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感谢邀请,我是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刘禅,后世之人褒奖的大有人在,也不乏贬低之人。据我个人对史书的记载,说说自己心中的看法。

刘禅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刘备历经千险万难创下三分天下,真的很不容易,刘备刚登上皇帝宝座还没二年,发动夷陵之战,动摇了国本。在白帝城把刘禅和蜀汉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做到了一个臣子该做的事,可刘禅做到了吗?没有,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蜀汉大事小事全都决于诸葛亮,刘禅给人一种傀儡的感觉,有人会觉得是诸葛亮大权独揽的缘故,真的是这样吗?

诸葛亮是丞相,却从未要夺皇帝的权利,刘禅如果能像曹丕或曹叡是个英明的君主,诸葛亮恐怕高兴来不及,奈何这个不思进取的后主,只图享乐,而不知道奋发图强。

刘备一生的夙愿是北伐中原,王业不偏安,还与旧都长安或洛阳,在诸葛亮主张北伐的时候,刘禅的意见是不要北伐,刘禅说魏国未攻打我们,我们可以相安无事不是更好吗?或许刘禅已经忘记了其父刘备创业的艰辛,忘记了刘备一生的目标,但诸葛亮没忘,刘禅所做的是斗鸡、蹴鞠等等不务正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刘禅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后主,是后人对其的评价。刘禅是很难扶起来的,我经常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爱学习,要靠着别人去逼着学习”,那么我觉得这样逼着去学习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刘禅自己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哪怕是诸葛亮或其他人天天给他灌输要奋发图强,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刘禅更加逆反的心里,或许会憎恨那些整天逼自己的哪些人。

阿斗也有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在诸葛亮在世之时,事事顺从,不会顶撞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丞相制度,慢慢的把权利收回,说明他还是有些想法的,也曾支持过姜维的北伐。但越到后期,宠信宦官,亲小人,远贤臣,早已忘记当初诸葛亮的《出师表》的所说的话,他真是健忘啊,前面忘记了老爹刘备的遗愿,后面又忘记了相父诸葛亮的警示良言。

当然有人要说刘禅主动投降,免了成都人民受战乱之苦,是个爱名如子的好皇帝,这一点我不可否认,就和前任益州之主刘璋一样,用投降换来了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维持蜀汉政权近三十年才亡国,得益于诸葛亮临终的安排以及忠义之人前赴后继的辅佐,要说是刘禅的能力体现,实在不敢苟同。

刘禅,作为一个比较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敬之,有人贬之。不知刘禅在病亡之后遇到刘备,会有什么话对刘备说,会不会说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刘备会不会揍他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哪有傻子还能稳稳的坐在皇位上维持国家运转几十年的啊,你可以仔细看看历史书,三国时期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又支撑了蜀国几十年才灭亡。虽然刘禅确实没有做出特别厉害的决策能让蜀国崛起,但是也没有就直接把蜀国给葬送了。

你要说灭亡快就算是傻的话,那杨广和崇祯岂不是更傻,都是末代皇帝,登基之后开始乱折腾,结果把帝国给折腾的不行了,也没人说他们是傻子啊。

我觉得真实历史上的刘禅就是一个特别安静的又没什么野心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当了皇帝也不会特别放纵。而且他能看出来,如果自己特别放纵,估计会更快灭亡。刘禅乐于享受,那就把国家交给诸葛亮来治理不就好了,诸葛亮这样一个中国智慧的代表,刘禅能够很信任他,没有一点怀疑,这就根本不是那种傻子能够做得到的。

而且刘禅在蜀国灭亡了之后还能活着,所谓乐不思蜀就是形容他的,试想要是一个傻子,怎么可能活下去,刘禅的求生意志也特别强,才能在蜀国灭亡了之后还能好好地活着。

只不过他确实不是特别厉害的人,像越王勾践这样的人,或者像其他一些皇帝那么拥有很大的梦想。刘禅不是一个傻子,而是一个贪图享受的小人,当然也很聪明,一辈子都活在了享乐中。

这样的刘禅我们怎么好意思说他是傻子,就维持帝国正常运转三十多年这一点,大多数普通人都做不到。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我想,阿斗扶不扶得起,了解了他所做的事就会有判断。

