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李牧是战国未期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受将士的爱戴,在长期的战争中,他屡次重创敌军,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他的无辜被害,无异于赵国自毁长城,令人无不扼腕叹息。
作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与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历史上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是战国末期赵国唯一的军事支撑!
早年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名震边陲;后来主要以抵御秦国入侵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被赐封"武安君"的封号。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地震,善抓机会的赢政立即派出足智多谋的名将王翦兵出太行,锋芒直指赵国京城邯郸,赵王派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全国兵力抵抗秦军。
李牧有深厚的军事素养,在邯郸北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迅速黯淡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的嚣张气焰;秦将王翦攻击受阻,客观上形成了秦赵两国军队对峙的局面。
秦王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曾经馋言陷害老将廉颇的奸佞郭开,蛊惑他忽悠赵王迁,说李牧按兵不动是居心叵测,因为经过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国力空虚,根本经不起旷持日久的消耗战,利在速战速决!而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有投降秦国的意图。
郭开发声后,朝庭文官随声附和,赵王六神无主,只得派人去前线接替李牧,能征惯战的李牧深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坚决不肯交出军权,决心与秦军对抗到底,这加重了赵王迁的疑心,他设下圈套逮捕了李牧,而后处死。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关于李牧的个人资料,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司马迁《史记》只写道:"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在与匈奴作战中,李牧和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卫青,或是秦始皇所派出的蒙恬不同。他的对敌策略并非是主动出击,而是"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也就是,每当敌人前来进攻,就躲入工事坚守不出。
长此以往,赵国上至国君,下至士兵百姓,都对李牧的做法感到不满,但李牧却不以为然。
赵王将李牧撤下,改换成了其他人,没想到,在面对来犯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后,赵国不但损伤惨重,还赔上了大量军资,李牧的精明这才被人们发觉。
此后,赵国耐心等待了数年,终于在匈奴放下戒备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凭借军功在朝中逐渐升官,并在廉颇出走、蔺相如、赵奢等重臣去世后成为了资历最深的大臣之一。
李牧在往后的领军征战中,为赵国打下李不少精彩的战役,扩大了疆域面积。在秦军前来攻打时,更是多次将其击退,保护了首都邯郸的安全。
不过,尽管对赵国有着卓著贡献,李牧的结局却十分悲惨。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秦军大举进攻赵国,李牧效仿当年廉颇的坚守策略与秦军相持,将王翦的进军步伐阻挡。
眼看李牧仿效先人,王翦也用起了当年秦军战胜赵国所使用的离间计。最终,李牧被赵王怀疑,于是被捕后惨遭诛杀。
笔者认为,李牧被杀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便是王翦所使用的离间计。
因为战场上无法胜过李牧,王翦便买通赵王近臣郭开,让他"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本就十分昏聩,在听到宠臣如此汇报后,更是对李牧起了怀疑和防备。于是,他赶紧用赵葱、颜聚换掉了李牧,让其失去兵权。
后来,能力平庸的赵葱等人自然被王翦轻易击败,于是,赵国也就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果不是王翦的离间计,李牧自然就不容易被赵王所猜忌。所以,王翦用计是李牧身死的前提,也是造成这一凄惨结局的"罪魁祸首"。
当然,不能把李牧的身死全部归结于王翦,参与其中的郭开、赵王等人也都难辞其咎。
郭开为了眼前利益出卖国家,用谗言将李牧陷害导致免官受戮,实在该被后人唾骂。
其次,赵王为人嫉贤妒能,不辨忠奸,听信奸臣的谗言,却对李牧为了国家所做的许多贡献忘恩负义。赵王担心李牧将他取而代之,便将其立刻贬谪。随后更是在秦国大军压境之际将唯一能拯救赵国的李牧斩首,将另一位良将司马尚废黜,这几乎等于直接将祖宗留给他的赵国拱手相赠。
最后,李牧自己也有责任。上文已经说到,李牧在为将初期就因为不主动出击而受到诟病,当时,他被撤去将职,但耐心等待,直到赵王发现不用李牧不行,才又被请回疆场。这一次,李牧却没有接受君主的命令。
面对赵王交出军权的要求,李牧因为时局危急,由不得赵王胡乱指挥,便违抗了君命,执意不交。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赵王确定李牧造反的传闻,于是盛怒之下将李牧捕捉并处死。
李牧倘若没有违抗命令,那么赵王或许只是会将其软禁。但不受君命的罪名,直接导致了李牧的被斩。所以,李牧所犯的"错"便是在被谗言和奸计所害时,依然因为顾及战局而不听命于昏庸的赵王,导致了双方没能澄清误会,一致对外。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长平之战后,赵国受到重挫,燕国以为赵国国力衰微,是扩张的好机会,派栗腹率军侵赵,被廉颇连败,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廉颇正与燕国降将乐乘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重礼求和。赵悼襄王听信谗言,让乐乘代替廉颇带兵。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自觉在赵国无立锥之地,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这时,赵奢、蔺相如已死,赵国名将仅剩李牧。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廉颇,王翦齐名,原先一直在北境抗击外族,东胡林胡闻之丧胆。
