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有大量满遗盘踞在北京文艺界,有的还身居高位。

虽然这些人和汉人已经毫无区别,却热衷于宣扬所谓满清文化,大吹特吹。

早在清末,北京被叫做满城。

据清末北京城做的人口统计,北京城总共100万,在旗人口80多万。在旗人占到北京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是在旗的。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满人怕被屠杀或者歧视,纷纷将民族改为汉族或者蒙古族,不承认自己是满族人。

1953年,新中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满族在北京城人口只有8万多人。不是满族人口减少了,而主要都是假报了汉族。

即便如此,所谓的老北京人,基本都是旗人。

而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文化节的核心城市,所有监管部门也都在北京。

因为北京有着满城的老底子,导致文化节不可避免的弘扬满清文化。

其实,萨沙认为满朝电视剧没什么。如果是戏说,怎么拍都可以;如果是正史,按照历史拍即可。

就是最怕故意将水搅浑的人,比如像桐华这种人恶意侮辱汉人和汉人文化,这就要只得警惕的。

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对此我感到非常忧虑,中央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但为满清涂脂抹粉的清宫戏却满天飞。

稍微对日本研究中国史的学说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史学家喜欢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了给日本人有朝一日入主中原提供文化依托的借口,到时候它们就可以以先进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自居,统治中国。日本鬼子观点是选择性淡化外来民族的侵略特性,刻意片面强调外来民族的优越性和统治正当性,以此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背书,这在当年满洲国奴化教材中特别明显。

在所有的侵略中,最彻底也是最隐蔽的侵略,莫过于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破坏和扭曲。"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司令部命令所有学校一律停办,并下达“排日教材要断然铲除”的密令。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32年3月至7月问,日伪查禁、焚烧书籍就达650余万册。从1933年到1935年,侵略者还主持出版22种39册“国定教科书”和23种29册“审定教科书”,供各类中等学校采用;其中就有大量对满清的美化内容,现在国内一批人是接过了当年满洲国奴化教育的接力棒,内外勾结、遥相呼应。

日本欧美发轫的去中国中心化史观,汉族拓殖-亡国史观遗 毒不浅啊,其心阴险,其心可诛。什么“输血论”(当年日本人是怎么给中国输血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吧?),什么“内亚论”“专制国 家论”,将中国等同中原汉族(连岭南都是非中国,非汉族 了。更别说东北了),将边疆从中国分离,不过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西方和日本一神教的圣战思想实践——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啊!

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先判断你是在问历史正剧的数量,或者加上(伪正剧)。实际上,这个问题答起来会时不常偏题:

当一个编剧想要写一部像样的历史正剧,他一定要先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具体下来,会有诸如当朝皇帝及其家庭成员、重要的统治阶层成员、政治环境、社会风气、货币、平民着装样式……很多很多。比如你不能让狄仁杰拿出一沓银票去购物,你不能让包大人啃着玉米去查案子,你不能让苏东坡脱口吟出“苟……”

我们这一代的历史研究人员或者历史爱好者,会发现,越往前的朝代,我们所能利用的文献资料就越少。这是因为,随着各朝战乱等等因素,各朝代保存的前朝文献档案会逐渐流失,而一些纸质档案资料,也会由于年代久远,而遭遇虫蛀,纸张腐烂。如果在它们完全腐烂到无法辨认之前,当朝统治者没有意愿或能力去组织抢救、誊抄,那么它们会在历史中直接流失。

于是,满人建立的清朝代,由于时间距离我们最接近,大部分档案资料等等,都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再比如自从摄影技术被发明出来,并带到国内,我们甚至能够看到直接反映晚清一部分社会风貌的一些影像资料。

在假定我们需要一步正剧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希望我们能使用的资料越多越好。

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里一个“比较多”,另一个是“无人问津”,显然这个题目是针对制片来提的。实际上,这里面没有太多文化传承因素,电视剧嘛,求的就是一乐。清朝电视剧大火,究其根本,还是百姓买单和资本逐利的结果。

可以看一看自打电视剧市场开放以来,荧幕上宫廷戏,历史剧不计其数,真正可以说是现象级大火的居然大多是清廷剧。早期一部《戏说乾隆》可以说万人空巷,当然这也跟当年电视剧少有很大关系,但是平心而论,作为一部电视剧,的确是上品,郑少秋和赵雅芝珠联璧合,精彩演绎了一段乾隆戏说。记得那时候港台电视剧一直有句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部电视剧也就挂了个乾隆名,剧情都是胡编乱造的。但是大家不管啊,因为它热闹好看呀。

后来是一部《还珠格格》,那个火爆程度迄今还没有哪一部电视可以比拟。对这个我印象也蛮深,小时候我喜欢看武打片,那时候有的台在放《还珠格格》,有的台放《神雕侠侣》,有天我拉邻居哥哥来看电视,自然是看《神雕侠侣》了,但他说还珠也很好看,我在广告期间很不情愿的调换到《还珠格格》,没想到还真有意思。再后来,寒暑假,它基本上跟《西游记》霸屏了。