这里选取三件事来介绍:

第一,诸葛亮之后再无蜀汉丞相

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对于刘禅来说肯定有点不舒服,这个皇帝当着没意思,连出去巡视一下国境都很困难。

其实也不能说诸葛亮太专权,毕竟汉初的时候确实有过“虚君实相”的传统,丞相负责治理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去丞相府邸来办,只要知会一下国君就可以了。所以诸葛亮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制度却是挑起了君权与相权的纷争。

诸葛亮死后,刘禅直接就取消了蜀汉丞相这一职位,自此不再设立这一官职。看似很简单的行为,但确实是很巧妙的方式。

庸碌的君主只会逐渐削弱相权,甚至汉武帝这种英明的君主也只是设立内外朝制度来架空丞相,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君权而已。刘禅这一举措,自然而然地就把权力全都收回了,并且朝堂之上并无有效反对,成效十分显著。这不得不说,刘禅并不傻。

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刘禅是言听计从;诸葛亮一死,立马收权。说明他拎得清,知道诸葛亮没有野心,所以放权,但他自身却对这种依靠人心的制度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武侯祠的选址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很高,不仅庙堂上对他很尊重,连普通的百姓都很怀念他。这种影响会给刘禅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前后两个时期做对比,刘禅治理得好会被认为是诸葛亮打下的基础好,如果犯了错误,就会被放大成其能力不如诸葛亮。这种影响对以刘禅为中心的政权是很不利的,必须要解决这个事情。

当时有一种现象,很多百姓都在大街小巷或者自己家中祭祀诸葛亮,导致了诸葛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件事情持续了二十多年,一直让刘禅很头痛,但这个问题同样很棘手,不能强制要求大家不要祭祀。

于是刘禅用了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办法。

刘禅大兴土木,在汉中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并且规定凡是要祭祀诸葛亮的必须要去这座祠堂,否则就是对丞相的不敬。这表面来看是对诸葛亮的莫大尊重,但如果看一下地理位置就能明白了。

汉中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这里到成都就是今天坐火车都要一天时间,这让成都的百姓怎么去?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在国都里祭祀诸葛亮的问题,也没有落人口舌。

第三,乐不思蜀的真意

因为“乐不思蜀”的故事,刘禅一直被认为是没心没肺的蠢笨之人,但是细细想一想,刘禅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晋吞蜀已成定局,战与不战其实影响不大了,从关羽丢失荆州的那一刻起,蜀国就退出了统一天下的大事。所以刘禅的投降避免了因为战乱而导致的生灵涂炭。其他皇子可以在太庙自杀,也可以领着私兵去战死,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禅不行。因为其他人还可以说是私人行为,但刘禅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蜀国的意愿,所以这种亡国的屈辱也必须他来承担。

当问及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看似毫无心机的回答才是真正得以保全蜀国投降人士的做法。南唐后主李煜因为写了一首《虞美人》就被宋朝皇帝认为是思念故国,直接杀死。刘禅要是公然表露自己想回蜀国,那么降晋的这一批蜀臣估计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

只能说面对这两次明显试探的问话,只有刘禅是清醒的。

蜀国覆灭已经成为了定局,还有必要把血脉也都断绝吗?

所以,刘禅不是不贤明,而是太聪明。但无奈的是,他手下的这帮大臣实在是太差劲了,内斗比谁都厉害,做事一个个蠢得不行,刘禅的亡国其实也很无奈。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三国里蜀国最弱!诸葛亮去世后,尚存的大将不多!"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刘禅是非常明白的,属于善终,也是不错的结果.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一直被人视为反面教材。刘禅也并非一无是处,聪明才智也是有的。刘禅虽然昏庸但并不残暴。刘禅当皇帝四十年间主要是广选美女、增广声乐、频游观等。 魏人张璠评价: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孙盛评价: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 刘禅能当四十年皇帝任原原因。诸葛亮在出师表讲: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就是说蜀汉大臣保刘禅是为报答刘备厚恩。也可以说是报诸葛亮厚恩。夺皇位的话一般是权臣废帝另立刘备的其他儿子。魏国司马师、昭,东吴孙綝就是这样干的。曹魏、东吴都发生了权臣废帝另立的事,蜀汉却没有。 公元262年黄皓阴谋夺姜维兵权,姜维知道了向刘禅上书请求诛杀黄皓。据华阳国志刘禅的回应: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如果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率军进京废帝另立了。

