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的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曹操大军十七万,每日耗梁巨大,各个郡县荒旱,曹操为稳军心杀掉王垕,强加罪名盗窃官粮,后期也并未说曹操有善待其家人,为其平反,实属最冤。

一将功成万骨枯,王垕死的确实寃枉。曹操下命令让他用小斛分粮,当将士们闹事的时候,曹操却借他的人头平息将士们的怒气,无辜被杀,对曹操说这是弃卒保帅的方法,但是王垕却为此丢了性命。

但是,王垕却不是四大名著中死的最冤的,但他必定是曹操的手下小官,拿着俸禄。最寃的当是和这些大人物完全没关系的人。

如红楼梦中的张金哥和李守备之子;

水浒传中被李逵排头砍去的路人;

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中樊城被淹死的老百姓;

西游记中在车迟国,帮助孙悟空,并请他吃饭,答应帮他放两个和尚,却被孙悟空活活打死的两个道士等等。

在强权世界中,老百姓经常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而那些书中没有写到的牺牲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冤枉。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我认为王卮之死,在《三国演义》中不是死得最冤的人,毕竟曹操杀吧,总是有可杀的理由,而且很是寇冕堂皇。纵观全书,类似者比比皆是。要说最冤之人,我还是认为应该是杨修。杨修是一个出它的文官,他的言行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错,他的死,只是因为猜中了曹操的心事啊!各位说还有谁比他更冤?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仓官王垕死得一点不冤,至少在三国那样的时代。

第一,王垕跟随曹操行军打仗,职位相当于后勤军需处处长。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打仗途中,粮响遇到了困难,士兵军心涣散,颇有怨言。曹操不能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否则于军不利。为了扭转局面,曹操心生一计。他去找王垕商量,直接了当要借王垕项上人头。说等王垕死后,会照顾好他的家人。王垕一听二话没说,答应了曹操。曹操找了王垕做了替罪羊杀了他,对士兵宣称王垕克扣粮响,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兵士被蒙在鼓里,曹操是知情者,知道王垕是清白的人,没有什么冤屈可言。

第二,判断一件历史事件有时不能用今天的思维方式。今天大家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历史上大家很认可。王垕的死就是今天人们说的愚忠,愚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比比皆是。封建时代古人的做人信条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曹操是王垕的主公是君,王垕是臣,他也不得不死。在那个时代人的想法是,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主人的附属品,想要命的可以随时拿去。当然反抗的人也有,前提看你怎么想。只不过愚忠的思想是一种普遍存在,所以那个时候人常常把谋到一份差事叫卖命。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三国中死的最冤的是刘安老婆。

当时刘备在小沛被吕布打的裸奔,自己一个人呆着谋士孙乾逃出来,试图投靠曹操。

怕吕布追杀,他们不敢走大路,只得走乡间小路。

一天晚上,他们走了很久,好不容易看到路边有一处房子。

两人进去投宿,男主人叫做刘安,是个穷猎户,和妻子两人在山上隐居。

听说这是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还是自己的本家,刘安受宠若惊。

听说刘备还没吃饭,刘安立即热情张罗。

但山间的穷猎户,哪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招待客人。

家里不但没有肉,连粗粮也只有一点。

着急之下,刘安竟然持刀将在厨房煮饭的妻子一刀杀死,然后割下肉煮熟,端上来来招待刘备。

刘备和孙乾两人饥肠辘辘,端起来就吃。

到底刘皇叔是见过大世面的,吃了几口就觉得肉的味道不对(萨胖偷偷告诉大家,因为人的汗腺和动物不同,传说肉偏酸),就问刘安是什么肉。

刘安面不改色的回答:狼肉。

刘备也就不怀疑,草草吃完饭就睡了。

到底还是孙乾是书生,比较聪明,当时很疑惑,一口没敢吃。

当晚刘安和刘备睡熟以后,孙乾四处搜查,发现有个女人被杀死在厨房里。

孙乾吓得屁滚尿流,急忙推醒刘备。

刘备跑去一看,发现女人大腿上的肉没了,立即知道是怎么回事。

要说刘皇叔还是牛逼,竟然没有呕吐。

刘备很伤感的上马,洒泪离开。

后来逃到曹操那里以后,刘备让孙乾送了百金给刘安。

可惜,刘安虽有了大笔钱,却从此没有娶到老婆,谁敢把女儿嫁给他。

这个刘安是渣男中的渣男,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他眼中,老婆连猪狗都不如。竟然只为了招待客人,刘安就可以将老婆宰了吃肉。