再后来,央视一下子搞了两部大戏,《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无论是质量口碑还是收视率都空前爆棚,受到观众们的众多好评和推崇。

再往后就是《甄嬛传》,很多人是看了又看,男女老少,无不交口称赞。值得玩味的是,后面同样的导演和主角又搞了一部《芈月传》,虽然各方面表现也不错,但远远没法跟《甄嬛传》相比。

看的出来,早期的几部比如前面说的四部,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绩。制片方出品方什么的一看,原来观众好这一口啊,那必定要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于是各种清朝的宫斗戏,穿越戏逐一上马,反响还都不错。比较厉害的比如两部清朝穿越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都是创越,都是讲四爷八爷那点事,还是同一年同一个卫视首播,居然都收视率高歌,还都捧红了女主。咱先不去评论这些戏质量如何,如此雷同的两部剧在同一年同个电视台,其实就相当于炒冷饭了,但是观众就是买账啊。制片一看这么玩都行,都可以赚,那肯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类似的电视剧来了。

与之对比的比如在豆瓣上评分特高的《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但凡是把它看下来的观众就没有不说好的,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剧情对话,都称赞它是巅峰之作。可是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就是愿意把它认真看下来的观众并没有前面说的几部戏的观众多。也就是说真正的精品大众不一定买单,大众不买单也就没有收视率,没有收视率制片们就不会考虑。

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其实是不存在的,就算是其他王朝的电视剧,也同样夹杂了许多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能全都当真。像以前有很火的电视剧《大汉天子》《琅琊榜》什么的,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观众爱看啊。如果真的一板一眼按照史书来演的话,趣味性会降低很多。

其实人们看电视的主要目的娱乐放松,觉得什么有意思就会看什么,不要指望着看看电视就能学习什么,真正想学东西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去读书。清朝电视剧多主要就是老百姓看的多,比别的时期的电视剧更容易造出爆款,自然投资方就愿意拍了。看电视就是一乐子,没必要上纲上线。

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电视屏幕上,古装戏里最多的就是清宫戏,不管是早一点的《还珠格格》,更早一点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是这几年的《甄嬛传》《宫锁心玉》等等,都是清宫大戏,而且还都有不低的收视率。那么,中国朝代这么多,为何这些制片导演们都喜欢扎堆拍清朝戏,其他历史却少人问津呢?

一、从拍摄难度来看,清朝距今最近,相关的史料和记载最多,历史资料最完整,甚至还有部分照片流传,所以参考资料最多,复原起来最容易。不少古迹直接就可以作为拍摄场地,省去了搭建场景的功夫。相比之下,其他朝代的还原就没这么容易,难度更大。而且,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很多戏就省了不少功夫和成本。要知道,中国人是很喜欢一窝蜂的。

二、从题材选择范围来看,清朝可以拍后宫的宫斗,可以拍清朝与外国的矛盾冲突,可以拍几位有名皇帝的生平,可以戏说康乾盛世的祥和,这些题材都比较容易过审。

相比之下,明朝后宫没有很多妃子,宫斗戏拍不出来,明朝的战争主要是与蒙古族与满族,考虑到社会和谐,不太容易被搬上荧幕。如果最终不能过审,那拍了也等于白拍,投资就会打水漂,所以比较谨慎。宋朝和唐朝也类似如此,除了几个最有名的人物:李世民、武则天、包拯、岳飞等,其他可选的题材也不是太多。

三、从投资回报角度考虑,有很多成功经验的清朝戏显然更好拍,投资也相对较少。拍戏是商业行为,投资少回报高显然是第一个考虑的要素。举个例子,清朝戏可能一百万能拍一集,而且回报可以预期,其他朝代戏可能要二百万一集,回报还不是太确定,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选择哪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最近两年,清朝戏扎堆的现象已经不多了,大家的审美也有点疲劳了。事实上,除了清朝戏,并不是没有其他的优秀作品,比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都是优秀的历史剧作品。

有人说“现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比较多,汉人正经的历史剧却无人问津”,对此你怎么看?

这确实牵涉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清亡时,旗人无处可逃,很多就改了汉姓自称汉族人,实际上现在很多老北京人都是满族后裔,全国很多地方也有,并且确实某些有权的满族后裔多少在传播演绎满清的文化,乃至对于以往的历史朝代文化不够重视。什么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提法,表面看是以现在多民族团结为理由,其实骨子里是因为女真人是满人祖上而已。还有一个现象是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我看多少也有满清后裔的作用,满脑子皇城根下高人一等的思想,大清还在吗?你改个姓换个马甲嘚瑟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