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因为这款大杀器确实优秀,,符合元首对未来军队的作战需要。
二战时期元首的侵略利器(当然也参与屠杀了不少犹太人的行动),到现在绝地求生的吃鸡神器。
毛瑟的经历应了那句话,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从它诞生至今,毛瑟的传说一直在全世界流传着。
数据党先给各位列个清单。
制造商:毛瑟兵工厂。
类型:手动步枪 手动,单发。
运作方式:毛瑟旋转后拉枪机式。
供弹方式:5发内置弹仓。
重量:3.9 千克 (无弹药装填)。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步枪弹。
长度:1100毫米。
枪管长度:600 毫米。
射速:约15发/分。
枪口初速:75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大麦粒式准心(倒V型)。
具体分析来说。
首先,毛瑟这款步枪自身历经了一战的战火洗礼,在与莫辛纳甘,李恩菲尔德等枪械的对战中屡战屡胜。而早期型号的缺陷已经在一次次地改进中得以弥补,已经成为一款成熟的武器,对于元首来说,这款经受住战火考验的武器,当然会成为其军队的标准武器。而元首重新组建德军时,招募的也是当年一战的老兵,这些老兵在一战时也是与毛瑟步枪朝夕相处,对该枪的使用也轻车熟路,装备毛瑟,也可以缩短部队的时间成本。
其次,毛瑟是自家产的武器,是德国军事工业的产品。任何一个军事强国,对于武器的供给是尽最大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倘若武器的供应受制于人,那么在战时,部队的武器供应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供应方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停止供应武器,那么对部队的战斗力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在常凯申的国民革命军身上得到了体现,从早期的德械师,再到苏械师,最后的美械师,因为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武器装备处处受制于人,这对于元首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当然在战争中后期,毛瑟面对美帝的加兰德,还有老毛子的波波莎时就显得火力不足,直到MP40冲锋枪和STG44式自动步枪服役后才扭转了德军战术上的劣势,但是此时元首已日薄西山,新武器的服役也无法扭转战局的发展。
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不是希特勒胡来,是德军的正常思维。
二战爆发的1939年,根本没有一个列强使用半自动步枪,更不要说自动步枪。
无论英国、法国、苏联、美国、日本,清一色都是手拉步枪。
为什么?
当时半自动步枪根本不成熟,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要解决。
著名的美军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直到1943年才实现较大数量的量产。
大家注意看太平洋战争早期的电影,很多美国大兵还是拿着老式单发步枪作战的。
而作为德国,其实并没有排斥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但比较谨慎。
在技术尚且不成熟的时候,德军没有大面积装备。
最终,G41、G43半自动步枪,德军装备了几十万支,其中G43被美军成为二战最优秀的半自动步枪。
而Stg44自动步枪,也生产了四五十万支,超过所有盟国水平。
那么,为什么德军步枪主力还是毛瑟98K。
原因很多。
其一是德军的步兵班作战,是围绕着机枪展开的,机枪才是最重要的。
而毛瑟98k、mp38/40冲锋枪等等,都是作为机枪的辅助武器。
那么,手拉单发步枪也就足够了。
除了射速较慢以外,毛瑟98k的威力、精度、射程、可靠性都是绝佳的。
其二是毛瑟98k是成熟步枪。
二战德军前后生产了1000多万支毛瑟98k,生产技术非常成熟,制作工艺也简单,价格低廉。
相比起来,无论半自动步枪还是自动步枪生产上都困难的多,枪械价格也高昂。
作为战争来说,首先要保证基本的量,然而才是谈到质。
所以,德军必须优先保证部队装备步枪的数量,那么当然必须优先选择毛瑟98k,它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其实苏联也是如此。
苏联战前就装备了一批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有意思的是,战争开始以后苏联却将主要精力放在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生产上。
