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稍微懂一些抗战历史的人或者上过战场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人体致命的要害部位其实是有限的,主要是重要的器官和动脉。
自然,子弹击中关节和重要骨骼,也能导致人失去行动能力。
即便子弹击中头部,只要不是击中脑部要害,人也不见得会死,往往还能作战。
就比如著名的粟裕大将,他就曾经头部中弹。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警卫队一人背三十公斤辎重,还得人盯人地照看挑枪民夫。这些民夫随时有逃逸的可能,人一走,就把枪扔下来,结果沿途丢弃了不少武器弹药。就在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挫折过程中,粟裕第一次中了招。一颗子弹从头部穿过,人马上就倒在地上动弹不得。排长一看,脑袋都中枪了,肯定没得救,便说了句:“粟裕呀,我不能管你啦。”于是,卸下他的驳壳枪就走了。
此时,粟裕心里很明白,这时候全得靠自己。当他稍能活动时,便挣扎着在路上爬行,侥幸的遇到两名落后的战友。在战友的扶持下,粟裕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追上了部队,并且很快养好伤继续作战。
这种情况绝非少数。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有个机枪班长回到战壕拿弹药。军需官发现他后背有鲜血,仔细一看竟然有一个弹头。原来这发子弹击穿了胸部,卡在后背上。
这个班长明知道中弹了,却不管,仍然继续作战。
中弹以后,班长用捷克式轻机枪来回射击30分钟,前后毙伤二十多名日军。
军需官震惊之下,用一把普通镊子将弹头取出,草草包扎一下,这个班长又去战场作战。
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不能,被子弹打中还能跟没事人一样活蹦乱跳的只能出现在影视剧中,在现实中被子弹击中,基本上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哪怕没有打中要害部位也一样,就算是打中人体的四肢,骨头粉碎、肌肉撕裂的那种剧烈疼痛也不是谁都可以忍受的,即使是手枪的子弹,威力也比我们想象中或者电视上看到的要大,因为电视上是需要艺术加工的,反正导演的设定就是不能一枪把人打死或者打残,但是在现实中,什么硬币挡子弹这些桥段绝对是扯淡,一枪过去不死就算是好运了。
▲击中大脑模拟图
关于现代枪支的威力,大家是不是对其有什么误解,子弹打中可不仅仅是一个洞而已,弹头那巨大的动能会在人体里面释放,而人体内部又是类似于是一种液体的环境(比如体液、各种软组织),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子弹的动能,从而把人体内的内脏、肌肉、经脉等组织撕裂扯碎,所以,被枪击中时就是正面看可能是一个小洞,但是里面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这就是子弹的空腔效应。
▲子弹动能的释放
除了子弹的空腔效应之外,弹头的失稳翻滚以及碎裂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比如一些小口径子弹(口径小于6mm),这种子弹的弹道系数(衡量子弹客服各种阻力,维持稳定飞行能力的指数)比较低,当受到外界阻力影响的时候容易失去稳定性,从而造成弹头剧烈翻滚,如果在人体内部,这种翻滚的弹头会对各种软组织造成不可描述的伤害;至于弹头的碎裂,一般发生在铅质披甲弹(手枪弹居多)或者特种弹(比如达姆弹)上面,这种子弹的弹头因为质地比较软,在击中目标的时候回发生碎裂,那些飞溅的碎片在人体内会产生更多的伤口,造成严重的内出血等,对伤口的处理上无疑加大了难度。
▲大口径子弹可穿透砖墙
所以,被子弹击中,不管是步枪子弹还是手枪子弹,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普通手枪子弹弹头的动能一般为几百焦耳,而步枪子弹的动能更是可以达到几千焦耳,比如常见的AK47,使用的7.62mm子弹时的枪口动能大概是2000焦左右,这种威力的弹头穿金碎石都不在话下了,即使是打中人体的四肢,弹头撞到了骨头,那么也是粉碎性骨折的下场,仅仅穿透肌肉组织的话,那么也是严重的肌肉撕裂损伤,还能具有战斗力的那只能是超人了!
