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入主中原的第二个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满族占据统治地位,但汉族仍然是一个人口占大多数,经济、文化上都占有优势的民族。作为统治者,如何协调满汉关系,清廷充分吸收了元朝蒙古统治者对汉子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对汉政策,那么接下来,笔者就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政策。
清入关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相对于关内的汉族都相对落后,除了民族方面因为本身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而略有优势。为了巩固政权,减少汉人们对新政权的抵触情绪,满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主由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所组成,至于题主所言是否存在“防汉”的心理,那就见仁见智了。
满清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满清军事集团与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联合致。满族统治者们深知,要打破民族界限,满族贵族与很足地主阶级必须构建利益共同体,才能维护自身的统治。从其政治上全面推行汉化,沿袭明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一满族贵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统治阶级的统治体制,即可见一斑。
满清在入关第二年就正式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给汉族读书人入仕开辟了道路,立即就受到了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拥护。
但在初步取得效果后,满清就开始实行了旗民分治、圈地、投充、逃人法以及剃发易服等政治、文化政策。这几大政策,基本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旗民分治,表面上是为力量避免满汉冲突,但“旗民分治”的种种规定,都是旗人优于汉民,以军队而言,旗兵在待遇和升迁上,明显要比绿营好得太多。同时,旗民分居,内城由八旗驻守,汉人迁到外城,旗民在诉讼方面,有专门的司法机关管辖,旗汉冲突,旗人几乎拥有一面倒的特权,其案件都是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内务府慎刑司负责。刑罚上,旗民也不同刑,旗民可以枷号代刑,而旗民收监,旗人罪犯不下普通监狱,而是入内务府监所,或者圈入八旗高墙之内,宗室贵族入“宗人府空房”。
而在政治上,实行的又是一套满汉官异的双轨制。清朝实行官缺制,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满官缺大大多于汉官缺,且都是要害部门的重要职位,汉缺都是次要职位,严禁汉人补满缺,但满人却可以补汉缺。地方政权也是如此,总督一级多由满人担任,知府、知州、知县才多由汉人担任。而边防大吏入驻防将军、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全部都有满人专任,
就全国官员总数而言,汉人多于满人,但重要职位要害部门全部都是满人专任。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50年(1785)中央机关官缺统计:满缺2751,八旗蒙古缺253,八旗汉军缺142,汉缺558。
由此可见,在政治上满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情形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才逐渐转变,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衰微,掌握大权的汉官人数才不断增多。
清入关初期,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圈地、投充、逃人法以及剃发易服。这些制度或在经济上全面偏向满族,大量圈占土地,造成被圈占土地人民流离失所,强迫汉族农民投充为满族贵族的“包衣”给满洲大爷们种田,连佃户都不如。为了防止奴仆逃跑,清廷又制定了“逃人法”。这些弊政大大计划了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当然随着满清的统治需求,这些政策也逐渐被废除。
另外就是文化上“剃发易服”政策,顺治元年五月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痛改故明陋习,共砥忠廉。”将好好的华夏衣冠,称之为“故明陋习”,其中对文化之伤害可见一斑。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以是否剃发易服作为判断是否归顺清朝统治的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随着清统一全国后,形成了文化从延续,一定程度上,对重视祖宗的汉人文化自信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同时,从顺治到乾隆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中,清朝兴起了一系列的“文字狱”。其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统王朝的形象,在尊孔的同时,又将传统的“华夷之辨”做另类解读。但本质目的是在统一思想意识形态的大前提下,对汉人的文化思想进行更加强力的控制,以消灭异端,钳制思想。
其规模之大,次数之频繁、牵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已经形成了具有清朝独特特色主义的思想领域统治。文字狱的危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是相当大的,堵塞了言论,影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极其黑暗的政治局面。而这些效果,恰恰是满族统治阶层乐意所见的。
观其种种,其中强调统治的同时,却又无一不在汉人的身上套上无数的枷锁,以保障满族阶级的利益。其维护的是满族人的根本利益,而广大的汉人地主阶级却只是作为附庸所存在,至于平民百姓,那就更加没有什么关系了。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开始进行改革。最为著名的是建立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我们都知道,这个新式陆军的领袖叫:袁世凯。袁世凯是什么民族?而北洋海军的领袖叫:丁汝昌。丁汝昌又是什么民族?这可都是朝廷钦命的。实际上慈禧已经把陆军、海军,也就是整个中国军队崛起的希望寄托在了汉族官员的身上。她用满洲贵族了吗?她用八旗子弟了吗?
