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年轻的光绪皇帝想奋发图强,推行改革,发动戊戌变法来扭转清王朝将要倾倒的历史现状,但是为什么光绪皇帝操办维新运动,历时103天,三个多月之久就失败了?那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又是哪些呢?

历来的变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支持者和有才干有魄力的主持者。

例如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虽然遭到元佑党的反扑,但是前期总算是开展起来了。这里离不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和王安石的魄力。同理,历史上吴起变法、商鞅变法也是一样的模式。

戊戌变法这两样都缺乏,所以最终会失败。

首先,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了,但是内外的核心权力还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光绪皇帝没有能力给予主持变法者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说光绪皇帝没有权力,这是实打实的真没有,军权掌握在荣禄手里,天津那几个练新兵的,包括为首的袁世凯和所谓北洋三杰这些人,其实都是投向慈禧这一边的,因为他们知道光绪皇帝还是个傀儡,况且袁世凯的大恩人李鸿章还活着。

而朝里的内外大政,则掌握在庆亲王亦劻的手中,亦劻是慈禧的贴心之人,又是皇亲国戚,他的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给的,不可能跟光绪穿一条裤子。而亦劻这个人,特别的贪财,只有慈禧太后能让他做这个总理大臣的位子不断敛财。

其次,主持变法的是什么人,是以康有为为首的一班学子,甚至康有为还是个举人,不但朝中的重臣瞧不起他,连京城里那些清流都看不起他。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由于会限制君主的权力,就算学习日本的明治天皇,君位不虚置,仍然不得清王室的支持。

康有为虽然有些才干,但是没有魄力。历来变法,都是得罪人的事,商鞅变法得罪了秦王室,王安石变法得罪了后党和旧臣,康有为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资格,因为这些人对康有为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如果康有为是个军机大臣,或者哪怕是六部的堂官也行啊,他都没机会跟朝里的人和慈禧的人过招。

戊戌变法就靠光绪和康有为及其一帮学生单线连接,这些书生包括谭词同还只是小小的军机章京,而地方的督抚大员几乎没几个响应的,这样的变法终究会失败。

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如下:

第一,光绪没有掌握实权。

中国从古至今,从没有不掌握实权的领袖,能够变法成功的。

因为既然是变法,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如果没有实权,变法的政策根本就会被反对而抵消,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实际上,光绪的政策也没有被执行,底下的官员阳奉阴违而已。

第二,变法没有群众基础。

可以说,变法的政策基本没有造福群众。

而变法的思想,也没有在群众进行宣传。

所以总体上,群众是反对变法的。

鲁迅小说《祝福》写到,鲁四老爷见面就破口大骂维新派。

而其他小说里面,老百姓也把改革什么当做乱政。

第三,树敌太多。

变法的树敌太多,文化教育改革,遭到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军事改革,得罪了绿营等无数军人。

政治改革裁撤官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这遭到大量官员的反对。

等等。

既然不是暴力革命,改革就应该循序渐进,拉一派打另外一派,不应该这么普遍树敌。

这说明维新派的政治历练不够,比较稚嫩。

其实,维新派还准备实现这些政策: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

这才是满清权贵恐惧的,自然要抵抗。

其中就制定宪法这一条,满清权贵不会有人同意。

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异常不满,不仅重新训政,还把光绪帝圈禁到了瀛台。一系列举动之后,朝廷上下都在传言,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即将采取下一步行动时,西方列强们跳了出来,出面干涉清廷,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帝。

按理说,光绪帝要“维新变法”,要使得清朝更加强大,西方列强应该反对他才是,为什么这时候却蹦出来支持他呢?

而慈禧太后最终没有废掉光绪帝,真的仅仅是西方列强反对吗?

一、

维新变法后期,面对各种反对势力的阻拦和攻击,光绪帝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废呢?

要说他没有这方面的考虑,那真就把光绪帝看低了,这些年来,光绪帝做任何事情,都会顾忌到慈禧太后的看法,必然也会考虑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

其实维新变法最关键的一步是整顿官制,类似于精简机构,撤除或合并一些部门和机构,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

这才是变法受到的最大阻力来源:

“京中已有裁撤六部九卿,而设立鬼子衙门,用鬼子办事之谣。”

真正引发光绪帝执政危机的却是他撤掉了礼部六位堂官,实际上是这六位抗旨不尊,光绪帝想杀一儆百。而且这也是光绪帝亲政以来第一次行使官员罢免权,实在是忍无可忍的前提下。

作为大清国皇帝,且已经亲政,本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行使官员罢免权,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光绪帝此举却触犯到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发布了一条谕旨,二品以上高官都要去她那谢恩。等于是告诉光绪帝,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罢黜权并没有下放给皇帝。

随后事后慈禧太后只是在光绪帝请安的时候训斥了他一番,但按照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中记载,早在这件事之前,慈禧太后就在“隐谋”废掉光绪帝了:

“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

二、

真正迫使慈禧太后叫停变法,圈禁光绪帝,并产生废黜想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件事便是刚刚提到的某些顽固派大臣的控告,荣禄就不讲了,他是坚定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的。其中的内务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荣禄密谋,商量怎么对付光绪帝。

他回来之后,跪请慈禧太后训政,但慈禧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于是他诬告光绪帝:

“上派太监往各使馆,请去西后!”

