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面临着许多困难。
然而,当时的蜀汉,形势上仍有可为,军事上并没有必败之理,仍有机会坚持下去。
只不过,对于已深陷惊恐之人来说,满眼都是困难和放弃的借口。
成都的形势:困难极大,但仍有自守之力邓艾逼近时,成都城内陷入恐慌之中。
仅仅一个月之前,蜀汉君臣还相信:战火无论如何不可能烧到成都。因此,当守南中的霍弋表示要率军回援时,刘禅回复:朝廷已经作好了部署,你们不必来援!
这种心理之下,成都显然是没有作好准备的,他们既没有作守城调度,也没有准备得力将帅。
而且,留守成都的军队,大多已随诸葛瞻报销在了绵竹关下。
既没有足够的军队,也没有作好守城调度,要守成都显然是困难的。
然而,刘禅并不是没有资源。
当时,成都的国库中,尚有米40万斛,金银各2000斤,锦绮彩绢各20万匹。
国库中剩下这些财富,还不及当初刘备入成都时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4人的财富。
然而,这些财富,全部用来支撑一个城市保卫战,是绰绰有余的。
成都虽兵力不足,但人口不少。
拿出当年父辈取汉中时“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决心来,组织百姓依城而守,是可以抵挡邓艾的。
当年,刘璋都能死守成都大半年,刘禅如果有心,也是可以的。
军队的形势:军力尚完整何况,此时蜀汉仍然拥有完整的军队。
自开战以来,蜀军丢掉了汉中,诸葛瞻军在绵竹也全军覆灭。
然而,姜维所统领的主力仍在剑阁,军力基本完好。南中、江州也都拥有不俗的军事力量。
而且,这些军队完全效忠蜀汉,并时刻准备救援。
诸葛瞻兵败后,姜维与朝廷联络中断。有传言说后主要死守成都,也有传言说后主要撤到江州或南中。
姜维遂率军移至广汉等地,一面打探情况,一面准备积极配合。
在得到投降的命令后,蜀军气得拔剑击石!
南中霍弋,先是主动提出回援,蜀汉灭亡后,他不急降,直到确认司马家厚待刘禅后才降魏。
可以说,当时的蜀汉,军力尚完整,且极为忠诚!
敌军的裂痕而魏军也存在严重的内部问题。
早在魏军出发前,魏内部就有人提出钟会、邓艾必出问题。
姜维奉诏降魏后,立刻开启利用钟会,以恢复蜀汉的计划。
由此来看,在灭蜀之前,魏军内部的矛盾就已经很严重了,而姜维这样的将领也一直在关注这样的矛盾。
诚然,在蜀汉投降前,魏军内部的矛盾未必会很快爆发,但是,这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当然,比起未必会发生的内乱来,魏国也面临着补给线过长的问题。
18万大军,要靠抄掠解决补给问题是不可能的,补给线过长,也是可能被蜀军利用的弱点。
事在人为即便刘禅不投降,蜀汉也是极为危险的。
诸葛瞻失利后,姜维已经沿广汉道撤退,撤离了剑阁,钟会进军到涪,并以为胡烈追击姜维。
也就是说,即便刘禅不投降,汉中、剑阁,蜀汉赖以立国的“重关之险”已经丢失,蜀已失地利。
尽管蜀军仍然完整,但总兵力不足10万,且散在各地,而钟会、邓艾军18万,已失地利的蜀军要在成都平原抗击魏军,胜算确实不大。
就人和而言,尽管蜀军将士仍忠于蜀汉,但百姓惊慌,撤入山谷,无法制止,而益州大族也都纷纷主降,不愿再战。
就外援而言,东吴确实已经出兵支援蜀国。不过,吴军并没有直接来援,而是兵分三路,指向淮南、荆州方向,有“围魏救赵”之意。
不过,其实就在几年前,东吴出动近10万大军支援寿春叛军,依然没有什么卵用,此次动用的兵力还不及当时,最多算是象征意义的声援,要围魏救赵是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魏国的“余力”还大得狠。
后来,光是为了弹压邓艾、钟会,司马昭在长安治军十万···
所以,要比后劲,蜀汉的劣势也已经极其明显了。
然而,如前所说,蜀军虽然机会不大,但并不是毫无机会,并没有必败之理。
如果刘禅君臣,能发扬当年其父败而不屈的坚韧精神,坚持打到底,并不是没有机会。
毕竟,有时候,不是看到了机会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机会···
遗憾的是,刘禅,不是刘备。
他为邓艾的迅猛突进所惊恐,早已失去了信心!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支持不住的。
不谈刘禅那些老弱残兵能否挡住邓艾3万精兵,就算暂时挡住了又能如何?
