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难道他不是生于蒙古吗?除了一百多年前跟宋朝有点关系外,他家祖辈一直是金朝子民,要说背叛,也是背叛女真族,跟汉族有什么关系?

个人认为说张弘范是“汉奸”是非常牵强的,因为在古代政权认同是远远高于民族认同,占有压倒性优势,说白了就是君臣父子之间的家国伦理关系是高于一切的。张弘范身为一个元朝大臣,为元朝效力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将清末民初产生的民族国家思想去套用到13世纪两个封建王朝上,并比拟成两个民族国家的战争,继而说张弘范是汉奸,这就有点拿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剑去斩13世纪人的味道。

关于张弘范是不是“汉奸”,其实往下深挖就涉及了两个逻辑。首先来说说第一个逻辑,元朝属不属于中国朝代?换句话说,如果张弘范的效忠对象是一个由汉族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权,并率领这个政权的军队灭亡南宋,他肯定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就是因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在秉持“元清非中国论”者眼里看来只有汉族统治阶级为主导的王朝才能代表“中国朝代”,所以张弘范率元军消灭汉族统治阶级为主导的南宋就是“汉奸”行为,其人也就是汉奸。

关于元朝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在网络上有一些争论,对于这个议题在本题下我也不做过多解读,反正我国官方认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并写入教科书中,主流史学界也认可元朝是属于“中国朝代”。

初中七年级教科书。

北大历史系教授张帆语。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语。

元朝属于历史上中国王朝的一环,是我国官方以及史学界认可的,元朝和南宋之间发生的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王朝之间发生的战争,而“元清非中国论”者则硬要扭曲为类似于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这就有点荒唐了。对于身为元朝大臣的张弘范来说,忠于元朝皇帝忽必烈完全符合儒家强调君臣伦理规范,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事实上,古代发生的很多事情不能用近代的民族主义观念乱评价,不然就会很矛盾,根本说不通,那我也举几个例子。首先来看下面这段。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自古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若元右丞余阙守安庆,屹然当南北之冲,援绝力穷,举家皆死,节义凛然。又如江州总管李黼身守孤城,力抗强敌,临难死义,与阙同辙。自昔忠臣义士,必见褒崇于后代,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

在这段史料中朱元璋可是认为为元朝死扛起义军并殉节的那些人可是忠臣义士,像余阙、李黼他们为元朝而死那可是要光照千古,“以励风教”的,树立祠堂来褒扬为了君王忠诚至死的伟大气节。

余阙的祖先是唐兀人,我且不去说他。但是李黼可是汉人,他为抵抗反元义军而尽忠,他和张弘范效忠元朝的立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达成了统一的目标,而另一个兵败身死而已,如果把李黼放在张弘范这个位置上,李黼也照样会完成灭宋的目标不是吗?可是,在朱元璋眼里李黼可是忠臣义士,而不是什么“汉奸”。

还有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闻履遭贬”的典故,以下是这个典故。

《国榷·卷四》:上尝御东阁侧室,弘文馆学士危素行帘外,橐橐闻履声。上曰:“谁对?”曰:“老臣素。”上曰:“朕谓文天祥也。”乃尔乎,无何,监察御史王著等劾危素亡国之臣,谪和州之含山,为余阙守庙。

这件事还记载于《皇明通纪》、《草木子》等书,突出了朱元璋对危素未能向元朝尽节的鄙夷,并且还让他为另一个为元朝尽忠的色目人余阙守陵,按照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套进去,那岂不是朱元璋嫌危素做“汉奸”做的不够彻底?甚至让他为一个色目人守陵?

还有在洪武三年六月,李文忠攻克应昌,元顺帝死去的消息传达到南京,群臣纷纷祝贺,朱元璋命令凡是在元朝出仕过的,不准称贺,你们做为元臣,元朝被我打的这么惨,怎么能道贺呢?这难道是因为他们做“汉奸”做的不够彻底,朱元璋不满意了?谈迁一语道破,这是嫌弃他们气节不够呢!,“命故元臣毋贺,于以砥节,至严也”。惊!朱元璋竟然让“汉奸”为“侵略者”坚守气节。

事实上,明朝所编的《元史》上那些在元末为元朝而死的汉族士大夫一律列之于《忠义传》,而不是《汉奸传》。所以君臣伦理的语境下,那些元末臣子效忠元朝是忠义,那至少张弘范不能称之为“汉奸”吧?