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不可能,我用556或者223的子弹打野猪,进入的口子很小,出来一般能有碗口大。如果是胸腹中弹,内脏全部打烂,肠子能流出来。头部中弹基小半个脑袋就没了。如果换成7.62的子弹那更严重。
所以影视剧都是忽悠人的。
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看子弹类型和击中部位,一般用步枪的话击中躯干,就算没命中要害,和就滚地哀嚎,然后等着自己变成个血葫芦凉凉。
而手枪一类的话,尤其是9mm全金属被甲弹弹道伤害不是很高,即使命中躯干部位,还是可以反击。比如下面,美国条子被一个黑子9mm枪击,手臂中两枪,脖子中一枪。然后还跑回车里呼叫支援...没死。
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抗日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抗日英雄们身中数弹仍旧英勇抗敌,这固然是电视剧进行的艺术化改编,但在实际中,确实有中弹后继续战斗的案例。
(图为优化穿甲的6.5cbj弹药弹头及其肥皂空腔实验,可见优化穿透并不一定削弱空腔伤害。)
对于军人中弹后是否能继续战斗,我们要从多角度看待与分析。
首先,躯干与某些神经密集区域中弹后,继续行动会非常困难,不论什么子弹,命中含有大量内脏或神经、血管的躯干、大腿等部位,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并造成内脏的损坏,极大地影响人的行动,体液的流失也会造成人行动的困难,一般命中躯干后,人就会丧失行动能力。
(如图的一些弹药专门优化杀伤效果,防止人被命中后继续反抗)
而被命中手脚等非致命区域后,即使血液流失休克,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在处理得当的情况下,人理论上是保有一定的行动能力的,但此种情况并非必定,人被命中身体的任何区域,都有可能因疼痛而失去意识,这是人身体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说人体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非致命区域”。
其次,不同的子弹会带来不同的损伤,友板6.5饱受诟病的就是中近距离过穿,而小口径弹则常被形容成在体内翻滚的恐怖杀手。
实战中,这些理论性知识的适用性会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若是触碰到骨骼,无论什么步枪弹,都会造成恐怖且棘手的伤口,相对的,小口径弹药并非遇见软组织就翻滚,在一些不像躯干那样厚实的部位,小口径弹药也能造成贯穿伤。即使是被贬成“打孔机”的友板6.5,在实战中还是有相当的表现,若是该弹药真的如网络形容的那样不堪,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与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美军岂不是死不瞑目?
(图为子弹穿过骨骼留下的伤口,可见子弹触碰腓骨后发生了翻滚,将胫骨打成多片碎片,这样的伤口极为棘手。)
最后,意志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意志的作用是巨大的,屈服于疼痛是人的本能,但在战争史上,有无数的英雄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战胜肉体的力量,忍受住巨大的痛苦而战斗,许多实例甚至因为过于强大,令后人怀疑其真伪。
文字再如何描述,也不抵复杂的现实,在实战中,负伤后坚持战斗的大有人在,但达到抗日剧中程度的,确实罕见。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提供更多军武知识科普。
抗日剧中被子弹打到还能继续战斗的剧情在现实中可能吗?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
首先,影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必然有夸张的成分。更可况如今抗日神剧良莠不齐,各种弱智雷人桥段层出不穷,出现个把脱离现实的情节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如果抛开某个特定情节而言,“中弹后继续战斗”的情节现实中是存在的,甚至,是很常见的。
一、人体对非致命创伤有一定的承受力
现代枪弹的杀伤威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命中脏器、骨骼的话毫无疑问会造成巨大创伤从而很快失去行动力。
但同时,有很多不太致命的部位,是可以承受一定伤害的。
比如《兄弟连》第二集中,普派被子弹从屁股穿过。虽然一弹四洞,但创伤和痛苦都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能够淡定的等待战友查看,还能带枪自己爬回营地。
二、日制三八式步枪“杀伤力不足”
抗日剧中出现枪伤的雷人效果,与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有关,即:日制三八式步枪穿透力过强,导致杀伤力不足。
这个说法过于夸张,但也有一定依据。三八式步枪拥有低伸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其采用的6.5毫米友坂弹口径小,弹头细长,击中人体后不容易发生变形。从理论上来说,三八式步枪确实更容易造成贯穿伤。
抗战小说《烈火金刚》中,对三八式步枪有“一枪两洞”的说法。作者刘流是上过战场的老革命,这种说法肯定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三、意志力的强大作用不能忽视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在高度紧张的战场环境下,人的精神高度亢奋,对于伤痛的耐受力是超过平时的。现在见到的众多受伤描述中,都经历过浑然不觉、麻木的过程,直到精神放松下来,才确切的感受到创伤和痛苦。
优秀战士的意志力也不能忽视。再强大精神的作用下,人体的确能够爆发出罕见的潜能。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双腿被子弹打断的情况下坚持战斗,弹药用尽后与敌人肉搏,最终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英雄尹怀忠,在膝盖被击穿的情况下忍痛站起坚持战斗。再次被击中后胯部粉碎性骨折,苏醒过来后坚持与敌对峙,并翻滚爬行与敌周旋。最终完成任务获救。
这个名单很长,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欢迎评论互动,每条我都会仔细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