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有!
一战初期德国的实力是非常可怕的。
现代德国建立的时间很晚:1871年。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也就是说德国建立了43年以后就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德国热衷发动战争的领导人其实是威廉二世,他以前的领导人已经满足于建立德国和成为欧洲大国的成绩。威廉二世之前的德国是左右逢迎,跟俄国、英国的关系都很好,并没有打大规模战争的意愿。
当初的俾斯麦打奥地利,战场上胜利,立马跟奥地利签和约,也不往奥地利境内打太远,并不下死手。
德国挑战全世界是从威廉二世开始,而威廉二世是1888年继位。实际上德国是只用了26年的准备时间就向当时世界几个头号强国同时开战:英、俄、法、美、意。
当时的世界霸主是英国。
英国是传统的海上强国,他当年海军的地位要高于现在美国海军的地位。现在美国海军有多强,当年英国海军就有多强。
欧洲的俄国、法国则是传统的陆军强国,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陆军。
威廉二世在继位初期就定下了战略:英国、法国、俄国一起打。同时在海上击败英国和在陆地上击败法俄。
这个目标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现在有一个新兴国家,他定个策略:在海上击败美国,同时在陆地击败中国和俄国。
就是这么狂。
问题是威廉二世差一点就成功了,德国当年就有这么狂的资本。他后来在战场上,东线地面,确实是灭了俄国。西线是差一点灭了法国,在海上和英国的较量中,也是略处下风。差一点,干过英国。
为了和英国在海上争锋,德国建立了公海舰队。虽然公海舰队在实力上依旧落后于英国皇家海军,但也是当时世界第二的海军。就像现在美国海军有10艘重型航母,公海舰队相当于有8艘航母。实力比英国弱,但也没弱太多。而打造这样一支世界第二的海军,德国只用了20多年。
在后来日德兰大海战中,英德两国的海军主力遭遇,打到最后也是英国吃亏,死了将近7000人,德国死了3000人。而在近300年的时间里,英国海军历来是以训练充分,素质高著称的。但在跟新生的德国海军比,却落了下风。由此可见当时德国海军的实力。
同时击败英法俄,威廉二世和德国有着狂妄的野心,问题是他还同时有着可以实现野心的恐怖实力。野心很庞大,算算账,感觉自己努努力也差不多能实现。一个人想干坏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有干坏事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海军是一个非常昂贵、费钱的军种。比陆军贵的多。怎么讲呢?我们看美国还有以前的英国不顺眼,认为他们是强盗。但说实话,这两家都是海洋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是:抢。明抢暗抢,各种抢。如果不抢,维持这么一支舰队那就赔钱,赔到海军解散。
靠自己国家的民力,根本就养不起一支能争霸世界的海军。
像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把海军建好以后,立马发动甲午战争,他要是不跑大清抢一笔,舰队根本维持不了几年。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强大,那也是在先占领朝鲜、东北的基础上,整合了资源,才能把舰队开起来。他后来南下,打珍珠港,都是为了抢资源,以维持他的海军。
英美海军也是靠在全世界打仗,维持贸易秩序,才能赚钱,维持海军。
所以,当年德国打造公海舰队,也是投入了极其巨大的资源、国力。无畏级战列舰就造了20多艘,而当年的无畏舰其实就相当于现在10万吨级的重型航母。其他的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几百艘。公海舰队以外还有潜艇部队。
德国陆军无敌,但一战之前,德国是拿出了50%的实力去打造陆军,50%的实力去打造海军,这就分散了国力。
咱们上面也说了,地面东线德国已经打赢了,西线是差一点打赢,部队在巴黎城外被挡住,最终没能打进巴黎,胜负也只是毫厘之间。
所以说如果当初威廉二世胃口小一点,放弃跟英国在海上争霸,不把资源投到舰队里,全面加强陆军,一战他就打赢了。公海舰队的这些无畏舰、战列巡洋舰、驱逐舰、潜艇换算成陆军装备就是100万精锐步兵,10万门大炮,20万挺马克沁机枪......如果陆军加入这些力量,灭掉法国那是手掐把拿的事儿,不会有半点悬念。等到西线击败法国,东线击败俄国,占据这么大片区域,德国也就不在乎英国的海上封锁了。
日德兰海战以后,由于实力上的差距,公海舰队一直是躲在海港到战败。也就是说德国这么大的一笔投资,跟陆军等额的一笔投资,并没有发挥出有价值的作用。这就不如不建这支舰队了,直接把财力、物力、人力全投到陆军。
到了二战,德国几乎是又来了一次翻版,只不过是地面战场水平翻转了一下。这次是法国迅速灭了,东线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离灭亡苏联又是只差了一点点。然后他的海军依旧是没有夺取制海权。如果德国不发展2艘俾斯麦战列舰,再算上几条普通战舰,毁到陆军又是5000辆坦克。东线德军要是多5000辆坦克,是不是也把苏联灭了?
