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把初期去掉,二战打完了很多国家都在用栓动式步枪。
之所以没有很快的换装半自动步枪,主要是战争的形式决定了武器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崇尚堑壕阵地战,四处挖沟修工事,步枪的作用主要是远距离的对射和阻止对方突击工事,还伴随有大量的刺刀白刃战,火力密度的任务交给了重机枪和大炮,步枪的火力反倒不那么受重视。
不仅不重视,为了避免士兵浪费弹药,许多枪械甚至安装了弹仓的阻断器,士兵们平时只能打一发装一发,只有得到军官命令的情况下,才能放开限制,用弹容不间断的开火。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地1里面冲上前去就是一顿啪啪啪的场面并不一致,连卓别林都不敢那样打。
尽管人们的确研制了一些自动化武器,但大都是实验性质的,主要发展的是做支援用途的轻机枪,以及小部分的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在各国的生产量、装备量都比较一般。这些武器的产量在数百支到七八万支不等,放到世界大战的舞台上实在少的可怜。
一战后期某些军队开始寻求新战术以打破僵局,这才松动了武器发展的磐石,加快了自动化武器、半自动武器的列装。
如德国的暴风突击队,他们由精兵组成,呈小组模式进行渗透突击作战,因为强调运动转移,所以对武器的火力要求很高,以致出现了“战壕扫帚”MP18冲锋枪和轻量化的MG0815重机枪,还装备了能充当半自动卡宾枪使用的毛瑟C96、鲁格P08等等战斗手枪。
但那时候的人显然对自动武器还是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如博格曼MP18冲锋枪在战争结束后被斥为“不人道武器”,给禁了(MP18其实也就生产了35000支,也不是战地那样随处可见)。
在这种背景下,半自动步枪毫无出头之日,它们远距离作战并不比普通栓动步枪出色,绝对火力又不如机关枪猛烈,近距离作战也不如冲锋枪、战斗手枪、泵动式霰弹枪凶残,定位模糊,后勤难搞,可靠性不高,也就无人问津了。
所以,一战之后,除了轻机枪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外,尽管出现了不少半自动步枪设计,却也没有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个长草期。
而且一战结束以后的时代并不安稳,经济衰退严重,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国力都大大下降,还遭遇了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再加上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依然是阵地战模式,就更不可能有哪个国家一下子砸钱换半自动步枪了。
所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只有美国真正拥有大规模的制式半自动步枪。许多国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做出换掉拉大栓的决定,再此之前统统都是尝螃蟹的多,下水的少。
美国人有强大的工业,有超能力。他们的军队一开始也才十几万,后来扩充到了1千万,根本没必要再转头去装备栓动步枪。于是美国的春田1903很快就被换装掉了,他们压根不存在换装负担,先装备栓动步枪再换半自动反倒增加成本。
别说半自动,他们的勃朗宁BAR还是全自动步枪呢。
德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怎么做的呢?他们对军队轻武器换装肉痛无比,许多新枪都是说是换装不如说是从老枪上升级而来。如德军的98K,许多就使用了过去的老毛瑟枪身。
当然,除了经济问题外,技术也是个严重的问题,美国人很幸运的得到了M1加兰德的设计,也具备相匹配的工业能力,但对于一战结束后的大部分国家而言,半自动依然还是个值得怀疑的东西。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由曼利夏设计,于1885年问世;第一支半自动猎枪于1900年注册专利,为勃朗宁设计的雷明顿Model 8,此外还有温彻斯特1905、1907、1910等等。
这些早期半自动步枪普遍存在重量过大、机构复杂不可靠、故障率过高、容易过热等问题,所以军队并不太看重这些武器。
