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就算获胜,顶多就像哈尔科夫反击战获胜一样,可以暂时缓解苏德战争德军的颓势,但改变不了大局。

第一,德军战败已经是必然。

库尔斯克会战是在1943年,当时英、法、苏、美已经结盟。

抛去法国不谈,英美苏三国的总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国。

就算以1937年为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 %、10 %、1 1%、5%、4%。

也就是说,美国的工业生产为38%,比德国加上日本的15%要高出一倍有余。

仅仅一个美国,就已经可以打败日德。

所以美国参战以后,德国必败,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不是一两个会战胜利能够改变的。

第二,仅仅苏德战争,德国也已经不占优势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德军兵力为90万,苏军兵力高达190,就重武器装备数量上苏军大大超过德军。

即便此战获胜,苏军的损失也是有限的,无法伤筋动骨,不能改变苏德战争的形式。

第三,苏联已经不是弱鸡

苏军迅速在战争中学习了战争,战略和战术都有很大进步。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因为坚守不退一次被得劲合围歼灭几十万,现在是不可能发生了。

面对德军进攻,苏联采用坚固工事配合优势兵力和重武器防御,最大程度消耗德军。

到了德军进攻陷入颓势,苏军在投入大量预备队发动反击,将德军击退。

如果德军不主动退却,还有可能被合围。

其实当时苏联已经胜券在握,不然斯大林一定会私下和希特勒谈判,要求德军退出苏联国土以停战。

毕竟战争中苏军损失太大,也需要修整。

就是因为斯大林认为德军必败,所以他始终坚持不谈判而进攻,最终果然杀入柏林。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二战苏德战争,其实就是资源争夺战。当时德国霸占了大半个欧洲,可苏联这边也不甘示弱,紧急对波兰、芬兰、巴尔干半岛等地伸出了手。

很显然,当时欧洲最主要的两股势力,就是德国和苏联。至于垂死挣扎的英国,已经暂时告别历史舞台了。英国的丰富资源,主要来自其他洲的殖民地,而德国和苏联的资源,则实实在在地来自于欧洲大陆。

所以说,德国其实拥有相当充足的资源,他们可以从罗马尼亚掠夺石油,从比利时、法国掠夺大量铁、铅、锌、铝、镍等金属资源,从苏联的基辅地区,夺取了粮食。总而言之,德国在进攻苏联以后,实际上手里的筹码很多,资源异常丰富。

据统计,当时德国占领了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手握至少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3亿左右的人口。就问你,当时的苏联,拿什么全面碾压德国?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取胜,那么世界历史就要改写了。不少欧洲人都要改学德语,而欧洲大概率会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一、库尔斯克会战前,德国完全有实力打持久战。

1941年6月22日,德军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发动百万大军入侵苏联。苏联虽然也有百万大军在边境防守,可没想到德军来得这么快。

因此短短3个月内,德军从3个方向同时向苏联境内推进了600多公里,围歼、俘虏的苏军高达240多万人。苏联的3大重镇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都遭受了重重包围的厄运。

不过幸运的是,战争拖延到了12月份,这个时候进入了冬天,苏军长期在寒冷环境下训练,所以很抗冻。反观德军就不行了,连手都伸不直了。最要命的就是后勤部队,他们更加不抗冻,以至于后勤补给供应不上。

本身就冻得瑟瑟发抖,还没有足够的棉衣和食物,你觉得前线的德军还能好好打仗吗?苏军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保住了莫斯科。

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以后,不少人认为德军后坐力不足,根本打不了持久战,所以才会兵败。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苏德战争陷入僵局的同时,德军并没有闲着。

德军利用这段时间,陆续占领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莫斯科西部的大片苏联地盘。据统计,约有7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此期间被德军占领,有同时有超过7500万人纳入了德国的统治范围内。

所以说,德国并没有衰弱,反而在这段时间内,又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打持久战他们未必不行。直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战败,这个时候的德军才呈现出了颓败之势,长达1年多的围攻,都让苏联抬不起头,这算不能打持久战吗?

