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黑鹰坠落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任务的难度。
当时艾迪德的所谓黑人民兵,说白了就是操起一支AK的老百姓。
这种武装力量和美国特种部队对抗,当然是不可能取胜的。
所以美军过于轻敌,抓捕艾迪德仅仅使用了悍马和普通卡车,并没有使用任何装甲车或者坦克。
如果当时有装甲车或者坦克,哪怕有几辆坦克,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同时,美军空中也没有什么力量,只有黑鹰直升机和小鸟。而黑鹰直升机根本没有装甲防御,即便被大口径机枪射中也是很危险的。
如果能够调动空军战机,或者炮艇机,就会有根本性不同。
此次美军准备打了就走,艾迪德的民兵可以迅速出动的一多千人。
而美军也有200多人,基本都是精锐的三角洲和游骑兵。
双方实力,并没有那么夸张。
然而,谁知道艾迪德迅速煽动整个摩加迪沙的黑人,都来打美军。
黑人是以部族为单位,不管什么仁义道德,也不管艾迪德做过什么。谁敢抓他们部族领袖,他们就和谁拼命。
后来估计,和美军作战的黑人民兵高达6000人,也就是美军的30倍。
美军又没有重武器,被割裂在4个点,哪里能够突围出去?
不过,美军此次表现还是不错的。
100多人固守4个狙击点,挡住了6000多黑人民兵的猛攻。
整个战役,美军死19人,被俘1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
但艾迪德的民兵被打死的就超过1000人。
双方伤亡比率还是极大的。
这里多说一点,
美军这次不是自己胡来,是执行联合国的命令。
军阀法拉赫·艾迪德伏击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巴基斯坦部队,杀死24名巴基斯坦士兵,又将他们分尸。
在艾迪德伏击了巴基斯坦部队后,联合国授权维和部队要不惜一切手段抓捕到幕后者。
而驻索马里的美军也遭到两次伏击,所以才执行联合国的命令。
《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黑鹰坠落》无疑是一部让所有人震惊的战争电影。该片取材自摩加迪沙之战,再度还原了战场上的炮火硝烟。在装备对比差异很大的情况下,美国军队在营救任务中依然伤亡惨重。这是他们作战规划上的一个重大失误——轻敌。
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在东非动荡不安的索马里国内,军阀混战,人民保守战乱的折磨。由美国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组成的120名“维和部队”前往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这场作战行动在最初的计划上便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就是对敌情的严重估计,虽然直到索马里民众普遍都拥有武器,但是美军认为抓捕抢夺维和物资的索马里军阀是正义的行动,会得到索马里民众的支持,至少不会引起索马里民众的反感。所以美军认为作战目标只是那所院子附近的几十名军阀头子及其手下,总数近160名士兵的美军显然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而且这场行动计划时间是30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武装分子是无法迅速向那里集中的,美军基本是空降抓捕,然后立刻撤退,不给敌人反应的时间。事实上在军阀的宣传下,索马里民众已经将美军等联合国军队视为侵略者,立刻对美军展开了围攻,美军实际面对的有武装的索马里民众多达7000人。
同样致命的问题就是对这次行动的战术安排上,根据美军的情报显示,索马里并没有防空导弹等对空武器,步枪、高射机枪和火箭弹并不能威胁到有装甲防护的黑鹰直升机,所以在美军看来黑鹰直升机在索马里上空是绝对安全的,所以整个美军行动都是基于直升机的空中机动,而事实是黑鹰直升机遭到了索马里武装分子的痛击,数架黑鹰直升机的意外坠落是导致美军整个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原来一发火箭弹确实无法对黑鹰直升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索马里民众创造性的采用数发火箭弹齐射则足以击落黑鹰直升机,这是美军参谋人员一开始并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这一作战计划一开始就存在严重漏洞。
美军接到情报,说索马里军阀头子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在奥林匹克饭店吃饭,美军决定抓捕,用来套出艾迪德的下落。这次行动,是联合国授意的,艾迪德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在索马里最大的阻碍。
行动中,美军一共出动160名特种兵,使用6架UH60黑鹰直升机,4架UH60小鸟,4架AH60小鸟,总共14架。游骑兵负责警戒,三角洲进去抓人,撤退途中还有海豹突击队成员,美军一共派出3支特种部队前往摩加迪沙,参与这次的抓捕行动。计划就是,从天上来,到奥林匹克饭店抓人,抓了人之后从地上撤退,想法很好。
