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脚踏赤兔马,手持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杀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俨然成了英雄关羽的标配。然而这只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夸张描写,历史上关羽真正使用的武器并不是青龙偃月刀,汉代的冶炼技术并不发达,还铸造不出像青龙偃月刀刀头这么宽的武器。据专家考证,直到宋代才出现青龙偃月刀这类武器,但也并不是用于战场实战,而只是用于仪仗队的装饰,或者当做士兵们的操练工具,用以提高臂力而已。

那么,历史上的关羽最可能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呢?虽然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三国志关羽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

这段话中的一个“刺”字向我们透露了重要信息:关羽望见了颜良的军旗,对颜良先是奋力一刺,那么关羽使用的应该是长矛一类的武器,那时候的武将用矛和戟之类武器的比较普遍,吕布使用的是戟,而张飞使用的就是长矛。

那么“斩其首还”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关羽身上还有其他一件武器 ,那就是刀,关羽用长矛刺死颜良后,再用佩刀割下他的首级然后从容回到自己军中。

这样,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应该是手提长矛,腰挎佩刀,威风凛凛征战四方。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本来按照关羽的级别,最应该佩剑持旗落座中军,但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刘备势力又兵微将寡,关二爷不得不亲自陷阵杀敌,那么二爷的作战武器就显得格外引人注意。美髯公手持青龙偃月刀,夸下赤兔千里马,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何等气势如虹。不得不佩服《三国演义》的文学造诣,但如果追溯正史又是如何呢?

“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三国志.关羽传》

关羽在解白马之围时,斩杀了袁绍帐下名将颜良,根据史书记载,关羽是先刺中颜良,后砍下首级,如果关羽使用的是偃月刀,那么刺是刺不进去的,但有可能是以“刺”这个技术动作将颜良推下落马,再以偃月刀斩其首。还有种可能是以矛为长武器,刺中颜良落马,再以短兵器环首刀削其头颅。两种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暂不做评论。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三国志.武帝纪》

在解白马之围上,曹操是选择做从延津北渡袭击袁绍后方的假象,骗袁绍回军西援再以“轻兵袭白马”。此战张辽和关羽为曹操奔袭白马的前锋,照荀攸的“轻兵”奔袭来看,魏军是舍弃淄重欲打颜良个措手不及的,那么80斤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稍显得累赘?关羽是不会用别的武器?偃月刀有属性加成?在古代的奔袭闪电战术里,莫说是淄重,有时战机稍纵即逝,不得不争分夺秒,“解盔卸甲”以图轻袭的例子数不胜数,“一骑两马”以图争夺战机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危难之际,曹操也不会让武器装备成为累赘吧?

其实“偃月刀”的出现在宋朝,因太过笨重并没有用于实战,因为偃月刀造型好看威武,重量十足,常被一些武将用于练刀法套路,也常被用作府衙堂前装饰。而在战场上实战用的长柄刀诸如唐朝的“陌刀”,多用木质手柄减轻重量,刀片也以“薄”和“利”为主要追求的工艺,偃月刀这种厚厚的刀背,铁制的刀柄,是相当的累赘,因此也就没有在战场上出现。

而在三国时期,普遍装备的兵器是环首刀,蜀国的环首刀最长,基本在1.2米左右,魏吴两国基本在1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蜀国的冶炼技术在当时是领先于魏吴的,蜀国制刀名臣蒲元对于治刀的原料非常讲究,必须以蜀水淬火,以至于蜀国尝尝从成都取水运往汉中给蒲元制刀。

长兵器中,矛是一直作为常规武器,而戈逐步被戟所代替,但并非小说里的“方天画戟”,三国时期的戟是矛和戈的结合,戟头造型类似于“L”,“啄”、“勾”、“刺”、“推”、“拉”等全面多样的技术动作,使得戟普遍被装备入军队,相对应而产生了一种装备“勾镶”,以特殊的结构和技术动作来专门抗衡戟。

演义中的装备主要是用来突出人物形象,而真的在实战中,关羽最可能使用的兵器就是矛和环首刀。但也不排除特殊的将领会有特殊的武器,根据《三国志.典韦传》记载,“韦好使大双戟与长刀”,这种长刀就应该是朴刀的原型了。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羽用的是长枪,不是青龙偃月刀。

