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缨主要两个作用:
第一,挡血。
一旦枪头刺中敌人,血就会顺着枪杆流下来,导致枪管变得很滑,让红缨枪手握不住枪杆。
这严重影响连续作战,所以就搞了一个红缨。
枪头刺中敌人后,血液就会顺着红缨流到地上,不会流到整根枪管上,规避了这个问题。
第二,壮士气
本来红缨根本不是红色,都是白色的。
后来发现,如果作战中使用红色缨子,挥舞期间会对敌人有一种威慑力,让敌人畏惧。
于是,就变味红缨枪了。
抗战期间,我军也曾经使用过红缨枪对付日寇。
抗战中国军对红缨枪的使用
抗战中,国军一方使用红缨枪并不多,因为他们多是正规部队。中央军和大部分地方军阀军队受到的冷兵器训练都是拼刺刀,而西北军之流的军阀部队,近战则是靠大刀。红缨枪这种东西不是正规的训练项目,自然不会大规模去用。
国军用红缨枪的,主要是一些特殊的部队,就比如台儿庄战役中配属给西北军孙连仲的110师的武术大队。
100师也是一支正规军,他们也没有受到过任何红缨枪的训练,这只武术大队完全是一个意外的结果。
该师战前在河南驻扎扩军,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也收编了河南民间相当常见的红枪会武装。
红枪会,就是著名的义和团演变而来。自从八国联军杀入北京以后,河北的义和团大多逃往四方。逃到山东、河南的义和团规模最大,力量也最强。慈禧迫于列强压力宣布剿灭义和团,这个义和团随之以红枪会的形式出现。
清末中国大乱,民国初期又是军阀混战,河南不但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政府的苛捐杂税,更被战火波及,人民财产生命都得不到保证。
官府靠不住,红枪会就成为类似于意大利黑手党的地方力量,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开始以村镇为单位,后来逐步发展到乡甚至县。
红枪会逐步成为河南农民自发的农民武装,平时防匪防盗,战时保境安民,甚至敢于和军队作战,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上各派军阀、国民政府,甚至日本人和共产党,都曾经争取过红枪会的支持。小说《平原枪声》里面的八路军游击队队长二虎,就是红枪会出身的一个人物。
到抗战爆发以后,红枪会之流的地方武装也热烈的要求参战。
国军110师也就是吸收了他们中间的精干力量,编组了一支500人的武术大队。
这些红枪会的战士们并非正规军,他们并不擅长射击、投弹,对各种战术也基本不懂。如果让他们跟随正规军一同进入阵地作战,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每个人都是常年练武的健儿,长则练功10年以上,都很有一些武功。这些拳脚兵器功夫,是仅仅受过1年多军事训练的日军所远远比不上的。
二是他们的武器一半是红缨枪,这个武器在近战中远强于日军。红缨枪一般最短也有2米,而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三零式刺刀最长不过1.5米,兵器上相差半米之多。一寸长一寸强,实战中哪怕长0.1米也是致命的,别说半米这种长度了。
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居然也有兵器落后于中国人的时候。
三是红枪会会员笃信宗教,这种精神催眠相当可怕。当年义和团团丁喊着刀枪不入,拿着大刀长矛向着武装到牙齿的八国联军。
现在的红枪会战士,也丝毫不比他们差。这些战士相信作战前念咒语,就可以刀枪不入,所以他们作战非常勇猛。一旦念上咒语就如同鬼神附体,冲锋时候根本不怕死,完全是拼命。这种势头连号称武士道的日军也深为胆寒,很多日本老兵都认为:同红枪会战时作战是侵华中最可怕的记忆之一。
鉴于他们的特点,110师师长张轸决定,将武术大队单独使用,以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威力。
这500人的武术大队配有200把红缨枪和200把大刀,另外还有板斧、匕首等冷兵器,当然,其中也有人擅长玩手枪。
一开始的战斗中,110师主要安排红枪会的会员执行零散的骚扰和偷袭任务,不让他们和日军正面相碰。
毕竟110师有1万多人,也有大量枪械,正规作战轮不到用冷兵器的红枪会。
在这种作战中,让红枪会几百人拿着冷兵器去对付日军,怕是连一个小队(排)都对付不了。
日军一个小队一般也有2挺轻机枪,2个掷弹筒(轻型迫击炮),还有几十个步枪兵。他们的火力很强悍,让着500人的红枪会战士正面冲锋,怕是不用10分钟就能被日军打光。
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武工大队一直在等待机会,终于机会来了。
----------------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长度是很长的。但再长也长不过红缨枪!