而且袁世凯在招募新兵的时候,明确的说了:不要八旗子弟。有意思的是北洋水师招兵依旧是明确说了:不要八旗子弟。
这可是老佛爷活着的时候,掌握着绝对权力的时候。汉人将领就这么光明正大的干的事儿。朝廷反对了吗?没有。
袁世凯、丁汝昌的顶头上司叫李鸿章。他是啥民族?汉族。跟李鸿章齐名的还有谁: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这是晚清的国家柱石。晚清的家业全靠着这几位汉人扛着呢。
万恶的满清就这么防汉人的?
让异族大臣放手去组建军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哪个皇家能做到?那可是军权。汉人朝廷咋处理自己将军,心里都没个数吗?晚清最富庶的地方、最先进的地方、财政、军队,全都是这几位汉人把握着。实际上曾、左、李、张、袁这些人想推翻清朝那是绝对有这个实力。但他们不但不反,而是安心的当臣子。为啥?服气!曾国藩对慈禧的评价是:女中尧舜。
清朝的新军不要满人,而朝廷允许,凭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当时朝廷对汉人的信任是超乎想象的。不论是慈禧还是她的政敌肃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信任满人,重用汉人。
历史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清末的军队里洋人教官很多。换成现在,部队里请美国人当顾问,你敢想象吗?当初清朝的开放程度也是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的。
晚清,不但没有防汉,而且是重汉。重臣,都是汉人。荣禄、僧格林沁这属于保镖性质。战略上的大事,还得曾左李之流。但站在清朝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错误。
清朝是怎么亡的?这事儿很容易被人故意一笔带过,模糊过去。
英法联军没灭亡大清朝。太平天国、义和团、白莲教、八国联军、日本人没灭亡清朝。恰恰相反,这些灾难清朝都挺过去了,国家已经向稳定方向发展。后来武昌起义,这被后人冠上了灭亡清朝帽子。武昌起义才闹腾多大点儿地方啊,连太平军的零头都不到。武昌起义没灭亡清朝。
这是清军!
袁世凯的北洋军如果效忠朝廷,灭了武昌义军那是玩一样。
是袁世凯利用武昌起义,自己在北京逼清帝退位。武昌起义只是个:理由。仅此而已。灭亡清朝的就是袁世凯,一人。慈禧一死,溥仪小孩当皇帝,隆裕太后听政。大清朝就剩下这孤儿寡母娘俩,袁世凯随便吓唬几句,然后又开出比较丰厚的抚养费,隆裕太后女流之辈,一看钱还不少,抱孩子撤了。大清朝灭的就这么简单。
没有武昌起义,袁世凯随便编个哪个地方闹鬼,照样把清朝推了。
晚清,不是防汉,而是对汉太依赖了。把军政大权都交到了汉臣手里。慈禧死后,压不住了。如果当时慈禧能防备点,让满人当新军统领,大清朝是不是还能挺几年?嘿嘿。
然后清末还有一波人挺有意思: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是啥人?帝党。百日维新的骨干。也是一水的汉人。百日维新谁主持的?光绪皇帝。不但是慈禧用汉人,肃顺用汉人,光绪皇帝想干点事,也全用汉人。康党的人跟慈禧不对付,那对皇帝可绝对是忠心耿耿。
还有著名的留美幼童,大清朝挑出了120个小孩送到美国去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这是啥?这是帝国未来的希望。全是汉族孩子。建海军,派到外国军校学习的,也全是汉人。
晚清说的有点多,清初咱就少谈几句:
当初在关外就有汉八旗,然后是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三顺王,大名鼎鼎的吴三桂,祖大寿,文官有范文程、洪承畴。入关以后是李成栋之流的几十万明军加入清军。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靠的也是汉军。满洲八旗才几万人?对不对。
清朝给吴三桂这些人是封了王的,而且是最高级别的亲王。从秦始皇到清朝灭亡,朝廷不要说给异族,就是给异姓封王的有几个?韩信不也才混个淮阴侯嘛。清朝对这些人也是够意思的。
我看有人说清朝给满人多少多少的官职,比汉人多。这么说,弟弟你就是糊涂了。清朝那些在关外起家,跟努尔哈赤、皇太极出来打天下的老干部以及他们的后代也是要安置的,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像养八旗子弟,都是一回事。花钱买他们个消停。这些人的爷爷、爸爸不要命打下的大清江山,朝廷卸磨就杀驴是不是也说不过去?而安排这些人,那就得来个编制。
但真正办事,朝廷从来用的都是汉人。你想让汉人给你效力,那你就得放权,这是必然的。你不放权,他办不了事。从清初的吴三桂到清末的袁世凯,他们都有兵权。
如果咱们较真的说满清防汉,也没什么问题。过去的帝国家天下,连儿子都要防着,自己的武将更要防,何况异族了。只不过,清朝皇家和汉族大臣的友好程度,肯定要比一般的朝代高。比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的关系要和睦的多!是不是?