就是这个撤退,抓了总共24个人,从地面撤退,这是在摩加迪沙,公路非常挤,街道非常窄,还和迷宫一样,这就直接给美军撤退增加了难度。而美军从奥林匹克饭店出来,傻眼了,到处都是索马里民兵,像潮水一样,向美军冲了过来。美军想撤退?根本没办法。公路上一堆路障,到处都有索马里人射击。美军看不看中伤员,也无法撤退了。外面的支援迟迟不到,导致其在摩加迪沙街头孤军奋战。此时的美军,就像过街老鼠一样,谁见了都得打。这些参与行动的美军陷入重重包围,任人宰割了。
《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任何作战计划中都要考虑到可能的伤亡情况,而在战场上抛弃伤兵从来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会做的事,在战场上救援伤兵是必须要考虑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主动放弃伤兵的。这次战斗中美军投入的是精锐的游骑兵部队、海豹和三角洲特种部队,这些部队都没有抛弃战友的传统。
这场作战行动在最初的计划上便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就是对敌情的严重估计,虽然直到索马里民众普遍都拥有武器,但是美军认为抓捕抢夺维和物资的索马里军阀是正义的行动,会得到索马里民众的支持,至少不会引起索马里民众的反感。所以美军认为作战目标只是那所院子附近的几十名军阀头子及其手下,总数近160名士兵的美军显然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而且这场行动计划时间是30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武装分子是无法迅速向那里集中的,美军基本是空降抓捕,然后立刻撤退,不给敌人反应的时间。事实上在军阀的宣传下,索马里民众已经将美军等联合国军队视为侵略者,立刻对美军展开了围攻,美军实际面对的有武装的索马里民众多达7000人。
另一个同样致命的问题就是对这次行动的战术安排上,根据美军的情报显示,索马里并没有防空导弹等对空武器,步枪、高射机枪和火箭弹并不能威胁到有装甲防护的黑鹰直升机,所以在美军看来黑鹰直升机在索马里上空是绝对安全的,所以整个美军行动都是基于直升机的空中机动,而事实是黑鹰直升机遭到了索马里武装分子的痛击,数架黑鹰直升机的意外坠落是导致美军整个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原来一发火箭弹确实无法对黑鹰直升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索马里民众创造性的采用数发火箭弹齐射则足以击落黑鹰直升机,这是美军参谋人员一开始并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这一作战计划一开始就存在严重漏洞。
还有就是在作战准备上,地面车队由没有装甲防护的悍马军车和卡车组成,这种车队是无法抵御索马里武装分子手里的火箭弹的,一开始美军指挥部申请了提供装甲车和坦克,但是没能成功。如果一开始美军就搭乘坦克和装甲车执行任务,这一次行动基本不会失败,坦克可以直接推开索马里民众临时搭设的简易路障,保证车队的正常行进,而无需像实际中那样来回绕路和更改路线,在街巷中待着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越多的伤亡和更大的直升机被击落概率。即便美军一开始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也无法改变被索马里拖住的境遇,他们缺少的不是援兵,而是更加强大的载具,即坦克和装甲车,以保证美军的机动能力,火力支援一直由武装直升机来完成。一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远远超过美军一个步兵连的火力强度。
《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美军连续,持续的犯错,才造成苦战。
首先,美军指挥官手上又两支力量,他们风格各异。一支是三角洲部队,一支是游骑兵。
三角洲的作战风格是零失误,零伤亡。
而游骑兵作战风格是勇敢战斗,不惧死亡。(教条之一,战士之间不能站的太近,免得被敌人一枪打死俩。)顺便提一下,《拯救大兵瑞恩》开场,在奥马哈抢到碉堡打开通道的就是游骑兵,一个连只剩下十几个人。
每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风格,强行捏合起来,并不会一加一等于二,特别是这两支部队,为什么一定要混合行动,这真是个谜。
美军的计划也非常繁琐,即:三角洲战士乘坐小鸟直升机在屋顶机降,控制敌人。游骑兵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屋子的四周索降,控制四周的形式,抵挡追兵。剩下的游骑兵开着悍马来接他们回基地。看到这三组人分别离开,只怕就是个悲剧了。
美军在伊拉克部署了数百架黑鹰,仅仅坠毁五架,所以指挥官过于相信黑鹰直升机,居然让运输机担当火力掩护的任务。美军指挥官没有做失败推演和预案,而本人又没有临机处置的能力,呆呆地发布着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不停催促车队要快一点。