这又是个大话题,萨沙简单来说。

第一,没人用得了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是全金属的长刀,不是朴刀那种木柄长刀。

在小说中,刀为82斤,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就是超过48公斤,也就是96斤。

这玩意,恐怕世界举重冠军也舞不动,不要说拿来作战了。

宋代有过一些出土文物,虽然没有96斤这么夸张,但四五十斤也是有的。

这玩意在古代主要像今天的杠铃等器具一样,主要用来练习臂力的,不是作战。

为什么用大刀练臂力,因为这是考试项目。

《明史·姜名武传附王来聘传》记载:来聘,京师人。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彦琦二人。

说白了,这种大刀就是测试臂力的手段。

目前中国留下的长刀的文物,绝大多是没有开刃的,就是训练的器材而已。

第二,宋之前没有青龙偃月刀的记载和文物。

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青龙偃月刀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之前,唐代有过长刀,但是木柄,不是全金属长刀。

那么,连唐代都没有青龙偃月刀,汉代更不可能有。

第三,青龙偃月刀无法在汉代使用

青龙偃月刀重量很大,退一步说就算关羽是力量超人,能够舞得动,但也作战不了。

这么重的武器,如果在马上进行肉搏,必须要装备马镫。

因为如果没有马镫借力,这一刀砍下去,不管有没有砍到人,惯性也能把你拉下马。

在马匹高速奔跑的时候,你突然坠马,就算不死也是重伤。

而汉代没有马镫,金属马镫文物最早出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么关羽自然不可能用人用青龙偃月刀。

第四,史书已经写得很清楚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关羽斩颜良的过程如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大家注意这个刺字。

如果是大刀,马上格斗肯定是劈砍,这才是大刀的优势,而不会像长矛那样刺。

说白了,关羽拿的就是长枪或者长矛。

第五,汉代没有生产青龙偃月刀的技术

当时冶金水平不够,著名的环首刀不过1米长度。

想要制造长达2米以上的全金属长刀,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采用木柄长刀,在实战中如何固定就是大问题,甚至一次格挡就会导致刀头脱落,没人会这么傻。

第六,其实长刀本来就是冷门武器。

古代使用长刀作为武器的部队,是很罕见的。

在古代作战中,各国长武器都以长矛、长枪、长戈为主。尤其是马上作战武器,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这种武器在实战中更厉害。

他们的重量轻、使用快捷、练习容易,造成的伤害更大。

相反,即便是日本骑兵的大太刀,也是不常用的。

练习这种大刀,需要较大的力量。而且你挥舞长刀劈砍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几秒钟。而长矛刺你只需要一二秒,效率高得多。更厉害的是,如果有铠甲,被大刀砍中最多受伤,不容易死亡。

但长矛只要能够刺穿铠甲,肯定死路一条。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偃月二字本来是形容女人的眼睛。最早出现偃月二字是在《战国策·中山策》:“其容貌颜色,固已过绝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后来在唐代偃月二字被用在了军事领域有了“ 偃月营 ”、“ 偃月阵 ”。《新唐书·突厥传上》:“大将将兵,柄不得专,一曰为偃月,一曰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愰骇之间,虏骑乘之。” 唐 方干 《狂寇后上刘尚书》诗:“纔施偃月行军令,便见台星逼座隅。”

总之,偃月就是躺着的月亮,青龙是个啥?好多后期的雕塑特别是现代的工艺品总把偃月刀刀身上雕刻一条龙,故事这是受了“屠龙刀”的影响。所谓青龙,叫他是龙也对,这家伙是龙的儿子,但凡是龙亲生的,当然DNA也得是龙,可龙王还是个比较有觉悟的仙官。人家给几个儿子安排的工作都是有苦又累的活儿:有站在屋顶饱经风吹、日晒、雨淋、雷劈的;有驮着石碑的;有当保安被钉成铺首看大门的;。。。。。但有个爱寻仇喝血的,叫睚眦。睚眦必报嘛!在兵器上出现的这中龙其实都是龙王的儿子睚眦。青龙偃月刀里的青龙就是只刀刃根部这个张着嘴含着刀等着喝血的睚眦。