1942年苏军决定重新把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作为制式装备,著名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就停止了SVT-40的生产,转而全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
而同样有名的图拉兵工厂只是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订单,因此直到1945年1月3日才完全停产SVT-40。
其三敌人步枪也都是手拉单发。
在和美军交火之前,法军、英军基本没装备半自动步枪,苏军装备了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也不过几十万支而已。
当时德军完全可以应付这些火力,也就没有必要太重视。
至于恩菲尔德步枪相比毛瑟98k,根本没有优势。它的射速也只是略快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恩菲尔德步枪虽然有个弹匣,但却有个弹匣隔断器,目的是阻断弹匣供弹,以免士兵射速过快浪费弹药。
这个弹匣隔断器导致士兵实际射速非常慢,后来才取消这个设计。
也就是说,恩菲尔德步枪其实和毛瑟98k没有区别。
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恩菲尔德步枪的大弹仓设计早在一战爆发之前就已经大规模应用了,而且枪栓靠后的设计也有助于加快射速,在对等的人数情况下装备恩菲尔德不强的英军火力输出量明显高于德军的毛瑟1898式步枪;而希特勒作为一名经历过一战大兵团运动战和静态堑壕战的老兵,肯定在其职业生涯中见过这种在设计思想上仿照毛瑟式步枪而又青出于蓝的武器,恩菲尔德在近距离交火时的高射速确实在一战当众给协约国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点有事实依据可以考证。
沙皇俄国人口众多,在1915年的时候西线的英法联军一直要求俄国派出一支30万人的军队经过海陆到西线作战,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虚荣心驱使之下两支人数在4万人以上的俄国远征军奔赴西线战场,这些用惯了水连珠“莫辛-纳甘”步枪的文盲士兵,在装备法国步枪之后就经历了一段不小的吃惊,而在见识了队友英国人的恩菲尔德步枪之后更是赞不绝口,确实也有一小部分恩菲尔德装备俄罗斯远征军,而德军撤退后随处可见的毛瑟98式却无人去捡。
长期活跃在西线战场的希特勒以及纳粹后来的一系列高级将领肯定都见过恩菲尔德步枪,但是在第三帝重整军备的过程当中元首和它的陆军装备部,还是决定把自己用惯了的毛瑟98进行简单改进之后就作为制式装备使用,要知道此时的德军甚至连军装都和第二帝国有了时代性的差距,而手中的步枪还是如出一辙。造成这种事情的原因就是德国匆忙扩充军备国内资源有限,如果要重新设计一款步枪耗时费力,根本赶不上闪电战发起的时间节点(1939年9月1日),一切从简的德国武器装备部不得不选择毛瑟式步枪。
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毛瑟98K步枪历史悠久,在1898年已成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射击精准使用7.92X57mm亳米口径的子弹。一战以后这种步枪先后进行了几次改近进。在民国实期,国民政府引进了毛瑟98K生产技术,中国仿制品叫中正式步枪。由于德国是战败国,根据凡尔赛条约是禁止德国生产军事武器的,但德国军工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趁西班牙内战及瑞士等国兵工厂进行合作研发。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标准型毛瑟步枪。枪管比老式毛瑟步枪短,枪重4公斤,枪长1,11米,下弯式拉机柄,用亲准具。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希特勒整军备武生产飞机大炮和坦克的同时,力排众议把他在一战时用过的步枪做为德国陆军制式装备,一共生产了一千四百多万枝,。在战争期间共有129468只毛瑟Kar98K阻击步枪装备部队使用。这种步枪装上4倍准镜有效阻击400米,安上6倍准镜阻杀1000米目标精准。但是有一利就有一蔽,这种阻击枪用下弯式机柄射速慢,动静大易爆露目标。在战争初期,德军横扫欧洲小国不在话下,苏德战争初期苏制莫辛那甘也是手动kar98K并不落下风。隨着战争时间推进苏军使用了半自动步枪SUr40,美军用M1伽兰德步枪,Kar98K步枪明显落入下锋。于是德国沃尔公司推出G43型半自动步枪。甚至德国军工部门背着希特勒秘密研制出Stg44突击步枪并小量装备。当希特勒发现STg44突击步枪的优点的时侯,战争已接近尾声。加上德国物资缺泛以及美英空军把德国军工厂炸毁,德军毛瑟kar98K步枪一直是挑大梁的枪械。
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希特勒当时主要是考虑STG-44所使用的子弹和原来的毛瑟98K不同,如果大规模生产STG-44的话,那么对原来的军工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加重后勤负担,所以才会加以反对。