车队应该在城外不远处建立临时医疗点和补给点,不用来回往返送伤员和取得弹药。而在道路被堵住的时候,应该放弃悍马上面那一把12.7的机枪,整个班下车战斗前进。
第一次黑鹰被击落的时候,所有黑鹰应该升高,停止担任火力支援任务。
已经抓到俘虏的三角洲和游骑兵,应该固守待援,到了晚上,不管是小鸟或者是悍马,都可以轻松运走他们。
可怜的指挥官,背书上的位吧。一旦事情没有按照他设想发展,他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就像是为了抢救一个已经摔到半空中的盘子,手忙脚乱的打翻整个桌子,摔碎所有盘子。
《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黑鹰坠落中如果不过分看重伤员,这是不符合美国人的军事原则的,同时也是不符合国际战争规范的。
20世纪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战争中提出一种新的作战理论,叫致伤不至死理论,所有的武器研制都是沿着这个方向去发展的,武器的最大效能不是将人打死,而是将人致伤,增加战场容量,扩大后勤军需规模,将更多的人拖入战争泥海。
在外部宣传上,扩大战伤比利,以此来形成舆论威压,通过民情民意来扭转战场战争局势,改变决策者的决策意图和方向,以此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从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的本意来看,美国所崇尚的人权,自由和珍爱生命,这都是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鼓吹的人道主义,这是他们征战世界的有力武器和最好的打点,同时他通过黑鹰坠落这部电影,向全世界开始标榜自己正义的形象,这是符合美国侵略其他国家的政治意图,从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他们的借口都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本质就是灭绝人性对平民的屠杀,对生命的践踏,美国的形象就是打倒一切不公正的人权,来拯救全世界在苦难中的人民,因此在黑鹰坠落中,他们不可能放弃伤员,如果放弃伤员,他们会在全世界失掉民心,这部电影不会被美国当局审批通过,我们这些老百姓是看不到的。
综上所述,黑鹰坠落其实是一部带有很浓重政治色彩的片子,里面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美国人向全世界推行的价值观,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西方盛行的一种普世的世界观,是基于这种理论下形成的,针对的是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所有的独裁的国家。
《黑鹰坠落》中如果美军不采用添油战术(不过分看中伤员),是不是就不会陷入那样苦战?
您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三流部队拿着二流装备就能够喂一流空突部队吃屎。
关于黑鹰坠落中双方的战损比很多人都说得很清楚了,我们今天就来谈一点别的,那就是美军的空突部队为什么打得这么惨?
在关于空突部队的很多笑话中就有这么一条,三流部队拿着二流装备就能喂一流的空突部队吃屎。
这句话并不是什么玩笑话,因为空突部队一般都是对敌方的战略要点或者重要目标实施突然的空降作战,而这些地方敌人的防守力量一般都比较强大,因此攻击和撤离的难度都比较大。而在黑鹰行动中美军的空突部队本身也犯下了很多的致命错误。
首先,没有后援力量;
空突部队的职责并不是负责消灭敌人,而是对敌人的重要目标进行歼灭,或者打乱敌人本来的部署。负责完整最终一锤定音的,只有支援部队才能够做到。而在黑鹰行动中,美军的空突部队直到最后撤离的时候,才得到地面装甲部队的支援。
其次,从空中来从地面走;
除了空突部队之外,美军也安排了地面部队配合突进,不过美军的地面部队属于轻装甲的快速反应部队,在面对摩加迪沙民兵的攻击时并没有多大的防护效果。
而且地面车队进入战场目标太大,很多民兵在看到美军车队之后就开始警觉起来,最终提升了突围的难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空中来再从空中走,在距离拉高之后,无制导的RPG对直升机的威胁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是缺乏足够的空中火力支援;
没有固定翼战斗机也就算了,毕竟是联合国授权的维和任务,但是只有“小鸟”武装侦察机提供有限的支援火力,阿帕奇则一架都没有,这就有一点过分了。
之所以采用“小鸟”,估计是觉得城市巷战街道狭窄,机动灵活的“小鸟”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不过当时使用装甲更加厚重的“阿帕奇”,不仅攻击能力更强,而且威慑能力更大
更多军事资讯和军事问答,欢迎关注头条号——军武杂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