当时唯一可以救援的蜀军,就是退守剑阁的姜维。
但姜维几万军马,面对着正面钟会十多万大军。
如果姜维放弃剑阁撤退到成都,钟会大军必然尾随追击。以蜀军那点力量,也就勉强能够依靠险要山地挡住伪军。
现在进入成都平原以后,蜀军根本不可能打赢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摆明了也是一个死。
而且如果这样彻底拼命的下场就是毫无余地了,司马昭不可能接受蜀国的有条件投降,更不可能保持刘禅家族的地位。
与其都是败,如果干脆这时候投降,交出地盘和全部部队,换取比较好的投降条件。
其实,当时刘禅也没有能力守住成都。
整个蜀国人口只有90多万,能够使用的部队也就8万左右,敌人却有20万。
而部队的精锐几乎都在姜维手中对抗钟会十多万大军,其他地方蜀军兵力稀少,非常空虚。
刘禅依赖的诸葛瞻,受伤只有几千老弱残兵,被邓艾精兵一触即溃,诸葛瞻父子也送了命。
不是蜀国将军不拼命,实在是没法拼,拼了也是死。
当时刘禅手上基本没有机动兵力,连对付东吴的罗宪区区500人都用上了。
此时成都虽然还有1万兵力,但官兵士气低落,尤其蜀国老百姓因连连征战,厌恶蜀汉朝廷,反而支持晋军。军心士气如此,成都是守不住的,只能投降。
说来说去,蜀汉不具备和曹魏对抗的实力,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放弃成都,退守南中,才是刘禅集团唯一的出路!
邓艾奇袭阴平,这是蜀汉内部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情。这事儿也就堪称地质学家的邓艾能办成了。当时司马昭派遣邓艾、诸葛绪和钟会一起进军蜀汉。
最初的安排是这样的,邓艾带领3万大军向沓中进军,诸恶光绪带领3万大军向武街、桥头等地进军。钟会是主帅,带领10多万大军,从斜谷、洛谷分兵而进。
钟会和诸葛绪,都是按部就班地走,结果钟会把诸葛绪的那点人马给吞了,凑足了20万大军。邓艾这边可就不按套路出牌了。人家都走大路,他偏偏要走小路。
一、战局对蜀汉极为不利。当时是怎么个局面呢?原本姜维安排张翼、廖化等人带兵驻守在阳安关口、阴平桥头。如果按照这样部署,邓艾死活都进不来蜀地。
可曹魏那边的大军数量太多,兵分五路,蜀汉压根就顶不住啊。钟会直奔洛谷,邓艾进军沓中。刘禅匆忙将廖化调到了沓中进行支援,而姜维则在阴平与邓艾相持。
如果长期这样僵持下去,事情说不定还有转机。可钟会在围攻汉、乐二城的同时,派人攻打阳安关。阳安关的守将是傅佥和蒋舒。
傅佥深感姜维的知遇之恩,所以拼死力战,最终殉国。而蒋舒之前曾被罢官,所以在傅佥殉国后,果断带着阳安关投降了曹魏。
这事儿对攻打蜀汉,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会发现,改变历史的,往往都是叛徒。当年糜芳投降东吴,导致关羽兵败丢了荆州。如今蒋舒将阳安关奉送给钟会,导致钟会大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
姜维觉得事情不对,便和廖化放弃了阴平,和张翼合兵一处,退守剑阁。剑阁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确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但是与此同时,这里也已经是蜀汉的最后一道关卡了。过了剑阁就是蜀汉腹地,所以这地方是千万不能丢的。
至于丢了沓中和阴平,的确十分可惜。不过邓艾大军要想从阴平进入蜀汉腹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即使姜维想到了有这种可能,他也刻意忽略了这一点。因为他手里就那么点兵力,能在剑阁抵挡钟会的20万大军,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更别提分兵去守阴平了。只能祈祷,邓艾没这个本事,从阴平穿插到江油。说实话,姜维应该没这个本事。
等于说,当时蜀汉的局面是这样的:在剑阁这边,姜维需要抵挡钟会的20万大军,在阴平这边,还有3万邓艾的大军,正虎视眈眈地寻找进入蜀地的办法。你说蜀汉是不是岌岌可危了?