最早被军队看上并参与测试的半自动武器是意大利塞伊·里戈蒂少校的发明,许多欧洲军队都对其进行了测试,但人们最后都拒绝了这种新装备。
原因就是技术上的——步子太大扯到蛋了。塞伊·里戈蒂半自动枪的可靠性问题受到了英军的指责,而且当时普遍存在的劣质子弹让半自动变成了笑话。在大栓上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半自动遇到频繁的瞎火可就傻眼了。
法军倒是敢吃螃蟹,他们在战前实验性装备了穆尼耶A6 M1916半自动步枪(Meunier A6),这种步枪世纪生产于1913年。但敢吃螃蟹不等于不需要面对现实,因为大战的迫在眉睫,法军反倒停止这种步枪的生产,它仅装备了800多支,生产数1000多,少得可怜。
问题出在后勤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法国必须节省每一分资源,这时候跑去生产新枪和更换7×59mm的子弹不合时宜。于是穆尼耶A6的实验性装备被中断了。
不过法国人依然是半自动步枪的先驱,他们在战争中还是装备一款RSC1917半自动。这个RSC是利贝罗勒、萨特、绍沙的缩写,全是牛头。
RSC1917生产了超过85000支,大部分是1917年型,但在战争后期,改进的1918型步枪和缩短的卡宾枪也投入了生产。这也是一战中唯一能大规模看到的半自动步枪。
技术上的不足在RSC1917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前面说过的那个时期半自动步枪所有的毛病它都有,而且尽管采用了制式子弹,RSC1917依然让法军产生了后勤问题,打得太快了,当时的工业标准可不及后世。
战地1里还出现了英国的Farquhar-Hill步枪,这是英国1908年的专利,据说实际的应用体验还不错,还采用了续航力极强的弹鼓,但英军还是没有装备它,仅在皇家飞行队里部分采用。
主要的原因还是可靠性,Farquhar-Hill太精密,普通步兵压根整不明白维护,恶劣的堑壕环境也没法让其良好运作。
可以说,一战前的半自动步枪就已经有很多了,其它的还有毛瑟1916,蒙德拉贡,麦德森·拉斯穆森1896,鲁格1906,刘将军步枪等很多半自动武器。不能说它们没有一席之地,可它们要么被当时的军事环境所限制,要么过不了弹药体系和工业能力这一关。
保罗·毛瑟为研制半自动,连自己的眼睛都炸瞎了一只。
二战时期,除了美军外,德军、苏军很快也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如苏联SVT-40,德国Gew43,都足以堪称同时代的名枪,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国其实二战前也在准备大范围列装半自动,但德国人杀过来的太快,全给揍成了法棍。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材料(冶金工艺)、后勤(弹药补给)、可靠度(自动原理不成熟)、成本都是个问题。
就拿20世纪早期到二战前期的那些半自动步枪来说吧。
像Bang步枪、刘将军步枪、早期版本的M1加兰德、德国G41这类的自动原理都是使用枪口集气井式。但是这种原理现在咱们都看不到了,就因为它的可靠性非常糟糕,枪口的集气装置特别容易脏,脏了之后这破枪基本就变成了一把不大好用的栓动。
雷明顿Model8和莫尼埃尔A6用的是枪管长后座原理,这种结构同样在现代很少见,过长的枪管后座行程让其对尘埃的耐受度很差,打个猎还行,打仗的话真心不可靠。
意大利的Cei-Rigotti和墨西哥的蒙德拉贡用的到是现代看来比较靠谱的活塞导气原理,但是由于这种原理也比较挑弹,因为活塞室不能受不了当时比较脏的子弹发射药,所以射击一段时间后就很容易因为积碳而卡壳,而生产比较干净的发射药对于当时的工艺而言成本比较高。
还有像温切斯特1905,这步枪用的是自由枪机。但咱们知道这种原理用在冲锋枪和手枪上还行,但不适合发射高膛压的步枪弹,所以它用的子弹也是膛压不大的.32 win弹。我都不想把它当步枪看。
虽然说自动原理从马克沁机枪出生到二战开打有40多年,而且自由枪机、气动、枪管后座三大原理的枪械都在这40多年中各种兴起。但事实到最后证明,自由枪机不适合大装药子弹,而枪管后坐对瞄准和精度有影响,而且也会因为枪管后部需要一个护套而让重量增加。
因此步枪这边能选的只剩气动,气动里边那个不靠谱的枪口集气装置因为可靠性被枪毙,以当时而言,能选的只剩下了活塞式导气。
而等到二战或者二战前期,大家才基本明白上面这个道理。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加兰德到了1940年才改成长活塞导气