其实在二战爆发前,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传统的栓动步枪射速太慢,而冲锋枪则有效射程太近,因此尝试开发自动步枪,比如苏联的AVS-36自动步枪。不过AVS-36自动步枪使用的是步枪弹,在自动射击时很难控制,加上结构复杂,最后仅生产了65800支。
苏联的AVS-36自动步枪
其他国家的尝试也是差不多结果,所以在二战时,大部分国家还是以栓动步枪为步兵的主要武器装备,美国也仅仅装备了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1942年,德国黑内尔公司根据实战经验,认为现有的步枪弹威力过剩,因此开发了一种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MKb-42(H)自动卡宾枪。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后坐力较传统步枪弹要小的多,使用这种子弹的自动步枪,士兵在自动射击时更容易控制枪支。
1942年,试产的1万支了MKb-42(H)自动卡宾枪被交付德国军方使用,测试效果不错。但是希特勒认为新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和传统步枪弹不同,如果要转产的话势必需要调整生产线,影响传统步枪弹的生产。而此时德国陆军还装备了大量的98K步枪,因此希特勒拒绝将MKb-42(H)自动卡宾枪正式投产。
其实这个想法也很正常,苏联在战前开发了SVT-40半自动步枪,一度打算全面生产SVT-40半自动步枪,并用其代替苏军装备的莫辛-纳甘步枪。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斯大林下令取消这一计划,以避免转产影响步枪的生产,造成步枪数量不足,仅有部分兵工厂生产了SVT-40半自动步枪。
德国军方为了绕过希特勒的禁令,于是将MKb-42(H)自动卡宾枪以MP43冲锋枪的名义展开生产,在实战中反响良好。希特勒在得到使用报告以后,加上军方表示新的中间型威力枪弹虽然和传统步枪弹同,但是两者口径一样,生产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所以最后希特勒同意将其正式投产,并命名为StG-44突击步枪。
不过StG-44突击步枪投产时间太晚,产量不足,因此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另外德国在总体国力上不如同盟国,即使希特勒一开始就同意生产StG-44突击步枪,那么也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希特勒为什么喜欢让军队使用性能并不算很突出的毛瑟98K步枪?
并不是希特勒喜欢让德国士兵使用当时不算优势的98K,而是当时的主流战术思想决定了步兵的标准配置是用射程远,精准度高的步枪!
二战全面爆发前,更准确的说是纳粹在德国上台时,希特勒这个一战老兵与德国绝大多数军人都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战之中,当然那个时候不止德国是这个样子的,苏联、法国、英国和日本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的战术思想,以机枪火力覆盖和压制为核心,步枪做精确远距离射击为配合!
所以当时的作战战术思想就是这样的,当然在这样的战术思想的支配下,后勤供应和军工生产能力也是这么规划的!
但是战争总是能刺激技术的发展,德国军队在作战时遇到对方的自动武器或者冲锋的时候就觉得火力不足,尤其是巷战时,短距离的急速射击往往能够大量的杀伤敌人,才最终让中口径的突击步枪被高层重视!
美国虽然早期并没有参与二战,但美国却一直关注着战场的动态,对于机械化和巷战带来的单兵火力不足,普通的冲锋枪威力和穿透力又不适应的问题,美国人就有了调整单兵装备的需要!当然美国人怕死惜命的原因也有一部分!
对于战争一定是前线和后勤保障的比拼,既然战术思想并没有改变,弹药供应也只能是按照单发步枪的消耗量供应,工业生产也是按哪个需求生产的,即使德国早期研制装备后期的突击步枪,也不会有充足的弹药供应!
而德国从恢复军队到扩张,军队从百余万到最高的千余万,加上枪支的消耗,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产量,德国工业能够维持供应已经不错了,若再更换生产工艺更为复杂的突击步枪,德国或许早就崩溃了!战时最为有效的是简单可靠的武器最为有用!苏联在二战前这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并在苏芬战争中表现出巨大的作用,然而苏德战争的快速消耗最终迫使苏联不得不用一战的老步枪莫辛纳甘!虽然老,到制造简单,方便耐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