时自杀的军民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整个北宋的灭亡,已经给了南宋前车之鉴,整个南宋的历史,也是被蒙古铁骑从心理上控制的屈辱史,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忌惮与害怕,也相当于刻骨铭心的记忆,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只有任人宰割的觉悟。

其实本来他们在此前就已经做好了,誓死抵抗,背水一战的准备,但整个事态的发展,对于他们极为不利。

综合各种因素考量,这10万军民的命运已经注定,就看以怎样的方式结束了,从元军发现他们需要不断从陆地调集淡水的生活必备物资之时,就彻底打开了他们步步被紧逼的境地。

(崖山海战遗址)

战况愈演愈烈,止不住的饥渴,甚至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喝海水,还不如直接跳进大海,葬身鱼腹,一死了之,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实在太过难受。活生生的人间地狱,呆着也是浪费时间罢了。

本文由大国布衣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跳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崖山海战不是十万南宋军民跳海自杀;而是这一战之后,南宋二十万军队基本全部被灭。真实的历史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跳海自杀;反而是事不关己,个个无忧的很!1279年的正月,元朝统军人物汉族人张弘范从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张世杰的南宋部队。当时兵力对比情况:南宋军队有20万左右,战舰至少近千艘;而张弘范所率领的元军水陆一共才2万人,加上李恒的部队,总数估计不超过3万人,战舰约400余艘。所以,从崖山之战的绝对兵力对比来看,南宋军队并不处于劣势。那么,为什么败掉得如此之惨烈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不过,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张世杰统军无方,指挥无能;二就是已经习惯了歌舞升平的当地的民众只知自娱自乐,不知亡国为何物!据史料记载,就在元军包围崖山的第二天,正赶上元宵佳节,在战争阴影笼罩下,就在双方战舰云集的海面上,当地的老百姓敲着快乐鼓、唱着和平歌,依旧在海上兴高采烈地玩着龙舟竞渡。海面上,这些喧阗的鼓乐,与密布的战云形成强烈反差。国家都要亡了,本地的老百姓却高兴依旧,不知是讽刺还是悲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