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闭塞,过年需要走亲访友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需要了。
不过,古代和今天不同。
古人讲究乡土情结,父母在不远游。
正常来说,农民除非破产,不然世世代代不会离开故乡。偶尔离开村子,也是去几里最多十几里外的集市赶集。
大家都是这样,所以农民的亲友基本都在附近几个村子,随便走走就到了。
这个风俗直到解放前都是如此。
红军长征期间就发现,中国西部农民基本只知道距离村子十几里的情况,再远就不知道了。
所以红军长征竟然会迷路,就特别强调地图的作用。红军缺乏精确的一省地图!在云南期间,红军意外缴获了龙云送给中央军大家薛岳的云南省地图,毛泽东他们喜出望外,比缴获了飞机大炮还高兴。
古代真正会四处跑的人,主要就是商人。
商人为了经商,只能到处跑。但无论商人平时怎么跑,过年是一定要回去的。
古代长距离旅行,要花很多钱的。
除了雇佣马车或者船只以外,如果是山区就只能雇佣挑夫,这都是很大费用。
比如红楼梦里面,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这个资助的分量,是很重的,即“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而刘姥姥说过,二十多两银子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为啥?
古代无论商人还是普通老百姓,过年是要祭祖的。大户人家开祠堂祭祖,小户人家也要去上祖坟。
这可是天大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参加的。谁如果借故不参加,不但自己家庭没面子,整个宗族也会觉得丢人。
在古人看来,连祖宗都不爱的人,还算是人嘛?
另外,古人比我们重视礼节,过年一定要按照礼节拜访亲朋。
如果你不去,在那个年代就是惊天动地的,等于是六亲不认了。
其实今天中国很多地方还是这样。
萨沙记得有一年因为大雪,过年就没有去媳妇家。媳妇的老奶奶就不太高兴,觉得大过年的都不回来不成体统,亲戚面子上挂不住。后来我们回去,老奶奶私下埋怨了我媳妇几句。
古代交通闭塞,过年需要走亲访友吗?
大家都知道“流民”这个词吧?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最害怕的一群人。
(蒋兆和《流民图》)
流民,指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土地,被迫离开家乡,四处逃难的人群。如果流民的数量庞大,就极有可能激起民变,形成农民起义。
所以,限制人口流动,把老百姓固定在土地上,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第一任务。
在较为稳定的时期,是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除了少数的官商士族,可以经过官府同意,远离家乡,一般农民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土地的。
也就是说,虽然古代交通不便,但是过年走亲戚不用担心什么,都离的很近。实际上,很多时候同一宗族的人都聚居在一起,非常的稳定。就算是有嫁娶,也不会离得很远。
过年走亲戚,往往都是在临近几个村落之间,很方便。
官府限制人口流动,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是稳定了农业生产,保证当地不会出现动乱。其次是便于户籍管理,而户籍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收税。
不管是以田地为单位收税,还是以家庭,或者直接的人头税,前提都是能够人口相对稳定。
当然,战乱的时候,或者朝廷有意迁徙一部分人开发边疆的时候,还是有人口流动的。那个时候往往都是举家迁徙,很少会再回去的。
像现在这种大规模的春运盛况,在三十年前都是看不到的。那时候绝对大多数亲戚,也还是生活在附近的村镇,过年走亲戚条件好的骑自行车,不然就靠两只脚走过去,很正常的。
古代交通闭塞,过年需要走亲访友吗?
古代虽然交通不便但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很浓厚,况且那时候都是家族群居,人们很是注重亲情。
古代交通闭塞,过年需要走亲访友吗?
古人当然需要走亲戚了
“走亲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指的是在春节期间亲人、朋友之间感情交流的活动,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所以说古人自然而然也是要走亲戚的。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式各样快捷的交通工具层出不穷。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交通便利、出行方便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以及汽车、飞机、火车的出现,人类可以日行千里,人类的活动范围由原来的村镇逐步扩大到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和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跨省、跨国的婚姻逐渐多了起来。现代社会对于过年走亲戚这事自然是司空见惯、平淡无奇了。
但是古人既没有飞机又没有汽车,过年走个远房亲戚光靠走路、马车,岂不是要花个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其实,正是由于古代交通闭塞的原因,古人的活动范围不大,很多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可能连个县都没走出去过。正常情况下除了读书人需要上京赶考远走他乡,军人需要远赴战场外,估计也只有小部分商人需要全国各地奔跑做生意了。绝大部分人一生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女子在未出嫁前更是足不出户的。而“父母在不远行”和“落叶归根”的文化思想也同样拴住古人远行的“双脚”。所以说古人的亲戚一般都是分散在离自家不会太远的地方了,春节走起亲戚来也方便许多。当然,极少数远嫁的女子还是存在的,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远嫁的女子很少回娘家给父母亲拜年的,甚至有的女子远嫁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