二、姜维在等刘禅的消息。说实话,邓艾从阴平小道直奔江油而来,这一招换谁都要服气。其实阴平小道对于3万大军来说,压根就没有路,这是当地人才知道的一条非常危险的通道,可以试着过去,能不能活着过去,当地人心里也没数。
可邓艾够厉害啊,他逢山劈路,遇水搭桥,翻山越岭,翻过了700多里的无人山区。最关键的是,他担心士卒们不肯前进,自己作为主帅,身先士卒,总是冲在前面探路。
得亏这位老兄是个天生的地质学家,要不早就丧命悬崖峭壁之下了。整件事最麻烦的就是运粮食,单人攀爬就够危险了,还得把粮食运进来,我真心想采访一下邓艾:大哥,你是怎么办到的?
所以说,邓艾大军突然出现在江油的时候,也把蜀汉的守军们给吓了一大跳。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魏军能绕过剑阁,直奔蜀汉腹地而来。
这个时候刘禅急忙把手里那点家底交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让诸葛瞻去绵竹和邓艾大战一场,结果诸葛瞻不仅全军覆没,还给对方送去了不少补给。
进入蜀地,有了补给,邓艾手里的这支虎狼之师还怕什么呢?这个时候姜维那边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差点没被吓死。下一步动作,就看刘禅的表现如何了,毕竟姜维在剑阁死守,都快把钟会给逼退了。
当时刘禅的动向,有这么3种传闻:
- 第一,刘禅打算死守成都。
- 第二,刘禅打算退到南中(云南、贵州一带)避难。
- 第三,刘禅打算前往东吴避难。
姜维的大军,必须要根据刘禅的一举一动来调整动向。因此,姜维再固守剑阁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毕竟敌人已经杀到家里面去了,守着大门还能干啥呢?
因此姜维将大军撤到了郪县,这里既可以支援成都,又可以保卫刘禅前往南中或者东吴,距离成都非常近。可惜刘禅主动投降了邓艾,导致姜维大军失去了希望。
三、如果刘禅坚守成都,蜀汉还有希望吗?蜀汉有没有希望我不清楚,不过刘禅所带领的这个小集团,肯定还是有希望的。当时他们至少还有这么几个优势。
- 首先,姜维手里还有8万大军,这是蜀汉的有生力量。只要手握这支军队,那刘禅复国的机会还是有的。
- 其次,蜀汉还有大后方南中。南中指的就是贵州、云南一带,这里山路崎岖,易守难攻,完全可以成为刘禅东山再起的根据地。
- 再者,东吴正在声援蜀汉。当时东吴大将军丁奉,为了支援蜀汉,亲自带领一支大军前往寿春,佯装要攻打曹魏的态势。完全可以引起曹魏的震动,从而延缓攻打蜀汉的时间。
所以说,对刘禅来说,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这个希望绝对不在成都,也不在东吴,而是在南中地区。
成都被困以后,不仅有邓艾大军,还有钟会的大军。所以说,即使刘禅坚守成都,也只是在坚守一座没有任何补给的孤城。除了延缓灭亡的时间,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姜维的援军即使赶来,就真的可以击败钟会和邓艾的大军吗?我看未必吧?毕竟能翻山越岭来到蜀地的军队,战斗力不会差。而且人家的数量比你多啊!
至于前往东吴,这是更加不可取的地方。刘禅前往东吴,能不能带军队?估摸着是不能吧?你是去避难的,可不是去抢地盘的。所以说,去了东吴,和被软禁起来,没有任何区别。压根别指望东山再起,有机会东吴早就把蜀地给吞了,还能留给你?