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这让那些守旧官员大为不满,毕竟甲午战争才刚刚过去两三年时间。

本来变法是自己人在变,就算是过分,好歹都是国人,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但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等于变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国势力。这让慈禧太后警惕万分,一旦维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国人,那时候再干涉就会引发列强不满,也会让慈禧太后更加难以施展手脚。

第三件事,则是维新派误信谣言,误信慈禧太后将在秋天天津阅兵时,废掉光绪帝。

实际上去天津阅兵是荣禄的主意,主要是为了逗太后高兴,当时众臣争论的焦点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车去天津是否合适。

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

“太后则甚以为乐,谓己从未坐过火车,今初次乘坐,视为有趣之事。”

三、

光绪帝却不愿意让太后去,认为太后去不妥,这让慈禧太后愤怒了。于是维新派就认为慈禧太后将在天津废掉光绪帝,才有了谭词同去见袁世凯之事。

维新派都传遍了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慈禧太后必然也会听到风声,再加上维新派的一系列动作,最终惹恼了慈禧太后。

由此可知,真正引发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训政的原因中,有两条是跟国外势力相关的,或者说,是她自己认为相关的。

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想不想废掉光绪帝呢?

如果单纯地从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她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

圈禁光绪帝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试探一下西方列强的态度,于是慈禧太后宣布光绪帝病了,并以皇上的名义召天下名医来给光绪帝看病。

但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给光绪帝看病却是慈禧太后再讲光绪帝的病情。医生摸脉也是虚按在光绪帝手上,根本看不了病,开方子也只能开一些调养身体的上去。

后面的医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样的结局,这时候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的传闻,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一方面对内宣传光绪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却对外国公使讲光绪帝身体健康,不用看病,于是引起了各国公使的关注。其中法国公使态度坚决,要派人去看看光绪帝到底病没病:

“现在各国会商,要验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国政府的电令,非看不可!”

虽然慈禧太后一肚子不满意,也抱怨大清皇帝病了,跟你法国人有什么关系,但迫于形势,还是答应了。

四、

那么西方列强为什么反对废掉光绪帝呢?

有好几种原因,首先就是观念问题,就类似于现在他们仍然不理解中国。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样了,价值观不认同:

在欧洲各国,哪里有太后这么一个职位,国王还活着,他才是掌权者。而且他们认为,妻子比母亲重要,可以妻以夫贵,不能母以子贵。他们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却不能理解太后权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废掉皇帝?

而且光绪帝并没有干什么错事,说他不孝?说他执政有问题?说他要政变?说不过去啊,本来大清国就是光绪帝的,他自己反自己?

其次,更换光绪帝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

光绪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变法维新派,有向西方靠拢的想法,慈禧太后确是守旧派。他们也清楚,在西方势力繁杂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把大清变成殖民地。维护一个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们做生意,赚钱,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目的就是逼着大清跟他们做生意。

光绪帝如果被废,一方面大清可能会陷入内斗,另一方面,换一个皇上,或者还是慈禧太后当政。都会给西方列强跟大清经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再有便是维新派的游说了,毕竟这之前维新变法轰轰烈烈,他们跟西方列强沟通较多。他们会想方设法告诉这些列强们,光绪帝的新政将非常有利于你们,毕竟变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咨询你们的。

而如果废掉光绪帝,你们想想以后即将当权的那些人,跟他们打交道容易,还是跟我们容易?

五、

那么光绪帝为什么最终没能被废掉呢?

刚才提到了,西方列强反对是一方面,国内反对是另一方面:

此时的清廷已经不是过去的清廷了,当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廷给各地方大员下放了很多权力。后来八国联军来的时候,东南互保就是各地大员抱团对抗朝廷的展现。

这些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巡抚、总督,不仅有各自的税收来源,还掌握着军队,清廷的任何政策颁布,必然要得到他们的同意。

所以,当时慈禧太后要废黜光绪帝的消息传到各地大员耳中后,他们基本都是反对的。比如当时地方三巨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原直隶总督李鸿章均反对。

实际上,对于慈禧太后自身来讲,废掉光绪帝,对她同样不利:

