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毫无战略远见,档次太低。
一般认为,李自成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视野很窄,他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能够做个明朝的藩王而已。
然而没想到越打越好,最终竟然占领北京,摧垮了大明王朝,逼死了崇祯皇帝。
这完全是意外的收获,李自成一下子冲昏了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正常来说,无论古今中外,军阀想要成功,身边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幕僚集团,尤其是要有很多谋士。
比如曹操身边的谋士团,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团。
但李自成身边的谋士档次太低,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之流都是民间低层次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军政经验。
所以,李自成稍后昏招迭出。
称帝以后,李自成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建立自己的稳定根据地,以此为基础逐步扫平全国其他割据力量,然后对付强敌满清。
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国,当时只控制中国北方一部分而已,远远没有统一全国。
当时李自成的实力还比较虚弱,客观来说不具备和满清对抗的实力,只能统一全国以后再做打算。
但李自成非常搞笑,一不建立根据地,二不去统一全国。
直接派兵北上攻打吴三桂!
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吴三桂一旦遭遇重压,就很可能投靠满清。
然而,李自成不顾自己实力不足,擅自北上进行战略决战。
李自成北上山海关的军队只有6万人(还有数万民夫),是他麾下战斗力较强的主力。
在李自成看来,这支部队击溃吴三桂的二三万人没有问题。
但此时吴三桂已经投靠满清,满清出动了8万精兵助战。
这样一来,双方兵力是6:11,几乎差了一倍。
结果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当然惨败,所部逃回北京包括民夫只剩3万人,主力精锐被消灭大半。
而李自成又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这种毁灭性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而清军也明白这点,尾随李自成连续追击,让他站不住脚。
李自成几乎一瞬间就完蛋了。
说白了,土包子一个。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已经带领农民起义军拼杀多年的李自成在陕西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并且开始带领大顺农民军向北京进发。谁能想到,就在七年之前,李自成在与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统领的明军战斗中,是大败亏输,仅率领十数人逃入商洛山中,可是如今,李自成东山再起,率领号称“百万之众”的农民起义军,奔着明朝统治的中心北京杀来。
李自成一路上可谓是势如破竹,所遇明军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归降,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时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已经是彻底沦为了孤家寡人,走已然是没有了可能,他期待着的勤王援军也没有赶到,城内早已经是混乱不堪,就连周围的大臣也纷纷离他而去。最终,万念俱灰的崇祯皇帝留下了那句“皆诸臣误朕”的感慨,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历史在这个时候,给了李自成一个可以名垂青史的机会,他本有机会成为继刘邦和朱元璋之后,第三位依靠白手起家登上皇位,建立大一统政权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然而,李自成非但没有获得这份殊荣,反而因为他的迅速堕落与败亡,成为了千古笑柄,为后世所贻笑大方,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李自成的农民军政权,很难将其称为“国家”或者“完整政权”,他的表现更像是流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自成在他起义的十多年里,从陕西打到了中原,从中原又打回了陕西,然后从陕西又带着人一路打到了北京,可是到头来,除了陕西外,李自成并没有实现对于占领地的直接控制。
他的兵锋所到之处,最先遭殃的是朱明子嗣和地方的藩王,然后就是明朝的官吏以及地方上的豪强富户,他的“均田免粮”的口号,更多的时候是在为自己所带领着的起义军以及地方贫苦百姓去抢夺土地、财产而正名。所以,李自成经过的地方,并不是一番所谓的农民当家做主的乐土,而是一片“无组织”、“无法律”、“无管理”的“三无”混乱之地。特别是在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完全成为了“无政府”状态,明朝没法管,李自成没有管,所以是混乱至极。
所以,李自成自始至终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没有固定的领土和控制范围,更是没有对所“占领”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管理。
于是,相伴而生的就出现了两个新的问题。
其一,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始终没有稳定的军需粮草的来源。
他们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抢掠。先是抢皇族,再抢官员和地主,最后百姓也跟着变为了一无所有,只能跟着李自成走。李自成的部队越来越大,消耗也就原来越大,那么劫掠的程度也就更加的严重,与其说这是农民起义军,不如说是流民大军,更不如说这就是彻彻底底的流寇。
其二,李自成没有建立自己的行政官僚体系。
李自成的管理体系与其说是兄弟化、军事化的管理,不如说就是一种影响力的管理,没有体制、没有体系,更不成系统,自然没有办法形成有效的管控。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李自成缺乏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认知,另一方面则是起义军管理层内部的矛盾与利益争夺。
这一点在李岩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李岩可以说是李自成手下难得的文武全才,可是却一直遭到排挤,没有得到绝对的支持和重用,最后还被陷害致死。