还有第二个逻辑,那就是南宋究竟是个传统封建王朝?还是一个能代表全中国汉族利益的人民政权,我想这个答案很清晰,南宋就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果按照近代民族主义的要求,南宋就完全是一个汉奸政权了,那出卖起北方汉人利益得时候,那真是眼睛都眨一下。

事实上,张弘范的故乡易州在北宋初期就不受宋朝管辖,在北宋末年更是以盟约形式被卖给了金国。

《大金吊伐录·卷一》:昨以大金大圣皇帝创兴,并有辽国,遣使计议五代以后陷入契丹燕地,幸感好意,特与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并属县及所管民户。

在南渡以后,操作更骚了,干脆来了一个“北人归北,南人归南”,就将北方人民,包括士大夫阶层整个打包卖给了金国,就是逃回来也得抓回去,“淮北、京东西、陕西、河北自来流移在南之刃,经官陈理,愿归乡者,更不禁约。其自燕以北人,见行节次遣发。今后上国逋亡之人,无敢容隐,寸土匹夫,无敢侵掠”。绍兴十四年,“命州县刷遣前后归明人发还金国”

金国要求赵构将投奔南宋的官员并家属交出去,南宋也不敢违背,精诚服务,那真是说交就交,不敢耽搁。尤其是心怀故国的宇文虚中最惨,他在金国的时候向宋廷不断提供情报,赵构的母亲能要回来他功劳很大,他就一个要求,让赵构不要把他留在南宋的家属交出来,金人来索要,就说失散了,“若虏人来取家属,愿以没贼为言”。结果混账的宋廷还是一个不剩的把宇文虚中的家属交了出去。其后,金国内变,宇文家无一人存活。

赵构为了坐稳位子真是啥都干的出来,而宋末的绍定同盟更是将河南之地以北的土地卖给了“大蒙古国”,北方汉民又被卖了一次。南宋如此做为,不要说住在易州的张家对宋朝有义务?如果张弘范是汉奸,那还是先讨论南宋这个朝廷是不是汉奸政权。

但是,没有一个主流史学界的人会说南宋是汉奸政权,因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为了坐稳屁股上的位子这完全是正常操作,而在古代君臣伦理下,所以文天祥为南宋社稷而死自然是英雄,他在临死前“犹南面而跪,念念不忘君父若是耶”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认真读过张弘范的传记,说实话这人除了在崖山那儿勒石记功的事过于招摇,做为一名儒将也没有做过恶事,治军严明,甚至敢于保护北方汉族百姓的利益。“蒙古军所过肆暴,弘范杖遣之,入其境无敢犯者”

在大名府治理民政的时候,张弘范严惩加派赋税的官吏。北方民众受灾时,他也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免除赋税。

所以,如果以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的角度来看待元朝,那张弘范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儒将。还上疏为文天祥求情,“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他在消灭南宋残部后,第二年就死了,文天祥为之落泪,“及宏范卒,天祥在京师为之垂涕焉”。请问你会为一个汉奸垂泣吗?个人认为张弘范做为一个元臣忠于元君是无可厚非的,说他汉奸有失偏颇了。

引用文献:《元史》、《新元史》、《大金吊伐录》、《明太祖实录》、《皇明通纪》、《国榷》、《中兴遗史》、《宋季三朝政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怎么说呢?张弘范应该属于汉奸。