那青龙偃月刀也不是基因突变,突然被宋朝人革命性研发出来的。长杆兵器祖宗是棍子,这咱第一期就说了,啥兵器的祖宗都是棍子,人的祖宗都是棍子。我想让棍子能戳,就加个尖头就叫矛;想剌,就是戈;想又能戳又能剌就用矛加戈,成了戟;想又能戳又能砍,就把剑加上杆成了铍和铩;这是实用的长杆刀威慑力不足,为了更唬人,就逐渐出现了象征权威的仪仗兵器。既然赋予关二爷这么多神明的头衔,他的兵器也得具备仪仗器的威武,所以青龙偃月刀就被古代文人“配发”给了关公。

宋代《武经总要》里面给出了偃月刀的名称和形象。但是考察中国历代兵器文献和实物,宋代之前没有出现过青龙偃月刀这样形制的武器,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把他所在的年代的兵器给了一千多年前的人物。基本上等同于宋徽宗拿把AK47,就是这种效果。

要穿越到三国时期,给关二爷把偃月刀,关二爷必定凤眼圆睁“这是啥?好高科技的样子哦。。。”所以说,真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他也没见过这是什么玩意。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让我们不得不一错再错,错了也不认,认了也不改。要纠正的话,《三国演义》就没法演了,那时候没有马镫,让大将军骑马打仗那是想摔死他不成?

所以,有时候人生不知道真相为好,知道了反而不那么好玩了。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青龙偃月刀,又称“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在《三国演义》中是关二爷的御用武器。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不知有多少人葬身在关二爷这把刀下。关二爷骑着赤兔、拿着青龙偃月刀的威风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青龙偃月刀也是关二爷的象征。笔者小时候就经常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拿着青龙偃月刀在战场上杀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真实历史上,关羽真的用的是这么拉风的武器吗?

武器的锻造和冶炼技术密切相关,铸造青龙偃月刀这种长而华丽的武器,需要很高的锻造技术。在三国时代,根本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技术,铸造的刀很多都是单手拿的短刀,兵器一般是矛、戟、槊,或者细长的长刀。

而青龙偃月刀,原称“掩月刀”,最早在宋朝才出现。这是一种重型兵器,威力很大,但它实在是太笨重了,在战场上根本没有实际价值。雕刻的花纹也华而不实,制造成本很高。所以,这种大刀就是演武、仪仗时候,显示军威、“装b”用的。由于偃月刀太重,在清朝甚至成为武举时候考核臂力的道具。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三国演义》中叙述的武将用的武器,譬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徐晃的大斧都是虚构出来的,均是为了撑一撑武将的威风,让读者过瘾。

那关二爷到底用的什么武器?这就成了一个谜。《三国志》中这样描写关羽斩颜良的桥段:“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旋斩其道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将白马之围。”“刺”,这个字是关键,单从这个字我们可以断定,关羽是用的矛或者戟一类的武器。但这样下结论有些过于草率,《三国演义》中大量描绘了关羽用刀的桥段:单刀赴会、刀挑绿袍等等,着力将关羽描绘成一个用刀的高手,后世也讲关羽塑造成一个用刀的形象。所以,关羽是可能用刀的,刀也可以刺,而且用“刺”比挥刀砍更为迅捷。

总之,我们无法断定真实的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只是推测出几种可能,但绝不是小说中叙述的青龙偃月刀。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三国演义》里面记载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但在真实的历史里,关羽很有可能使用的是戟,当然也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

1,偃月刀和方天画戟都是宋代才有的武器

宋代的偃月刀也叫掩月刀,月牙形状。

宋代《武经总要》有掩月刀的图样。

这种宽刃沉重的大刀需要较高的锻打技术,在三国时期还不太成熟。

东汉、三国时期的环首长刀都是窄刀,就像一把单刃剑。

2,关羽用的是戟

戟是从戈发展起来的。

戈特别适合战车作战,就想一把长柄镰刀一样。

随着骑兵的兴起,冲击速度远大于战车,需要更锐利的武器,所以长矛用的更多。

为了结合长矛和戈的优点,就出现了戟。

汉朝和三国时期戟非常流行。

《三国志》记载:“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关羽冲击到颜良的大军之中,在万众之中,首先是刺中了颜良。

关羽的武器肯定是有矛刺的。

然后是斩颜良之首。

颜良作为大将,周围是有一些亲兵的。关羽不可能从容下马拔剑再斩颜良的首。

很可能是关羽先用戟的矛刺中颜良,颜良受伤但还没罗马,关羽回马用戟的戈斩其首。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