正是因为李自成不注重对于占领地的管理和开发,没有建立根据地,所以才有了李自成在败退山海关,离开北京后,一路上被清军追着打,没有任何的战略缓冲地带,以极快的速度就被击垮,直至灭亡。
李自成另外一个为人所瞠目结舌的,便是整个政权自他开始,极其迅速的堕落了下去。进入北京城前的大顺政权和进入北京之后的大顺政权,可以说是存在着天壤之别。
这或许就是当时贫困农民阶层的天性,也或者说是因为多年的艰苦征战,如今一朝的得胜,所有的紧张情绪都放了下来,只不过,这一放就从放松变为了放纵。
且不说起义军的中下层官兵们,在北京城内劫掠府上富户,强抢民女,作恶多端,“强盗”和“流寇”本性暴露无疑,全然没有了起义军当年秋毫无犯的作风,而对此,李自成等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做的是更加的过分。
这其中,最为惨无人道的便是刘宗敏主持的“拷掠”了。
整个拷掠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的残忍,刘宗敏命人特别赶制了五千副夹棍,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则夹碎手足。同时,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宗敏就拷掠出银七千万两,随即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
对于刘宗敏的行为,李自成选择了默许和纵容,其他人亦是如此,而他也沉迷于后宫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不能自拔。于是,整个政权就这样堕落了。
与此同时,李自成对于手下的管控力也开始减弱,这一点在刘宗敏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原本计划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选择了背叛并且重新夺下山海关,于是李自成让刘宗敏带兵前往征讨,谁知刘宗敏是公然抗命,甚至直接回应李自成说他是让自己跑到前线卖命,自己在后方享福。可以说,李自成在万般无奈之下带领着一群同样不愿意出征的将士们去打“山海关大战”,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更为重要的,起义军内部的官员和将领,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争权夺势,前文中说到的李岩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这也使得起义军内部开始变得矛盾重重,战斗力更是急剧下降。
而“山海关大战”前后的整个过程,更加昭显了李自成政治和军事上的“愚昧”。进入北京的李自成,非常清楚吴三桂以及他所控制的山海关的重要性,于是命人带着四万两白银,以劳军的名义招降吴三桂,并且额外奖励给吴三桂一万两,并许以了高官厚禄。而吴三桂也同意了李自成的招降,带兵前往北京。
可是,就在李自成费尽心思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刘宗敏成为李自成的“猪队友”。
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抄家,并且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更是对吴襄进行了严酷“拷掠”,吴襄是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除此之外,刘宗敏更是直接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霸占。于是这便有了那句经典的“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而此时的李自成,还是以诱骗威逼的形势给吴三桂写信,更加让吴三桂气愤不已。
于是李自成带兵亲征山海关,其统领的军队数量约为七八万人,而此时吴三桂经过收降和招募,军队人数也已经到了六万人,李自成的军队在数量上优势并不明显,而在装备和战斗力上,与吴三桂的核心战力关宁铁骑更是不在同一层次。
然而即便这样,李自成却依然不想着吴三桂重夺山海关立足未稳,打吴三桂一个措手不及,而是还对吴三桂抱有幻想。
李自成带着崇祯皇帝的太子等众位皇子,以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他的一家老小,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向山海关进发,期间还不时与吴三桂进行招降。
而吴三桂则是将计就计,一边派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前往李自成营中,与李自成谈条件的同时,也是在拖延时间;另一边,则是派人与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接洽,想要向清朝“借兵”。
所以,当李自成恍然大悟,赶到山海关前的时候,他要面对的已经不再单单是吴三桂,还要面对的驻扎在山海关后十五里地的多尔衮以及他率领的十多万八旗铁骑。
最终,李自成在与吴三桂的交锋中,本就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士兵们经过激战也是筋疲力尽,而在面对八旗铁骑的冲击时,更是全线溃退,刘宗敏也是身负重伤,李自成在山海关可以说是大败亏输。
就这样,李自成率领着残兵败将逃回了北京,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便率部撤出了北京,从此开始被满清大军一路追击,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宫山,大顺政权灭亡。
《明史》中,对于李自成有着这样的评价:
“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由此可见,李自成在统治者们看来,不能算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也不是国家的统治者,而只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流民盗匪的头子。
而在后来的历史中,毛主席也用“不能学李自成”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已然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而李自成一生所谓最大的“功绩”,即推翻大明王朝的统治,却恰恰为清朝做了嫁衣,这为清军入关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同时帮助清朝消灭了一个最为强大的对手,制造了政治上的真空,可是他自己却没有享受到任何成果,只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同时还有极为复杂的历史评价。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自成成为了为人耻笑的“统治者”,而这一切却恰恰又是李自成一手造成的。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答:提问这个问题的人,到底是怎么理解“千古”这个词的呢?
李自成的时代,离现在还只是三百多年,何来“耻笑千古”之说?