光绪帝一天还在,她就能一天控制朝政,圈禁光绪帝其中一条原因,也是在宗族势力的压力之下进行的。

她重新训政的时候,也只说光绪帝错了,至于错哪了,她并不说,就是怕被宗族势力抓到把柄,一心要废掉光绪帝。

迫于压力,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慈禧太后决定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造成一种即将让光绪帝传位的假象,其实这也是慈禧太后对付端王载漪等人的一个手段。

而真正在宣传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消息的人,恰恰就是端王载漪一伙,他们希望朝政变乱,越乱越好。同时他们也向各国公使发文求助,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显然,最终各国激怒了端王。

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清廷从一开始的围剿改成招抚,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伙利用了,因为仇恨洋人,才利用义和团给清廷施压,给洋人施压。

实际上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之事,也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比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明确通电朝廷,明确表态支持光绪帝:

“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

而且,他们还通告各省:

“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

当时一起签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这将会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利益,这也是西方列强干涉的原因之一。

后来八国联军来了,端王势力几乎消亡殆尽,从西安回来后,端王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废掉了。

后来,慈禧太后宣布对十一国宣战,很有可能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端王集团势力,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猜测。

也是因为她的这一举动,彻底把中国拖入了深渊……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史通鉴》、《走向共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向斯《老佛爷吉祥》等……

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从字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行变法,到当年9月21日被慈禧太后扑灭,历时仅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慈禧及守旧派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政变的当天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变法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康、梁二人得到消息潜逃到了租界,然后辗转流亡到了日本。

清军只抓住了谭嗣同、杨秀深、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等六人,仅过了七天,“六君子”没有经过任何审问就被拉到北京菜市口砍了。

(康有为)

值得一说的是,谭嗣同当时有机会像康、梁一样逃走,但是谭嗣同勇敢面对死亡,他说要用鲜血捍卫“新法”,试图用鲜血唤醒民众,谭嗣同临刑前写下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诗句,其英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

过去书本上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卖国贼袁世凯向慈禧告了密。随后慈禧和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诛杀了变法主要骨干,免去了一些大臣的官职,废除了所有新法,把光绪软禁到了瀛台(中南海南海一孤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家有了新的看法,戊戌变法失败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至少不是第一时间告的密。有可能是慈禧通过观察和通过别的渠道获知了光绪和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

原来光绪在康、梁等人怂恿下要向西方学习,改革旧官制,一切向西方看齐,说实话,当时大清确实需要改革变法,慈禧当初其实并不反对,但是接下来这些维新派有点过分了。

(光绪帝)

改革不是急于求成的事,这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你让他一下子吃许多补药,让他一下子强壮起来是不现实的,大清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维新派应该循序渐进的改革。

但是这些人急不可耐,一下子推翻了原来的旧制度,要打破重来,这样就得罪了许多老臣,新政和老臣形成了对立,这些守旧派就有了让慈禧归政的想法。

其实仔细想想不难理解,光绪想推翻一切重来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新政吗?

答案肯定不是,他要组织自己的内阁,乘此机会把太后安排的人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可惜他用的这些维新派人士政治水平忒低,看看之后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回头说袁世凯没告密的事。

(慈禧和荣禄)

光绪变法时受到了慈禧的制肘,慈禧虽然表面不管政事了,但是很不放心光绪,知道他不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皇帝,“谁打下的江山谁心疼”。慈禧当政40来年了,一下子放手有点不甘心。

光绪就向维新派人士哭啼诉苦,谭嗣同说“不如发动政变逮捕慈禧,必要时不听话就干掉她。”这就是“围园杀后”的计划

要发动政变首先要有军队,维新派想到了袁世凯,为何想到老袁了呢?

原来光绪的老师徐世昌和袁世凯是把兄弟。袁世凯恰好受诏面见圣上,光绪为拉拢他升他为侍郎候补。这时慈禧的情人、也是袁世凯的老上级荣禄催促袁世凯早点回天津,荣禄是个老狐狸,他怕袁世凯投靠了光绪。

谭嗣同于(1898年)9月18日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开门见山让袁世凯调兵擒住慈禧,老袁一听没敢当场答应,只是敷衍说让光绪去天津,然后把他保护起来。

(袁世凯)

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了天津,史书记载说他把维新派要“围园杀后”的计划密告了荣禄,荣禄马不停蹄坐火车来到了北京密报了慈禧。慈禧21日凌晨发动了戊戌政变。

史学家从中发现了漏洞,首先那时火车没有夜班车,再就是北京城晚上关门,不许任何人进出。再就是慈禧21日凌晨发出的拘捕令中没有谭嗣同的名字,谭嗣同是找袁世凯密谋的主要人,没有他的名字说明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告密。否则不可能没有谭嗣同的名字。