二、库尔斯克会战前,德军并没有全线溃败。

苏军之所以能打赢斯大林格勒战役,主要是因为他们确保远东地区的日军不会对苏联的远东地区发起进攻,这才放心大胆地抽调了100多万远东军队回来支援欧洲的。

而且苏联为了加强军队的狼性文化,陆续释放了50万西伯利亚的囚犯投入战争,这帮人够狠,冲在前线光气势就能压倒对方。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元帅朱可夫乘胜追击,不打算留任何机会给德军休整。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曼施坦因,在败退的同时,故意放弃了一部分重要据点,让苏军将战线拉长,进入曼施坦因的圈套。

随后曼施坦因发起反攻,将后勤补给跟不上的苏军狠狠揍了一顿,苏军西南方面军第五集团军被全歼,德军陆续夺回了几个重要的据点,苏军连刚刚到手的哈尔科夫都给丢了。

很显然,苏军为他们的得意忘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剩余苏军赶紧撤到了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了防止战线崩溃,苏军不断支援库尔斯克地区,甚至将第一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调到了这里。因此当时库尔斯克附近驻扎有苏联中央方面军以及沃罗涅日方面军。

而曼施坦因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也开拔到了库尔斯克南部的比尔哥罗德地区。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则进驻库尔斯克北部的奥廖尔地区。一场规模浩大的库尔斯克会战即将拉开序幕。

三、如果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打赢了会怎样?

这场会战中,德军这边损失了36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失踪、被俘等,而苏军则损失了86万人。除此之外,德军损失了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030架飞机。苏军这边损失了67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飞机。

单纯从数据来看,其实德军打得还不算差,毕竟德军才投入了78万人,而苏军投入了足足190万人,大有吃掉整个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计划。

一旦这场会战苏军战败了,那麻烦可就大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获胜后,所构筑起来的所有战线,都会被德军给撕扯开,苏军将溃不成军,甚至连斯大林格勒也会失守。

毕竟苏军这回做足了功课,准备十分充分。就这样还被击败的话,苏军能打的牌可就不多了。到时候人心惶惶,一个个都想着后撤,这仗就没法打了。

斯大林格勒,这是苏联用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意义非凡。这里如果被攻破,那么莫斯科便危机重重了。再也没有一支远东部队可以调来支援欧洲了,所以说苏联极有可能被德军给彻底吞并。

总结:大国交锋,谁的战线长谁吃亏。

从二战中苏德两国的表现,我们就能证实这一点了。一开始德军战线被拉长,苏军诱敌深入后,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吸取教训的德军,在放弃了多个据点以后,再次发起反攻,又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主要原因是苏军忙着进军,却忘了战线太长,后勤根本就跟不上。

所以苏德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事儿的严重性。

德军的失误就是在重新夺取哈尔科夫后,没有及时打响这场战争,这才使得苏军有了充足的时间补充给养,休整部队,喊来援军。不过德军反扑速度过快,自己都没休整好,又拿什么跟苏军斗呢?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库尔斯克会战实际是一场苏德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双方都将彼此的战略预备队投入了这场决战,尤其是各自的装甲部队。坦克是对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谁的装甲部队能坚持到最后谁就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谁就将取得东线的战略主动权,至少在1943年冬季到来之前是这样。

在德军的战略设想中,他们将通过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强大的钳形攻势迫使苏军投入战略预备队同德军展开决战,德军将击败苏军的预备队,从而消除这个突出部,缩短防线,节省出更多的兵力。同时利用苏军的坦克部队遭到重大损失的有利条件,继续保持进攻态势,例如南翼的顿涅茨战线等其他战线。总之德军将利用苏军坦克部队遭到巨大削弱的有利时机,改变东线的不利态势。

不过即便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只能是让德军的东线战局能多坚持一年罢了。1943年德军已经没有再发动深远进攻的能力了,这意味着即使在最有利的态势下,德军也不可能再深入进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等战略目标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迟早会恢复如初,甚至更加强大,德军已经无法彻底打败苏军,至多有可能争取到和谈而已,而且可能性很小,斯大林是位意志坚强的领袖。

所以假使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最终取得胜利,至多也只是维持1943年的东线战局不会恶化而已,只要苏联继续坚持抵抗,坚持到1944年的泥泞季节到来,几个月的喘息时间苏军还是会重建它的坦克部队的,双方将再度在1944年的夏季展开决战,而那时德军还能否集结起强大的兵力投入决战存在很大的疑问。盟军在西线和南线(意大利)将牵制大量的德军,德军终将失败!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从战损数量来看 ,实际上库尔斯克就是德军胜利了,尽管事后双方都宣称给予对方沉重打击并取得了胜利,但客观来看,德军方面损失36万人 苏军损失70万人,德军装甲车辆损失两千辆,苏军损失六千辆,德军损失飞机一千多 苏军损失两千多。尽管战后双方战线并无太大变化,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德军占了便宜。但是,德军取得了胜利又如何呢?斯大林格勒之后纳粹德国好不容易攒下的战略动能,原本可以发挥更大效应 却在没有任何战略价值的草原上白白耗费,从此之后,苏德战争的太平彻底倒向苏联一方,任希特勒再怎么砸锅卖铁,后方供应前线的力量都比不上苏军源源不断的变现国力,战争的失败也就是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了。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苏德之间爆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100多天激战,苏军击败了德军,二战出现了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逐渐失去了战争主动性,苏联则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斯大林格林战役虽然是二战的转折点,但是并不意味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进攻。