另外,“耻笑”之说,也很有问题。
所谓“耻笑”,就是鄙视、嘲笑的意思。
现在评论李自成,主要是指责他搞垮了大明王朝,却又无力继承大明王朝的王业,让满清捡了个现成,以至于出现了仅有百万人口的满人统治几千万人口的汉人的现象。
至于说嘲笑,那就谈不上了。
李自成绝对是一个绝世枭雄,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混迹于草泽,崛起于乱世,披坚执锐,跃马横刀,纵横十几年,终于成就一番王者气象,虽然成就无法与明太祖朱元璋相比,但自古以来,象他这样震赫一时、让千万人瞩目的草莽英雄,天下能有几人?
有人说,黄巢与李自成是中国五千年来最强横、最成功的草莽英雄。
对于这个评价,我深以为然。
李自成输是输在了新兴满州贵族之手——彼时的满州贵族,拥有号称同期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团——八旗铁骑,想想看,大明朝自万历年间与八旗铁骑交锋以来,屡战屡败,如果细究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李自成的输,也在意料之中。
而且,李自成虽败,雄心犹在,既未服软,又未如吴三桂等辈屈膝降清,何可耻之有?
还有,李自成余部抗清时间最久,人数越战越少,地盘越打越小,但志气弥坚,杀气弥厉,一直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以康熙元年(1662年)清兵围茅麓山结束。
彼时,李自成的李来亨举家自焚,即历史上血肉横飞、浩气四塞的抗清战争才拉上帷幕。
我想说,李自成军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如果有人要“嘲笑”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时间太短的话,实际上,历史上建立政权比大顺政权格局更小、时间更短的话,真是数不胜数,让您去笑,您笑得过来吗?
别的不说,单拿明末的起义英雄人物来说,林林总总有好几百位,个个都有自己的军队,个个都是曾经割据一方,如闯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贺双全,以及外号为新虎、九条龙、领兵山、勇将、满天飞、一条龙、一丈青、哄天星、一字王、蝎子块、满天星、七条龙、八大王、皂莺、张妙手、老张飞、诈手、闯塌天、马鹞子、南营八大王、哄世王、哄天王、猛虎、独虎、老回回、皮里针、张飞、石塌天、八金龙、瓦背儿、薛仁贵、刘备、鞋底光、逼上路、一块云、三只手、混世王、上天龙、金翅鹏、高小溪等等等,这些人,哪一个是善男信女?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角色?无庸置疑,李自成是这些人中最出色的,如果您要“耻笑”李自成,不妨先把这些人都“耻笑”个遍好了。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闯王李自成虽然是汉族民族的千古罪人,但是说他沦为千古笑柄则完全是清朝有意控制舆论,故意鼓动声势贬低于他,这是为了奴役我中华的百姓。
李自成在当时犯了两个错。一个是没有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跟组织单位,这使得他们在当时几乎只能靠抢(缴获)来维持战争,这种抢包括粮草、银钱、还有兵器。所以呢,明军还在的时候,闯军猛如虎,明军灭亡则瞬间由龙变虫,这是因为明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人组织粮草生产,商业收税以及兵器加工,闯军也没地缴获了。所以,闯军一下子缺粮缺饷缺兵器,这是山海关大战败北的主因;
第二个错误,对明军的过度清算。清朝能够入关并在短期内占领全国与明军的大量投降有关系,当时满清八旗兵也只有6万人不到,但是当闯王攻占北京城后,明军投降清军总数大约有8万人上下,吴三桂一个人就带了4万人投降清朝。这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自成造成的,李自成对明军将领过度清算导致这些人倒戈清朝。
李自成两个错误导致战败让5000万汉人沦为亡国奴是自是历史罪人,但是那8万明军将士倒戈对手并反过来屠我族人同样也是千古罪人。比如扬州十日参与屠城的人当中大部分就是他们这些人。清朝政府为了统治需要,掩护这些汉奸,才把所有过错都推给了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没办法,因为李自成是典型的窝里斗最佳代表,对内在行,对外一塌糊涂,不被人耻笑才是真的不正常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自成的崛起之路,堪称不死小强,几次被官兵打的是狼狈不堪,最狼狈的时候,带着十几骑人马跑到大山里躲猫猫。
他后来为什么会越做越大呢,是因为关外的清军不时攻击明朝,使明朝不能专心对内,有时候到了关键时刻官兵不得不北上抗清,使李自成有了喘息的机会。还有就是当时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大地天灾太严重,太多太多吃不饱饭的老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造反,这样一来自然保证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兵源充足了。
于是乎,李自成就这样戏剧性的崛起,并且搞笑的灭了明朝,运气是相当逆天。
但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偏偏李自成他不是真金,没有实力非要灭明不说,打破了这个旧世界,却维护不了新世界上秩序,灭明以后对关外满清不够重视,下意识认为明朝跟后金(清)的战争跟他没关系,没有安排好山海关的防务,结果造成了与吴三桂大战的时候,被多尔衮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自成在山海关一战以后,可以说是真的一泻千里,不久在紫禁城急匆匆的称帝,然后退出北京,将北京拱手相让。
再然后,历史上的李自成就和消失了一般,没打过像样的仗,次年这个不死小强又莫名其妙的被老百姓误杀,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总结李自成这一生,起义反明的时候,运气好到逆天,如同不死小强一般,最后灭了明朝以后,最巅峰的时候却在山海关败给清军一次,从此彻底一蹶不起。再也不是那个不死小强了,就好像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灭明方便清朝入关一般,典型的打破了旧世界,却维护不了新世界秩序,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大灾难的人,像这种人不被人耻笑才怪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闯王李自成为何成为令人耻笑千古的统治者?
