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而言之,明朝神机营的火器,相对满清的弓箭并没有优势,也很难挡住满清骑兵的冲击。

神机营的主要步兵火器为三眼铳和鸟枪。

其中鸟枪就是日本战国时期那种火绳枪,但明军和满清作战使用并不多。

这应该是中国北方的风沙较大,不适合火绳枪的使用。

所以,明军神机营装备最多的步兵火器,是三眼铳。

三眼铳可以连射三发,火力还可以,但最大缺点就是射程太近,约30米,根本无法和弓箭的射程相比。

三眼铳装填太麻烦,实战中几乎没有再次装填的机会。三眼铳的射速,也无法和满清的弓箭相比。满清优秀的弓箭手,一分钟可以射出七八支箭。

因为三眼铳的射程太近,也就是敌人冲到眼皮底下才使用的。这种打法,对于三眼铳的使用者,也就是明军火铳兵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最低程度,火铳兵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不然根本没法打。

实际上,明军由于训练不足,使用三眼铳并不得力。

交手中,面对满清骑兵的冲击,明军三眼铳发射手经常面黄口干,心慌手颤。各种装错铅子,火药,火绳的事故频频发生。

经常数百满清骑兵冲过来,数百名三眼铳手奋力射击。

短短三十米距离,满清骑兵瞬间就可以冲到,最终就是数百名三眼铳手仅仅击毙满清骑兵数十名而已。而骑兵一旦冲入明军阵营,立即左右砍杀,横冲直闯,三眼铳也就再没有射击的机会,数百人瞬间惨败。

说白了,这些火器和满清弓箭手对射,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以孙承宗编组的车营为例,其实真正厉害的是红衣大炮和佛朗机轻炮。

这些火炮比较笨重,数吨的红衣大炮在野外更是寸步难行。

佛朗机轻炮也有数百公斤的重量,行动不便,只能用于守城或者攻城。

说通俗一点,当时的步兵火器还是比较烂的,面对弓箭没有什么优势,自然对付不了满清的弓箭手,更别说骑兵。

话说回来,就算是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燧发火枪面对满清的弓箭,也没有什么大的优势,更别说200年前的明代。

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明朝的军队大体由两部分组成,即京师卫戍部队与地方守备部队,京师卫戍部队由三大营组成,也就是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明朝的特种部队,全营官兵五千人,装备火枪、火铳、火绳枪、大炮等热武器,战斗力十分的强悍,据传神机营是明初名将沐英所创。神机营尽管是装备最先进的军队,但是明军依然无法打败八旗军队,原因何在呢?其一、明朝穷;其二、神机营训练不足,数量较少;其三、八旗兵战力强悍。

明朝穷那是出名了的,除了朱元璋与朱棣那段时间国力强盛外,其它时间明朝的财政都十分窘迫。明朝的官吏工资十分低,行政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官员贪腐十分严重,百姓生活条件极差。明朝是典型的文官政治制度,做事效率低,内斗党争十分严重,上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也十分的低下。尽管明朝在编的军队有百万之众,但是大部分都是吃空响的,真正能战斗的士兵数量极少。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时,数量最多时也就五千人,军响还是胡宗宪的贪污所得;孙传庭出兵镇压李自成时,军响还是自筹的。

神机营主力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留守的神机营老兵在北京保卫战中大部分战死,这导致后来重建的神机营在战斗素质与战斗意志上都远不及前。神机营装备的火枪、大炮十分的贵,比一般的刀剑矛戟要贵得多,另外训练用的火药、铁丸、铁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明朝后期节据的财政无法供养大量的神机营将士。明朝是国穷、民穷,但是官吏富,这些官吏只管在战争中赚钱,要他们慷慨解囊捐钱资助军队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崇祯皇帝时期,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外有皇太极的后金军,正是多事之秋时却国库空虚,拿不出银子来装备军队鼓舞军队作战。

清朝的八旗兵弓马娴熟,比起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铁骑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军虽然数量多,但是精兵少,打起仗来只有部分精兵能作战,其它大多数都是滥竽充数的吃军响的疲民。清军万马奔腾,明军还没有放几枪,别人就冲过来了,箭射刀砍,很快明军就溃败了。关宁铁骑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们经常领不到军响,朝廷拖欠他们军响过多,导致他们成为将领的私人部队;最终吴三桂就率领关宁铁骑投靠了清军。百万明军中只有数千神机营将士,就算他们战力逆天,也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清朝也建立了神机营,不过结局跟明朝的神机营无法打败八旗兵一样,清朝的神机营也无法击败西方军队,在八里桥一战彻底谢幕。