张弘范是张柔的儿子,后来南宋三杰张世杰的堂弟。

张柔、张世杰、张弘范全部都是汉人,这个毫无疑问。

以古代的血统来说,汉人帮助蒙古人攻打自己的祖国南宋,当然就是汉奸,这是原则性问题。

自然,严格意义上说张弘范并不是南宋的子民。

他的父亲张柔是金国的汉人,而张弘范出生的时候父亲张柔已经投降蒙古,张弘范也是出生在蒙古的控制区。

那么,如果按照今天的逻辑来看,张弘范属于蒙古国的汉族人,但还是蒙古国人。

所以他的祖国并不是南宋,攻打南宋算不算叛国就没法确定。

但是,萨沙个人认为张弘范毫无疑问是人品卑劣的小人。

你身上流淌的是汉族血液,就不应该帮助异族来屠杀自己的同胞,这也是原则问题。

而张弘范为蒙古人杀了很多汉人,仅仅崖山一战,跳海的汉人军民就有十多万,这显然都应该算在张弘范的头上。

而襄阳战役为什么惨败?张弘范也为蒙古人起到重大的作用。襄阳被蒙古人占领以后,南宋注定要亡国。

而且张弘范这人还相当厚颜无耻。你为了荣华富贵杀死了自己大量同胞,就低调一些。

张弘范却非常高调。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竟然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

在这里,萨沙突然想到电影《兄弟连》里面那个穿着德军制服的美国小伙。

他虽然有德国血统,但从小出生在美国,就是个美国人。然而,当德国(不能理解为纳粹)宣传真正的德国人,应该回国效力。

这个美国小伙,立即回到德国参加了军队。

这小伙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兵。

但萨沙个人认为这个小伙的行为,应该让位极人臣的张弘范汗颜了。

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如此疑问也正是历史的可悲之处,也是秦桧的可恨之处。也正是秦桧制定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使汉族民众失去了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使汉族民众失去了民族自信的优良传统。使血浓于水的华夏儿女有了隔河相望的悲催和苦痛。

张弘范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出生于现在的保定,他的父亲张柔还被南宋抗金英雄孟珙在蒙宋灭金战斗中救过一命。

当时的保定在北宋灭亡后属于金国。蒙古、南宋联军灭掉金国后,张弘范的父亲张柔率领金兵作战,后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定都元帅。

张弘范(1238一1280年)出生时,保定已属于蒙古,忽必烈时,因为他工作出色,廉洁奉公,屡立战功,深得忽必烈器重,并且委以重任。后随蒙古兵南下攻打南宋,曾参加过襄樊战役,焦山决战,说服了南宋朝廷投降元朝。

后来,宋恭帝和全太后虽然投降了,但南宋人民却不甘心做元朝的臣民,文天祥、张世杰等又拥立皇帝宗亲赵昺做小皇帝,继续于元朝抗争。元廷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元帅,前去攻击流亡朝廷,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被俘,张世杰、陆秀夫携赵昺投海殉难,南宋十万多军抗战,失败后投海自尽。

崖山之战后,张弘范命人磨崖题写: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但是后人又作诗讥讽: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人。又有人在石刻字前加一宋字,表示对他的侮辱和仇恨。

张弘范生前虽因功被元廷加官进爵,死后他的儿女被蒙古人灭族。真假汉奸都不好当。

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张弘范就是汉奸,这是不容质疑的!

当前,许多人实在接受不了某些人为汉奸张弘范洗白的动机。他们动不动就拿今天的共同体观念为其唱赞歌,而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说什么张弘范助蒙灭宋,统一了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人物!

对此我想说,张弘范追求的完全是个人理想主义的实现,而蒙古统治者恰恰满足了他的私欲。但是讽刺的是:张弘范越投入,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而为张弘范洗白的某些人避开他的民族和文明归属不谈,只谈他不是宋人,这是对历史最大的不尊重。

要知道,相比血统是汉人,更重要的是,他完完全全是汉文化乳汁给奶大的,他的学识是相当高的,诗文和书法造诣并不低于一些有名气的文人,所以说华夏文明的铬印己经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头里。

这样的人要说更不应当背叛祖宗,充当屠杀同胞的帮凶。助纣为虐的后果换来的是华夏文明的浩劫和蒙元的残暴统治。

张弘范之所以与民族为敌,因为他心里压根就没有什么民族大义,他的心里只有金钱、军队、以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的权势!