刘禅当皇帝四十年并没有发生如魏吴两国君主杀戮大臣。蜀汉政权整体治理来说是比曹魏、东吴要好的。为啥说蜀汉治理要比魏、吴好。从叛乱、政治动荡来说蜀汉也是远远少于魏吴的。就叛乱来说,东吴大小叛乱二十多次。数万人的叛乱六七次,万人以上的十多次。平叛时间短则一年,长则数年。曹魏就更不用说了。政治动荡,魏、吴也是比蜀汉要大要激烈的。蜀汉后吏治也是要远比魏吴好。但偏偏蜀汉是最先灭亡的。蜀汉的治理好是得益于诸葛、蒋琬、董允、费祎四相。刘禅扶不起来,我认为原因。

没有心肝:

公元264年刘禅去了洛阳,有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安排表演蜀技,原蜀汉官员纷纷流泪。刘禅没有半点悲伤之情,反而非常高兴。司马昭对贾充讲:一个人没有感情,怎么到这个地步。就是诸葛亮在世,不能辅佐他长久保全,何况姜维呢?然后司马昭问刘禅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讲:这里很快乐,不思蜀。郤正得知去求见刘禅,教他如果司马昭再问。应回答先人的坟墓在蜀地,每天都思念。后来司马昭果然再问,刘禅也这样回答。司马昭一下明白是郤正教的。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公元246董允、蒋琬去世,公元251年吕乂公元253年费祎身亡。这些都是蜀汉重臣。历来但凡这些人去世,君主都是非常悲痛的。庞统法正去世时,刘备就为之流泪数日。并赏赐封赏其子孙。霍峻去世后,刘备还带着群臣去祭拜,并留宿在墓地。刘禅却没有这样对待这些重臣。刘禅只为陈祗流过泪,一提到他就流泪。并追谥为忠侯,赐其子为关内侯。在刘禅眼里陈祗这样的才是忠臣。三国志:后主痛惜,发言流涕。因为陈祗不像前任董允般正言匡言,任何事都顺着刘禅的意。自从陈祗得宠后,刘禅便日益追恨董允,说董允自以为是、高傲轻人。这都是陈祗阿谀媚上、黄皓挑拨离间渐渐使后主形成这种认识。三国志: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时,蜀汉各地都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都是制而不许。一直到公元263年春才允许在诸葛亮坟墓附近立庙。三国志: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公元260年刘禅下诏追谥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并没有追谥对他有恩的赵云,还是姜维打抱不平。刘禅才在第二年追谥赵云。

宠信宦官黄皓,终至亡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就是宠信宦官,还称宦官为爸爸。可见在诸葛亮刘备眼里,宦官是不受待见的。诸葛亮特意交待阿斗宫中的事无大小,都应该询问董允、费祎、郭攸之等人的意见。诸葛亮准备北伐时,考虑到自己不在阿斗身边。阿斗年轻,很多事情难辩好坏。说白点就是最容易学坏的时候。就怕宦官给阿斗出坏主意。于是任命董允为侍中,并统帅宿卫亲兵。就是让董允负责宫中的事。宿卫亲兵是镇守蜀汉皇宫的军队。董允也是做的非常尽心尽力。三国志董允传: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在汉代黄门丞只是个很小的官,也就几百石吧。距离中常侍还差好几级。

董允后来以侍中兼任尚书令(不设丞相时,设尚书令。干丞相的事)是蜀汉第二把手,第一把手是大将军费祎。 董允在公元246年去世了,开始没有人管住黄皓阿斗了。黄皓开始干预朝政,就不得不提一个叫陈祗的人。他也算是比较有才干得到大将军费祎的看重,于是让他接替董允担任侍中。陈祗这个人对阿斗尽拍马屁顺从,又跟黄皓打成一片。黄皓开始通过陈祗干预政事。陈祗一死,黄皓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了。三国志讲: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说明陈祗当侍中尚书令的十二年间,也并没有给黄皓升官。也并没有完全听黄皓的。黄皓的乱政,使得蜀汉的人非常怀念董允在时。