史学家推测最可能是这样的:袁世凯得知慈禧发动政变后,为了自保事后他向荣禄供出了谭嗣同等人的计划,这也是谭嗣三天后才被逮捕的原因。

袁世凯事后补救的做法,得到了慈禧和荣禄的宽恕和原谅,这也是老袁后来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慈禧和荣禄)

综上所述,不管袁世凯当时告不告密,我认为光绪和维新派不可能成功,光绪错估了他们的力量了。当时虽然他是皇帝,但是慈禧这么多年的耕耘,朝中的力量远远大于光绪的实力。所以说急于求成的变法都不靠谱,国家和人的身体一个道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虎狼之药”只能加速死亡。

【欢迎转发、留言、关注和点赞】

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要搞变法,光绪真正可以倚靠的是洋务派大臣,李鸿章等人都可以帮他搞。更比如张之洞,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之革命家”。人家口头上不提革命,实际上作着变革社会的事情。

这些大臣目标明确,也有实力,如果再有尚房宝剑,花个十年八年慢慢转变,完全可以让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可惜光绪年轻,听信误国书生之语。遂有此败。

但是1900年后,戊戌变法的许多政策都以“新政”名义实施了。所以不能说戊戌变法本身失败,只是推动它的几个人失去政治前途。戊戌变法的目标是保存清朝,又不是改成共和国。它之所以被捧得很高,在于主持者以文人为主,擅于赢得文人的共鸣。

为什么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会失败?

光绪皇帝已经亲政了,至少名义上他现在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祖宗江山基业的第一责任人。尽管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太后的阴影所笼罩,被迫充当傀儡角色,可是光绪皇帝这位年轻人,有着先祖们同样的进取心,他不愿自甘堕落,更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他渴望主掌朝政,成为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因而,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只会是愈加激化。其实,这戊戌变法就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矛盾爆发的一个“产物”,也是光绪皇帝命运走向万劫不复的转折点。

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德国人又借机敲诈大清政府,抢占我胶州半岛,此时之中华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窘境,光绪皇帝更加坚定了他的改革决心,于是他启用一些维新派的一些年轻人,如谭嗣同、刘光地、杨锐和林旭四人为四品军机章京,想法是以维新派控制军机处,方便皇帝命令尽快下达。同时,光绪皇帝加快部署和实施以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的改革大纲,改革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图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即 光绪皇帝

当然,尽管光绪皇帝摆出大干一场的架势,但是其实影响的范围十分有限,问题就是他不是实际掌权人。就是为了争夺这个权力问题,光绪皇帝以及维新派们开始铤而走险,光绪皇帝开始触碰慈禧太后最为敏感的人事权,他开始对在京一、二品大员,以及实际掌权衙门进行人事变动。这一下慈禧太后立刻跳脚,立刻出面横加阻拦,并且发布懿旨收回皇帝对于二品以上官员之任命权,这是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警告。面对慈禧太后的警告,光绪皇帝马上面如土色,认怂!

虽然光绪皇帝怂了,但是维新派依然激进,他们认识到了慈禧太后依然是大权独揽,但是他们却做了愚蠢透顶的错误决定,发动政变欲除慈禧太后而后快。

图 慈禧与外国公使夫人们的合影

而通常关于这场变革的失败,就必定会提及一位争议人物“袁世凯“。关于袁的争议无非以下几点:

1、事情的结果几乎是取决于袁世凯的抉择,作为一名中上等军官的袁世凯,当时有那么厉害吗?

2、老奸巨猾的荣禄和袁世凯怎么就不那么义无反顾的跟着慈禧太后对抗光绪皇帝?

3、以慈禧太后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完全不知情,甚至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几位大臣的选择上吗?别忘了,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是亲自领导过两次政变的风云人物了。

其实,早在谭嗣同找到袁世凯之前,慈禧太后就已经时刻盯紧光绪皇帝这伙维新派人的动向,而且做了针对性的准备。当光绪皇帝一纸调令将袁世凯从天津调到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已经明白了维新派人的意图,她早已安排妥当,就等君入瓮。袁的精明之处就在于,这等决定命运之事要懂得“慢半拍”,看看再做决定。

图6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果然,就在还没等维新派出手之前,慈禧太后掌握一些证据之后率先发力,以迅雷之势迅速将光绪皇帝控制住,同时逼迫光绪皇帝就范,开始捕杀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领导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政变。慈禧太后三下五除二,轻松摆平了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也在菜市口被处以极刑,康、梁二人流亡海外。结果就是慈禧太后则再次光明正大的继续执掌朝政,光绪皇帝彻底成为慈禧太后的阶下囚。要不是迫于洋人之阻挠以及保皇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荣禄和袁世凯都是保皇派之一),那光绪皇帝的结局也会很难预料。

这次变法最后以政变的形式悲惨收场,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也只有那几位的无私奉献而流血牺牲的君子们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