1943年7月5日,德军再一次集中兵力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也是二战期间德国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进攻。一个多月之后,苏联再一次击败了德国。从此以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会战,苏联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败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库尔斯克会战中获胜的是德国,失败的是苏联,最终的结局会是怎么样呢?我觉得无论哪一方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胜利,二战最终的走向不会有太大变化,德国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是库尔斯克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前后损失了150万兵力,各种战略物资更是无法统计。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的整体实力大大削弱。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的整体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德国。

德国发动库尔斯克会战时,已经集中几乎所有机动兵力,等于憋着一口气发动了这次会战。即使德国取得了胜利,能有多大现实意义则未必见得。实际上,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的损失要小于苏联。会战中,德国共损失50万军队、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苏联损失80万军队、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

通过数字对比,我们可以得知苏联也是惨胜。如果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来看,德军反而占据了一定优势。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虽然集中所有机动兵力,也就是90多万人。苏联的参战总兵力却达到了190多万。从双方的力量来看,苏联对德国已经占据了碾压性优势。即使德军战胜了苏军,他能够集中的机动兵力,也就是不到100万人。这点兵力对于苏联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即使德国战胜,可能也会损失一定兵力,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更少,也很难扭转整个战局。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其实不是一次战役的胜利,而是综合国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综合国力。德国国内已经难以维持战争运行,国内也难以再征召大量男青年入伍,所以德军才会转攻为守。

库尔斯克会战之前,德军曾经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战胜了苏军。虽然德军取得了完全胜利,但是并没有扭转整个战局。苏联虽然损失巨大,综合国力还是远远超过苏联。如果德军在库尔斯克取得胜利,可能也只是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胜利,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的综合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德国。德国的损失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补充,只要德国无法弥补这些损失,即使获得一两次大会战的胜利很难真正扭转战局,除非苏联也无法弥补战争的损失。其实无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是库尔斯克会战,苏联的损失都远远大于德国。但是不同的是,德国无法快弥补战争损失,苏联则很快弥补了战争损失。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国内的经济已经逐渐陷于崩溃,国内的精壮男青年也逐渐难以为继。苏联则不一样,苏联的战争机器还是快速运转。苏联依然可以年产作战飞机4万架、坦克2万多辆。苏联的人口更多,损失了大量士兵,可以及时得到补充。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战役,苏联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始终无法战胜苏联的原因。

苏联的领土面积大,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于苏联来说,影响力并不是特别大。苏联已经损失了几百万平方千米领土,但是依然有广大战略腹地,德国始终无法给苏联致命一击。即使苏联兵败斯大林格勒,德国也未必能够最终击败苏联,更不用说苏联兵败科尔斯克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在失败中反败为胜,归根结底还是综合国力使然。德国之所以会败给苏联,还是因为综合国力。既然综合国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对于二战的结局来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获胜,会有怎样的后果?

1941年7月12日,英、苏在莫斯科签署在对德战争中对德采取共同行动的协议,保证任一方不单独与德国停战或和平谈判。42年5月26日,英、苏在伦敦签署《英苏同盟条约》,同样约定双方不与希特勒德国单独媾和。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罗斯福、丘吉尔公开声明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

可以说英、美、苏三方都不希望另一方与希特勒德国实现停战或和平,否则希特勒的力量将全部针对己方,但又偷偷摸摸与德国私下接触商讨和平条件。

但现实是英、美迟迟不愿直接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苏联承受德国大部分的军事压力,损失巨大。在此情况下,斯大林或许如赫鲁晓夫透露的有三次与希特勒单独媾和的意愿。利德尔哈特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道1943年6月苏外长莫洛托夫与德外长里宾特洛甫在乌克兰的基洛夫格勒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条件未能达成,也就有了希特勒推迟的“堡垒行动”。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在预知德军进攻兵力、时间、地点,投入重兵、精心设防下,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三道防线被打穿两道,被德军突进35公里,在投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下才稳定战线。反攻的代价更为高昂,可称惨胜。德军如获胜,将对苏中央、沃罗涅日、草原方面军造成无比巨大的损失,对苏联人的军心可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在此情况下不排除斯大林会与希特勒实现停战,哪怕是暂时性的一段时期。这也是希特勒希望获取的最好结果,也是曼甩锅和德国那些将军们孜孜以求的让苏联人失血过多最终妥协。

击毁6辆虎式坦克的苏联英雄布尔什克中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