三国里面最倒霉最可怜最悲惨死的最冤的,就是刘安的老婆。

说不定前一晚,夫妻两人还你侬我侬,第二天这女人就变成人肉叉烧包了,我去。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王垕不冤!名垂千古!最冤的是许仪!虎贲之将,寸功未立!稀里糊涂被斩身死!勇堪比张苞!武足胜关兴!

话说四大名著,三国中死得最冤的应该是仓官王垕,大家认为呢?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各异,精彩纷呈,每个人物都在恰当的位置和时间被深刻的刻画和展现,熠熠生辉,充分展现了这部著作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们对三国中的人物都有品评,感觉死得冤的人物有很多,比如、马谡、嵇康、杨修、典韦、魏延、田丰、华佗、王垕、吕伯奢一家等。我们评价人物时,不管是对政治家枭雄、重要辅臣、将帅将军和小吏,评价他们都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个人表现的,尤其必须在集团中,每个人的得失举措都要有高度的方向性,符合团队集团意志。

一、先说王垕事件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曹兵十七万包围寿春,每日费粮浩大,加上当时天旱,所以军粮接济不上。曹操管粮官任峻的部下仓官手下王垕禀告曹操说:“兵多粮少,怎么办?”曹操说:“用小斛装粮食。”王垕很担心士兵发现后引发兵变,曹操倒胸有成竹,结果果然军心不稳,皆言曹操欺众。于是要摆平这事,曹操密召王垕入内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二、再说王垕的表现

1、王垕是曹操管粮官任峻手下的仓官小吏。越级将军粮大事报曹操,已犯军旅大忌。

2、军粮缺时他直接禀报曹操:“兵多粮少,怎么办?”(提出问题,没有解决方案) ,曹操让“用小斛装粮食。”,王垕言担心引起兵变。(施压曹操,不能解决,只是暴露问题,更是大忌。)

3、结果果然军心不稳,皆言曹操欺众。看来直接的结果就是王垕泄露决策机密(曹操只对他一人讲解决方案)

4、曹操向王垕借一物一用,王垕“某实无罪”。无担当,不识大局,无勇气!

王垕以末名小吏,越级向曹操报告粮草军机,本来曹操就是非常重视军事秘密的,对垒袁绍是弱势强心取胜的,靠的是谋略运作取胜。下级小军吏都说没有军粮了,这是一种什么状况,可以说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曹操时刻在谋取敌手的粮道,哪能允许自己的军机秘密有一丝差错;这里王垕争表现恰恰举措严重失当。后来在执行中又泄露决策秘密,曹操再拿出问题解决方案时,王垕有贪生怕死,缺乏担当勇气。军旅之事,来不得半点含糊。王垕必死无疑,既是形势使然,更是自己咎由自取。

三、曹操的表现

1、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这是何等高超娴熟的抚军表现。安抚王垕借你人头稳军心,你不要顾虑家小无人照顾,我会亲自照顾。

2、亲自悼念王垕,追认为烈士。其实他深知智小之人,乱军规,危害很大,必须处死,以严军纪,但他的着眼点却是收心至上。《三国演演义》刻画曹操奸绝真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曹操作为集团代表政治家,有超常的智慧和胆略,而且有过人的驾驭时局的能力,灵活应变,预测时局变化方向及时调整应变手段,用铁腕式的凝聚手段,杀王垕以稳军心。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兵不斩不齐,非常时期,用非常的方法,能收到非常的效果。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深谙此道。

所以,王垕之死不寃,那就不存在最寃。更何况曹操还把这个事件处理的滴水不漏,既稳军心,又收人心,在祭奠为自己贪美色被围攻致死的典韦将军、侄子曹昂时,一并把王垕一起拜祭,体现了他对部下的深厚情谊和爱惜,让王垕之死变得有价值。人物刻画得出神入化,入情入理,如不细加分析,就会对人物评判有失公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