所以说,刘禅只有前往南中避难这一条路可走。南中地区,被诸葛亮治理得服服帖帖,是一块非常不错的大后方根据地,也是诸葛亮留给刘禅的退路。
在这里,不仅刘禅个人可以存活,就连姜维所带领的数万将士,也能找到栖息之地。而曹魏大军想要继续啃下这块地盘,可就没那么容易咯,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只要刘禅集团的有生力量保存了下来,那他们东山再起就有希望。丢了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总结:作为战时统帅,刘禅是极其失败的。姜维如果兵败了,或者投降了,那刘禅投降,一点毛病都没有。可姜维的数万大军还在坚守,刘禅怎么能投降呢?
有人说,投降是为了城中的若干百姓。那简直是无稽之谈,这就好比刘璋丢了蜀地以后,对刘备说:以后要好好善待蜀地百姓啊!
其实全都是给自己找回一丢丢颜面的方式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刘禅首先考虑的不是扭转局势的办法,而是自身的安危,这才是事情办不好的关键。
白瞎了姜维一身本事,跟了这么个主子,实在是无奈。刘禅治国能力,或许还不错,毕竟掌握实权29年之久。但是他只适合做一个太平天子,遇到乱世,进退失据,就完犊子了。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第一魏军粮尽准备退军
晋人袁子讲: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而据三国志魏国大军已经面临断粮了,钟会都准备退军了。三国志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姜维传:会(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阿斗死守成都的话,坚辟清野。魏国必然因断粮而退军,那时再追击可获大胜。成都是蜀汉首都,蜀汉经营五十年多年。是一座坚城,非魏国旦夕间能破。邓艾偷渡阴平七百野翻山越岭而来,必是轻装前进。
第二蜀汉实力尚存,召四方勤王
据三国志裴注蜀汉当时有将士十万两千。我个人推测汉中有两万多,当时汉城乐城南郑城等城池尚在。(据三国志汉城、乐城各五千人)钟会强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马围城,当时因阳安关守将之一蒋舒投降魏军。钟会于是率十余万直扑剑阁。姜维当时有三万人左右的精锐,张翼董厥各一万人跟姜维汇合一起守剑阁。剩下成都有一万人、永安近万人、南中和各郡备兵近两万。
魏国伐蜀时阿斗已召右大将军阎宇率军西还,留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没有记录这支军队到那里了,数目不详。个人猜测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国伐蜀时曾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阿斗不让他来。(可见阿斗还是有点昏的)个人猜测霍弋部队当在万人。如果阿斗能坚守成都召霍弋、阎宇(已经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汉大部分城池尚在、军队精锐尚在。损失的只是诸葛瞻部、阳安关守军、江油守军。姜维那里还有近五万的精锐。汉中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犍为郡、汉嘉建、蜀郡等还撑握在蜀汉手里。丢掉:阴平郡、武都郡、广汉郡(部分)汉中阳安关(汉中的乐城、汉城、南郑、黄金围等尚在蜀汉手里。) 这时诸葛瞻大败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诸葛瞻要是能坚守多几天不跟邓艾野战,魏军必因断粮而退军。姜维在剑阁听说阿斗可能奔吴和奔南中、和坚守成都。于是姜维率军经广汉,准备救成都。钟会率军直扑涪城,邓艾率军向成都。但这时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达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演义:吾等死战,何故先降)
(公元218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犍为郡有数万流民造反。李严只是动用五千郡兵就平定了。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战败,巴西郡征召五千郡兵让马忠送去前线。)
第三盟友救援
蜀汉把魏国伐蜀的消费告知东吴,东吴收到消息后兵分三路:1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2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3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但是一个月后阿斗就投降了。东吴的三路军只能取消计划了。这时东吴还是想真心救蜀,唇亡齿寒他们还是知道的。两路进攻魏国,一路准备进入蜀中支援。一旦援军到达蜀地,彼消彼涨。能很大程度的牵引魏军。