德国人擅长逻辑,精于计算,但他两次失败,跟把账算的太细致有很大的关系。
一战西线打法国,二战东线打苏联,他的兵力都是计算的刚刚好。可中途一旦出现意外,就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一战西线小毛奇分走了打巴黎的50万部队,法国就没打下来。二战东线道路泥泞,拖延了时间,导致打莫斯科的兵力不足,苏联也没打下来。德军一战打巴黎,二战打莫斯科,都是差一点。如果他账算的粗一点,多准备50万-100万部队,这两场战争他都能打赢。德国不在海军上分散实力,他可以多出100万-150万的陆军。
如果一战德国能够谦虚一点,野心小一点,不打世界大战,只打欧洲大战,不在海上和英国打,全力在陆上跟法俄打,然后多准备一些部队,占据绝对优势,狮子扑兔,他应该会打赢。
打仗最忌讳分散兵力,但在军队的建设中,分散力量,也是要命的错误。建设军队要分清主次。首先,主要的军队,要保证绝对、肯定、必须能打赢。这还不够,还得在主要军队这里留下备份,如果有意外,备份上去,依然会占据绝对优势。在这基础上,才能去发展次要部队。
一战、二战,德国都是算的很细,觉得自己的陆军是“差不多”、“刚刚好”能打赢
......这是绝对不够的。要是觉得100万能打败敌人,其实得准备200万,甚至是300万,你才能打。
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战德国获胜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一战在美国参战之前,双方实力差距没有二战那么大。
一战的关键在于施里芬计划能否实现,也就是短时间内在西线击中主力,打垮法国,消灭欧洲南部的威胁。
然而,转头击溃俄国,迫使俄国签订停战协定,再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德国阵营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二战中,德国的盟友主要是意大利、日本,还有欧洲一些小国。
其中意大利是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而日本几乎没有和德国协同过,基本是自说自话的扩大自己的利益范围,还主动攻击美国将德国坑死。
一战中,德国除了有意大利作为盟友以外,还有比较强大的奥匈帝国作为盟友。
一战开战时期,客观来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实力差不多,没有谁明显强于谁。
如果不是小毛奇篡改施里芬计划,擅自将兵力东西线兵力比从7:1改为3:1,英法在马恩河战役局很难获胜。
德军长期之下,占领法国全境,英军也就只能逃出欧洲大陆。
关键在于,当年的沙俄和二战的苏联不能相比。
沙俄和德军交手基本都是连续的溃败,沙俄军队装备低劣,训练差,指挥官无能。沙俄很多部队都做不到人手一只步枪!
而且,沙俄内部问题太多,最后直接发生崩溃,列宁不惜一切退出协约国,签订了所谓丧权辱国的《不列斯特条约》。
如果德军消灭法国的抵抗以后,集中主力猛击沙俄,可能加速沙俄内部崩溃,直接退出协约国。
这样,协约国就瓦解了,只剩下英国一个国家。
当时美国人不愿意随便参战,直到战争爆发后3年1917年才加入协约国。
如果协约国迅速瓦解,美国恐怕也不会随便参战。
由此,英国面对整个同盟国,恐怕也只能默认现实,重新开始和德国的谈判,划分欧洲势力和世界殖民地。
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从一战爆发到1918年结束前半年,德国取得胜利的机会一直都在,但四年里,胜利女神的大门一直给德国人开着,但德国人就是不进去就是不进去。因为错招连出,因为神经病一样的君主,因为一连串阴差阳错的巧合,德国与胜利最终失之交臂了。
一战开战时,德国的拂袖海峡计划非常完美,但却遭到总参谋长小毛奇的篡改,导致最重要的西线兵力不足,最终顿兵于离巴黎仅三十公里的郊外。之后 ,眼看要打败法军最后的抵抗了,又由于一个傻逼参谋韩区错传退兵令 最终被被英法联军止步于马恩河流域。
一战中,德国潜艇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大西洋海战中大放异彩,几度打的英国商船损失惨重。英国最值钱的并不是那些铁皮加个发动机的轮船,而是这些经验丰富没一二十年海上历练练不出来的水手。几次,就在英国的大西洋航线就要完蛋的时候,不讲武德的英国借力于美国和世界舆论,逼着二逼德皇几度在最佳时刻放弃了大有前途的潜艇战,德国又双叒叕和胜利擦肩而过。
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德国与苏俄签订不列斯特条约,苏俄得以腾出手来镇压国内保皇党叛乱,德国则得以从东线抽调出八十万精兵用于西线。当时,美军刚刚在法国集结完毕,二百万美军训练还不到位,而英国法国由于前一年屠夫将军尼韦勒和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的骚操作 原本账面上占优势的兵力大大缩水,德国东线兵力调回来后,大致三百五十万德军对阵二百七十万士气低落的英法军队,德国于当年三月份开始的鲁登道夫攻势本可给协约国以致命打击,在美国军队参战前逼和英法,但美军提前参战,英法最后关头停止了内讧,使得德国再一次与胜利失之交臂,在离巴黎六十公里的地方被协约国彻底击败,兵败如山。
综上所述,德国一战时有很多次由于英法统治者的颟顸贪婪和无能所造就的胜利机会,却因为自身同样的问题而没有把握住。战争固然是文明的孵化器,同样也是一国文明形态的放大器。
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一战德国是赤裸裸的侵略而非正义的战争。非正义之战失败是必然,胜利是不可能。非正义战争也是兵家大忌。