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首先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短短数语便能回答之提问,首先,明军是败在了勇气与士气上,其二,明军的火器根本打不透八旗将士的甲胄,反之八旗将士的强弓在一定距离内,一箭能将明军射杀,萨尔浒之战,明朝总兵杜松,就是被八旗将士一箭射穿头盔而亡的。

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第一,明末的时候,那个在永乐年间大放光彩的神机营早已颓败,所谓的神机营士兵,已经沦落到给北京城当保安的境地。

第二,17世纪的火枪在面对骑兵时,尚未表现出特别的优势,事实上1640年的火枪,威力还不及当时的弓弩强,火枪的优势在于训练比弓箭快,造价比强弩低。即使是当时欧洲的军队里面,火枪也是要和长矛或者长戟打配合战,面对机动性极强的骑兵,火枪手同之前剑盾手和弓弩手比没有太大区别,也是被收割的一方。

第三,明军火器质量良莠不齐,可以说包含了从明初到明末200多年来所有的火器。对于红夷大炮和鲁嘧铳,其威力之大自不多说。但是像单眼铳、快枪、碗口铳之流,已经不合时宜,却依旧被大量装备于军中,严重影响明军的火力强度。落后的火器,在面对清军的布棉铁甲时,几乎是零伤害的,而清军一旦挺上来,孱弱的明军就只能被屠杀殆尽。

第四,满清所依仗的,其实并不是骑兵,和蒙古人不同,建州女真是渔猎民族,最精锐的都是步弓猎人,因此霸气精锐,重步最优。满洲八旗的重步兵自身能争善战,又有重甲保护,基本上一般的轻火器和刀枪就很难伤到他们了。在面对明军的火炮攻击,八旗步兵又有盾车掩护,这种用牛皮、硬木、棉布组成的移动盾牌,可以轻松的挡住明军中型佛郎机以下级别的火炮攻击,从而使得清军有机会挺过去进行近战拼杀。

第五,其实自从1638年以后,清军的火炮优势就已经超越了明军。一方面皇太极用高于内地35倍的工资引诱大明的炮手和工匠;另一方面,清军很注意学习火炮的铸造和使用,1636年,皇太极下令在沈阳修铸炮厂,从此清军可以批量生产火炮,而且还是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和明朝窘迫的财政和重重阻挠政治反对相比,大清的火炮铸造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毕竟也是在红衣炮上吃了大亏,清军对重火力的追求,在松锦大战时已经压过了明军的火力。也难怪徐光启会感叹夷人火器胜我百倍。

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明朝确实有专门的枪炮部队。

明军设有专门的神机营,施放鸟铳。在张居正丁忧返乡之时,就有戚继光派的卫兵,拿着鸟铳,好不威风。

明代的火铳

而孤守宁远城的袁崇焕,守城用了红衣大炮这个新式装备,努尔哈赤数次指挥骑兵冲锋,均被重炮居高临下轰散,最终这个号称“生平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就这样一败而终。

说到这里,难免有人疑问了,为什么之前明朝不把这么厉害的枪炮拿出来抗击满清铁骑呢?

其实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说这个鸟铳,因为工艺比较原始,射程只有三十米左右,还不如大清的弓箭射的远,其次一分钟只能发射一发子弹,等到打完一发再发射,早就被弓箭射成刺猬了。

再说这个红衣大炮,其实也不是明朝制作的,说来比较狗血,明朝的这些红衣大炮,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舰上的。在1620年,东印度公司有一艘战舰,在广州阳江附近沉没了,船上的大炮后来被人捞了出来,运往京师。总共36门18磅炮,22门留在北京守城,11门运到宁远,让袁崇焕一战封神。为什么少了三门?因为在试放的时候,炸了。

红衣大炮

以前明军也是有土炮的,但是威力太小,努尔哈赤根本不放在眼里,结果就大意轻敌,没想到这进口的大炮这么牛×,“火星所及,无不糜烂”,直接把八旗骑兵炸的人仰马翻。

但是这都是明末的事情了,大明这时候没有时间仿制,内部也战和不定,再加上农民起义,自顾不暇。

如果明朝有时间多仿制一些这样的大炮用来守城,那么辽东一线,或许不会溃败的那么快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明朝有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还是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军队?