阿斗虽然有点昏但并不残暴,当了四十年皇帝很少杀害大臣的。当阿斗投降命令到达姜维军中,将士怒而拔刀砍石。蜀汉上下看在刘备诸葛亮份上也会死保蜀汉。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报知遇厚恩。为蜀汉战死的:赵广、诸葛瞻、傅佥、黄崇、李球等,都是因为父辈在蜀汉的待遇。一旦南中霍弋援军和各郡援军齐集成都。姜维率主力在外,东吴援军到达。魏军此时面临粮草问题,必不能持久。待魏军退却,诸军并出并力追击。即使不能把魏军全部留在蜀地,也能使魏军受到重创。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那是不可能的!当时劝降刘禅的谯周分析得挺透彻的,谯周认为不是邓艾想灭蜀,而是蜀人自己想灭蜀。所谓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死不远。
当时邓艾率兵三千进攻绵竹,与诸葛瞻的一万五千名蜀军作战后大败诸葛瞻,杀伤蜀军八千多人,在这里有诸葛瞻能力不行邓艾善战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呢,随后的5000名蜀军向2500名(伤亡了500人)投降却说明了蜀汉的根本问题是不得人心。
邓艾向成都进攻的时候,有大约8000名士兵跟十几万老百姓,但是呢,真正的魏军只有邓艾以及他的儿子邓忠带领的2500名,其他的则全是蜀汉人,这种仗还怎么打?完全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调炮往里揍。
其次,成都没有兵。早在绵竹大战的时候,诸葛瞻把所有蜀军全部都押上去了,那15000名兵是蜀汉所有的部队,诸葛瞻战败的时候只逃回了2000多人,靠2000多人去守那么大一个成都城完全是等于没人守城。尤其是绵竹城里有各种大型攻城器械,这些器械是随着诸葛瞻的战败落入邓艾手里了,现在这些器械被用来反打蜀汉,只要有攻城云梯那2000多魏军就可以爬上城墙攻下成都城了。
如果刘禅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维和南中的援军,能否扭转战局?
景元四年(263年)四月,曹魏实际控制者司马昭令钟会、邓艾率诸军大举伐蜀, 由镇西将军钟会统十万大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进取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马自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自祁山攻阴平桥头,以截断姜维退路。
事前,司马昭曾召集大臣们商议灭蜀之事 。诸臣皆以为时机未到,不可轻举妄动,唯独司隶校尉钟会支持司马昭出兵。司马昭向群臣分析道:
“自寿春之乱平定后,国家免役六年,修兵治甲,以备讨二虏(指吴、蜀),如今看来,吴地广而下湿,用兵较为困难,不如先取巴蜀,三年后顺流而下,水陆俱进,可成灭虢取吴之势。现在算来,蜀兵众不过九万,如果派一军牵制姜维于沓中,使其不能东下,然后直指骆谷,从防卫薄弱之地袭击汉中,以刘禅之暗劣,边城一旦攻破,人心必然震动,其亡可知”。
司马昭极力说服不同意西征的邓艾,于是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准备大举伐蜀。
蜀大将军姜维见魏军调整兵力,调动频繁,似有伐蜀迹象,便上书后主刘禅请求增兵支援。彼时专权的宦官黄皓信奉巫鬼,他求神问卜,糊弄刘禅说魏军不会来攻,其余大臣对于边境之事皆一无所知,生性昏昧的刘禅听信黄皓的话,于是把姜维的奏疏束之高阁,对其建议置之不理,仍旧沉湎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中。
当年(263)夏,钟会十万大军被姜维阻截于剑阁雄关,久攻不克,进退不得,而征西将军邓艾则自告奋勇,率万余精锐另辟蹊径,偷渡700里阴平险道神不知鬼不觉捣入蜀境,出阴平后经江油、绵竹直捣成都平原,蜀后主刘禅在实力仍存的情况下不战而降,断送了其父刘备穷其一生打下的蜀汉江山,丢人加现眼。“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千古笑柄,刘禅刘阿斗也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最崇尚气节。你打不打得赢是一回事,你敢不敢拼则是另一回事。从当时蜀汉的国情来看,并非不堪一击, 完全可以与魏军较量一番的。
据《三国志》、《 魏略》等典籍记载,蜀汉后期,蜀国虽然实力虽大不如前,但除汉中被钟会攻取外,其领土面积与国力并未遭受太大损失。邓艾虽然冒险偷渡阴平,突入蜀地,但他所率的军队人数有限,据西晋史家、官拜给事中的袁准估计,随邓艾翻越阴平入蜀的军队撑死不会超过一万人。《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也说:
“(景元)四年秋,(司马昭)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
彼时曹魏征西将军邓艾麾下统共不过只有三万人马。准备偷渡阴平险道前,邓艾为了涉险出奇,将所部人员进行了精简,裁汰老弱羸卒,挑选精壮敏捷之士,所以最后随邓艾入蜀的总兵力为一万左右是可信的。
