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灭亡也不至于,但九州肯定保不住。但蒙古未必能够占领本州,最后以日本认怂称臣作为结束。

蒙古人入侵日本是两次,不是一次。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

这两次有很大不同。

第一次的入侵部队,其实根本没有多少蒙古人。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

大家注意,这里面的蒙汉军2万,大部分是汉军而不是蒙古军。

这支部队在九州登陆。

10月25日从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登陆,结果遭遇了九州约10万日本军队。

因为元军兵力太少,加上九州地形多为山地,不适合骑兵作战,双方激战3天暂时打成均势,不分胜负。

当时元军认为日军数量太多,九州地形不利,考虑暂时撤退。

当晚就来了一场台风,日本叫做神风,把元军舰队重创。

第一次入侵日本,元军损失1.3万人,几乎都是被台风打翻船只淹死的,其余乘船勉强返回朝鲜。

第一次失败,主要是对日本的国情不了解,错误判断了日军的实力。

以区区2万人想要占领地形复杂的日本,是不可能的。

但第二次弘安之役就不同。

1281年,元军分两路水军出击,其中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总兵力约20万。

这种兵力,打败日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谁知道,这7年时间内,日本不惜代价在所有可能的登陆点,全部修建了石墙工事,设置了大量弓箭手和机动部队。

元军反复攻击,始终不能登陆大量部队上岸,但双方交战并不很激烈,伤亡也不多。

就在选择登陆点期间,元军突然遭遇更大的台风袭击。

这次台风长达4天,将元军舰队摧毁。大部分元军士兵当场淹死,没死的士兵被丢在九州岛。他们失去了粮食补给,不战也就自溃了。

就算日军不攻击他们,这些士兵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饿死。

可见,第一次元军入侵日本,是错误判断了形式。区区2万元军,无论如何不可能攻陷日本。

第二次元军入侵日本,在还没有成功登陆的情况下就遭遇台风,没有激烈战斗就几乎全军覆没了。

事实上,如果日本海军够厉害,完全可以将元军的舰队歼灭在海上。

因为当时元军的船只,多是粗制劣造,蒙古人也不懂海战,完全依靠汉人。

史料记载:大汗忽必烈下令动员攻击日本, 只给了一年的准备时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要造出4400只船来, 对于当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古代工匠来说, 造船技术再高明, 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为了达成数目, 只好粗制滥造, 甚至滥竽充数。粗制滥造, 就是为了进度而牺牲精度, 主要问题在于主船桅的安装位子不准确, 固定不牢靠的致命缺陷。这样的船, 天生的不平衡, 只要有点风浪, 船就会不停地摇晃。滥竽充数就是把内河用的船拿来充数, 平底的河船在海里经不住海浪, 很容易翻船。在考古中, 发现了舰队碎片上有"川船"的字样, "川船"就是河船。而且, 好多沉船没有海船的龙骨。但是, 在沉船中, 也发现了一些制造精良的战舰。由此推测, 统帅阿塔海的坐船, 可能就是属于制造精良的指挥战舰, 这才保住了他的一条性命。美国考古学家对打捞上来的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日本人也没有认为他们会赢,事后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让日本奇迹般的存活下来。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日本也希望奇迹般的获胜。他们将孤注一掷的自杀性攻击命名为“神风”!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估计元军很难灭亡日本!因为当时不光有台风这道障碍,日军还在海岸上修筑了很多石墙阻挡元军推进,而且日军当时集结了几乎全日本的军队来保卫本土海岸地区,日军总兵力并不比元军少多少!而且当时是跨海作战,不利于骑兵冲锋,元军的后勤保障也不轻松,更何况是在日本本土作战,日本人的抵抗肯定很激烈!元军内部构成本身就复杂,有汉人,女真人,还有蒙古人和朝鲜人,元军本来就不擅长海战,有的将领更是没有多少军事才能,让这些人指挥军队必定是事倍功半,日军人数并不比征日元军少,元军又发挥不出骑兵优势,打仗必定异常艰苦!所以只能说有一半成功机会,但也有失败的可能!除非元军增加一倍以上的兵力,从不同地区登录日军,抢先在日本建立桥头堡,让后续元军源源不断登录日本,采取步步蚕食的方法,每打下一个地方就占为己有,既能作为在日本的基地,也可以为本土元军到来打下基础,也可以部分解决粮食问题,可以在占领地征粮或者抢粮,总之要先在日本本土建立基地,这是必须的第一步!当年荷兰人攻占台湾,法国人攻占越南都是采取这样步步蚕食的策略!而且元朝大本营要给予远征军足够的兵力,粮食,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精明善战的杰出军事将领,缺一不可!日本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日本曾经两次被美国征服,现在仍然被美国占领,所以元军征服日本是有可能的,只是要花更大的代价而已!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当年蒙古大军西征,之所以所向披靡,全依赖于他们机动灵活的骑兵。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将世界各国的工匠纳入自己的大军。工匠们制作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同时蒙古大军在不断地积累些攻城经验。

蒙古人之所以给人以残暴的印象,主要在于驱赶百姓攻城。对抵抗的城池,在攻破之后,予以劫掠和屠杀。由此给下一个城池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

忽必烈大军攻打大宋之时,便有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和攻城经验。

忽必烈大军征伐日本,遭遇台风,损失惨重。

日本认为这是他们的大神保佑,故而换做“神风”。

如果忽必烈大军没有遇到台风,忽必烈派出的大军能够全部到达日本。

虽然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元军占据优势,但是随着逐步的进击,元军就逐渐处于劣势了!