3月24日夜晚,武工大队和110师656团,奉命偷袭日军控制的临城车站。武工大队以仅有的两挺强机枪掩护压制日军火力,500多人飞速的挺着红缨枪举着大刀冲入车站。
日军根本没有预料到国军敢于夜袭,完全措手不及,武术大队瞬间冲到眼皮底下。在这么近的距离,日军已经无法开枪。日军三八式步枪穿透力太强,近距离绝对不允许开枪,不然极容易误伤自己人,日军只能挺起刺刀迎击!
对于近距离的拼刺,日军是很有信心的。日军是二战中最为注重拼刺训练的军队,每个步兵都要经受严格额刺杀训练,部队里面也有大量的刺杀教官,刺杀的考核是日军中的重要项目。
一般日军普通士兵经过1年多的训练,都有相当不错的拼刺能力。而国军新兵往往仅仅受过3个月左右的训练,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
为什么?拼刺这种东西就像练字一样,绝对无法速成。平时一定要严格的长期练习,实战之前还有做针对性训练(训练时候大多用木枪),真正打仗之前还要过心理关(日军让新兵刺杀国军战俘和平民过心理关)。
不但,国军士兵不是日军的对手,就连身材高大魁梧的苏军和美军也不是他们对手。
诺门罕战役中,曾经有日军和苏军意外近距离遭遇的战例。双方几十人肉搏拼刺的结果是,日军伤亡人数仅为苏军十分之一,甚至有一个日军士兵连续刺死刺伤10个苏军的战例。
而太平洋群岛争夺战中,很多日军自杀式冲锋,只要能够冲到美军身边,美军一般就不是对手。后来美军被迫发明了疯狂射击的战术,就是一旦日军冲到近距离,所有人全部卧倒,朝着任何能动的物体射击,尽量避免和日军拼刺。
只有国军的西北军近战训练时间较长,很多超过1年,可以和日军正面对抗。但日本人却又占了上风,为什么呢?他们的刺刀很长,长达1.5米,而西北军的大刀能有多长,了不起半米而已。
以短兵器对付长兵器,是吃大亏的作法,非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
当年李小龙拍摄精武门,用双节棍对日本倭刀以后,对朋友们说:倭刀很长,双节棍太短,以后尽量不要用这么短的兵器同长兵器对抗,因为兵器上的劣势太大了!
李小龙都这么说,道理就是这样。
兵器上的优势,让日军占了大便宜。
此时遇到武术大队,日军就处处占了下风。
日军训练是不错,可他们训练不过1年时间,远远比不上这些学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的红枪会战时,拼刺技术上,日军明显逊了一筹。
更惨的是,日军的武器也不如红枪会。
日军三八式步枪加上三零式刺刀,本来是二战所有刺刀中最长的,西方人戏称这是可以发射子弹的长矛。
红缨枪长度普遍超过2米,比日军刺刀长过了半米,在肉搏中占尽了优势。
日军和红枪会的战士面对面,同时刺向对方。日军身体被戳穿,而他手中的刺刀离红枪会战士还有好远的距离。
这样,车站外双方拼刺的结果可想而已。骄傲的日军在拼刺中大败,死伤殆尽,余下没死的也狼狈逃入车站。
日军经历此次拼刺以后,被红枪会战时大大的吓住了。他们不再敢近战肉搏,转而固守一些房屋,向外疯狂开枪扫射。
红枪会的战士们却非常勇敢,他们冒着日军枪林弹雨,冲入日军射击死角的车站墙下。但他们却发现车站的门窗都被日军堵起来了,实在无法进入。这种情况下,勇敢的战士们居然用红缨枪朝日军枪眼中乱捅,这也捅死了好几个。
此次大反击中,红枪会也冲在前方,吓得日军到处鼠窜!日军中一时流传长矛比刺刀厉害的说法(日本人认为红缨枪就是长矛),这种说法流传了很久。
当时的110师副师长也遇到一件吃惊的事情,他在这个红枪会武功大队中,居然发现了一名女扮男装的女孩。她也拿着红缨枪和男人们一起冲锋!