公元258年—公元263年,这六年间黄皓通过阿斗操控朝政。连升几级,升为中常侍。比陈祗在时的预政更进一步。黄皓对于他讨厌的人就贬,拍他马屁的人就升官。如教阿斗对司马昭讲很想念蜀地的郤正。做了三十年的官,还只不过六百石的小官。三国志讲: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公元264年阿斗东迁洛阳。当时蜀汉没有大臣跟随而去,只有郤正跟随。阿斗叹息道认识郤正太晚了。还有就是在永安以两千人挡住东吴三万人进攻半年的罗宪。三国志讲: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左迁就是贬官的意思。就连刘禅的弟弟刘永因讨厌黄皓,刘禅因黄皓的谗言十多年不见这个弟弟。三国志: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南中都督霍弋也不受待见。公元263年魏国伐蜀,霍弋上书阿斗要北上入成都勤王。阿斗不许,但却召了右大将军阎宇率军西还。明显是阿黄皓进了言,阎宇能召霍弋为啥不能召。阎宇是黄皓亲信,黄皓曾想让他取代姜维撑军权。姜维面见阿斗要诛杀黄皓,阿斗却不理采。阿斗讲: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宦官,以前董允就非常讨厌黄皓。我非常讨厌董允的做法,君何必介意呢。姜维见黄皓在朝树大根深,知道自己说了诛杀黄皓的话。黄皓肯定不会放过他。阿斗却让黄皓去向姜维表示谢意,表明没有干坏事。姜维只待领军在外不敢回成都,去沓中种地避祸。魏主曹奂讲:蜀所赖者唯维尔。曹奂才十六岁都能说出这样的话,阿斗却不知。曹丕可是说是在打压宦妃非常严的君主。

在公元258年至公元263年蜀汉负责主管朝政的是:诸葛瞻(跟董厥并平尚书事,用今天的话就是两人是政治局常委)、董厥(接任尚书令)、樊建(侍中,后为代理尚书令)。姜维常征伐在外,所以并未参与朝政。但这三人并未阻止黄皓乱政,还跟黄皓混在一起。只有樊建对黄皓不理不采。三国志讲: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诸葛瞻临死前讲: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诸葛瞻儿子诸葛尚说的,但有点不同。诸葛尚讲: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于是父子二人冲进邓艾军中战死。诸葛瞻和黄皓一起认为要夺了姜维的兵权。 益州本土人都讨厌黄皓。三国志: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说明白谯周是看到黄皓乱政,才公开讲魏将一统蜀汉将亡的。

阿斗频游观增广声乐,谯周多次上书劝谏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脩先帝(刘备)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黄皓在蜀汉的乱政,连东吴的人都知道了。公元261年吴主孙休派薛珝出使蜀汉。回国后吴主询问蜀汉的情况。薛珝回道:蜀汉国的君主昏聩而不了解自己的过失,大臣们只求无过错来保全自己的地位,进入蜀国的朝堂听不见正直的言论,路过蜀汉的郊野百姓因饥饿而显露出营养不良的脸色。臣听说处在高堂之上的燕雀,自以为过得安逸,建筑物被焚毁时,燕雀却怡然自得,而不晓得祸患将要到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黄皓的乱政行为就连曹魏的人都讨厌,欲杀而快之。阿斗投降后及邓艾入成都,听闻黄皓奸险,把黄皓抓起来,准备杀了。黄皓厚赂邓艾左右亲信,以免死。后来司马昭把黄皓处死了。

刘禅愧于先帝、将士、妇人 :