燕国首开战端,赵燕此后兵连祸结,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虽受重创,却也不是谁都能捏的,燕国惹毛赵国被连续打击,丧城失地,廉颇逃走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武遂、方城,又杀死燕国名将剧辛,燕国屡屡战败,秦国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继位,秦国派出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又出兵攻袭赵国后方,意欲攻袭邯郸。赵王迁新即位遭逢大变,急调雁门李牧抵御秦军,李牧运筹帷幄,在宜安大破秦兵,封武安君。
对秦大战胜少败多,赵国精壮消耗严重,加上连年地震干旱等天灾频仍,前229年,秦王嬴政看到赵国内外交困的情况,派大将王翦率主力军队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士兵,共几十万军队进围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李牧一到,便采用坚壁清野,死守不出寻机反击的战略,再演另一出长平之战廉颇拒敌的翻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面对李牧坚守的策略,王翦毫无办法,只得把情况报回朝廷定夺,秦王政与众臣商议后,想起当时中伤廉颇的赵王宠臣郭开还在位受信任,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受贿赂后,在邯郸散布谣言,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诬陷李牧、司马尚等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王翦乘势急攻,赵葱死颜聚逃,前228年秦军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当年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赵国老将廉颇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以极小的损失将对方拉入消耗战。秦军方面无计可失,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散布秦国独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的消息,赵王不顾赵母和蔺相如的劝告起用赵括,才引出一段赵国在长平被秦军坑杀几十万的惨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十年过后,秦将王翦出太行山井陉口,向赵国的国都邯郸杀奔而来 。在赵国北方和匈奴对峙的名将李牧被迫调转兵锋迅速南下,在邯郸北部,以稳健的防守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凭借着地利优势筑垒固守,挫败了秦军的锐气,秦将王翦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线,秦赵两国军队又一次在战场上相持。
秦国方面故伎重演,派人向赵国郭开进行重金贿赂,让他向赵王进言,说李牧拥兵自重,明知道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不济,经不起长期消耗,如今李牧却龟缩防线,和敌军持久小战来应付赵王,不集中兵力尽快解决战役,有投降秦国的意图。接收秦国好处的可能不光郭开一个,那些不懂军事的文官随声附和,赵王没有主见顶不住忽悠,很快就派人去前线代替李牧。
虽然李牧呐喊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自古朝堂官场上的阴谋对付战场上的大将那是绰绰有余。赵国一面安抚李牧,另一面安排好圈套,抓捕并诛杀了李牧。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在沙场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将军为社稷搏杀,反而被宵小构陷,君王昏匮听信谗言。这一幕历代都上演,其实并不陌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回到朝堂还能和群臣唇枪舌剑勾心斗角的武将,少之又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作为李牧的忠实粉丝,看到这个问题,那真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公元前229年。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大军近四十万,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
尤其是一代名将王翦,率领着三十万秦军一路东进,声势浩大,却在井陉关被堵住了去路。
当时负责井陉关军务的主将就是李牧,副将司马尚。
白起死后,王翦就是秦国第一战神,多年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仿佛山东六国已经没有人是王翦的对手。
但是在井陉关下,王翦却束手无策!
井陉关是东进邯郸的必经之路,却又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再加上城中守将是不亚于王翦的李牧,想攻破井陉关,简直就是难比登天!
如果李牧主动率军出城迎战,这自然不是王翦的对手,王翦也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李牧偏偏就死守不出,仿佛城下根本就没有敌军一般。
三十万大军路阻井陉关,这王翦可就着急了。
毕竟三十万大军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那可是三十万嘴!
三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里钱粮耗费不知凡几,就算是秦国家底丰厚,也架不住在井陉关白白浪费啊!
于是,王翦把这个消息传回了咸阳。
当时的秦王嬴政闻此消息,就召集一众群臣议事,商议该如何解决井陉关一事。
一众大臣一商量,却发现,今日之井陉,却与当日之长平和何其相似。
欲破井陉,必效仿当日长平之事。
于是李斯就像秦王嬴政举荐了自己的徒弟顿弱。
秦王自然是大喜,给了顿弱无数钱财,让顿弱带着这些钱,就前往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顿弱到了邯郸之后,先是拿重金贿赂了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韩仓,并且许诺郭开,只要能帮助秦国灭赵,事成之后,秦王可以给郭开封君。
郭开虽然在赵国地位尊崇,但还是没能挡住封君的诱惑,就答应了顿弱的请求。
然后在郭开和韩仓的协助下,顿弱有贿赂了一大批首鼠两端的赵国大臣。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在郭开的引荐下,顿弱竟然成功的贿赂了当时赵王迁的母亲,赵国实际上的太后——赵悼娼后!