很简单,因为明朝的火器不行。射程二十米的武器,面对骑兵冲锋只有一秒钟的反应时间,这怎么挡得住?

近年来因为文学作品宣传,明史领域广受欢迎,但不可否认有些夸大现象。早在明末,中国的火器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不止一点,并非一些文艺作品宣称的那样,“从北宋至明末,中国一直引领者世界火器发展的潮流”。如果真是如此,明朝何必要仿制欧洲的佛朗机炮,又何必千方百计进口西洋大炮呢。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骑士被步兵方阵吊打,恩格斯称之为“步兵的复兴”(多说一句,革命导师恩格斯真是军迷),火器功不可没。满洲骑兵的装备还不如欧洲骑士,如果明军火器真的比西方还先进,明清战争断不至于是这个局面。在这里谈谈车营和三眼铳吧。

1,戚继光车营是中国独有的吗?

(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的胡斯战争Hussite Wars,已经采用车营克制重骑兵)

在明末引进西洋大炮之前,明军此前使用的国产火炮,有佛郎机铳、将军炮、灭虏炮、虎蹲炮等几种。其中佛郎机炮也源自西方,经国内自行试制成功,是一种早期后膛装填的小型速射火炮。单兵火器主要以鸟铳、三眼铳为主。天启年间,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蓟辽,经略辽东战事期间,曾仿效戚继光镇守蓟门的经验,设立“车营”,以车为营垒,将遭遇战变为防御战,可以有效防制骑兵往来突驰造成的部队士气崩溃。该编制每营六千一百一十五人,配置大炮十六门、灭虏炮十八门、佛郎机两百五十六架、鸟铳三百五十六门,三眼铳两千七百二十八杆,其余是冷兵器。该编制源于茅元仪的记载,茅元仪是当时有名的知兵之士,督师时随护孙承宗左右,故其记载可信度相当高。以手推车、马车承载火器,围成营垒对抗骑兵是中西方通行的有效战术,15世纪初的胡斯战争期间,捷克名将杰士卡将这一战术运用到极致,美国西进运动时期拓荒者还用这种战术对抗印第安骑手。

  • 2 三眼铳

从编制上看,明军车营最主要的单兵火器是三眼铳。

三眼铳经过一些文艺作品的宣传,往往被一些观众们视为“神器”。特别是某纪录片制造了一杆复原的三眼铳,经过测试,得出了“威力不容小觑”的结论。然而,在该纪录片的复原过程中采用了现代的无缝钢管和工业化生产的黑火药,导致复原三眼铳枪管可以承受的膛压远大于历史上的铸铁产品,弹丸初速也更大,简言之,复原品的威力和射程要远大于历史上的三眼铳。饶是如此,复原三眼铳也仅能在二十米内取得良好的杀伤效果,若使纯粹使用明代工艺,则势必要在此射程上打折扣,更不用说铸造砂眼可能造成炸膛等事故了。

即使是二十米的射程,骑兵仅需一秒多便能冲刺到射手面前,在这一秒多钟内,射手需要左手持铳,右手持捻,对准火门,瞄准发射,其作战效能可想而知。

况且三眼铳枪管短小,没有抵肩的枪托,其弹丸散布相当大,精度很低。可见,三眼铳是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武器,必须依靠大量射手近距离齐射,其三根枪管并联的用意也在于此,完全不考虑再装填问题。至于有人认为三眼铳可以抡起来当锤子用,简直太机智了,可那实在是射手的无奈自保之举,和某些手机可以砸核桃一样,属于不务正业的奇怪优点。总体看,三眼铳较之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元末至正神飞铜铳并无太多技术进步。

(那把斧头明明卡在枪管中间,你说这玩意怎么转?如果这玩意不会转,那不就是增加了两个眼的三眼铳么。左轮手枪那是有五到六个枪膛,可不是五六根枪管,原理根本不同)

明人赵士桢《神器谱》记载的“迅雷铳”或茅元仪《武备志》记载的“五雷神机”或“迅雷铳”,因装有五根枪管,其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而受到文艺作品追捧。这两种被文艺作品吹捧为“最早的左轮手枪”的武器,实际上就是装了火绳枪机的三眼铳威力加强版,进步有限,从未见过哪国左轮手枪装五根枪管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