据记载,阴平险道山路崎岖,沟谷纵横,有700里无人之地,魏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如此险要的行军路线,只能靠两条腿和一双手“攀木缘崖” 艰难跋涉了, 战马和大型攻城器械肯定是无法携带的。众所周知,来自北方的魏军长于骑战,而邓艾率一万将士涉险而来,战马又带不进来,失去了骑兵的魏军与长于步战的蜀军比也就不再具有明显优势了。
从古今数不胜数的攻防战例看,守方因有城垣为依托,即使兵力比攻方少也能守得住,而进攻一方在没有内应的情况下,若想攻克城池,至少要有比守军多数倍的兵力才行。想当年,刘备取益州围攻成都时,刘璋在兵力不占优的劣势下还坚守了一年之久。
彼时的蜀汉,虽然汉中丢失,诸葛瞻父子与尚书郎黄崇败死绵竹,损失了部分戍守成都的御林军 ,但其精锐主力仍在,其中姜维部5万精兵基本完好无损,廖化、张翼、董厥、罗宪等将领所统军队也未遭战损,驻守南中(今云南)的大将、建宁太守霍弋正准备率军来援成都,东吴将军丁奉也奉命率大军溯江西援......假如刘禅组织得当,拼死坚守,不但可以守住成都,甚至可以争取时间,扭转战局,会合诸军来个瓮中捉鳖,将孤军深入的邓艾部一举团灭。加入刘禅拼死坚守,待姜维、丁奉、霍弋等率援军赶到,邓艾孤军的末日也就到了。
那么,面对已呈强弩之末之势的邓艾孤军,刘禅手中仍有无数牌可打,他却为何不战而降呢?
听说邓艾兵临城下,蜀汉朝野震动,百姓纷纷出逃,禁止不住,竟无人愿与国共存亡 。后主刘禅更是惊慌失措,没了主意。“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面面相觑,都束手无策。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记载: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亦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南奔”。
众大臣有主张逃往东吴寻求庇护的,有主张逃往南中苟延残喘的。可以明显看出,没有一个主张坚守待援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蜀汉统治集团内部一致认为成都万难守住,只有一条路:逃!
之前的蜀国,不是诸葛亮出祁山就是姜维十一伐中原,全都是主动进攻曹魏,这次变作曹魏攻打自己,攻防角色突变,被动防守的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君臣信心不足,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
而且邓艾出奇兵直捣成都,魏军骤至,好似从天而降,刘禅等人对敌方兵力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因敌情不明而造成严重战略误判。
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蜀汉最高层甚至以为魏军数十万主力已经彻底摧垮了蜀军防线,已长驱直入,攻入蜀国腹心,大势已去了。由于姜维的数万精锐远在剑阁,鞭长莫及,蜀人风声鹤唳,无心恋战。假设刘禅知道攻到成都附近的魏军只是一支人数很少、孤立无援的敢死队,他也一定会精血守城、誓死抵抗的。
况且之前由于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中指挥失误,兵败身死,使蜀汉君臣的心理受到了沉重打击。彼时的蜀汉,因诸葛亮、姜维不断用兵,导致国家疲惫,百姓力竭,加上蜀国长期用严刑峻法实行统治,已经彻底失去民心。大难一到,已经无人愿意同仇敌忾,与入侵之敌拼死一战了。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说:
“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止”。
蜀国认为自己山川雄固,敌人轻易进不来,便疏于防范,等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人心惶惶,百姓都跑到山里躲避兵灾去了,官府也禁止不住。
长期以来,蜀汉穷兵黩武,税役繁重,而且久战无功,百姓早已不愿再为国出力了,无人愿意共赴国难了。
在蜀汉群臣看来,当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逃往东吴或南中,要么降魏。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在大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刘禅在本钱仍存的情况下,决定献城降魏。立国42年的蜀汉至此灰飞烟灭。
据记载,已经率军退到巴郡的姜维接到刘禅令他投降钟会的敕令后,便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阙一道投降曹魏。蜀汉将士接到投降命令后,纷纷拔刀斫(砍)石,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插图源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