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G43步枪是二战一款经典武器,可惜生不逢时。

德军关于半自动步枪的研发其实也不算迟。

早在1941年他们就研发生产了G41半自动步枪,最终生产了十多万支。

自然相对上千万德军来说,这十几万支算不了什么,但也算有了。

只是G41非常烂,被誉为二战最烂的5大神枪。

G41的导气系统设计有缺陷,导致一旦保养不利就故障频发。可怕的是,G41的拆卸和维护还很困难。

而且G41并不是采用弹匣供弹,而是需要将子弹从上方压入弹匣,类似于普通毛瑟步枪。半自动步枪射很快,优秀射手可以达到1分钟三十发以上。但G41装弹太慢,就严重影响了火力。

G41加工过于精密,还要采用精加工机床,导致造价很高,制造速度也慢。

总之,G41是非常失败的。

德国认为缴获的苏军有SVT-40步枪,要比G41强得多,也更可靠。

由于G41不堪使用,德国设计师参考SVT-40步枪的设计,做了3个重大改进:采用SVT-40的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采用SVT-40的可拆卸10发弹匣;采用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非常适于机械加工厂的大批量生产。

改进后的步枪于1943年研究成功,这就是G43半自动步枪。

客观来说,G43半自动步枪性能非常优秀,不亚于著名的美国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苏联SVT-40步枪。

无论射速、精度、可靠性,G43半自动步枪都是世界一流。

可惜,G43半自动步枪生不逢时。

G43半自动步枪大规模生产是1944年,此时著名的STG44自动步枪已经大量装备部队。

此时,G43半自动步枪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如果作为传统步枪的替代者,战争到了后期,G43半自动步枪只有20多万支,不可能取代上千万支毛瑟单发步枪。

如果作为一种火力增强武器,G43半自动步枪无法和STG44相比。后者使用30发弹匣,可以全自动射击,火力相当于轻机枪。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G43半自动步枪诞生在1939年,它很可能取代毛瑟98k单发步枪,成为德军制式步枪。

但是G43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太迟,已经不可能大规模制造,成为配角的配角。

最终G43半自动步枪只是配发给步兵班的军士,作为步枪火力的增强。

美军对G43的看法是:“对用惯了粗糙的M1的美国大兵来说,G43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

总之,G43半自动步枪是一款好枪,可惜出现的太迟了。

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德国的G-43半自动步枪没有大量装备,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半自动步枪的地位尴尬。半自动步枪是自动步枪和单发步枪的过渡品,在半自动步枪发明之前,战场上的主流枪械是单发步枪。单发步枪使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即使是冲锋枪的发明,也没有取代单发步枪的主力位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单发步枪仍然是各国步兵装备最多的武器,不管是98K步枪还是莫辛甘纳步枪,生产数量都超过千万。

一直到了二战中期,半自动步枪才开始大量使用,不过由于战争的局势比较紧张,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战场上的主流装备仍然是单发步枪和冲锋枪。而在二战结束之后,自动步枪开始大量生产,半自动步枪很快便成为过时的产品。例如苏联的SKS步枪,这把步枪的性能非常出色,比莫辛甘纳步枪进步了很多,然而在AK47步枪发明后,SKS步枪也只能匆匆退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装备突击步枪的国家,德国在战争后期开始大量生产突击步枪,G-43步枪不如98K步枪更加的经济,也不如突击步枪压制能力更强,新鲜劲刚刚过去便成了过时产品。第二个原因是德国战争后期军工能力下降,无力大量生产半自动步枪。二战后期德国空军逐渐丧失了制空权,盟军对德国进行了多次针对性的轰炸,削弱了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

德国的STG-44突击步枪的生产数量也只有40万支,G-43半自动步枪生产数量较少也十分正常。第三个原因是G-43半自动步枪在生产前期存在装弹问题,G-43半自动步枪的前身是G-41半自动步枪,G-41半自动步枪没有活动的弹匣,需要将子弹按到固定的弹匣里面。

这个过程会消耗士兵大量的时间,因此德国前线的士兵都拒绝使用G-41半自动步枪。在G-41半自动步枪改进成G-43半自动步枪的时候,德国已经快要战败,而且当时德国已经有了更先进的突击步枪,因此G-43半自动步枪错过了最佳的服役时间。

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G43半自动步枪是德国以G41为基础进行改良的半自动步枪,与美军的M1加兰德、苏联的SVT40并称而二战三大半自动步枪,但是由于生不逢时,G43诞生的时候已经是二战末期了,直到战争结束,G43加上G41也仅仅只有30—40万支,和Kar98K的1500万支以及120万支的MP44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装备量少的原因,G43对战争的进程可以说是忽略不计,因此,G43半自动步枪的名声远远没有M1加兰德和SVT40来得出名。

SVT-40半自动步枪,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德国研发半自动步枪的进度

G43采用十发可拆卸弹匣,空枪重量仅4.7kg,有效射程800m,作为一支性能优异的半自动步枪,G43没有大量生产的原因有好几个:

其一是德军当时的班级战术方针是以MG42通用机枪为核心,5支Kar98K提供精确射击,一支MP-38/MP-40作为近距离支援。

一个步兵班的火力配置,从上往下为MG-42、G43、98K和Stg.44。其中MP-38/40被替换成了Stg.44

其二,G41的前身G41虽然采用10发弹匣供弹,但是供弹却非常麻烦,战士们不通过拆卸弹匣进行换弹,而是用两个5发桥夹进行装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G41的名声在士兵中并不佳,所以经管G43作为“改进型”,但是士兵们并不买账。