如果张弘范真有民族大义的话,那他就不会帮助蒙元在崖山之战灭了南宋,也就没有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命人磨崖题写:"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事。

而且,蒙古人血腥、凶狠、残暴,杀害了难以计数的同胞,作为手握军权的一方统帅,非但不奋起反击,反而与之合流,将自己的民族与文明置于屠刀之下,这种人不是汉奸,难道是英雄?

然而,有些人就是因为张弘范在当时不是宋朝人而是蒙古藉的汉人,便否定其为汉奸。

按照这个逻辑,有一个人物不能不说。

这个人就是拜登内阁的美藉华人一戴琦。她和宋朝的张弘范,除了性别和所处的年代不同外,身世、境遇和思想完全一样,两个臭鸡蛋,一个味儿。戴琦的父母是随蒋介石败逃到台湾的,今年四十六岁的戴琦就出生在台湾。此人在1996年至1998年,还在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过英语,据一些学生回忆,戴琦的普通话水平甚至比许多广州当地人都高,而且她拥有耶鲁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此人在取得美国国藉后,更是变本加励地疯狂抹黑大陆。

2012年,中国宣布限制稀土出口,由此而来的是全球稀土价格暴涨。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一纸诉状将中国告上WTO,而负责美方诉讼的就是戴琦。戴琦意识到仅靠美国自身恐怕难以赢得官司,于是奔走了数十个国家,最终成功拉拢起了18个国家一同状告中国。正是这场和自己祖国对簿公堂的官司,使得戴琦一战成名,从此,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青睐有加的人物。

试问:如果张弘范不是汉奸,那么为虎作怅疯狂报复中国的戴琦、余茂春之流,国人视之为民族败类岂不错了?

所以说,张弘范所为必然是民族感情所不能容忍的。自古以来,我们最看重的不是国家感情,而是民族感情。也正是因为民族中的这种强大归属感和自豪感,才使我们这个民族一次次从分裂走向统一!

很显然以张弘范不是宋人来偷换概念,为其洗地,说白了,就是对民族的背叛。如果我们让这种思维和看法一直蔓延下去,民族感情就会因此而淡化消失,民族凝聚力也因此最终瓦解掉。当一个人不在对自己的民族高度认同,而缺失了应有自豪和骄傲,不再看重自己的民族,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这才是悲哀的,也是最危险的!

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张弘范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也不存在他是“汉奸”的情况。从语词源的角度来讲,“汉奸”这个词语最早在元朝出现,当时的意思是“汉朝的奸臣”,明朝时期的《水西夷汉各目投诚措置事宜疏》中也出现了“汉奸”这个词,但此时的意思是西南土司地区存在的有不法行为的汉人,这个意思一直沿用到近代来临之前。所以,汉奸这个词在早期和“叛国”没有任何联系。

近代以来的“汉奸”一词,也不是指“背叛汉民族的汉族人”,而是指背叛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所以,仅仅因为张弘范充当蒙古人灭宋的先锋而给张弘范扣上“汉奸”的帽子,显然是不正确的。

中国古代,似乎从来没有因为为“异族”效力而被扣上大帽子的,反而是背叛某个君主的人会被道德所谴责,因为中国古代讲究的“忠君爱国”,是相对于某个政权而言,而不是针对于某个民族而言。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是北方的汉人,出生在金国统治时期。后来蒙古入侵金国,张柔组织武装力量和蒙古作战,失败之后投降蒙古。要说起来,张柔的确可以被谴责一番,因为他背叛了金国。但张弘范自幼出生在蒙古,自然是蒙古帝国(元朝)治下的子民。那么,南宋作为元朝政权的敌人,张弘范带领元军灭掉南宋,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况且,当时也并没有谁规定“南宋”就和“汉人”完全划等号,张弘范只是消灭了与自己所属政权敌对的政权,而并没有对南宋的百姓做什么,这如何称得上“汉奸”?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汉奸”之含义,是建立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基础上,而并不是单纯的以种族,血统为依据。就如同溥仪的伪满洲国,这个伪政权背叛了中华民族,溥仪虽然是满族,但依旧被称作“汉奸。

至于在本问题下某位知名作家的回答,实在世不敢苟同。该回答通过赞扬某位“穿着纳粹军服的德国裔美国人”而来佐证,一方面忽略了现代民族国家与古代王朝的区别;另一方面以个例来宣传自己的价值。按照这个逻辑,如今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也是个十足的“德奸”,因为特朗普就是德国裔,按照该打主的逻辑,特朗普应该大规模无偿援助德国,倾尽全美国之力来帮助德国成为超级大国,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民族”。至于对不对,诸位自行判断。

元朝名将张弘范为什么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汉奸?

