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明是失败于政治和经济,而并非军事。

事实上,即便到了灭亡之前,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以对付李自成为例,李自成几次被明军打的土崩瓦解。

比如车箱峡被包围,如果明军主动攻击,李自成必死无疑。

再比如,李自成在渭南被洪承畴、孙传庭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但明军对付农民军失败,主要还是政治经济问题。因为济民、流民太多,越杀越多,李自成的部下越杀越多。每次李自成被击溃后,总能短时间内补充。但官兵由于粮饷缺乏,越战越少。

就比如大明将领曹文诏,对农民军作战真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死了无数农民军领袖。

但他的部队越打越少,农民军越打越多。

最终,曹文诏率领6000人马,面对二十万人农民军,这还能打赢吗?

再说山海关的明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从宁远大捷开始,大体守卫了这里长达20年之久,虽然吃了几个败仗,大体还是守住了边疆。

为什么貌似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其实也是扯淡。

第一,入关以后其实没有什么激战。

因为满清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以后,入关就面对四分五裂的中国战场,南明、农民军分成若干股互相攻杀。

满清自入关以后,除了和李定国、郑成功有过大规模激战,清军基本势如破竹,没有遇到大军团顽强抵抗。比如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面对满清大军杀过来,率领几十万部队直接投降。

既然没有激战,哪里看得出投降明军的厉害?

第二,南明的实力不行。

南明军队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地方军队和民兵拼凑起来的部队,战斗力和明军野战精锐部队有着天壤之别。

而明军野战部队尚且不如满清,更别说南明这些部队。

所以,满清打南明是志在必得。

投降的明军,比如吴三桂的部队,战斗力本来就是明军中最强,也大大强于南明军队,自然打的很好。

第三,满清的军饷充足,奖罚分明。

满清入关以后,可以通过掠夺来提供给军队充足的补给和饷银,这是明朝做不到的。

当时因严重的财政危机,明军从上到下没有不拖欠军饷补给的。

为此,明军有过无数起哗变甚至倒戈。

兵无粮则乱,这是至理名言,最终导致明军士气低落。

连肚子都吃不饱,谁愿意为你去送死?

相反,满清奖罚分明,根据战功封赏,给钱给官职。而且,满清的军饷比较充足,军队补给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都让投降明军比之前有战斗力。

再说一遍,大明是灭亡于政治和经济,而不仅仅是军事。

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也许满清统治者圣明,让人发現一种前途与曙光。自古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军队维持战斗力,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就是稳定的工资,这一点明朝做不到。明朝一个卫所兵一个月才6-7斗米当工资,一切行装都要自备,还动辄1年,2年不发工资。而清军一个绿营兵可以有1-2两白银基本工资,还有口粮,出战有置装银,奖金等等。而且在清朝中前期,绿营兵是不拖欠军饷的。

第2个前提是,统一有效的指挥,清军高层机构指挥者,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等军事水平,要远远超过,明朝中枢机构的军事策划和指挥水平。而且,清朝也不搞一堆无知的太监当监军,胡乱指挥,让领兵将领们怨气十足。

第3个前提是,清廷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中央军,也就是八旗军和蒙古军队。投诚的明军不敢不卖力气,更不敢不服从指挥,否则很容易就被朝廷问罪处罚。明末中央军都在关外覆没,剩下的都是些骄兵悍将,比如左良玉,永远不听指挥,但是兵多,朝廷不仅无法治罪于他,还要不停对他晋升封官加以笼络。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打胜仗?

第4个前提就是,八旗军当时在关外和北方地区,几乎百战百胜,歼灭明军主力过百万,几个月就扫平几十万大顺军,同时击杀张献忠。这一切都让这些投诚明军心里有底气,在开战的时候,认为有八旗军压阵,不会打输,而且也不敢偷懒,才会如狼似虎的往上冲。

第5个就是清廷军法严酷,无论亲王,将军,还是普通士兵,经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动辄处罚。1649年,就因为收留了逃亡的旗下逃人,正在出征广东的靖南王耿仲明就被追查,吓得这位王爷畏罪自杀。可见,清廷律法之严酷和震慑性。

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明军之所以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是因为明军内部自身出了问题。明军将领几乎个个都贪腐军饷,喝兵血。普通士卒不要说有饷银可拿,能吃饱穿暖就要烧高香了。另外,由于明军将领个个腰缠万贯,脑满肠肥,从内心深处惧怕打仗,唯恐在战场小命不保。因此他们带领军队与闯军或后金军队作战,都是缩在后面,不敢上前。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种状态下的士兵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

而同样的士兵投降满清后,却个个神勇无比。这是因为,满清立国之初,军队将领都是刚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还没有沾上贪军饷,喝兵血这些恶习。每逢作战都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而那些士兵投降满清后,只要作战勇敢,立有军功,就会得到该有的奖励。反之,如果还像在明军一样作战时畏缩不前,就会立斩不饶。因此,在已经投降没有了退路的情况下,这些士兵就只能奋勇杀敌了。

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明军对闯军没有战斗力。然后李自成多次被击溃,被洪承畴、孙传庭追着吊打,困在山中近两年?

明军对后金军队毫无战斗力。然后后金从1618年起兵,闹得家家贫困,经过两代人努力,才在1644年的历史契机中入关?

(明军骑兵)

目前明清战争这块研究比较混乱,人们印象也就比较乱。我来简单梳理下历史吧。

1619年:努尔哈赤本来计划率兵去攻击叶赫部落,得知明军动员起来,准备进攻,就退回去了。

(萨尔浒之战)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击沈阳,在浑河南岸与川军、南军血战,血染浑河。

1626年初,此时的明军在装备、战术、防御工事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缺乏的是士气,袁崇焕在宁远保卫战中,困守孤城,击退努尔哈赤的十三万人。

(宁远保卫战)

1627年的宁锦作战,皇太极挟战胜之威,在宁远、锦州城下碰到壁月余后撤。此战的胜利,让明军方面士气大振,后金方面内交外困。

1631年,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围城三月多,明军最后粮尽而降。战后皇太极在给女真高级将领的讲话中感慨,明军战斗欲望竟然如此至强。

1640-1642年,宁锦决战,前后两年。在明军主力溃败后,洪承畴困守松山半年。

(松锦之战阵亡的清军将领)

这些实实在在的战例,怎么能说明军毫无战斗力呢?

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军队毫无战斗能力,投降满清后个个神勇无比为满清打下江山,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是过于片面了,有太多的实际因素需要考虑。具体一点就是明军对闯军和后金并不是毫无战斗力,只是两面受敌加上朝政上的失误,最终导致战败国灭。而投降满清的将领我们可以看下,洪承畴、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祖大寿、范文程、孙之獬等。他们早在为明效力的时候各个就都是猛将,等到降清之后,在天下一统的趋势下,那更是如鱼得水,建功立业不在话下了。当然,这事我们还需要再展开分析。

首先明末时期,华北大旱,绵延万里,又加上明朝在财政上的疏忽,导致整个国库空虚。以至于反应到兵将情况上就是因为多年拖欠兵饷,导致既然整个明朝最为精锐的华北军也三天两头哗变。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沈阳城之战后,一堆明朝的火器工匠投降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好吃好喝招待他们,更是一人百金的赏赐,结果造出来的火器比明军的还猛还精准。

所以到了生死关头,一味灌输鸡汤对将士来说根本没我用,毕竟能吃饱喝足谁愿意当兵卖命,却没想到当了兵还吃不饱。那么到了满清入关,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本身投降的各个就都是猛将。剩下的李自成军和残明的队伍战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收拾起来和正规军也没的比,自然看起来就异常勇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