G41半自动步枪,可以通过弹匣快速分辨G41和G43

其三,自1941年德军在前线缴获了大量的SVT-40半自动步枪后,德军才开始加快进度研发半自动步枪,当G43被投入战场时,Stg.44突击步枪已经在前线试用了,Stg.44突击步枪既能在近距离提供与波波沙冲锋枪相近的火力,也能够在400米的距离上与苏联红军的SVT40一较高下。相比于G43,Stg.44更受到士兵们的欢迎,因此,德军开始全力生产并装备Stg.44突击步枪。

正在使用Stg.44射击的德军士兵

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G-43产量也不算小 1943年3200支,1944年30万支(其中两万多支带有ZF4倍瞄具),1945年10万支(其中三万多支带有ZF4倍瞄具)。当然这个数量是不足以装备全军的,而是专门装备给装甲掷弹兵这类机动性比较高,下车作战距离短,对于火力需求突出的单位。

当然,德军当年也考虑过要不要用Gew43全面换装Kar98K。但是在44年的时候,战线已经吃紧。各种厂子能不挨炸的固定产出就已经拜佛了,如果全面换装Gew43生产线,设备调整,工人的重新培训这都得花时间。最关键的还是德国人发现G43毕竟还是半自动,而当时Stg44已经出现,并且在东线大受欢迎。所以要改生产线也肯定去产Stg44而不是Gew43.

有理由相信,如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德国人的步兵班标配可能是一挺MG42机枪手和副射手,连班长班副在内7个拿Stg44的步枪手外加一个拿Gew43+4倍镜的精准射手。

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G43半自动步枪其实和美国M1加兰德、苏联SVT-40齐名,同是二战期间投入实战的三款半自动步枪。G43半自动步枪是在G41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可拆卸的下装10发弹匣,设计上并不输于上述两款步枪,只是因为出现时间太迟德国战时生产能力和原料供应跟不上造成G43产量较低。

由于战前德国步兵理论对于半自动步枪的研制、应用没有特别重视,大量装备毛瑟步枪98K。而在同期美国和苏联已经开始研制或装备M1、SVT-40半自动步枪,研制上的相对落后导致1941-1942年间东线战场上的德军98K无法和SVT-40在火力上相抗衡。STV-40可以轻松压制手动装填的98K,而德军MP-40冲锋枪射程和威力无法有效还击,于是1941年G43的第一代版本G41面世。

G41半自动步枪采用7.92毫米口径标准毛瑟步枪弹,10发弹匣供弹,但是子弹必须由机匣顶部填装。截止1944年仅生产12万支,由于该枪比较笨重子弹填装又不方便,因此不受军队欢迎。参考了苏联SVT-40的设计之后,德军于1943年推出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G43半自动步枪。

1944年之后,G43大量装备部队和MG-42机枪等配合作战,火力精度和密度都高于苏军。而且在加装了瞄准镜之后,G43还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也倍受好评。但是和很多二战德军新式武器一样随着战局发展,德国已不能再为这些装备提供足够的原料以及巨大的产能,整个战争期间总计有349278支普通版G43以及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进入德军服役。考虑到同期还有40多万支STG-44突击步枪的生产入役,G43其实也算大量入役了。

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作为军迷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倘若没有苏制SVT-40半自动步枪,可能就没有G-43这把半自动步枪了,那么二战时期,德军的半自动步枪就停留在G-41半自动步枪之上了。

二战时,德军装备的G-41半自动步枪本身不多,一说装备了1.4万余支;另外一种说法仅装备了12万余支。但不管哪种说法,至少能看出当时德军装备G-41半自动步枪的数量非常有限,相对于前后有将近上千万德军,这点枪械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装备数量少的原因就是此枪貌似10发弹匣供弹,但实际上那只弹匣是固定式的,子弹需要从上面往下压到弹匣内,装弹非常麻烦。

但半自动步枪无需拉大栓,所以射速要比栓动步枪快许多,10发子弹啪啪啪一下子就能打光,然后,又是非常麻烦的装弹过程。

此枪由于太过精密,灰尘的污染就容易引起枪击部分的失灵,枪管处也很难进行清洁和护理,其实这些毛病无需多挑,G-41半自动步枪仅此装弹不便,就够德军麻烦了,因此不受前线官兵欢迎。

由于从苏德前线缴获了大量苏军的STV-40半自动步枪,这把动作可靠10发弹匣供弹的枪械,给德国军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就采用了苏军的10发弹匣整体供弹形式,改进以后的G-41被重新命名为G-43半自动步枪。

当G-43半自动步枪正式投入东线战场时,MP-44突击步枪的前身SGT-44,已在东线德军部队中试用,深受德军官兵的欢迎。

于是,对栓动步枪毛瑟98K情有独钟的希特勒终于同意大量生产SGT-44,定型后命名为MP-44突击步枪。

由于MP-44突击步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具有栓动步枪的精度,又有冲锋枪猛烈的火力,因此影响了G-43的量产,且相对于G-43半自动,德军官兵喜欢使用火力强大的MP-44突击步枪。G-43半自动步枪,似乎有些生不逢时,原本可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但却好遇到德军开始量产火力更猛远距离就能压制波波沙-41冲锋枪的MP-44突击步枪,当时的德国资源已经有限了,在枪械生产上向MP-44突击步枪倾斜,导致德军并未大量装备G-43半自动步枪,截止战争结束,G-43量产不足仅20余万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