担任110是656团团长的廖运周(后来在徐蚌会战中投共)发现这个女孩以后,她一再恳求不要将她揭穿,她也要杀敌报国。廖运周只得替她保密,她随后也参加了肉搏战,真是现代花木兰啊。
红缨枪,红缨枪,
红缨红似火,
枪头放银光。
拿起了红缨枪,
去打那小东洋!
小东洋!
小东洋是个横行霸道的恶魔王,
他有一个大梦想,
想要把中国来灭亡。
老乡!老乡!
你愿意做牛马?
你愿意做猪羊?
不愿意!不愿意!
拿起了红缨枪,
去打那小东洋!
山沟里,山顶上,
游击战争干一场!
打东洋保家乡,
不让(那个)鬼子再猖狂!
打东洋保家乡,
不让(那个)鬼子再猖狂!
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在长枪的枪头下面系上一团红色缨穗,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比较晚的,原因也很复杂,大体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早期的长枪枪头应该没有缨穗,后期添加缨穗也属于一种很古老的遗制。
我们可以看看宋代《武经总要》里的各类长枪,一共九种枪头,有单钩枪、双钩枪、梭枪、椎枪、素木枪等等,枪头的形状复杂多样。但在图示当中,枪头下面都没有缨穗。说明文字当中也没有提及缨穗。
后世刻印的《武经总要》为这些枪加上了缨络和流苏,上面还饰有花纹,推测它的颜色也是非常华丽的,不是单色。这可能只是臆想,或者是后来某个时期的实际做法。
此外,古代的军旗,在旗杆的顶端也会装有枪头,饰有雉尾和缨络。这个恐怕是旌节的遗制,代表某种很古老的图腾思想。为各种长枪加上华丽的缨络、流苏,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影响,后来逐渐简化成为红缨。
第二,红色是血的颜色,醒目而且有威吓的作用。
缨络和流苏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普通的士兵没有条件制备,所以将其逐渐简化,最后只要一把麻线、棉线,染一染颜色就成。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染成红色?蓝色、绿色不可以吗?
血红的颜色比较醒目,警示对方这枪是杀过人的,血染红了枪缨,以此威吓对方。另外,红色比较鲜明,当双方对战时,枪头不断抖动的红缨也可以扰乱对方的视线,让执枪者受益。
第三,含有原始、朴素的镇魇、驱邪思想。
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红色属火,象征光明和力量,有驱邪、避邪的作用。兵器都是凶煞之器,千军万马当中,武艺高强者凭借一杆长枪,不知道刺死多少对手。古代人非常迷信,担心被那些亡魂纠缠,就在枪头扎上红缨,在大刀柄上系上红绸。这当然也有装饰的作用,但更根本的想法还是驱除鬼邪。这样的例子,我们今天也还经常能看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还有许多朋友认为,枪头的红缨可以在实战当中挡血,防止血液流淌下来,使枪杆变滑,那样的话,执枪者不好抓握。客观上讲,在枪头底下系一团红缨,确实有沾染和阻挡血流的作用,但随便一团麻、一团线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无论它有没有颜色,无论它是红的黄的绿的,都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红色?
还有一点值得怀疑,古代长枪的枪杆是很长的,通常会三四米长,想一想,得有多少血才能从枪头流过来、流淌到握枪处?这么大的血流,中间不会滴落吗?