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一战德国是有可能赢得战争的。
首先先明确一点,一战没有所谓的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本质就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间矛盾的总爆发,这一点从后来的巴黎和会中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就可以看出来。
德国的优势是准备充分,军队素质好,陆军训练和战术质量高。弱点是海军无法匹敌英国,同时很容易被英国进行海上封锁切断原料供给。
所以德国能获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快速地在西线击败法国,再调头击败东线的沙俄,从而控制整个欧洲大陆,再以此筹码与英国进行谈判结束战争。
如果小毛奇没有自以为是地改变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如果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德军按计划诱敌深入;如果德军总参谋部坚决地执行在东线以既有兵力抵抗俄军,甚至不惜放弃东普鲁士,在彻底击败法国之前绝不削弱西线兵力,或许德国人还真能将法军主力诱入口袋并予以歼灭,并在英国人反应过来之前彻底击败法国!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总体上看同盟国的实力还是弱于协约国,而且德国在开战前犯了很多错误!德国人虽然有赢的概率,但是必须克服很多人性的弱点,还要为战前的错误买单!能赢得靠老天打眼!
一战德国真的有胜利的可能吗?
首先谢谢悟空邀请。
一战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无任何意义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之间的分赃大会,从(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这是帝国主义之间过渡不可调和矛盾造成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市场和殖民地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一战无所谓是谁挑起来的,之所以说是德国挑起,无非就是德国战败了。至于说,德国是否有胜利 可能性,应该确定地说,没有,列宁在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已经断言,德国以一国之力抵抗欧洲,是注定失败的。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就是没有看清形势,不知道见好就收,二战尤其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战争发动之前就应该规划如何去打,需要达到目的,不能无目的地乱打,这样所有的国家都是你的敌人,打到必要的时候要停,利益如何均分,不能吃独食,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因为战争一旦发动,其后果就是不可预测的了,在大概率上战略上已经输了。
一战当中,即便是没有美国参与,沙皇俄国的退出,德国的战败也是注定的了,以德国一国之力挑战整个以英法加澳为首整个欧洲,德国是无论如何也支持不下去的。一战就是消耗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战士和军事实力,还需要人力,矿产,资源,金钱。当时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能参与战争的人数分别是2500和4000万,制造业产量比例分别是19%和28%,二者工业潜力的比例是1比1.15,英法作为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财富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积淀和积累,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像奶牛一样供给无穷无尽的资源,但这些德国显然是不具备其优势的。德国没有属于他的殖民地,美国的参战不过是加速了德国的失败而已。
就德国本身而言,其国家经济在1917年就已经坚持不住了,德国所占据的地区不仅没有转化为财富,而且成为了德国的包袱,在国际军事 和政治战略上,德国已经是国家寡人,没有盟友可言,从1917初开始就是消耗战。德国在经济被封锁,外交战略上被全面包围,德国内财政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一片萧条,首都柏林已经发生大面积饥荒。德国内部政权面临崩溃的危机。德国马恩河战役失败,是德国失败的开始,此战导致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辞职,德国的军事战略逆转,放弃了施里芬计划。如果说军事失败可以拟补的话,但日德兰海战的失败,让德国丧失了海外贸易。凡尔登战役的 失败德国就是万劫不复了,使德国失去了胜利的希望1917年也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
但也正是一战的失败,导致了德国国家体制的变更,英法对德国敲骨吸髓般的榨取。使得德国怀着满腔仇恨,仅仅过了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