最后大清朝灭亡了,不也是辫帅张勋闹着要复辟嘛。八旗子弟都不管这闲事,还得是汉家忠臣来张罗。
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元朝的教训女真人铭记于心,但是女真人不知道历史是不可阻挡的。
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清朝入关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存在的时间接近三百年的历史,想比于其他朝代来说清朝其实算是比较长了,也算是比较成功的,只是由于政策因素导致封锁国门而最后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压迫和屈辱,这是让很多人内心对清朝非常不满的地方。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人,而满人的前身是女真族,长期居住在黑龙江吉林一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明朝政府当时多次攻打后金想收腹,但是都已失败而告终,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开始了灭亡明朝的战争,随后李自成攻入京城而镇守在边关的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由放清军入关,开始了统一的脚步。
清朝自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前期比较鼎盛的,国力得到了不小的恢复,但是到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导致了内忧外患,最终在动荡的年代结束了长达296年的统治,而在清政府统治的年代满清对汉人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在清军入关的时候,为了有利于统治汉民,清朝实行了剃头留辫的做法,男性从老到小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而在实行的初期还遭到了非常大的抵抗,还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清军给于了强行的镇压,无数人因为反抗而受到残忍的虐杀,在剃头制度上面做的非常的严格,剃发留辫易服成为了强制执行的规矩,这也是针对管理汉人的第一步,想从内心上征服汉人。
还有为了防止叛乱,清朝还在文字上面进行了严格的管制,这也是清政府想从思想上面对汉人进行灭杀反抗的心态,满清政府在汉人的文字里面找出一些对清政府不恭敬的文字,怕汉人用这些文字来做一些对清朝不利的事情,甚至还杀死了一大群的文人做为警告,一旦发现汉人的文章里面有“明”“皇”等字,几号就是属于大逆不道图谋不轨,要灭门的。
当然在清朝初期清政府对汉人的高压政策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去统治汉人,而在前期局势刚刚稳定的时候清政府在对汉人的用人制度上面其实并没有给太大太有权利的官位来坐,而是只给一些没有实权的小官位用来安抚汉人,在清朝初中期开始满清政府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便利用这些人来管理国家,所以沿用了科举制度,当然在汉人得到重用的时候基本上是满清中晚期的时候,汉人在朝内开始有地位,比如乾隆年间的刘墉,还有纪晓岚,以及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比较有名的,而特别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可以称作实权人物,这也是后期满清对国家控制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客观的讲满清政府在民族矛盾的处理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对于民族矛盾其实是世界性的问题,满清政府在接近三百年的统治里面能做到这样其实已经算成功,并非完全的打压,还懂得拉拢,所以才有了几百年的基业没有走上元朝的道路。
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看看未来,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讨论也是假设。
满清的国策是否就是“防汉”?请大佬从各个方面列举,最好清楚些!谢谢?
除了“防汉”还有“限汉”。限制任何汉人的权力。就算对所谓亲信汉族大臣也并不真的信任。限制汉族人开发东北,新疆等边疆。制人民始终生活在贫困当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