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孔明的认识来自哪里?
谢邀。谈点个人看法。
我觉得,现代人对历史人物认识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二是正史记载,三是民传说,四是历史人物自已的作品。由于个人身份及文化层次的不同,其认识的来源会有所偏重,普通民众,许多会把文学形象当成历史人物,这种认识来源于文学作品。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比如学者,历史专家等,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多来自于正史与历史人物的个人作品。民间传说是各类人群共同的参考。
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例,普通民众对他的认识绝大部分来自小说《三国演义》,而且他们理所当然的把书中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诸葛亮当成历史人物。这种理解虽不能说错,但也不准确。做为文学作品的小说,是不能当成历史来读的,历史与小说的特点也完全不同,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客观真实,历史是绝不允许虚构的。如果一些历史的细节,后人并不清楚,只能存疑而不能虚构,这是历史的严肃性。但小说的要求与此不同,小说是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的。小说可以以现实人物为原型,但不必拘于现实人物的真实经历。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可以虚构的。
《三国演义》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其中的诸葛亮虽有历史原型,但小说中的故事并非全部真实。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在《三国演义》的创作中,由于受宋明理学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把好人写的全好,坏人写的全坏。诸葛亮就是好人全好的代表人物。被金圣叹称为“千古第一贤相“,民间称为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智慧的描写肯定是有所夸张的。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的就是这会事。这是一般百姓对诸葛亮的认识。
真正的知识阶层对诸葛亮的认识决不会仅限于小说的描写,而会关注正史的记载。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孔明有个评价“将略非其所长“,这个评价与演义的形象大相径庭,但这确实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成都武侯祠有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光绪二十八年云南人赵藩做四川盐茶使时所作,被认为是武侯祠最好的对联。上联是武候诸葛亮的功绩,下联是他的缺点与失误。这样客观公正的评价肯定不是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个完美的智慧化身诸葛亮。演义中的诸葛亮如果有事情没做好,那一定不是他的原因,而是天命如此。
赵藩对诸葛亮的认识与评价主要来自于正史。
诸葛亮个人作品的流传,也是我们认识他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师表》让我们看到他鞠躬尽瘁的忠诚;《诫子书》让我们看到他治家的严谨,对子孙的谆谆教诲,看到他走下神坛的平常人的一面。
对于《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是早有定评的“七分真三分假“,其中大体的故事脉络都是真的,细节上有虚构和夸张。具体到诸葛亮,也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