这个问题让李自成同志相当尴尬。
众所周知,李自成同志自幼反骨,虽其貌不扬,但光明磊落,虽屡战屡败,但百折不挠。戎马半生17载,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不过虽然李自成的幸福来得太慢,但去得却太快。在北京城内仅仅办公42天,就被连人带铺盖卷儿赶了出来。而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吴三桂等汉族降将的穷追猛打中,转战一年之久的李自成,最终兵败九宫山,一代闯王传奇就此完结。
而李自成,在创造了最短统治者的纪录后,也成了后代的反面教材,沦为世人的笑柄。
那么李自成为何会败得这么惨呢?特别是一败涂地后还要被后人拿来当教训,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李自成个人素质堪忧。
好的领导意味着创业成功的一半,而李自成的领导能力是令人捉急的。
因为常年忙于革命斗争,特别是在官军的追赶下东躲西藏,使李自成掌握了游击战的精髓。但李自成的使命是颠覆明朝,缔造新的基业,这些所谓的游击战法注定是不合时宜的。
因为出身底层,李自成的战略眼光先天不足,对于颠覆明朝缺乏全面认识,对于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更是缺乏应对方案。
换句话说,带领一群乌合之众,成天被明军追来赶去的李自成,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会在某一次东山再起后,突然取得对明朝战争的战略优势并彻底颠覆明王朝。
他的人生目标,是做崇祯麾下的西北王,这和宋江接受招安的套路一样一样的。
事实证明,李自成的要求很符合它的定位。基层公务员出身的他,根本不适合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并像朱元璋那样开创不世功业。
因为明朝的坍塌远超李自成的想象,李自成几乎是在一脸懵逼的情况下逆转了对明朝作战的天平,而后明朝迅速败落,李自成急速膨胀,并最终在1644年3月攻占了北京城。
而进入北京的李自成,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兑现创业时期的承诺,即“三年免粮免征”,这就让新政府陷入极端的窘迫中。
而窘迫的李自成,想到了向地主阶级开刀这样剑走偏锋的方式,于是哀嚎遍起,李自成好不容易积攒的地主阶级人缘瞬间烟消云散。
很多人说,“追饷”的发生,罪在刘宗敏,因为他有霸占吴三桂小妾陈园园的前科,李自成不过是无辜的背锅者。但作为领导,却不能约束自己的下属,其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可以说,李自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取天下,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得罪了大部分地主阶层,尤其是吴三桂,这让李自成政权迅速急转直下。
待到山海关一片石大战逆转,也敲响了李自成的丧钟。
2、大顺朝统治团队不行。
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般的开国团队都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而李自成本身就不强,手下的素质也就不言自明了。
刘宗敏作为李自成的大将,有勇而无谋,与徐达、常遇春等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唯一有希望让李自成团队更上一层楼的宰相牛金星,最高学历为举人,代表了李自成团队的最高水平。
但牛金星心胸狭窄,其冤杀大将李岩的行动,加速了李自成集团的失败。而进入北京后的得意忘形,更让李自成失去了应对清朝的有利时机。
而李自成团队之所以如此不在线,实在是因为明朝开创者朱元璋釜底抽薪式的改革,正因为朱元璋完善科举制,创立八股文,并给了知识分子极高的礼遇,使天下所有社会精英都以鲤鱼跃龙门为荣,而这些知识分子又深受四书五经忠君爱国等思想的熏陶,这使他们在骨子里就看不起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明朝的地主阶级之所以在明朝灭亡后投降李自成团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为身家性命担忧,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廉耻和底线。
而李自成对他们的“追饷”,则再次让他们绝望之极。所以逃出李自成魔掌而后投靠清朝的无耻官僚们,对李自成大加污蔑。
因为他们掌握着历史舆论权,再加上清朝“承明遗志”的政治需要,史书中的李自成变成无恶不作,最终被清朝正义之师彻底消灭的流贼。
所以,时隔近400年后,李自成被人耻笑,除了个人短视的主观因素,更重要的是他被明清地主阶级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