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为何成为了主流?

“巩”式手榴弹的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就是影视剧中最常见的木柄手榴弹。70后的朋友上学时应该都投过练习弹。

“巩”式手榴弹是抗战时中国的制式手榴弹,最初生产于巩县兵工厂,故命名为巩式。抗战中能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很多,与巩式齐名的还有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的晋造手榴弹和南京金陵兵工厂的宁造手榴弹,但都是德国24式手榴弹的仿制版或是改进版。

中国引进手榴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汕尾制弹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手榴弹,此后由于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效果好,能够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北洋时期,中国生产过德式、俄式、法式和意式等多个国家的手榴弹,经过十年的摸索,最终形成了“木柄手榴弹”和“麻尾手榴弹”两种主力型号。

麻尾手榴弹仿制自日本,就是卵型手榴弹加一个马尾,类似于古代的“流星锤”。麻尾手榴弹投掷距离远,落地即爆,适宜进攻时压制敌军,但由于碰炸引信不如木柄手榴弹的缓燃拉发引信可靠,最终被淘汰。

德国24式手榴弹性能优越,但不适宜中国人的身材,携带和使用均不如卵式手榴弹方便。1939年,兵工署下属的巩县兵工厂的工程师徐云庚、王芭将德国24式的弹体直径和木柄长度做了缩小,然后增加了TNT炸药的配比,杀伤半径可以达到10-15米。

1940年前后,巩县兵工厂的生产的手榴弹被列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抗战初期,兵工署下辖各家兵工厂每年可生产197万枚,到了后期,产量又被提升至500万枚。

在威力上,巩式手榴弹与日本的香瓜手雷不相上下,但在投掷距离和精确度上却比日军高出许多。经过训练的中国军人可以扔出40米的距离,衡阳保卫战中,74军炮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用14枚手榴弹炸死70名日军。

抗战期间,木柄手榴弹总计生产了大约三千万枚,是中国军队唯一可以敞开供应的武器。因为缺乏重武器,不管是抗日前线,还是敌后作战,战士们执行任务时都习惯多带几个手榴弹,以弥补武器弹药上的不足。

从淞沪会战时,浑身绑满手榴弹的敢死队员一次又一次的冲向日军坦克起,木柄手榴弹就成了中国抗战的标志之一,同时因为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也收获了杀敌40万的战绩。

“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为何成为了主流?

中国军队从3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

  主要的有二种不同的仿制系列,一是仿制苏联1914/1930式手榴弹。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1914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而且设计思维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中国淘汰。

  而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则长期保持生产,中国各地的军工企业还在其基础上,自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

  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较弱。在和日军交手时候并不觉得,在朝鲜战场和美军交手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

  根据美军的回忆:在一次战斗中,美军有7个士兵紧围着一个小土堆防守,在一个半小时内,中共军于15码的距离外对他们投了50到60颗手榴弹,其中30到40颗没有投中或者被美军丢回去,剩下的在他们防御位置中爆炸。

  在另一次战斗中,美军固守的山头有30人受到手榴弹破片的伤害,但没有人严重到无法继续进行战斗。因为中共手榴弹而受伤的案例在这些连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很多攻坚战中,就是由于杀伤力不够,使得志愿军出现较大伤亡。

  但是德式木柄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手榴弹的制造技术非常简单,各级兵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除了国民政府的20多个大中型军工企业可以以月产量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数量大量生产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厂甚至八路军的土制兵工作坊也可以生产相当多的数量。

抗战中的使用

  而八路军也好,国军也罢,在抗战中以防御为主。由于步兵火力的不足,单靠步兵发射火力很难压制住进攻的日军。

  而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防御作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士兵,他在投掷M24手榴弹。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川军的守军装备极差,除了土造汉阳造步枪以外,连少量轻机枪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无。用这些装备去和装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第10师团作战,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但是,3000川军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当时城墙上的守军每人发给一箱50枚)。

  守军就依靠这些手榴弹,和配备重要和坦克飞机的日军,在城墙下和城内巷战中血战数日,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在常德会战中,守军在装备上也是绝对劣势,而且以8500兵力对敌人4万兵力,结果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歼灭日军万人。除了靠国军‘虎贲’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外,每当日军冲锋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弹雨”。在常德会战的巷战中,74军炮兵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14颗手榴弹炸死日军70多人。

  而手榴弹优势在衡阳战役中,更是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看看这段历史:

  守军越战越沉着、勇敢,他们用手榴弹对付日军的飞机、大炮,把冲锋的日军越放越近,在手榴弹的最有效杀伤距离内打击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