公元262年冬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是伐蜀。于是上疏给刘禅请求派人去阴平、阳安关加强防守。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三国志: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国伐蜀时刘禅才派人去。以致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当时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以备敌既定不许。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当时儿子北地王刘谌力劝刘禅应背城一战。即使不成功,那就君臣跟社稷共存亡。这样到了九泉之下对先帝也有交待。刘禅不听,刘谌跑到刘备的庙里哭。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蜀汉灭亡时赵广(赵云儿子)、黄崇(黄权儿子)、李球(李恢侄子)、诸葛瞻诸葛尚(诸葛亮儿子、孙子。宋人郝经: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孙、孔明之一子及孙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张遵(张飞孙子)、傅佥(傅彤儿子,司马炎: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 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等官二三代皆为蜀汉战死。反观魏吴亡时何曾有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当刘禅投降的命令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当魏军要把宫中女人赐给无妻的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蜀汉灭亡后霍弋(霍峻儿子)坚守南中拒降。在魏国伐蜀时霍弋准备从南中率军北上入成都勤王。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刘禅投降后,部下劝霍弋速降。霍弋讲如果魏国以礼待主上,我再投降也不尽。万一主上危辱,我将死战不降。汉晋春秋: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公元264年刘禅到了洛阳,封安乐公好日子照旧。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汉晋春秋: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刘禅对霍弋并不是很好。霍弋是为报刘备厚恩而已。霍弋的父亲霍峻率军随刘备入蜀,以八百守守葭萌城。守了一年并斩杀敌军主帅。公元217年去世,刘备率群臣祭拜并留宿。三国志: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在大家的印象中,他一直是懦弱无能、憨傻呆笨的形象,关于他的事迹还有了“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词句,他的无能和懦弱让人们嫌弃了很多年。那在历史上,刘禅真的如此懦弱吗,他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其实不然,刘禅身为刘备之子,其父亲的聪明和才智我们都很了解。那么由刘备言传身教的儿子,怎么会愚笨得如同烂泥一样根本扶不上墙呢?刘禅其实还是有优点和聪明之处的,从以下几点就能看出。

第一,刘禅有着比较准的自我认知而且心胸也较为宽广。

提起后一点,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是特别同意。就笔者来看,刘禅登上帝位之后深知自己没有执掌国家的能力,因此他并不急于掌握大权,反而十分听从诸葛亮的教导,由后者掌握着蜀汉大权。这种行为固然和刘备的托孤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对蜀汉的发展有关,但不可不说的是身为皇帝的刘禅心胸也令人特别赞叹,他不仅不忌惮掌握大权的诸葛亮,而且还将其当作父亲一样尊重,做到了一般帝王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刘禅的头脑十分清醒。在诸葛亮准备北伐之前

刘禅曾经委婉的提醒过他,在刚经历过一场战争后还没有经过休养就再次征战并不太合适,但诸葛亮并没有接受这样的规劝,执意要进行战争。虽然身为帝王的刘禅感觉并不合适,但还是举全国之力对诸葛亮进行支持。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立刻就下令停止这场耗财的战争。可惜的是将领姜维并没有听从他的命令,继续在外讨伐曹魏,消耗了蜀汉的财力,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汉的力量。

第三,刘禅很善于用人,眼光长久。诸葛亮去世之后

,刘禅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他在位期间能很好的协调大臣之间的关系,避免他们互相迫害,使得那一时期蜀汉的政权相对平稳。最令人佩服的是,在蜀汉被敌军攻破时,他并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而是为了减少百姓们的牺牲和财产的损失,选择了投降,将自己的生命置于敌军的监控之中,牺牲小我,成全了大我。

第四,这一点就要说一下著名的故事——乐不思蜀了。

刘禅被俘之后一直处于魏国的监控下,有一次司马昭邀请他和旧臣一起观看蜀地的舞蹈,许多大臣看到这一景象都忆起旧国伤心的哭了,但刘禅却看得很开心。司马昭看了之后,就对他放下了三分戒心,认为在亡国之后他能看得如此高兴,怎么还会想要复国呢?后来又经过几次试探,司马昭终于确定了刘禅的无能,就不再想杀他了。刘禅真的不想念故国吗?笔者认为他应该只是用这种行为来达到保护大臣和子民的目的。只有在他不想复国没有野望之后,蜀汉的旧民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待遇。如此具有头脑、眼光长久的刘禅,怎么会扶不起呢?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不能人云亦云,要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行为和做过的事情。就以上几点就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位头脑清醒、善于用人、眼光长久的君主。他的亡国并不是其本人的错误,只能说那个时代所造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