总结一下,长枪上装饰红缨,是一种沿袭的传统,可以向对手示威、提升士气,并驱邪避邪。它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早,大概在明朝或者更晚吧。
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抗战期间,1939年2月第二次长生口战斗,八路军772团在白刃战中大败日军,并抓获一名被红缨枪刺伤的日军俘虏。此人心有余悸地供称:“你们的武器配备好,长剑厉害。”
这里说到的长剑也叫长枪,学名叫红缨枪,是我国的传统兵器。构造简单,只需一个枪头、一把红缨、一根长直木杆即可,适用于大量装备。
这是宋代《武经总要》里带缨穗的枪。
回到开头的题目,为什么要在枪头上加缨穗,答案很简单,有其实用性也有观赏性。实用性
不加缨穗的长枪在战场使用过程,因其光秃的造型,在刺入人体之后,血液将随着枪杆流下,手持容易打滑,影响使用。战场上发生这种情况,相当于被解除武装,所以要加上缨穗,可以吸血,防止血液倒流。
而在实战过程,利用枪头的缨穗还可以起到干扰对手视线的作用。
这是红缨枪的使用动作。
观赏性
看过电视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古代战场旗帜密布,甚至虚张声势,就是为了迷惑对手。所以做为大量装备的红缨枪上面所绑的缨穗,远观可以达到这种视觉效果。
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冷兵器,有的看起来很普通,有的却是造型奇特,当然要是说实用性,还得是大刀之类的武器,长枪同样杀伤力非常大,在战场上是非常实用的一把武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古装剧中所有的长枪,枪头部分都会挂着红缨,真实的历史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如此,长枪之上要挂红缨,长枪上的红缨可不是为了装饰用的,古人装这个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个原因,士兵配备长枪上阵杀敌,只要伤到对方,敌人的血便会沾在枪头之上,时间久了,鲜血便会顺着枪头留下来,士兵的手便会握不稳武器,有了红缨则不一样,红缨会把血吸走,不会让鲜血顺着杆流下去。
从颜色来上来说,红色也能让人兴奋,尤其是挂着鲜血的时候,士兵会更加拼命的去战斗,这样的士兵会更加的有气势,在战场上,往往是有气势的一方取得最终的胜利,当然长枪挂红缨这个作用相对要小一些。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红缨会随着挥动而飘舞,也就是说这个红缨能够起到分散敌人注意力的作用,攻其不备往往会取得奇效,迷惑敌人的视线,在打斗中是非常有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挂红缨更加方便士兵练习,将领可以通过这个看士兵的动作是否规范,更方便训练。
总而言之,挂红缨可不是为了装饰长枪,最重要的是实用性,永远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除了带红缨的长枪,古代还有很多冷兵器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1.防止丢失。长枪上挂上红布,使其变得更显眼,不易丢失,他的原理就像箭羽的羽毛要用鲜艳的颜色一样,如果箭羽是用灰暗的颜色,打仗时战场复杂,射到废墟和很厚的草丛里就非常难找到,造成损失,古代做好一支箭很贵的,更不用说大量的丢失了。比如,英国长弓用的箭,是白色的箭羽。长枪上挂上红布,用的也是这个原理,战场上也少不了投枪的时候。
2.在格斗中占据优势。长枪上挂上红布挥舞起来,会扰乱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其不备的杀死敌人。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增加在搏斗中胜利的几率。
古代兵器红缨枪上的红缨有什么作用?
枪缨就是枪上用丝线等做成的穗状装饰物。枪缨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了,早在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就有首比较有名的诗 《昆明池水战词》,其中写道:“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所以可见早在唐代,枪樱就已经很常见了。
之所以要挂枪缨,这是因为在古代战斗中,长枪在刺中人体时,人就要流血,而血液又腥又滑,会顺着枪杆流到手上,这样就导致握枪会打滑不便使枪。而挂了枪缨,血就会被枪缨挡住渗入枪缨内,这样就可以让枪身不沾血或着说少沾血,而在枪缨上的血比较多的时候,只要把枪抖几下,就可以把血抖掉。所以古代也把枪缨称为“血避”。这就是为什么枪缨一般都会染成红色的原因,就是因为红色的枪缨即便粘上血也不影响美观,都是红的看不太出来。
另外枪樱在战斗中还可以扰乱对方视线,在对抗中长枪轻轻一抖枪樱就会晃的很厉害,而红色枪缨非常吸引目光,这就导致对方眼花缭乱,看不清枪尖的方向,难以进行有效的格挡。现在日常练习传统武术的枪法的时候,枪缨也有很大用处,枪缨随着枪杆的摆动,这样只需要观察枪樱的抖动就可看出来自己出枪发力对不对以及自己发力时劲力的优劣,因为发力不同,枪缨抖动的幅度也不同,这样就能很清楚的能观察到自己用力是否正确。
我是练形意枪的,这是我的长枪。古代的枪缨一般使用牦牛尾或者马尾等材料制作,但是现在表演用枪樱一般才用化纤的纱、丝来制作。但是化纤的枪樱分量太轻,抖动起来太飘,并不很好观察劲力是否用正,所以我这把大枪就是采用真正的马尾制作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