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守街亭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实,当然属于历史演义小说。马谡失街亭是实写,诸葛亮"空城计"是虚写。

战后,诸葛亮上刘禅书,自请连降三级,比起曹操割须代罚要严肃认真得多。马谡自知违犯了军规,难咎其罪,乞求丞相不要连累家人。

诸葛亮双手扶起他,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家人我都会照顾。"

马谡最后是在狱中病死,而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是战略要地,守住街亭,就能进可攻丶退可守。马谡随诸葛亮征伐孟获中,显示了高参的才华,特别是"攻心为上,攻人为下"的"攻心"战术,为诸葛亮的安抚边民、边民自治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伐后,诸葛亮将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并给他配备了一员良将王平,王平是从魏国投诚过来的,十分熟悉魏国的情况,为人踏实稳重。军事上,只要马谡肯多听王平建议,本来是可以避免失守街亭的。

但马谡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将人马全部带上山,没有在山下扎一营,酿成了悲剧。王平情急之下,连忙派人将马谡的布行图送至丞相。诸葛亮一看惊一跳,这不是自断水源和援军吗?

幸得王平的及时报告,诸葛亮才能全师而退。将士多年的精心准备,让马谡搅黄了,自然要受到军法外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