德国人遇到了SVT40之后才将G43改成短活塞导气
而毛子SVT40的前身SVT38(短活塞导气)也是因为AVS36(枪口集气)太不靠谱而在38年定型。
我的意思是,一战那会虽然都已经有很多半自动,但实际上那段时间都是人们对半自动步枪的摸索期。等到正在发现活塞导气是半自动最靠谱的结构,已经是二战期间了。
而且早期即便是活塞导气的半自动,依旧还是有可靠性不足,保养复杂等情况。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半自动步枪的研制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那个时期世界主要工业强国陆续拿出了很多型号的半自动步枪,但是由于这种技术属于新兴技术,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枪支质量相当粗糙,精度、可靠性都很差,尤其是经常卡壳炸膛,这对于武器来说都是致命的问题。
在那个时期研制的半自动步枪比较出名的有Winchester Model 1907,温彻斯特1907型。
这款枪是由美国枪械设计师托马斯·克罗斯利.约翰逊设计的一种半自动步枪,使用5 发或10 发容量的弹匣供弹,可算较早期比较可靠的半自动步枪之一,一战期间协约国曾经引进了约3000条;温彻斯特还有另外一款半自动步枪,Winchester Model 1910,不过此枪销售情况不佳。
法国人在战争时期研制了M1917RSC半自动步枪,1918年开始装备法军,但当时战争即将结束,可谓生不逢时,这种步枪在法军中装备规模达到了可观的9万支。
其实中国当时也设计过一款半自动步枪,因为没有正式名字,通常称其为自装枪,该枪是刘庆恩将军于1916年设计的。
一战结束后,当时西方国家盲目陷入了一种战争已经彻底结束的乐观之中,而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又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战后重建上面,对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并不是特别热心。
而且由于战争中,半自动步枪使用十分有限,其在战场上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各国都没有对这种武器重视起来,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传统的强国还是延续研制了半自动步枪,比如美国在战后提出了要研制一款半自动步枪的要求,并且在1925年提出了具体的性能指标,而这个指标最后胜出的产品,就是在二战中大名鼎鼎的M1加兰德步枪。
苏联在二战前实际上也研制了一款半自动步枪,这就是著名的SVT半自动步枪,在整个二战前,只有美军和苏联红军大规模装备有半自动步枪。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换装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但是,钱呢?
军队是一个国家非常费钱的一个部门,人数众多,吃喝拉撒睡都要花钱。尤其在武器装备上,耗费财力物力更多。那个时候,每个国家动不动就是几百万部队,这就意味这什么,这几百万人的开支,光是几百万把步枪和子弹就是一串费用。
半自动步枪确实是一战时期起步的,然而,起步之后,也就是个起步了,基本上没有哪个国家去装备这个新款的半自动步枪,原因很简单,没钱。
即便是美国也是一样的情况,都知道美军二战用的是加兰德步枪,事实上,美军在刚参战的时候,装备的还是M1903春田步枪。随着战争的扩大,美国军方才开始抓紧时间批量生产加兰德步枪。
然而,生产速度就是那样,美军还是要慢慢换装加兰德,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后一批次换装加兰德的部队。美国是这样,那其他国家基本都没得看了。
二战爆发距离一战,其实只有短短20年时间。一战把所有国家都打的稀巴烂,战后重建问题一直在影响着各个国家。相比较给部队换装,还是加紧恢复经济恢复工业方面更重要。
而二战爆发时,各国库存中数量最大的还是栓动步枪,即便法国这些国家有半自动步枪,军队主要装备的还是栓动步枪。毕竟,那些库存扔了,重新生产新枪,很麻烦。浪费是一方面,枪多,子弹也多,使用新的半自动步枪了,旧的怎么处理?而且,各国几百万部队,想换装,国内的生产速度跟得上战争的进程么?