谢悟空邀请!不过这个问题本身有挺多问题的。首先把张弘范称为汉奸就有点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题目正文里说张弘范是背叛女真族,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很多人搞不清楚民族和国家的分别,也没有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古代的国族概念

开宗明义,元灭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权更迭战争,站在中国的角度,它不是一次外敌入侵的战争。当然如果站在非常狭隘的南宋视角,元灭宋的战争是一次外国入侵的战争,但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是非常狭隘的南宋史观,因为这种史观其实都已经脱离了中国2000年来的正统史观。

中国从远古到清末,无论是汉人朝代还是少数民族朝代,在王朝的观念之上一直还有一个天下观,即: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一个最朴素的大一统观念。因为中国自古是农耕文明,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统一是天下人最大的利益,因为只有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最终使天下百姓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也是中国能够在秦朝以后多数时间里保持统一的内在动力。

因此,中国的历代王朝,其实都负有统一天下的职责,如果没能力完成统一天下的职责,就应该接受被灭亡的命运,这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天命观的一部分。而民族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其实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有的是华夷之辩,或者叫夷夏之辩。而这个华夷之辩,却根本不是这几年中文互联网上的所谓民族血缘区隔,以民族血缘区分不同的人和文明,其实完全是西方的一套东西,跟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辩完全背道而驰了。

孔子华夷之辩的核心是文化,而不是民族血统

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辩,其实质内容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比如作为关于华夷之辩最早的观念论述之一,孔子曾说过: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如果不是管仲的功劳,我们就都像夷狄一样穿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了。也就是从古代开始,孔子所关心的华夷之别就不是民族和血统之别,而是怕优秀的文化丢失。所以所谓的华夷之辩,其精髓其实是: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也就是无论什么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就是中国人。所以曾被视为夷狄的楚国,在与中原诸侯会盟之后,接受了中原文明,就不再被视为夷狄,最后也融入汉族之中。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从未存在完全一个民族的政权,即使是民族成分最为单一的宋朝,也曾有米信这样的奚族将领。

元朝绝不是外国

而蒙古草原地区,自汉朝北击匈奴开始,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天下”的范围之内,汉朝和唐朝等中原王朝都曾通过直接统治或者羁縻统治的方式统治戈壁地区,蒙古壮大之前也一直接受当时已经是中原王朝的金国的羁縻统治,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蒙古政权在当时也很难说是外国。而公元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按照中国王朝的一切规程建立元朝,蒙古帝国分裂之后,元朝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王朝,无论是元朝领土还是元朝大臣、将领和士兵,都有大量汉人,所以和宋朝的关系,其实就是中国境内两个割据政权的关系。

元朝是朱元璋通过修《元史》认定的中国王朝

而且汉奸这个词,尽管最早是指出卖汉族利益的人,但在后来的历史演进里,其实意义早就超越了汉族一个民族的视角,而是变成了背叛中国投敌的人。而张弘范效忠的也是一个中国政权,所以他肯定不是汉奸。要知道现代中国是当时中国境内所有王朝的继承者,不光有宋朝,也有元朝,甚至还有在新疆地区的西辽或者黑汗王朝,所以当时已经偏安在江南一百多年的南宋是没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的,甚至连代表汉族的资格都没有。

张弘范更是称不上背叛女真族

问题里背叛女真族这个概念,更是无稽之谈。女真是民族,而张弘范家族所效忠的是同样按照中国王朝的规范建立的金国,而不是女真族。政权、国家和民族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金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割据政权,张弘范家族只是更换了效忠的政权,本来他们就不是女真人,所以也根本谈不上背叛女真族。

现代中国是这个地图里所有王朝的继承者,而不仅仅是占据了不到四分之一领土的南宋的继承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