这个妓女出身的女人,真是见钱眼看,完全不顾今日之地位是谁赋予的,竟然答应帮助秦国灭赵
于是,这些赵国大臣在郭开和韩仓的带领下,开始往李牧的身上泼脏水。
说李牧私通王翦,意图投靠秦国,迟迟不肯出城作战,就是怕与秦国结怨。
赵王迁一来是年轻,心智不坚定,经不住大臣蛊惑;二来是自己的母亲悼娼后,以及自己的老师郭开都说李牧要反,赵王迁不得不相信。
于是乎,赵王迁下诏,派出王室子弟赵葱,以及另一位将军颜聚,前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接到诏命之后,自然是难以相信。
连夜就返回了邯郸,想要面见赵王迁,陈述冤情。
结果到了邯郸,李牧连赵王迁的面都没见到,就被一道诏书赐死了!
李牧一死,赵葱颜聚那里是王翦的对手?
短短三个月之后,赵军大败,邯郸紧接着就丢了,赵国遂亡!
可怜李牧一生忠勇,更是赵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却落得这般下场!
当然,奸臣郭开也没有实现封君的梦想,在秦军入邯郸之后,死于乱军之中。
赵国的亡国之君赵王迁被俘之后,被前往流放到房陵一带,活活饿死!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李牧有一点为君王所忌,他的用兵有极大的灵活性 ,因而他在军事上总是希望不受约束 ,遇事自作主张 。 他率军援救邯郸 ,在受大将军印时就首先请示赵迁说 :“愿假臣便宜 ,无拘文法 ,方敢受命 。”他向赵迁争取到了极大的自主权 ,方才率兵抗秦 ,施谋制胜 。 他把这种主动权看成是指挥员发挥自己军事才能 、保证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 。
李牧所以看重指挥员的自主权 ,是有一些原因的 :
第 一 ,他长期驻守边远的北境 ,远离国都作战 ,养成了遇事自决的指挥风格 。
第二 ,他深明战场形势的瞬息变化 ,深知良好的战机常 会稍纵即逝 ,从而深信军事斗争的灵活原则和速决原则 。 没有自主权的将军 ,不能很好地坚持这些原则 ,这是李牧要尽力避免的处境 。
第三 ,李牧对自己的战术策略和军事指挥自信不疑 ,不希望自己受到过多的干预 ,影响对战役的指挥 。 李牧在邯郸外围击败秦将桓龁后 ,秦国又派大将王翦率兵伐赵 ,李牧连营拒守 ,秦军无法进军 。
后来 ,秦国决定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配合这一策略 ,王翦在前线与赵军做通和之状 ,不定成约 ,使命往来不断 。 面对秦军的策略变化 ,李牧不知是计 ,他仍旧遵循指挥自主的原则 ,与秦军互通信使 。
李牧常有机智多变的战术策略 ,这次与秦讲和 ,也许是虚与委蛇 、部署和准备新的制敌方针 ,对这样的军事方针的变化或策略的实施 ,他自作主张 ,没有请示赵迁 ,结果使赵迁不明就里 ,以此确信了关于李牧通敌的谗言 ,作出了撤换其军职的错误决定 。 李牧军职被撤 ,与他行施用兵自主的原则有直接的偶然性联系 ,却是赵末政治昏暗的必然结果 。 赵迁怕李牧在前线拒命谋反 ,派使对李牧说让他回邯郸任 相 ,李牧见到君命 ,对使者说 :“两军对垒 ,国家安危 ,悬于一将 ,虽有君命 ,吾不敢从 !”他拒绝在危急关头为就相职而离开指挥岗位 。
使者为他一片爱国之心所感动 ,遂告诉他说 :“郭开谮将军欲反 ,赵王入其言 ,是以相召 ,言拜相者 ,欺将军之言也 。”李牧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 ,深感自己对正在走向危亡的赵国 已经无能为力了 ,经过再三考虑 ,他准备往投魏国 ,临行前他长叹说 :“吾尝恨乐毅廉颇为赵将不终 ,不意今日乃及自己 !”这位一心要报效国家的战将 ,终于怀着一腔惆怅离开了自己的军事指挥岗位 。 他被赵葱捕杀后 ,秦军酌酒庆贺 ,而赵军见主将无辜被害 ,不胜其愤 ,一夜间越山逃尽 ,赵国的残局一发不可收拾 ,秦军围逼邯郸 ,数月后赵迁出降 。
李牧欲全心报国 ,不意身中暗箭 ,饮恨而亡 。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李牧是战国之世难得的将才 ,但他处在一 个军事积弱 、政治腐败 、江河日下的国度里 ,个人的才能无所施展 ,终于壮志未遂 。 一个以身许国的政治人物 ,他个人的命运总是要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环境 ,在政治衰亡的国家 ,如果无力改变政治环境 ,个人的才能非但不能充分发挥 ,他本人反倒极可能成 为亡国的殉葬品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