二战结束前,各国才开始陆续装备半自动步枪,法国装备最多。然而,没等几天,法国投降了。苏联曾经装备大量半自动步枪,只不过数量少。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半自动步枪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和游戏《战地一》比起来,现实中一战半自动步枪数量是比较少的。游戏毕竟是游戏,战地一只是披着一战外衣的现代战争游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大,装备量最广的半自动步枪是法国的Mle 1917半自动步枪,产量在85000支左右。但是相比数以百万千万记的非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半自动步枪极大的提升了步兵的火力,但是也增加了子弹的消耗量。而且Mle 1917的性能并不优秀,一战堑壕里的环境非常恶劣,下过雨后到处都是烂泥,这导致结构复杂,可靠性较差的Mle 1917表现并不好。而且早期自动装填武器的重量也是一个问题,Mle 1917的重量达到5.2千克,而现代自动步枪重量大多在2-4千克之间。后来改进的Mle 1918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一战很快就结束了。一战结束后不少国家都开始削减军事经费,这种武器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而且不但Mle 1917有这个问题,德国数量较少的蒙德拉贡1915也存在可靠性低下,重量较重,成本高的问题。本来蒙德拉贡1915半自动步枪是想交给步兵使用的,但是由于步兵在堑壕内环境差,导致故障较多,所以步枪就交给了飞行员使用,在空中的作战环境稍微干净一点。
因为一战结束而得不到更好发展的先进武器有不少,武器终究是杀人的东西,战争早点结束,少一件更强的武器也是件好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一战时研制了这么多款半自动步枪,为什么到了二战初期世界各国还是在用拉拴的步枪?
首先,是时间问题:因为,各国军队的枪械配备在二战以前,是以拉拴步枪为主。而要从拉拴步枪完全过渡到半自动步枪,这工作量可是十分的浩大,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二战爆发之初,世界各主战国在短时间都急需迅速扩充兵力。但国内的战争潜力,又不是马上就能完全施展开来的。因此,各主战国的一线部队,都不可能在战争初期便大规模列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即便是素有“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之称的美国,在参战初期也不可能做到让自己的一线部队大量列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
其次,是军工水平问题:别说二战前期了,即便到了二战末,不少国家的一线部队,也还是需要大量列装拉拴步枪的!实际上,到二战结束时,世界上唯一一支全军列装半自动步枪的军队,就只有美国军队而已。换句话说,其他各主战国的一线部队,即便到二战后期,也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继续装备较为老旧的拉拴步枪。
因为,半自动步枪虽然拥有比拉拴步枪更快的射速,进而带来更大的杀伤力。但同时也会极大的提高战场上的子弹消耗量。尤其是苏德美这些军事强国后期研发和大量列装的各款冲锋枪,比如德军的MP系列冲锋枪、苏军的波波沙、美军的汤姆森冲锋枪、M3冲锋枪等等。这些冲锋枪射速更快,战斗力当然十分强悍,但耗弹量也更加的惊人。
特别是到二战后期,苏德两军的冲锋枪列装量都达百万级,而由此而产生的巨额子弹消耗量,更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这对一个国家军工产能提出了相当严峻的要求。因此,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军工产能,要想让数百万的一线部队都换装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对比下二战时期亚洲战场,情况更惨淡!尤其是亚洲战场,当时日本虽然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但其军工产能与西方主流强国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也正是由于日本自身军工产能的不足,尤其是弹药工业的更是比西方落后得多,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比不上苏德美等西方强国。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战时期,日军年子弹产量的峰值是在1941年,其产量约4.9亿发,这才只有苏军同年产量的十二分之一。试问这样的子弹产能,怎么能支撑一线部队大量换装半自动步枪呢?
因此,日军在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只能主要装备落后的三八大盖,很主要一个原因就于此。要知道,日军的三八大盖已经是1907年的产物了。这样的步枪,拿来欺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的中国军队可以。但在太平洋战场上碰上普遍配备M1加兰德步枪和汤姆森冲锋枪的美军,日军基本上也就只有挨打的份。
所以,在美军狂风暴雨般的火力输出面前,日军被揍得连头都抬不起来。大部分士兵都还没来得及靠近美军阵地,就已经被美军的子弹给扫死了。
本文作者:小贱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