大量的马匹到达日本,也没有象草原那样方便的补给。

元军渡海作战,骑兵施展不开。毕竟船只的运输能力在那里,不象在平原那么机动灵活。

随着短兵相接,元军越来越不适应日本人的打法。

日本的武器明显的具有优势,元军的所用的刀明显的吃亏。

日本人在被击溃无路可逃之时,很多武士采取剖腹的方式自杀。

虽然元军嗜杀成性,但是也从未见过这种场面。这对元军的士气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人在近代还用这种方法,吓跑了法国人。

即便没有碰到台风,元军也只能暂时处于上风。

由于是跨海作战,补给跟不上,最终还是要失败。

日本就是靠着“没有蛮夷,只有更蛮夷”的这种策略,令忽必烈放弃了继续攻打日本的想法。

【我不是文章的搬运工,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脑中迸出的小火花。】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元世祖忽必烈进攻日本前后有两次,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最大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台风的原因。

背景

1260年,忽必烈击败了他的兄弟们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忽必烈的汗位遭到了部分蒙古贵族的反对,因此他延缓了对其他政权的征服,对高丽方针也由武力征服变为怀柔政策,高丽的则成为元朝的属国,并在进攻日本的过程中出力很多。

在消灭南宋前后,元朝仿效中原王朝要求周边国家(例如日本、缅甸、爪哇、安南等国)进行朝贡,但遭到拒绝,所以忽必烈派军进攻这些国家,例如元军三次进攻越南陈朝、进攻缅甸的蒲甘王朝以及两次进攻日本等。

附图,元朝疆域。

第一次进攻日本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称帝后,连续两年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朝贡,当时的幕府拒绝臣服并积极备战。

1274年,忽必烈开始第一次进攻日本,他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率军3万人从高丽出发远渡海。当年十月,元军先后占领对马、壹岐岛等岛屿,然后开始进攻博多港(今福冈县福冈市),在博多港之战中击败了由九州各大名统率的部队,但元军也死伤惨重,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因此元军决定撤退回国,但在回军途中突然遭到台风袭击以致损失过半。

附图,元军攻打日本。

第二次进攻日本

入侵日本失败后,元朝又派遣使团到达日本,但日本杀死了元朝使者。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因此忽必烈得以发动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1281年,元军分两路进攻日本,但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日军在第一次入侵后,幕府便开始在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等防御工事,元军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在强行登陆后也不能突破日军的防御,而且元朝的两路军队延误时机,配合不当,结果在接连的台风袭击中,元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附图,元军进攻日本。

接连两次入侵失败,原因很多,但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元军的战船不适合跨海航行,在遭到台风袭击时被摧毁。

元朝在开战前对对手的信息一无所知,不知道日军的装备器械、日本人的民风习俗,更不清楚跨海远征的风险,远征使用的平底船并不适合在海上航行,两次出军都选择在台风频繁的季节,结果损失惨重;日本在面对蒙古的入侵时团结一致,日本民风强悍,并且拥有战斗力强悍的武士阶层,而蒙古人远在海外成为孤军,失败在所难免。

附图,元军战船。

因此我认为日本不会灭亡,最大的可能是像高丽一样成为元朝的属国。

此为个人浅见,欢迎交流讨论!!!!!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进攻日本的主力是南宋投降的汉军,就算没大风估计也赢不了,能打胜仗南宋也灭不了了

如果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时没刮台风,日本会不会已经灭亡了?

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谈起元朝屠杀时坚决否认元朝是中国政权,而到元朝入侵日本时又把它当中国王朝。

客观的说,元朝两次入侵日本失败,遇到“神风”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本身作战也没有什么太大优势,在那个年代渡海作战困难很大,军队普遍没有两栖作战能力,输才是正常的。

实际上忽必烈时代的元军,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完全是两个概念。

成吉思汗时代军队的主力是怯薛军,这支军队有一万人,全部由千夫长,百夫长的子弟担当,他们弓马娴熟忠诚可靠,在打仗时充当先锋,成吉思汗在组建了这支军队后曾经自豪的说只要这一万人团结起来,将天下无敌。蒙古西征,灭金和西夏,怯薛军居功至伟。

但到了忽必烈时代,已经打下了大大的江山,这时候怯薛这些贵族骑兵就不愿意再出生入死了,元朝更多的是依靠其他附庸民族作战,这些军队同样有大量的步兵和厚重的辎重,说起来除了规模较大,和其他民族军队并没有大的区别。

而这些附庸民族军队往往士气低落,不愿意被驱赶到异国作战,蒙古入侵日本第一次主要用高丽人,第二次用南宋降军,日本方面的记载说这些人的装备低劣,士气低沉,和保家卫国的日本武士相比根本没有优势。

纵观日本和元朝的这两次交手,说实话日本方面感觉元军最出色的方面是火器,其他方面都没有太深印象---实际日本当时动员规模极大,元朝军队并不占优势。

而忽必烈派遣这些降军攻击日本,实际也存在着借机消磨南宋和高丽军队的打算,不然很难解释,为何在第二次战争中,主将范文虎将数万军队遗弃在海岛上逃回,造成十万大军损失七成,范文虎却仅仅是革职,之后还能复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